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_政治论文

论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_政治论文

试论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试论论文,优势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

(一)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党的指导思想决定党的性质,党的纲领就是党的旗帜,它寄托着党的宗旨、目标和任务,其科学与否直接决定它能否赢得人民的认同和拥护。当然,再先进的思想、理论和纲领,也只有转化为民众的内在价值认同,转化为民众有效行动的内在推动力,才能形成政治上的巨大优势。先进的思想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注:《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320页,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共产党领导权威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思想、历史使命和根本宗旨的普遍性信仰,从而通过信念、信仰和政治影响力对社会进行有机的深度组织和动员。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装;向人们揭示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制度的客观规律;它以全人类的解放为旨归,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从来就不是封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优势的保持和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始终坚持其自身理论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与各种思想、流派的比较、斗争中,保持其自身的本质属性,同时善于吸收一切对我有益的东西以丰富其自身。二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其理论本身,保持勃勃生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体系总是力求超越以往任何一种学说的狭隘和偏见,站在历史的最高处,容纳百川,只要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科学地推动人类进步,都纳入其中。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优势,并不在于它所揭示的是绝对真理,而在于其开放的思想理论体系对社会发展进步形成的与时俱进的科学认识。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展示的,就是这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开放性品格。我们党正是坚持把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才博得了人民的拥护和信赖,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形成了其他政党所无法比拟的政治优势。代表人民利益的理论一旦被人民所理解和接受,也就汇成我们党坚如磐石的政治基础和优势。

(二)严密的组织体制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体系为党执掌政权提供了理论指导,而要使这种思想力量转化成现实的执政能力,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体制为党的思想优势建构现实的物质载体。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由机构要素、制度要素和角色要素构成,这三大要素的制度化组合形成了其体制特征。机构要素组成从上至下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体系,它们是中国共产党组织结构的核心部分,成为维持我们党执政的结构支撑。制度要素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根本制度,指的是民主集中制,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反映了党的组织价值观,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邓小平指出:“如果搞不好,特别是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0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二层次即基本制度,包括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干部制度、党内生活制度等。第三层次即具体工作制度,它是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具体化,包括党委会及其常委会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等。这些制度是规范机构运作和党员行为的法定程序和有效规则,确保党的领导权力产生的合法性、权力运行的规范性和组织纪律的约束性,以其民主性、科学性有效降低权力的运行成本,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党员的基本条件、党员发展、党员权利和义务等的规定,在党员队伍中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程序和制度,它既可以确保把社会各阶层的最优秀分子吸纳到党内来,也可以培养党员的高尚政治情操,从而在党员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巩固党的战斗力基础。由于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强调中央组织的权威性,从中央到地方和基层,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式领导,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维护组织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是我们党的巨大组织优势,不仅能使党的整体运作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很强的凝聚力,而且能够保证中国共产党组织体制能够始终顺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完善和发展。

(三)始终不渝的为人民服务宗旨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政治权威其最深厚的基础存在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以及受经济关系决定和影响的社会关系之中。在现代社会,“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已经成为能否赢得政治忠诚和支持的重要因素”。(注: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第84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如果说政党存在的理论基础是否科学决定了人民是否能够服从党的领导的话,那么服从与中诚的程度则取决于政党政绩对人民需要的满足以及满足的程度。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不仅决定于其价值体系的合理性和高效的组织系统,还体现在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通过实实在在的政绩满足民众需要,所获得的广大人民的认同和支持。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成功过渡,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和领导全国人民走上富裕道路的曲折而有益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性转移,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富裕的道路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又为实现更高层次、更广泛的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保障和可能。无论是在革命、还是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行动纲领、基本政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与支持。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正是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依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并通过为人民服务这个最高原则,才赢得广泛的政治支持和群众基础,增强自己的领导力量并巩固其执政地位。

(四)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

无论是党的思想体系的逐步完善、组织体制的高效运行,还是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都离不开一定的行动主体。党员干部的形象是党的形象的直接体现,是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形象和威信的人格化载体。它既包括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诸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德在人先,利在人后”,更重要的是模范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率先垂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从而产生了强大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一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实绩突出、清正廉洁、责任心强、得到群众公认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坚强组织保证。一大批牢记党的宗旨,爱岗敬业、默默奉献、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党员队伍,更是中国共产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坚力量。毛泽东曾经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6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如果说党的威信决定党的号召力和领导绩效,那么党员干部的素质如何、模范作用好坏,则直接影响党的威信。人民群众正是通过对党员干部的认识和了解,才紧跟我们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事业中与我们党水乳交融,风雨同舟。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和培养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更加强调党员先进性政治品质的培养,始终做到坚持“三个代表”。以此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进一步巩固其政治优势和执政地位。

二、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

(一)民众意识与主导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上面临的挑战

在当代中国,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在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经过两次飞跃,形成了三大理论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但是,随着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利益主体的多元,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也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多样化的社会意识,由于观点与主张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因此,我们在肯定多样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这种“多元”状态中确实存在许多严重的消极成分。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经济利益成为党员干部和普通民众价值判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社会人角色的多元化,职业流动性强,再加上“组织边缘化”党员的大量存在,这些都给党组织的社会动员带来很大困难,也给党组织正常的思想教育、组织管理带来诸多不便,非主流意识形态就很容易突破这些人的思想防线。不仅如此,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趋势表现在党员队伍中,就是诸多的党员私营企业主、党员外商代理、党员个体户以及拥有大量私人资本的党员的不断出现。这些人由于经济社会地位的变化,政治思想、价值观念也有可能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党的思想和行动是否还能实现高度统一,就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特别在改革实践和对外开放过程中,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动摇,使一些党的组织和成员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价值危机和挑战。

(二)社会利益分化与新兴阶层的出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改变,社会分工的精细,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工农两大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体的社会群体中,不仅从原有的阶级、阶层的内部结构中分化出具有明显差别的不同的利益群体,而且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社会阶级、阶层和群体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并且可以预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也将继续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传统阶层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社会地位受到影响;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兴起,提出了经济和政治上的各种要求;在经济增长中被边缘化的社会成员面对不平等的分配存在着“相对被剥夺”的离心情绪,等等。无论是处于“强势地位”的社会阶层还是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阶层,出于自身的现实利益和未来的利益预期,都希望得到更多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以拥有较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因而,在这一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背后蕴含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政治内涵,折射出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兴的社会阶层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目前正发展壮大。一些私营企业主要求入党,这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新情况。一方面,在党的正确引导下,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社会基础;但另一方面,如果他们把自己的经济利益甚至是政治利益的诉求反映到党内来,则会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能力水平提出新挑战和新要求。

(三)腐败的滋生、蔓延严重削蚀着党的形象和威信

“某个国家处于变革时期的腐化现象比该国在其他时期的腐化现象更为普遍”。(注:[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54-66页,三联书店,1996年版。)这是塞缪尔·亨廷顿在对发达国家和拉丁美洲、非洲、亚洲社会中的腐败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的一个现象。腐败现象的频繁发生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造成了极大危害,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转型的一大障碍。单从政治发展的层面,腐败极有可能造成一个国家政权统治合法性的破损。中国共产党能否巩固执政地位,取决于能否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代表性。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注:参阅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这就是说,始终不渝地实践“三个代表”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是背离党的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44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如果腐败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就会从根本上破坏党的形象,降低党的威信。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动摇甚至有丧失的危险。邓小平曾尖锐地指出:“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1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因此,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是把能否战胜腐败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并不断加大力度,坚持不懈地进行反腐败斗争。

三、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政治优势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政治社会化的积极效应,在全社会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

一般而言,政治社会化是特定的政治文化及体制获得社会认同的过程。它对于政治体系的维持或改变具有重要影响。“当政治社会化过程造成社会政治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强烈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时,它对于现有的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维系作用。”反之,“当政治社会化过程使社会成员对于现有政治体系认同减弱或不能使这种认同得到强化时,它客观上是在消极地削弱现有政治体系的稳固和政治功能”。(注: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第373-374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政治社会化,一方面可以培育公众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赢得公众对政治共同体及政治共同体所体现的政治理念的认同;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公众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培育参与民主政治的行为能力,强化公众对政治共同体的支持和维护。

对中国共产党来说,首先,要加强党的理论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苏东社会主义的失败向人们昭示,没有正确的改革目标和理论指导,必将由思想混乱导致政治分裂。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这样的党的重大战略问题,这些都既有利于树立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权威,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思想的认同和支持;也有利于培育和提升广大党员和全体人民的政治素养,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塑造主体性资源。其次,全面加强党的整体素质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代表性。从根本上讲,党的领导是通过党组织的战斗力、党员干部的领导力和党员的影响力来实现的。思考党的建设和发展问题,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只有适应时代变迁、与时俱进的政党,才能始终走在社会发展的前列,其领导权威和执政地位才能获得民众的广泛政治认同。再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关系。政治社会化,除了进行有效、系统的教育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党员密切联系群众,以先锋模范作用影响群众来实现的。但是,现阶段少数个别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激化干群矛盾,破坏党与群众之间的密切关系。只有下决心严肃惩治腐败,端正党风,树立良好的党员形象,取信于民,才能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说服力的前提,实现政治社会化的积极效应。最后,加强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着力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思想政治工作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但要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而且还要考虑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新实际,着重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以及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斗争带来的影响等当前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理论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坚定广大干部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其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治的信任。(注:参阅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127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具有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构建系统的利益表达、政治参与机制。一般说来,当改革深入到一定历史阶段,不仅会派生不同的利益主体,而且各利益主体会提出不同的利益和民主权利的要求,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将这些利益主体及其诉求吸纳到现有的政治体系中来,就成为对政治体系适应性与灵活性的一种考量。一个正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政党,必须具备将现代化所产生的社会力量成功地吸收进政治体系的能力。社会利益的分化,要求构建系统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和制度化。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水平。对此,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务必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方面是因为,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其最大的特点表现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任何一个政治体系的功能发挥总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共产党的任何重大决策与实践都不能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其次,寻求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平衡和谐,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结合。再次,维护社会公正。这是当前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和“弱势群体”利益亟需保护,对执政党和政府治理能力提出的现实要求。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政策,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注意兼顾和平衡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要求。总之,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动力,是中国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条件和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发展和改革都无法顺利进行。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公众的实际承受能力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努力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相互促进、协调运行的良性局面。

(三)加强党员队伍素质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分子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党执政过程中各项方针、政策、纲领的贯彻执行和良好绩效的取得,最终要靠忠诚于党和人民、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党的优秀分子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去落实,去实现。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连续执政50多年的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其所处的执政环境、党员的队伍构成等等都同过去大不一样。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党内也经常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消极的甚至腐朽的东西逐渐滋生起来,从思想上、作风上和组织上严重侵蚀着党员干部队伍,极大地影响着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影响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素质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分子。

中国共产党历来不仅重视发展党员的规模和数量,而且更加重视提高党员的自身修养和素质。(注:王邦佐、谢岳:《社会整合:21世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使命》,载《学术月刊》,2001年第7期。)今天的优秀分子,不仅要继承革命年代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而且还要能够通晓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应对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复杂局势,在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的工作中成为中坚力量,起到表率作用,并能带领群众一起奋斗。如果缺乏大批这样的优秀分子,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必然会受到削弱,执政权威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加强党员队伍素质建设,党的组织本身必须不断强化对社会发展变化的适应性,构建经常有效的吐故纳新机制,一方面把各方面的优秀分子培养、提高为工人阶级的先进战士,吸收他们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另一方面依据党的性质和宗旨,通过组织的力量把吸收入党的社会优秀分子真正培养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将大量的优秀人才积累到党内,保证党的队伍的整体规模和素质,而且可以提高党的政治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只有如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基础才能历久弥坚,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自己的执政目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标签:;  ;  ;  ;  ;  ;  ;  ;  ;  ;  ;  

论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政治优势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