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理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美学理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李赤军[1]2002年在《美学理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美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当前高中学生数学审美能力基本情况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及有关数学美小论文叁个方面材料的综合分析,结合教学实际,从数学文化的理论高度,阐述了数学美的实质及主要特点和形式,分析了产生数学美感的心理过程,指出并论证了数学美的教育价值和功能,探索了以美引趣、以美启智、以美育人叁个方位应用于数学教学实际,达到“以德治教”的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的途径。即: 1. 以美引趣。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成产生审美需要、创设审美情境、诱发审美动机、进行审美实践“四步曲”,从而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2. 以美启智。教师应以美的意识唤起和支配数学直觉;以美的意识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美的意识来培养学生,有助于保障学生心灵的自由性,形成健康心理。这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创新意识,并对其创造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3. 以美育人。教师应呈现数学美,让学生理解美的内在含义,提高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应通过对数学难点内容美的欣赏,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形成坚忍不拔的精神:应通过数学中的思想与方法及数学系统内容的整体审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此外,本文配有美学理念指导课件设计的案例。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及数据定量分析。 成果和结论 本文主要成果有两方面: 一.创设了有关当前高中学生数学审美能力基本情况问卷调查试卷,并进行了个人访谈及有关数学美小论文的研究与分析。 二.以美学理念为指导,研究提出了课堂教学中以美引趣的“四步曲”,且兼有以美启智、以美育人,达到“以德治教”的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的途径。 由教学实践调查分析得出,中学生对数学美的追求意识不够。可见,从数学文化的角度认识审美理念的教育价值,改变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式,探索美学理念与中学数学教学,这对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

郑刚[2]2014年在《高中数学美育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审美教育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实施数学美育教育,让学生逐渐感受数学之美,认识数学之美,体验数学之美,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提高数学学习成绩,将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本文首先基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论述研究数学美和高中数学审美教学的必要性,阐明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的特色和成果。其次,本文对数学美育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尝试建构数学审美教育模式,开拓研究的视野,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数学之美。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国内外学者对数学美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从数学美育的价值、课程、本质研究等理论层面上进行探究。虽然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思想保障,但正因如此却缺乏对高中数学美育在教育中的必要教学实践,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故在认识数学美和总结国内外数学美育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笔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了高中数学美育的教学策略。在理论方面,基于数学美育的功能,提出了高中数学美育的教学策略:(1)挖掘数学之美,让学生认识数学美;(2)展示数学之美,让学生发现数学美;(3)融贯数学之美,让学生体验数学美;(4)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揭示数学美的内涵,追求数学美的本质,掌握数学美的规律;(5)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知美,欣赏美,体验美,最终升华为发现创造美。在实践方面,笔者选取了广西玉林市田家炳中学的四个班级分为两个层次进行高中数学美育的教学策略实证研究,对部分师生做了访谈,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一方面在前测班级数学成绩无显着差异情况下,通过后测数学成绩数据分析发现:两独立样本t检验在齐性方差的情况下,A层次的双侧检验t值的相伴概率值p=0.002<0.05,B层次为p=0.041<0.05,汇总数据分析为p=0.002<0.05。实验数据表明:实施数学美育教育的教学策略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数学成绩差异显着,实验班的学习成绩明显要好于对照班的。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师生访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中数学教育中实施数学美育是必要的、可行的、有效的,它有利于建立合作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并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展望,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

钟予[3]2017年在《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文中提出建筑,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旨在向人类提供实实在在的人文环境,建筑师执行的是最具体的人文关怀,数学则是人文精神最完美,最具体的体现,是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轻视或取消数学教学,伤及了建筑教育的根本。本文探讨建筑数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针,涉及国内外建筑数学教育的发展动向、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等。基于作者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建筑数学的教学应随时代精神、社会环境、学科发展以及实践需求不断调整。在此基础上,主张当代数学教学应顺应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趋势,避免系统数学知识的灌输,重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水平和造就人文精神、继承文化传统,并最终建立起与建筑创作关系更为密切的建筑数学课程,作为原有高等数学课的补充或替代。

陈颖[4]2010年在《探究概率统计的文化价值》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标准首次在基本理念中提出“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单独对数学文化提出了教学要求。可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数学文化强大的价值功能。概率统计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挖掘其文化价值能够开发数学课堂的潜能,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提供思路,使得数学的教育真正是为了培养人,发展人。论文共分为四个章节来论述:第一章,笔者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认识“价值”、“数学的价值”、“数学的文化价值”这叁个概念出发,对“数学的文化价值”进行概念的界定,进而分析得出教育价值的本质即教育的文化价值。接着从理论依据的角度论述了挖掘文化价值的理论基础为人本主义理论、素质教育理论、STS教育理论。最后给出概率统计的文化价值在新课程标准中的理论依据。第二章,从文化元的理论角度论述了文化价值的挖掘即为文化元的挖掘。接着就概率统计的工具价值、精神价值、思维价值、思想方法的价值、文化典故与美学价值这概率统计中的五个文化元进行分析,说明教材中如何体现这些文化价值的。第叁章,以着名的概率问题——玛丽莲的“汽车与山羊”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玛丽莲问题本身数学文化价值的分析,通过对高中学生、大学生、一线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的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揭示。第四章,针对教育中存在的现象及问题对概率统计文化价值该如何实现提出一些建议。本文力图为新课程数学教材中文化价值的挖掘提供借鉴,通过对概率统计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希望数学的文化价值在中学课堂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揭示,希望一线教师能够探索实践并不断改进概率统计文化价值的教学。

黄继彬[5]2011年在《哲学思想在指导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文中认为哲学和数学是代表人类思维最高成就的两大领域,它们在历史上有着难以割舍的渊源.数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哲学观点,哲学思想引领着数学的发展.在我们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认识数学哲学的教师不多,了解数学哲学对中学数学教学的作用的教师就更加少了.本文对数学哲学定义的内涵进行了历史发展性的阐析,对数学哲学中的数学本体论(数学研究的对象及其本质问题)、认识论(数学的性质及其真理性问题)、方法论(研究数学本身的基本方法)进行了简明的阐析,对数学哲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诸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特别是运用哲学思想对中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哲学分析,系统总结了数学解题的矛盾转化观,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详尽地说明如何运用这种哲学思想指导中学数学解题.在教学方法探究方面,本文运用数学哲学思想详细地分析了近叁十年来我国进行的颇具影响的构建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实验.当然,数学哲学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在本文中,笔者还运用了哲学的另一个分支,即唯物主义辩证法,对现行数学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哲学反思,对于以哲学思想指导、影响或者作用于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已经有不少前辈们的成果,笔者仅仅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之上,借鉴他们的若干观点,融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撰写成文,以期从一个比较高的层面来探寻中学数学教学的正确道路.

郝瑞平[6]2008年在《在新课程中数学美育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美的事物总是易于接受的,而数学几乎与所有美的事物都有联系,数学美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它对人们理性思维、思辨能力的培养,对智慧的启迪和潜在的能动性与创造力的开发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研究,本文首先回顾过去数学美育研究成果,对其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同时对其不足之处也加以分析,探索新课程中数学美育的策略研究,尝试利用数学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熏陶,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审美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本文又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目前中学生的数学学习中缺少美育意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数学教学采用的方式普遍缺乏数学美的教育,教学方式单一化阻碍了学生体验数学美。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学数学新课程中的美学因素,阐述了数学美的教育功能和作用及实施数学美育的策略。按美育的策略实施课堂教学,本文重点探讨了数学美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策略,通过课例揭示了中学数学教材中蕴涵的数学美的内容。数学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宜人的数学结构的呈现,其主要特征为简洁性、对称性、和谐性、统一性、奇异性。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美,揭示其中的规律,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素养均有裨益。数学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践研究部分,通过教学实验检验了数学美的理论价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科学实证的角度将这些观点置于教学实践中得出结论:数学美在中学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对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佚名[7]2005年在《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文中研究说明[阿不拉·买买提]阿不拉·买买提,新疆焉耆人,1958年12月生,硕士研究生,新疆库尔勒市巴州卫生学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高级讲师、教研室主任。致力于卫生职业教育。自1981年参加工作以来培养了上千名各族卫生专业人才,在新疆各地卫生医疗战线上发挥着各自的骨干力量。撰写的教学、科研论文《版画在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学应用》、《谈卫校解剖学教学中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新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教师情况调查》、《少数民族学生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浅

郑玲艳[8]2008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文中指出200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对于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高中数学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奠定基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功能已被大多数人所公认,对数学文化的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目前国内外对于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体现的相关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并不多见,大多重于理论,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高中数学教学实践涉及较少。基于上述实际情况,本文重点在于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与数学文化相融合的教学设计与尝试。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通过对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选题依据与研究背景情况、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的分析,阐述了本文的主要特点: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重在对教学实践、教学设计进行探讨。第二章,文化与数学文化。通过分析文化与数学文化的定义,以及数学定义的历史演变简介、数学方法特殊性的简单回顾、数学文化“真、善、美”的简述,为教学实践中对“数学文化”的渗透奠定理论基础。第叁章,高中教学中所蕴含的数学文化。通过对比我国现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稿)》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及对西方数学教育思想引入后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教育特色的分析,使得教材提供的文字资料更加翔实、教学目标更加深化和具体化。第四章,如何使数学文化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相融合。在简要论述数学文化与数学史的关系后,展开本文的重点之一——通过详细列举教学设计与教学案例,对比传统教法与新理念教法,对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作了理论结合实践的具体研究,并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辅助功能加以论述。第五章,高中数学活动课中渗透的数学文化。是本文的另一重点章节,通过对高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尝试与设计,从另一角度研究了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的实践与探索。如何将数学文化与高中数学教学融合,将数学文化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并运用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当前高中数学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制约和影响中学数学教育、数学文化研究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故而本课题是一个具有非常现实意义的课题。

吉智深[9]2007年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向量及其教学的研究》文中提出向量,具有代数和几何的双重属性,引入高中课程,对课程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体会得尤为深刻.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归纳和总结出这些年来人们在认识向量和向量教学中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为向量教学提供启迪和帮助.接着,本文试图通过新教材中向量编写的比较了解各个新教材中向量编写的特点,从中体会编写的意图,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更好地开展向量教学.最后,根据分析、比较研究笔者就目前向量教学的现状,谈谈自己的意见,提出几点思考.希望能够为中学数学教育提供几点可行性的建议,为新课程的推广和实施尽一份绵薄之力.

曹一鸣[10]2003年在《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文中指出在数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模式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教师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重建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从总体上来讲,大部分的研究只是从一个方面、一定的范围以及特定的条件下对数学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系统深入研究的不多。 对整个数学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多视角的认识,可以避免对教学模式简单、单一、僵化的认识。首先,从无序到有序——建构模式,从模式的基本理论、模式的建构、分类方法,进行宏观研究。然后,从数学的本质和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反思我国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学模式其理论基础和实施条件作深入系统的分析。模式的建构并不是目的,作为升华,最终汲取后现代的教学理念,提出教学要超越模式,走向“无模式化”教学,这也是该研究贯穿始终的一个基本理念。 “无模式化”不是对教学模式的否定,而是对教学模式的强调和重新解读。 本文的主要工作: 1)从数学哲学、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重视角深入探讨、分析、研究数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在调查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数学教学模式的方法和实施步骤。 3)汲取后现代思想的精华,论述了“无模式化”教学思想。 4)对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了分类讨论,并进行了实验性研究。 5)提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中教学模式研究与运用的策略。

参考文献:

[1]. 美学理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 李赤军. 首都师范大学. 2002

[2]. 高中数学美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 郑刚.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3]. 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D]. 钟予. 中央美术学院. 2017

[4]. 探究概率统计的文化价值[D]. 陈颖. 四川师范大学. 2010

[5]. 哲学思想在指导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D]. 黄继彬. 广州大学. 2011

[6]. 在新课程中数学美育的策略研究[D]. 郝瑞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7]. 2005中国杰出教育工作者风采[C]. 佚名. 第四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和2005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论文集. 2005

[8].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文化[D]. 郑玲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9].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向量及其教学的研究[D]. 吉智深. 苏州大学. 2007

[10]. 数学教学模式的重构与超越[D]. 曹一鸣.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美学理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