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护理干预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探析论文_薛丹

(启东市汇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惠丰分院 江苏启东 226264)

【摘要】目的:对2型糖尿病病人行心理护理干预,分析其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40例2型糖尿病病人,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病人例数为20例。在两组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均行常规护理干预,在观察组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加行心理护理干预,将两组病人行不同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对应性护理后,观察组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病人的护理过程中行心理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2型糖尿病;心理护理干预;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9-0142-02

糖尿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具有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对病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为病人的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1]。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药物治疗来控制糖尿病病人的病情发展,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为了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我院在糖尿病病人的护理过程中行心理护理干预,护理效果显著。为了进一步探究在2型糖尿病病人护理过程中行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本院对选取的40例2型糖尿病病人进行了如下过程探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4年8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2型糖尿病病人中选取4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n=20)与对照组(n=20)。所有病人均对此次探究的目的、过程以及护理方法进行充分了解并表示自愿参与本次探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具有精神障碍或者表述不清的病人。其中观察组病人中男性例数为12例,女性例数为8例,最大年龄为69岁,最小年龄为52岁,平均年龄为(56.58±4.12)岁,最长病程为8年,最短病程为1年,平均病程为(4.52±2.08)年;对照组病人中男性例数为10例,女性例数为10例,最大年龄为68岁,最小年龄为55岁,平均年龄为(56.98±4.25)岁,最长病程为9年,最短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4.78±2.56)年。将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进行对比,发现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两组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均行常规护理干预,包括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用药指导、休息指导等。纠正病人的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病人详细讲解胰岛素的正确使用方法,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为病人讲解饮食对血糖的影响,嘱咐并指导病人定期测量血糖,注意观察自身的血糖变化情况,若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并对病人进行有效处理。

在观察组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加行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为病人详细讲解心理调节对护理效果的影响,教导病人如何做好心情调节,保持病人的乐观情绪,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采用音乐疗法以及睡眠疗法缓解病人的担忧、抑郁情绪,避免病人进行过量运动,告知病人糖尿病的相关疾病知识、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

1.2.2根据病人的心理情况以及饮食习惯,为病人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每日三餐需保证定时定量、营养搭配均衡、营养充足、荤素搭配,能量供给总量以维持病人理想体重为宜,严格控制病人的糖摄入量。

1.2.3叮嘱病人遵医嘱用药,强调剂量准确的重要性,指导病人用药剂量、用药方法,为病人讲解用药副作用以及注意事项,采用各种各样的提醒方式督促病人准时用药,如设立提示牌等。对于需要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的病人,需耐心教导病人及其家属注射方法以及注射剂量,保证病人出院后可自行注射,详细为病人及其家属指导如何识别低血糖等常见糖尿病症状。

1.2.4根据病人的恢复情况,为病人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增强病人的免疫机能,提升病人的身体素质,运动方法以有氧运动为主,包括慢跑、骑自行车等。

1.2.5叮嘱病人进行定时监测血糖水平,明确监测方法和监测意义。

1.2.6对出院病人给予糖尿病知识手册指导,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对病人进行随访。

1.3 判定标准

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对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进行研究的40例2型糖尿病病人所有临床数据均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对两组病人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当数据结果呈现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

3.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终身性疾病之一[2],严重影响病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易并发多种并发症[3],其主要原因是病人对糖尿病疾病的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低[4],不能对自身病情进行判断,无法做到早诊断、早治疗,导致病情严重、病程迁延,对临床治疗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5]。因此,在2型糖尿病病人的护理过程中行心理护理干预是很有必要的,该护理方法可显著消除病人的负面情绪[6],提升病人的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干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该模式可通过对病人饮食、运动以及用药、血糖监测进行相应指导,提升病人自监和自护能力,控制病人的血糖水平,消除病人的消极情绪,进而提升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定期为病人进行随访询问,可全面了解病人的病情控制情况,对病人的健康指导计划进行全面评估和相应调整。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2型糖尿病病人行心理护理干预来研究其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观察组病人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即对2型糖尿病病人行心理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比较显著,可显著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在2型糖尿病病人护理过程中行心理护理干预,对病人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耿凤琴,史东静,吴春玲等.聚焦解决模式在2型糖尿病抑郁症心理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4(2):231-233.

[2]毕晓飞,范黎黎,付欣等.心理护理干预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28):3186-3188.

[3]陈梅娟.针对性心理护理对2型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6):52,54.

[4]王美玲.浅谈进行社区延续性护理对出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6):235-236.

[5]张彩霞,耿洪燕,商文青等.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1):106-107.

[6]王利芹.心理护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评价[J].医学信息,2015,28(22):95.

论文作者:薛丹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31

标签:;  ;  ;  ;  ;  ;  ;  ;  

关于心理护理干预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的探析论文_薛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