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礼部论文,增修互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毛氏父子生平及《增韵》的体例
《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可简称《增韵》,毛晃、毛居正撰。《宋史》无毛氏父子传。毛氏浙江江山人。《同治江山县志》卷九有毛晃传略:
毛晃,字明叔,沙堤人。绍兴间免解,任主簿。尝闭门著书,留心字学,增注《礼部监韵》,砚为之穿,学者称铁砚先生。其子居正,举进士,校《监韵》,俱有功字学。明修字韵,宋濂等上言,注释音切一依毛晃所定,遂取其书名《洪武正韵》。
据今浙江省江山市文史馆毛永国先生考证,沙堤,现属华峰乡沙村。〔1〕毛晃大约生于宣和五年(公元1123)。〔2 〕绍兴21 年(公元1151)进士,〔3〕第二年即开始撰写《增韵》。〔4〕十年后,即绍兴32年(公元1162)书成,作《拟进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表》(以下简称《表》)。《增韵》呈上后,若石沉大海。晚年居家,在沙堤创办“高斋书院”。〔5〕他的书稿曾在朋友间流传。〔6〕其子毛居正为之校正并重增。到宁宗嘉定16年(公元1223),才刊印问世。魏了翁为之作跋云:“三衢毛氏《增韵》,奏御之六十二年,其子居正义夫应司成校正经籍之聘,始克锓梓于胄庠。然人情异响,趋简厌烦,故校其始著,尚多刊削。世之不遇者非特一《增韵》也。”〔7 〕毛晃另有《禹贡指南》一书。
毛居正,字义夫。《四库全书提要》说:“居正承其家学,研究六书。嘉定十六年,诏国子监刊正经籍。当事者聘居正司校雠。已厘定四经,会居正目疾罢归,其《礼记》及《春秋三传》遂未就。”毛居正的主要著作是《六经正误》六卷。
《增韵》的“增修互注”对象是当时的监本《礼部韵略》。今天我们见到的本子仍分五卷。卷首是《表》,然后为卷一目录,目录前题:“衢州免解进士毛晃增注,男进士居正校勘重增”。二百零六韵的名称、次第,独用通用一如《礼部韵略》,小韵次第、韵字排列也无大变动。
毛晃对刊行使用七十余年的官韵《礼部韵略》指责甚多,在《表》中罗列数百言,归纳起来约有如下几项:1.收字不广,“尚多阙遗”;2.“音切谬误”;3.“圈注脱落”;4.“本有其字,弃此而收彼”;5.“点划偏旁尤多讹舛”。针对《礼部韵略》的弊病,毛氏父子所做的工作有:1.增加韵字;2.增补注文;3.增补多音字的互见音切,并在韵字上栏圈。共增圈1691字;4.纠正错别字,“笔画有害于义者悉正之”。共正485字;5.反切有碍于音者悉易之”;6.在某些韵字注文末尾加案语。对形音义作详尽讨论。
以上诸项需举例说明。为节省篇幅。注文用小字。双行,不加标点符号。
唐韵东字为毛晃所增。字下注“增入”。之韵眵字为毛居正所增,字下注“重增”。《礼部韵略》常用字无注。如东韵东字、先韵眠字。《增韵》对这些字都详加注释。对多音字。毛氏都加上圈。互注又读。如东韵东字下注“又唐韵”。唐韵东字下注“又东韵”。支韵字下注“又寘韵”。寘韵字下注“又支韵”。东字《礼部韵略》只有东韵一读。毛氏增唐韵一音,所以在东韵东字上加圈。且注有“今圈”二字。脂韵峓字,《礼部韵略》作銕,误,毛氏改正,注文加“今正”二字。支韵,《礼部韵略》误作,毛氏改正,注文加“今正”二字。峓字注文后的“晃谨案”,是毛晃的案语。
《增韵》一书现在已很难见到。本文使用的版本有两种:日本天理图书馆影印元至正十五年日新书堂刊本、四库全书所收本。
二、反切的改易
《增韵》有反切3104条,其中与《礼部韵略》相同的2712条。不同的275条,另有117条是毛氏增补的小韵切语。本节要讨论的主要是与《礼部韵略》不同的反切。毛氏改易反切上字169个,改易反切下字135个。
(一)、毛氏所改。并非全是“有碍于音者”。毛晃《表》中称:“反切有碍于音者悉易之。”逐一考察改易的反切可以发现。“有碍于音者”是极少数。现在选一个韵部和一个声类为例,做一验证。上声十姥。《礼部韵略》有17个小韵。《增韵》同。现将二者反切上下字列出。第一行系小韵首字。第二行为《礼部韵略》反切,第三行为《增韵》反切(相同的字志以“〃”号)。
毛氏删仡字,增俄字。改易10个,现罗列如下,并注出《广韵》《集韵》反切。
韵部 小韵首字 礼部韵略增韵广韵集韵
烛 玉虞欲 鱼欲鱼欲虞俗
灰 嵬五回 吾回五灰吾回
欣 龈鱼斤 牛斤语斤鱼斤
箇 饿牛个 五个五个牛箇
祃 讶鱼驾 五驾吾驾鱼驾
药 虐逆约 鱼约鱼约逆约
陌 逆仡戟 宜戟宜戟仡戟
职 嶷鄂力 鱼力鱼力鄂力
缉 岌逆及 鱼及鱼及逆及
业 业逆怯 鱼怯鱼怯逆怯
看不出改易的旨趣,与音理无涉,《增韵》与《广韵》相同的倒有7 个之多。
(二)、为避讳而改易的反切。《礼部韵略》只有韵字上避讳。即皇帝的庙讳用字及其同音字不能作为韵字出现,但注释文字以及反切用字则不计较。毛氏父子对皇帝有特别的崇敬与恐惧心理,把《礼部韵略》的反切用字凡与圣讳同音的,一律改易。现开列如下:
韵部小韵首字礼部韵略 增韵
寘瑞 树伪切 殊伪切
御恕 商署切 商豫切
质乙 亿姞切 亿笔切
欢鸾 卢丸切 卢官切
官 沽丸切 沽欢切
剜 乌丸切 乌欢切
震衅 许慎切 许刃切
《集韵》署字常恕切,与曙字同音,英宗名曙。树字,《集韵》殊遇切,遇韵字,与曙(御韵字)本不同音。但两宋时鱼虞二韵实已无别,《淳熙重修文书式》所载庙讳,英宗名下常恕切、殊遇切均讳。(即此一端已可见《礼部韵略》鱼独用、虞与模通的标注跟实际语言多么不符!)毛氏将树字改为殊字、署字改为豫字。姞,《集韵》极乙切,与佶字同音,宋徽宗名佶。丸,《集韵》胡官切,与桓字同音,钦宗名桓。慎,《集韵》时刃切,慎与眘同,光宗名眘。
(三)、类隔切与音和切。毛晃在《表》中举数例批评《广韵》和陆德明《经典释文》的类隔反切。《广韵》的类隔切,《礼部韵略》尚有两例未改为音和,《增韵》改易。奇怪的是,《礼部韵略》本为音和切,《增韵》又改成类隔。现将这三个反切开列如下:
语韵贮字,《礼部韵略》丁吕切,《增韵》直吕切,《广韵》丁吕切,《集韵》展吕切。
果韵么字,《礼部韵略》亡果切,《增韵》忙果切,《广韵》亡果切,《集韵》母果切。
巧韵字,《礼部韵略》竹绞切,《增韵》都绞切,《广韵》竹绞切,《集韵》张绞切。
贮,知母字,《集韵》已改为展吕切。毛氏将其与伫字小韵合并,以贮字为首,反切用《礼部韵略》贮字小韵的直吕切,变成了澄母。毛氏对端知二系的类隔切格外注意,他在《表》中就指出:“陆德明……以丁丈反长幼之长,当展两切。……以丁角反朴之,当侧角切。”长、二字均为知母字,陆德明以端母字作切上字,类隔。毛氏改为展两切、侧角切(侧乃照母字,是知照混同例,详见下文)。毛氏在真韵珍字下有注云:“旧作知邻切,《广韵》作陟邻切,《玉篇》作张邻切,并与之人切同。若吴音则呼如丁邻切,非。”毛氏批评的吴音丁邻切,在雅音则属类隔切。(此处所云知邻切等并与之人切同,又是知照混同例,详见下文。)毛氏如此注意端知类隔,却偏偏在巧韵字小韵开了倒车,岂不有碍于音吗?
(四)、反映语音变化的反切。更动反切下字:
序号 韵部 小韵首字 礼部韵略 增韵
1 纸 尔 忍尔切 忍止切
2 纸 徒 想氏切 想里切
3 止 止 诸市切 诸氏切
4 佳 柴 鉏佳切 鉏皆切
5 卦 画 胡卦切 胡界切
6 黠 轧 乙黠切 乌辖切
7 辖 刮 古刹切 古滑切
8 铣 辫 婢典切 婢免切
9 庚 祊 补育切 补耕切
1 盍 榻 讬盍切 讬合切
《增韵》的更易反映了韵类的合并。1—3,支之合流。4—5,佳皆相混。6—7,黠辖无别。8,先仙混同。9,庚耕相混。10,盍合无别。更动反切上字:
1—4,知母字为改照母字。上文所引陆德明丁角切改为侧觉切亦属此类。5—6,床改为禅。7—8,禅床改为日。9,微奉混同。10, 从邪混。11,匣喻混。
三、小韵的合并
毛氏父子对《礼部韵略》还有一项修订工作,毛晃《表》中并未交待,即是把一些小韵合并了。全书共合并掉66个小韵。合并反映了语音的变化,站在语音史的立场上,自然把它们看成是《增韵》的闪光点。现将毛氏所并小韵分类开列如下,并做一些简要的讨论。
(一)、中古唇牙喉音三四等对立小韵合并例
1.支韵,《礼部韵略》卑小韵宾弥切,《增韵》并入陂小韵班麋切。
2.真韵,
彬小韵悲巾切,
并入宾小韵卑民切。
3.脂韵,
丕小韵攀悲切,
并入纰小韵篇夷切。
4.小韵,
皫小韵滂表切,
并入缥小韵普沼切。
5.脂韵,
邳小韵贫悲切,
并入毗小韵频脂切。
6.小韵,
殍小韵被表切,
并入摽小韵婢小切。
7.真韵,
珉小韵眉巾切,
并入民小韵弥邻切。
8.轸韵,
愍小韵美陨切,
并入泯小弭尽切。
9.至韵,
寐小韵密二切,
并入媚小韵明秘切。
10.质韵, 密小韵莫笔切,
并入蜜小韵觅笔切。
11.脂韵, 逵小韵渠龟切,
并入葵小韵渠惟切。
12.宵韵, 妖小韵於骄切,
并入要小韵伊消切。
13.侵韵, 愔小韵揖淫切,
并入音小韵於禽切。
14.缉韵, 邑小韵乙及切,
并入揖小韵一入切
以上14例,《礼部韵略》分为28个小韵,《增韵》合并为14个。用传统三十六字母标记,它们分别属于:帮滂并明群影。早期韵图,如《韵镜》《七音略》把它们分别列为三等四等。从这些合并似可看出中古的重纽到《增韵》实已消失。当然,《然韵》所表现的不是重纽的全部消失。试以脂旨至三韵为例,将《礼部韵略》与《增韵》对举,看其分并情形(左为《礼部韵略》,右为《增韵》):
毛氏将脂韵的滂并群三母三四等对立的小韵合并了。旨韵的帮见二母仍对立。至韵的帮并溪见群仍对立,只有明母合并。
(二)非敷二母合并例
1.微韵,《礼部韵略》非小韵匪微切,《增韵》并入霏小韵芳微切。
2.尾韵,
篚小韵府尾切,
并入斐小韵敷尾切。
3.未韵,
沸小韵方未切,
并入费小韵芳未切。
4.虞韵,
肤小韵风无切,
并入敷小韵芳无切。
5.遇韵,
付小韵方遇切,
并入赴小韵芳遇切。
6.文韵,
分小韵方文切,
并入芳小韵敷文切。
7.勿韵,
弗小韵分勿切,
并入拂小韵敷勿切。
8.元韵,
藩小韵方烦切,
并入翻小韵孚袁切。
9.阳韵,
方小韵分房切,
并入芳小韵敷房切。
10.养韵, 昉小韵甫两切,
并入髣小韵妃两切。
11.废韵, 肺小韵芳废切,
并入废小韵放吠切。
12.屋韵, 覆小韵芳六切,
并入福小韵方六切。
《礼部韵略》共收有对立的非敷二母小韵20对,《增韵》合并12对。
(三)知与照、彻与穿合并列
1.真韵,《礼部韵略》珍小韵知邻切,《增韵》并入真小韵之人切。
2.鱼韵,
猪小韵张如切,
并入诸小韵专如切。
3.盐韵,
霑小韵知廉切,
并入詹小韵之廉切。
4.遇韵,
驻小韵株遇切,
并入注小韵朱戍切。
5.薛韵,
哲小韵陟列切,
并入浙小韵之列切。
6.东韵,
忡小韵丑中切,
并入充小韵昌中切。
7.真韵,
霑小韵痴邻切,
并入瞋小韵称人切。
8.虞韵,
貙小韵椿俱切,
并入枢小韵春朱切。
9.宵韵,
超小韵笞招切,
并入弨小韵蚩招切。
10.阳韵, 伥小韵丑良切,
并入昌小韵齿良切。
11.纸韵, 褫小韵丑豸切,
并入侈小韵尺氏切。
12.术韵, 黜小韵敕律切,
并入出小韵尺律切
以上12例,1—5知母并入照母,6—12彻母并入穿母。
(四)、床禅、床禅日合并例
1.之韵,《礼部韵略》漦小韵俟菑切,《增韵》并入时小韵辰之切。
2.虞韵,
雏小韵崇刍切,
并入殊小韵慵朱切。
3.谆韵,
唇小韵船伦切,
并入纯小韵殊伦切。
4.仙韵,
船小韵食缘切,
并入遄小韵淳缘切。
5.麻韵,
阇小韵辰遮切,
并入蛇小韵石遮切。
6.至韵,
示小韵神至切,
并入嗜小韵时利切。
7.虞韵,
儒小韵汝朱切,
并入殊小韵慷朱切。
8.谆韵,
犉小韵濡纯切,
并入纯小韵殊伦切。
9.盐韵,
髯小韵如占切,
并入棎小韵时占切。
10.狝韵, 熯小韵忍善切,
并入善小韵上演切。
11.小韵, 扰小韵尔绍切,
并入绍小韵市沼切。
12.药韵, 杓小韵实若切,
并入弱小韵日灼切。
13.准韵, 蝡小韵而尹切,
并入盾小韵乳尹切。〔8〕
以上13例,涉及《礼部韵略》的床禅日三个声类。中古床禅二母,《集韵》《礼部韵略》已见混同,到《增韵》则大混,如例1—5。《增韵》残存的床禅对立小韵已为数不多:
最有趣的是,中古日母也与床禅混并,如7—13。
(五)、从与邪、微与奉、匣与喻、照二与照三并例
例1—2为从邪混并,3—4为匣喻混并,5为奉微混并,6—8 为照穿二三等混并。
(六)、韵部间的合并例
1.《礼部韵略》之韵厘小韵陵之切,《增韵》并入支韵离小韵邻知切。
2.
脂韵梨小韵良脂切,
并入支韵离小韵邻知切。
3.
脂韵椎小韵传追切,
并入支韵锤小韵直垂切。
4.
之韵治小韵澄之切,
并入脂韵墀小韵陈尼切。
5.
耕韵橙小韵除耕切,
并入庚韵枨小韵除庚切。
6.
衔韵巉小韵锄衔切,
并入咸韵谗小韵鉏咸切。
7.
山韵鳏小韵姑顽切,
并入删韵关小韵姑还切。
以上7例,反映出支脂之、佳皆、耕庚、衔咸、山删之混同。
四、韵字、小韵的增补
增加韵字是毛氏父子的一项最重要工作,《表》已交待增入2655字。毛居正重增1511字。合计4166字,其中有不见于《礼部韵略》的小韵116个。
(一)、《增韵》最早著录的字音、韵字举例
例一、卷三上声马韵第16小韵:“打,都瓦切。击也,《北史·张彝传》:‘击打其〔10〕门。’杜甫有《观打鱼歌》,又诗云:‘枣熟从人打。’皆无音。又迥韵。重增。”打字,《广韵》德冷、都挺二切,《集韵》都挺切,无读马韵者。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打,丁雅反。……名儒硕学,语皆如此。……徧检字书, 了无此音——丁雅反者。其义主考击之打,自音滴耿,以字学言之,打字从手从丁,丁又击物之声,故音滴耿为是。不知因何转为丁雅也。”《增韵》大概是最早在马韵著录“打”字的工具书。以后的韵书似皆因袭毛居正,如《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中原音韵》家麻韵上声第10小韵是打字。《字汇》:“打,丁雅切,音答。”《康熙字典》:“又《六书故》都假打,《韵会》《正韵》都瓦切。”《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似依《康熙字典》均收《六书故》的都假切,其实戴侗《六书故》远在毛居正重增之后成书。先秦典籍无打字。最早的文献记录大概是东汉王延寿《梦赋》:“捎魍魉,拂诸渠,撞纵目,打三颅。”魏张揖《广雅》收打字。晋范宁集解《谷梁传》云:“谓捶打。”陆德明《释文》:“打音顶。”唐写本《切韵》将打字收入梗韵。唐人诗文用打字已很多,单现存杜甫诗就用了8次,但都不在韵脚处, 难于断定其韵部,毛居正都读都瓦切。《增韵》仍保留都挺切又读。《平水韵》只有梗韵一读。宋词打字有读马韵者,如蒋捷《女冠子》词,“打”字叶“也画射挂夜耍借灺帕砑话下”。赵以夫《探春慢·南国收寒》以“榭冶也价打暇下夜”为韵。到元曲,“打”字入家麻韵,如张国宾《公孙汗衫记》杂剧第二折〔越调·络丝娘〕以“瓜沙打下”为韵(见《元刊杂剧三十种》)。《元曲选》所收郑庭玉《后庭花》第三折〔双调〕押家麻韵,〔川拨棹〕曲末句末尾一字即是打字。《中原雅音》:“打,都马切。”章黼《韵学集成》有案语云:“元无此音,《广韵》《集韵》止收于迥韵都挺切,又德冷切。后《韵会》收于马韵都瓦切,今《正韵》《雅音》亦从马韵出之。”段玉裁《说文》木部“朾”字下有注云:“朾之字,俗作打,音德冷、都挺二切。近代读德下切,而无语不用此字矣。”《增韵》最早著录打字于马韵,其功不可没。
五、《增韵》的价值浅谈
王力《汉语音韵学》、董同和《汉语音韵学》、邵荣芬《汉语语音史讲话》、唐作藩《音韵学教程》、李新魁《汉语音韵学》等,都未讨论《增韵》,有的甚至未曾提及。清人莫友芝《韵学源流》介绍《增韵》是照抄《四库全书提要》。近年出版的《音韵学辞典》也如此。《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学》将其附于《礼部韵略》下,视为《礼部韵略》的“另一种增修本”,从《四库全书提要》摘录一百七十余字,无评价。在评价《礼部韵略》时说:“这书虽在当时引人注意,而对音韵学研究来说实在没有什么价值。”《礼部韵略》尚且如此,《增韵》就不屑一评了。倒是赵荫棠《中原音韵研究》和王力《汉语史稿》援引过毛居正关于麻马祃三韵当析为二的案语。 赵诚《中国古代韵书》在介绍《礼部韵略》后也引用了这条案语,不知为什么,竟把毛居正误为毛晃。总之,《增韵》并未得到音韵学界的重视。现在综合以上各节,试对毛氏《增韵》的价值略敷数语。
在语言学史上,毛氏父子的贡献似乎可以从音韵学、汉语语音史和训诂学、辞书编纂史两个方面去考察。古代韵书,就编纂上的传承而言,是有派系之分的。《增韵》是《集韵》系韵书的中间环节,它们的演化可写成:《集韵》(《礼部韵略》)——《增修互注礼部韵略》——《洪武正韵》。而对《古今韵会举要》来说,《增韵》的影响更直接、更广泛。不能把《增韵》简单地视为《礼部韵略》的一种增修本。它为语音史提供了不少有关十三世纪的语音资料:
1.关于韵部的合并。微与脂(支之)通、鱼与虞(模)通、欣(文)与谆(真臻)通、青与清(庚耕)通、咸(衔)与覃(谈)通,这是毛居正论定的。206韵已通并为93韵。 从毛晃关于“畜”字读音考辨的强词夺理中,又可看出屋与烛、东与钟实已难分。93韵又去掉4韵, 则为89韵。这比《五音集韵》的160韵、《平水韵》的106韵少了许多。2.关于韵部的离析。毛居正揭示:“麻字韵自奢字以下,马字韵自写字以下,祃字韵自藉字以下,皆当别为一韵。”大约同一时期, 韩道昭指出:“戈韵第三等开合共有明头八字,……今韩道昭移于此麻韵中收之,与遮车蛇奢同为一类。”南方音韵学家,北方音韵学家,不约而同。这应算汉语语音史上的天才发现。《中原音韵》的车遮韵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已见端倪。毛氏、韩氏的“车遮”韵所包含的韵字大概远少于元曲的车遮韵韵字,在元曲中押车遮韵的古入声字,毛氏、韩氏还作入声韵字处理。到《蒙古字韵》这些字就完全归入车遮韵了。语音演变是有其历史过程的,从《增韵》的记录,我们能把近代汉语车遮韵的形成轨迹看得更清楚仔细些。《增韵》是可信的,能从《五音集韵》和《四声等子》得到印证。3.中古三等四等喉牙唇音的对立不复存在。《五音集韵》也如此〔12〕。所谓“重纽”问题,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语音现象,如果在《增韵》和《五音集韵》中寻找证据,会自讨苦吃。4.知母与照母混同、彻母与穿母混同,非母与敷母无别。5.日与床禅混同(发现10例)、微与奉有混同(2例)、邪与从有混同(3例)、匣与喻有混同(4例),这些无疑跟毛氏父子自己的口耳有关。毛永国先生说, 在今天的江山话里,扰字与绍字、杓字与弱字、融字与雄字、房字与亡字同音。鲁国尧认为《增韵》“吴音化的倾向很重”。〔13〕重到什么程度?也只有上面那19例。毛晃大概没有意识到这些信手而成的东西竟是吴音。毛晃一再宣称自己抵制吴音,如真韵珍字注:“若吴音则呼为丁邻切,非。”又送韵中字下的案语,批评陆德明的丁仲反是“以吴音呼之,故误”。毛晃批评的吴音属什么时代、什么地域?与今天的吴音是否是同一方言的不同历史阶段?似都有待讨论。毛氏所记的19例,对研究江山方言史无疑是很有用的。《增韵》所提供的前4项材料, 《古今韵会举要》除非与敷对立外,均与之一致。
《增韵》以前的韵书字书,如《广韵》《集韵》《玉篇》《类篇》,都是从经史子选中采择例证。《增韵》的例证,既有经史子选,又有唐宋诗文,古今兼收。一些字的读音,一些字的义项。如打字读都瓦切,耶字的“俗呼父为耶”等,都是当时的活语言材料。《增韵》有很明显的时代性,为近代汉语研究提供了语音材料,也提供了词汇材料。以后的韵书字书,如《古今韵会举要》《洪武正韵》《字汇》《康熙字典》,大体上都是古今兼收的。就辞书编纂而言,可以说《增韵》开创了一个时代。
*本文原稿过长,计有七节,且后半部繁体字、冷僻字更多, 不宜全刊。今将原第五节“案语选读”、第六节“注释举例”,全删。原第七节改为第五节。原第四节有三个部分,第(二)部分“增入字所反映出的语音变化”、第(三)部分“毛氏的疏失”,全删。第(一)部分也只存例一。--作者谨白。
注释:
〔1〕毛永国《四库全书收入的江山人著作介绍》, 载《衢州文史资料》第六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2 〕毛晃《拟进增修互注礼部韵略表》有“臣晃生陛下淳庞之俗三十有九年矣”一句,据此可推算其生年为公元1123年(上《表》时间是公元1162年,1162-39=1123)。推算可疑,待考。
〔3〕《同治江山县志》卷七, 载绍兴二十一年辛未科赵逵榜进士有毛晃,又有毛居正,所谓“父子同榜”。此时公元1151年。如晃生于公元1123年,则28岁。“父子同榜”的居正至少也得18岁中进士,那么毛晃10岁生子,太荒唐。注〔2〕的推算不能成立。毛永国先生说, 毛晃父子生卒年载《清漾毛氏族谱·地集》中。迢迢八千里,目前尚不能去查阅。待考。
〔4〕《表》有“以十年之力,增修四声之谱”的话。1162-10 =1152。
〔5〕同〔1〕。
〔6 〕毛居正在微韵末尾的长篇案语说:“臣观故尚书谢谔作先臣《增韵》题跋云……。”谢谔,新喻人,1121—1194。
〔7〕转引自《小学考》卷三十一。
〔8〕盾,《礼部韵略》竖尹切,《增韵》改为乳尹切。
〔9〕《四库全书提要》说:“居正续拾所遗, 复增一千四百二字。各标总数于每卷之末。”统计失误。《中国大百科全书》“韵书”条、《中国古代韵书》以及《音韵学辞典》都照抄《四库》说毛居正重增1402字。
〔10〕“其”乃“公”字之讹。《北史》卷四十三作“以瓦石击打公门。”又《魏书》卷六十四张彝传亦作“以瓦石击打公门”。
〔11〕见《校订五音集韵》第61页,中华书局,1992年。
〔12〕参见忌浮《韩道昭〈五音集韵〉第二音系考》,载《文史》第三十八辑,1994年,中华书局。
〔13〕见《鲁国尧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9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