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和中长期预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中国论文,现实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会计目标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理论上,它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支撑制导着会计理论结构,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在实践上,它作为会计工作的目的,指导着会计工作的方向。因此,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目标及会计目标体系,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也有利于指导我国会计实务工作,引导和优化会计行为,塑造和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会计运行机制和会计模式。
一、会计目标研究的历史回顾——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评析
美国会计界在20世纪70、80年代,关于财务会计的目标,形成了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资源的所有者(或者资源的委托人,下同)如实反映资源的受托者(或者经营者或企业管理当局,下同)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具体来说,受托责任包括三层含义:(1)资源的受托者接受委托方的委托,承担着合理、有效地管理和运用受托资源,使其尽可能地保值增值的责任;(2)资源的受托方承担着如实向资源的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Ijiri,1975);(3)按照双重受托责任理论(劳秦汉,1998)的观点,资源的受托方还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最大限度地保持并提高企业所处社区的良好环境、有效地利用并培养人力资源等。“决策有用观”则认为,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
1、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它们都以市场经济为其运行环境,并通过现代企业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都是相分离的(即产权是明晰的)。换言之,二者都根植于委托代理理论,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却有着根本的区别。
2、二者所依托的外部经济环境——集中体现在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和资本市场的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受托责任观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是明确的,没有模糊、缺位的现象,也就是说委托、受托双方不是主要的通过资本市场联结的。相对应,决策有用观所认定的两权分离则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由于资本市场的介入,使得委托方变得模糊,资源的所有者对受托资源的管理变得淡化。更为重要的是,资本市场的介入,使得体现为委托方的市场投资者,关注的不是某一具体企业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而是资本市场的平均风险与报酬水平及其所投资企业的可能风险与报酬(如现金股利、利息及投资的升值与所承受风险的比例)。并且,委托者往往通过有效的资本市场用“用脚投票”的方式(而不是直接更换经营者)实现股权转让从而实现报酬与风险比例最优。
3、会计信息用户的范围不同。受托责任观的信息使用者主要是资源的直接委托者(如投资者、债权人等)和间接的委托者(如社区环境的享有者等);而决策有用观的信息使用者除了包括上述使用者外,还包括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等。
4、会计信息内容也不同。受托责任观认为,最有效地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是关于经营业绩的信息;而决策有用观则认为,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最相关的信息是企业预期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分布及其不确定性。
5、会计信息质量(至少是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受托责任观对信息质量首要的要求是“公允性”,即要求受托者完整地、不偏不倚地揭示和提供受托资源的真实履行过程和结果;而决策有用观对信息质量首要的要求是“相关性”,即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要求受托者按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等公认会计原则对企业预期现金流量及其变动予以揭示。
因此,我们认为会计目标体现了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及其有效性是确立一国(或地区)会计目标的基本依据:在资本市场不是十分发达的情况下,受托责任观比较切合实际;而在资本市场发育十分成熟、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具有全面影响的情况下,决策有用观对会计目标的表述更为恰当。
二、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注:严格地说,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但较之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的交易规模、对国民经济乃至公众个人的影响等都要显著得多。因此,我们认为通过股票市场来分析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及其有效性是合适的。)
如上所述,会计目标体现了不同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必须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环境、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以及资本市场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才能提出允当的会计目标,切不可盲目或笼统地套用或照搬“决策有用观”来界定我国的会计目标。
1、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基本特征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我国的经济环境经历了一个彻底的转变。8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十几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我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对会计目标的影响而言,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
(1)政府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行为在特定的国家、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个坚持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国家,政府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信息披露规范体系的构建,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我们都可以看到政府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国企改制上市、企业债转股、债务重组、资产重组、国有股减持及回购,甚至向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期权激励政策之制定等等,都不难看到政府的背景。政府往往既是投资活动的当事人,又是维持资源配置秩序的政策制定者。另外,国家银行还是企业的主要债权人,而国家银行也最终属于政府所有。作为国有资本的代表,政府具有无异于一般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关心投资回报及资本的保值增值;作为国有债权的代表,政府具有无异于一般债权人的行为特征——关心债权的安全性;作为经济秩序的维护者,政府又行使行政管理权,担负着资源配置的调控重任。政府在扮演这三种抑或更多种角色的过程中,制定合理的“决策”和有效的“政策”都需要会计信息。无庸置疑,政府是我国会计信息的最主要使用者。这是我国会计信息用户的典型特征,同时也是中国会计的最大“特色”。
表一 (2000年)中国与主要西方国家资本市场对比一栏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中国国际统计年鉴》(2000年)计算整理
(2)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全面建立,资本市场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发挥作用。国有企业不论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微观经济组织。尽管近几年来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国有企业公司制改组、改制上市等,但现代企业制度远未建立。换言之,我国国有企业远未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这就决定了我国资本市场只能在有限的程度上发挥作用。
(3)市场机制正处在完善之中,要素市场尚未完全建立。自1994年以来,我国进行了价格、金融、财税、会计、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改革,使得市场机制渐趋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市场状况与要素市场的全面建立尚有一段距离,表现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仍存在较大的限制因素;生产资料市场仍存在国家政策性的保护;宏观价税体制也有待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等,这些都无不限制着社会资本的趋利性自由流动。
2、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分析
资本市场是社会资本供求关系的总和及进行资本交易、资本融通的场所;是经营中、长期资金的机关和机构及其相互关系的集合;是市场组织买卖有价证券的场所。它的作用是迅速有效地把资金剩余者的资金,通过其自身的运作机制转移到资金短缺者手中。资本市场的运行和发展标志着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标志着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程度,以及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现代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已经远远超出其原有的为企业筹集资金的单一功能。伴随着市场经济在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深化、升级,资本市场的作用范围越来越大。不仅个人投资者、企业被卷入资本市场,而且政府、机关都有意识地加入利用资本市场。我国的资本市场已走过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却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我国与主要西方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对比情况见表一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股票市场与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体现在交易规模上,更重要的是我国股票市值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远远低于上述发达国家。而该指标能恰当地衡量和计量一国或地区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另外,长期以来,我国流通股票市值仅占股票市值总额的1/3左右(其余的2/3主要是不流通的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2000年为33.45%,2001年为33.23%[表二]。如果按流通股计算的话,(2000年)我国股票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8.24%,与上述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英国和美国)的差距不可谓不大。因此,我们认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正处于发展孕育阶段。
3、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分析
资本市场及其联系的资本流动,反映一国或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而资本流动速度的快慢以及配置效率的高低则与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密切相关。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是指已上市的金融产品(主要指股票)的价格能否反映影响其变化的全部资讯,是否处于均衡状态。如果资本市场是有效的,投资者均不能获得超额收益,只能赚取按风险调整的平均市场收益率。从实证的角度,若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证券价格时间序列将呈现随机波动,不存在显著的系统性变动趋势。有效资本市场的概念源于“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自由市场制度的核心,是价格能否准确地反映稀缺资源在无限制地、不同选择和竞争性用途中有效配置所必需的全部信息。”可见,有效资本市场具有四个特征:(1)信息的有效性,即在资本市场上可以迅速、充分地反映出有关价格等可利用的信息;(2)评价的有效性,即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从股票、债券的持有中可以获得未来的股票、债券等收入,而且有关股票、债券的价格能被充分反映;(3)完全保险的有效性,即投资者可以在资本市场上随时进行让渡交易;(4)组织的有效性,即资本市场的金融服务要完善,使市场运作能够自如进行。(张仁昌,2001)资本市场按其有效程度可分为(Eugene Fama,1965):
(1)弱势有效市场是指股票价格已反映了过去公开发布的信息。这样,按照过去的股价变动预测未来的变化是徒劳的。未来股价的变化,只会根据新的公开信息而变化。
(2)半强势有效市场是指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已公开的信息,不论此信息是否已正式公布。这样,想根据公开信息的研究,获取非正常收益是不可能的。但是,依靠内幕信息仍有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
(3)强势有效市场是指股票价格已反映了所有的资讯,不论此资讯是公开的还是秘密的。还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市场,迄今尚没有资料证实它确实存在。
在我国理论界,经济学家和会计学家们对我国资本市场(包括深市和沪市)进行了开拓性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资本市场尚未达到弱势有效市场。厦门大学吴世农教授1996年在《经济研究》上发表“我国证券市场效率的分析”一文、1997年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上市公司盈利信息报告、股价变动与股市效率的实证研究”一文,对我国资本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实证分析,对我国证券市场呈弱势有效市场持怀疑态度;1997年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课题主持人孙铮教授)在《会计研究》上发表“有效市场与会计信息关系研究”一文,文中进一步支持了吴教授的研究结论,即我国资本市场尚未达到弱势有效市场。而美国的证券市场已经达到弱势有效市场(Eugene Fama,1965),甚至半强势市场(Ball,1968;Brown,1968)。
三、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目标的现实选择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开出:我国的资本市场不仅发展程度上远远落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而且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也与英、美等发达国家存在显著的差异。因此,我们决不能照搬英、美等发达国家的会计目标,不能按照“决策有用观”来界定我国的会计目标。相反,我们认为应当把“受托责任观”作为界定我国现阶段会计目标的基点和前提。当然,要提出较为恰当的会计目标,还必须联系我国实际,分析会计目标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容。一个完整的会计目标通常包括三个构成要素:会计主体、会计客体和实现方式。
1、会计目标的主体。包括使用会计信息的主体和提供会计信息的主体。后者一般为联结委托、受托双方责任纽带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前者通常包括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和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当局和职工个人等。从前面的分析可知,国家(或政府)是我国会计信息的最主要使用者。因此,我们将我国的会计信息用户概括为国家及其他的投资者、债权人等,这不仅不笼统,反而更能体现我国会计信息用户的基本特征。
2、会计目标的客体。包括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内容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两个方面。在我国现阶段,不论国家、法人还是个人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主要是有关企业经营业绩的信息,具体包括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比如,国家制定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中,(净)利润、社会贡献额等是其主要评价指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关注的也主要是每股收益、市盈率等指标;作为主要债权人的银行在作出信贷决策时,关注的仍然是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这无不有力的说明,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信息与“受托责任观”之要求相吻合。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看,为了评估企业履行受托资源的经管责任情况,要求企业完整地、不偏不倚地揭示和提供受托资源的真实履行过程和结果,即公允性,其中包括客观性(或真实性)和不偏不倚等。
3、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即如何在会计目标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搭建桥梁和纽带的问题,亦即会计信息的传递方式和通道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只有上市公司才将其财务会计报告予以公布,而非上市公司及其他企业只需按要求将其财务会计报告传递给特定的主管部门、财政、税务部门等。正是由于这些制度约束和“壁垒”,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得到的会计信息是“不等质”的,即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严重影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4、暂行结论: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将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目标表述为:企业应按照公允性、客观性、不偏不倚等的要求生成并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以满足:
(1)国家制定合理的“决策”和有效的“政策”及评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及配置效率等的需要;
(2)国家及其他投资者评估企业的经营绩效、作出投资决策的需要;
(3)国家及其他债权人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作出信贷决策的需要;
(4)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等。
四、中国会计目标的中长期预期
美国的资本市场已有120年的发展历程,而我国的资本市场不过才12年的历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有理由相信:我国资本市场将得到空前的发展并不断走向成熟;资本市场将不断趋于“有效”;信息披露制度和证券监管将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化、信息化等都将取得更加长足的进步等,这些都将为我国重新确立会计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表二 1994-2001年中国GDP、股票市值发展变动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4-2001)
1、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机制将更加健全完善,资本市场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市场配置效率将大大提高。
从表二计算可知:在1994-2001年8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9.40%,股票市值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36.13%,其中流通股市值年均增长速度为40.20%。按保守估计,假定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为6.0%,股票市值年均增长率为10%(注:考虑到我国股票市场1996-1997年、1998年—1999年间的超常规发展(事实上,1997-2001年5年间我国股票市值总额的增长速度仅为19.95%,流通股市值的增长速度22.68%)和近几年的“调整、震荡”,将我国股票市值的增长速度设为10%,我们认为是较为合理的。),到2050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767,100.66亿元人民币、股票市值总额将达到5109084.70亿元人民币,其中流通股市值将达到1697823.905亿元人民币。到那时我国的股票市值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289.12%,其中流通股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将达到96.08%。基本上达到或接近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现有的水平。
2、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也将更趋有效,渐次达到“弱势有效市场”,甚至“半强势有效市场”。随着我国证券监管法律及其相关法规的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的规范合理、证券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投资者投资理念和心理预期的日益成熟等,我国的资本市场将渐次趋于有效,从而达到弱势有效市场,甚至半强势有效市场。
3、随着我国经济信息化、“信息高速公路”的加快建设,信息流动的制度障碍和壁垒将被打破,“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将逐渐减少。会计信息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将更加多样化、获取信息的通道将更加顺畅、便捷,并且获得“等质”的信息,并导致决策差别。
4、结论。以上分析表明: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我国的资本市场及其有效性、资本市场所承载的资本流动、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等都将大大提高,达到或接近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现有的水平,符合“决策有用观”的特征和要求。到那时,我国再按照“决策有用观”来界定会计目标才“名”副其“实”。
标签:会计目标论文; 受托责任观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会计论文; 股票论文; 股票市值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经济论文; 政府会计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企业责任论文; 资本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