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正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项新课题,这也是课程改革和发展一个基本趋势。学校除了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之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处在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开发出适合本地区、本校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能弥补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不足,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精神的生物校本课程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尝试对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究,进行了校内外不同层面和类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关键词:基本理论;现状;重要性;方法
近年来,随着国家课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课程进入学校,对校本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问题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也参与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实施和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是目前自然学科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由于生物学的特点,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时,要学习生物学的基本知识,认识生命现象,了解生物学的学科特征以及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实验课上,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观察、了解生物现象的秘密,更会激起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学习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初步研究的能力以及科学思考的方法。
一、校本课程的基本课程
1.校本课程的含义
校本课程:又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就是由基层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体来说,就是“某一类学校或一级学校的个别、部分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学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校本课程的由来
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源于对上世纪50、60年代课程发展的反思。美国等国家选择专家学者集中编写课程教材,而学校教师几乎完全排斥在编写者范围之外。课程的编制者、课程的实施者和课程评价者之间的出现了脱节现象等各种弊端。在以后的20多年里,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政府曾经先后把全部或部分课程编制权下放到学校,基层教师在课程编制方面有了较多的自主权。校本课程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物,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过于强调规范性和统一性,难以顾及灵活性和具体性。于是,在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并完善的过程中,有学校就开始自行开发课程来弥补国家规定课程的不足。
3.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各有利弊。为了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国家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国家的课程需要几类课程恰当的组合。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的有关政策明确了基础教育的课程开发与管理模式,在对学校课程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的同时,也为基层学校以及一线教师参与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不同学校因办学的历史与特色、办学的硬件、学生的来源与质量、教师的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差异。学校在课程组织时,不仅要体现国家的意志,也应当尽可能满足学校的差异性和特点,使不同类型的学校具有各自的特色。学生在学习发展中会形成不同的特点,兴趣爱好的差异性。现代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各种条件和机会。
4.国内生物学教学的问题
当前我国生物学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力求体现出生物科学的学科特点,满足学生探求生物学奥秘的需要。教材内容编排重模块化,增加了实验内容;强调系统性,同时也重视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事实上,在新课程实施之前,考虑到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一些学校通过开设选修课或者兴趣小组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方面研究也有了一些不错的成果,比如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规律、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制约因素、师资力量等等。
二、构建高中生物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1.构建学习共同体是合作开发的需要
合作是教师教学实践中工作常态。教研组和备课组的组织形式在广大学校普遍存在,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特别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生本化改造等方面的合作已经广泛存在,甚至是制度化的常态,而且实践中效果明显,得到了基层教师的广泛认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构建学习共同体是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
一线的高中生物教师虽然对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必要性有着高度的认同,也有着不少的优秀个体,但他们平时承担者繁重的教学、德育以及教科研的任务,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中就普遍遇到了高考的压力和因必修课程而产生的时间与精力上不足,难以有效投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而且,教师们愿意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接受校外机构的支持与合作,但目前还缺乏相关的资源,特别是农村的一线教师寻求帮助的意愿尤为迫切。构建不同形式的共同体就可以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建立不同形式的沟通渠道,突破传统意义上时间和空间条件的制约,有效集合了参与者分布式的优势形从而成开发实践的合力,促进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3.构建学习共同体是教师发展的需要
构建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学习共同体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发展校本文化的需求,更是教师个体与群体交流发展、能力提升的需求。新课程的实施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课程开发的权利的同时也对他们专业素养在理念、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促使教师群体要加强学习,真正的学习通常不是来自正规教学的结果,而是往往来自个体的体验和思考,通过个体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而产生的。真正的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探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习得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不断增加自尊、自信和自立的过程。真正的学习从来就不只是纯粹的智力增长,只有当学习者获得知识和技能与其自身的成长相联系时才是真正地学习。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开发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基本方法
1.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选择建立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
(1)构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开发的学习共同体。已经在各个学校有着普遍的组织基础,主要是学科内的教师以教研组或者备课组的组织形式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改造,可以在现有的的基础上,改进活动方式和表现方式以更加符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促进开发成果更有效产出。
(2)构建校内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学习共同体。要根据学校的目标定位,整合校内教师资源,鼓励教师在学科内部或者跨学科合作,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模式,产出符合学生发展和校园独特性文化建构的课程产品。
(3)跨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学习共同体。一方面,可以是邀请校外专家以“助学者”的身份参与每个学校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并且要建立起有效的、灵活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学院、普教室、名师工作室等部门组织区域教师学习的机会来组建跨校的学习共同体。在这种方式中要有专门的“助学者”,对有效的沟通渠道与平台的建立要求较高,比如网络邮件组、网络在线交流、网络资源库的建设以及必要的当面研讨等。
2.把握学习共同体的关键点
(1)共同的目标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前提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至少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工作,一个是针对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另一个是针对教师群体的发展和课程独特文化的目标,即校本课程开发既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文化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确立之后,学习共同体所有参与者才具有目标上一致性,才会对组织以及开发活动有着自觉的、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2)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建构
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除了一线教师(地域、学校、学科可以不同)之外,还可以有学生、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家长等。他们选择和集结是在相同的目标指引下完成的,所以具有明显的主体特征。
(3)学习共同体的运作
学习共同体运作过程中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助学者、助学者与助学者之间通过对话、沟通和交流学习,通过赞扬或批评强化动机,通过互相支持和帮助来认识与解决问题,实现共同进步。学习共同体运作过程中应当体现民主、开放、科学和合作共享的精神,提供支持和服务,增进交流、对话和理解,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过程,主要的活动形式是:分工开发、定期交流、案例研讨等等。每次的研讨应当完成主题、记录、总结、分析、实施、寻找资源、质疑、论争、提出意见等环节。
总之,构建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学习共同体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教师群体发展的需求。学习共同体理念指导下的活动方式和表现方式除了重视开发的有形结果,如课程产品之外,更重开发过程中开发主体的平等参与所产生的认知与行动。构建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和动态发展过程的资源整合、合作优化、风险规避、程序完善和成果优化;有利于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利于教师群体的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第二中学 535000)
论文作者:唐绍政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6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5
标签:共同体论文; 校本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 学校论文; 教师论文; 生物学论文; 高中生物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6月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