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台湾信息产业的管理模式_台企论文

台湾资讯产业在中国大陆的经营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中国大陆论文,方式论文,产业论文,资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台湾的资讯产业来说,在中国大陆的当地生产最大的优惠性就是低成本地大量生产。而 且,台湾资讯产业主要以欧美为市场,所以在大陆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低价格的产品出口。 但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市场扩大,资讯化、网络的普及速度很快,获得中国国 内市场也是目标之一。台湾资讯产业在大陆建设生产基地和在当地生产就是基于这样的战略 性考虑进行的。

从在中国大陆的台湾资讯产业经营的实际情况看,可以发现其投资和经营的战略及手法有 以下 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充分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台湾资讯企业在大陆生产主要是低价格的产品,大 量 使用劳动力的生产工序以及装配。电脑等资讯产业看似高科技,但不少产品和生产工序其实 属于劳动密集型,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而且,这些产品的生产技术已经成 熟定型,如将加工过程细分,即使非熟练工接受短期训练也能胜任生产线的工作。

实际上,在广东省的台湾企业主要雇用来自内地的打工者,上海周围的企业也雇佣了不少 外来人员。善用外来打工者给企业带来了各种好处。其一,外来打工者中二十岁左右的打工 妹 最多,手巧视力良好,特别适合加工微细的电子零部件的工作。其二,工资成本比较低。外 来打工者一般只工作几年,存了钱后大多返回故乡。所以,与当地人相比工资可以定得比较 低。而且,连续工作年数较少,工资水平可以维持在接近新来人员的低水平。实际上在广东 省,外来打工者的工资水平在这十年中并未上升多少。而且,外来打工者的生产效率并不低 。比如,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的台达电子(Telta)的工厂雇用了1.2万人,月工资为400~700元 ,相当于台湾岛内工厂的20%~30%,但生产效率则是110%。与之比较,墨西哥的人工费是台 湾的60%,但生产效率只有30%~40%。泰国的人工费是台湾的70%,生产效率则是80%。(注:渡边(1999)。)其 三,企业便于根据订单状况作雇佣调整。接订单多的时候可通过加班解决,接订单少的时候 则可以减少员工人数。外来打工者一般是签订1~2年的合同,所以即使不解雇也可作雇佣调 整。其四,因为可以大量使用劳动力,就可以不用高价的自动化设备,可以节约投资。即使 使用高价的机器设备,因为可以开三班工作,机械的利用率较高,折旧快。而且,在产品检 验工序可以使用更多的人手,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由于有可以大量使用劳动力这一优越性,在大陆的台湾资讯企业中一家工厂雇用几万人的 情况并不少见。也因为这一优越性,在大陆生产电脑关连产品可以维持低成本。比如,电脑 主机板的生产成本在台湾要花6美元,在中国只需2.5美元。(注:《工商时报》2000年3月31日。)

第二个特征是选择对降低成本、出口有利的经营形态。外国企业对中国投资时,可以选择 建立合资或者独资企业的形态,还可以选择委托加工的经营形态。台湾企业一般都比较重视 自主经营的权利,而且熟知中国国内的情况,在设立企业的场合,采取独资形态的企业较多 ,合资只有38%(因为有一家企业在大陆设立几家企业的情况,其合计可能超过100%)。而资 讯企业中独资高达75.6%,合资只有27.1%。再者,在大陆设立合资企业的台湾资讯企业的合 资方中,41.8%是一起投资的台湾企业,11.4%是已经在大陆投资的其他台湾企业(注:台湾“经济部”统计处(2000)。)。也就是 说,台湾资讯企业在大陆设立企业时因重视自主经营权而大多选择独资的企业形态,即使合 资也首先考虑其他的台湾企业。

如果产品出口,则选择委托加工的经营形态的较多。委托加工,也称加工贸易或三来一补 。 以出口为前提,采取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形式进行。委托加工的 经营形态特别有利于降低成本和出口,台湾的资讯企业可以享受许多好处。委托加工的程序 如下所述:首先,台湾企业与当地政府或企业签订委托加工的合同,经政府认可设立特殊法 人。其次,当地政府、企业提供土地厂房和召集劳动力,台湾企业使用这些厂房和劳动力, 进口机械设备和原材料、零部件进行生产加工。最后,生产、加工后的产品全部出口,再向 当 地政府和企业支付加工费和租金。

委托加工的经营形态有两大优点。其一是运营成本低。进行委托加工的台湾企业并非正式 法人,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还可以免交增值税。因为产品全部出口,原材料进口的关税也 可免交。支付费用只有加工费和租金。而且土地和厂房都由当地政府或企业提供,可以节约 初期投资。其二,在当地生产不可避免的与政府交涉、劳务管理等繁杂的业务都由当地企业 承担,台湾企业可以集中精力专事生产。

但是,与设立独资企业相比,委托加工的经营形态也有缺点。其一是委托加工是专为出口 设立的制度,原则上禁止产品在中国国内销售。如要在中国国内销售,就须补交进口关税和 增值税,认可的申请等手续也较为烦杂。其二,委托加工企业雇用的员工并非正规职工,而 是由签订合同的当地企业派遣,所以较难确保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等人才。

委托加工的缺点恰恰就是独资企业的优点。实际上,台湾的资讯企业根据需要分别使用委 托加工和独资的经营形态,在中国建立不同形态的企业和工厂的情况也很多。如果出口就以 委托加工的形式应对,要在中国国内市场销售就由独资企业生产。而且,同一企业设立的独 资企业募集人才,再以干部的形式派遣到委托加工企业中去的情况也不少。

顺便说一下,委托加工的经营形态在中国大陆的接受直接投资统计中作“其他”处理,其 投资额也只计算进口的机械设备。所以,台湾资讯企业在大陆进行委托加工的实际状况很难 在统计上把握。但毫无疑问委托加工的规模相当之大。

第三个特征,重视零部件配套的产业关连。在台湾,资讯产业从原材料到零部件、中间产 品 、成品的装配,上下游之间的产业关连已经形成。所以到中国大陆投资,建设生产基地时也 特别重视零部件配套的产业关连。一家公司到大陆投资进行当地生产的话,也会带着原本 在台湾为其供应零部件的企业一起到来,在大陆形成自己零部件配套关系。零部件厂商又带 着自己的配套一起投资。比如,生产电脑电源装置的大企业台达电子(Delta)从1991年开始 到广东省东莞投资,至今为止从台湾带来了几十家关连企业,在所在地石碣镇建起一条“ 台达街”(注:《亚洲周刊》2000年3月20~26日号。也有调查称台达带来的企业再加这些企业带来的企 业合计共有316家。)。

这样,台湾企业之间在电脑生产的零部件配套方面形成了的产业关连关系,而且促进了所 在地区的产业集中。由于有这样的产业集中,对成品厂商来说便于采购零部件,对零部件厂 商来说可以接近用户便于供货,所以台湾资讯企业就更加向这样的地区集中。前述的台湾企 业对外投资调查显示,对中国大陆投资时考虑“内外客户的要求”,“追随台湾的客户企业 ”的台湾资讯企业各占了73.5%和55%。现在,除CPU、Memory和HDD以外所有的电脑零部件和 周边设备都可以在大陆的台湾企业配齐。特别是在以东莞市为中心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 ,分布在距离200公里的范围内的台湾资讯企业之间相互供应零部件配套的网络已经形成。 东莞市与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都已接通高速公路,台湾资讯企业只要一个电话就可获得所 需要的零部件。

另外,在中国灵活运用称为“转厂”(也称为“结转”)的制度也促进了零部件配套关系的 形成。根据这一制度,外资零部件厂商向在当地的其他外资企业或外资委托加工企业提供零 部 件的情况下,只要最终产品出口,零部件供应可以视同为出口,可以用外汇结算,与出口同 样可以免交关税和增值税。台湾的零部件厂商向同样是台湾企业的用户提供电脑零部件就可 以享受这一政策优惠。但在现阶段这一政策在同一海关的管辖范围内的外资企业之间容易实 行,不同海关之间就比较困难。

但是,在大陆的台湾资讯企业的零部件配套的产业关连也存在一些问题。上下游关系、零 部 件配套关系几乎都在台湾企业之间完成,与当地的中国内资企业、其他国家的外资企业之间 的关连比较弱。这可能与在质量管理、交货、结算等商业习惯、沟通等方面台湾企业之间比 较熟悉和习惯有关。但最近,在大陆的台湾资讯企业与非台湾企业之间的零部件配套关系也 在增加。

第四个特征,与台湾总公司形成企业内部地区性的分工关系。随着对中国大陆投资、在大 陆 当地生产的扩大,台湾的资讯产业将公司的职能部分留在台湾,充分利用大陆的生产基地、 工厂的职能,从而形成了企业内部地区性的分工体制。

营销、接订单活动主要在台湾由总公司负责进行,采购则在台湾或由在香港的机构运作, 经由香港运入大陆。产品在大陆加工生产后,经由香港向世界市场供货。在金融财务方面, 资金筹集和调度以及进出口的结算在台湾或香港进行。还有,在大陆当地生产所必须的技术 主要由在台湾的总公司提供,研究开发主要在台湾进行,也有部分台湾企业在美国的硅谷设 有研究中心。就这样,台湾的资讯企业形成了把中国大陆作为生产基地,台湾发挥职能作用 的分工体制。这样的执行不同职能的分工体制可以从1999年进行的台湾制造业对外投资的企 业的经营实况调查的情况加以验证(表1)。

从在中国大陆的台湾企业,特别是资讯企业的经营状况中,我们可以理解其与台湾总公司 的关系。首先,当地生产所必须的原材料、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过半从台湾购入或由台湾提 供 ,加上从在当地的台湾企业采购的约2成,共有过7成是购自台湾企业。而从当地的非台湾企 业采购以及进口则比较少。其次,在产品销售方面,销售活动也就是说营销由台湾总公司和 大陆企业同时进行,台湾总公司的比率较高。就产品的销路而言,出口最多占一半以上,中 国国内销售也占了3成以上,返销台湾的不到2成。值得注意的是在台湾接单从中国交货出口 的情况。1998年台湾接单有55.3%从台湾出货,41.7%从大陆出货。这几年的调查结果表明, 从台湾出货的比率在减少,从大陆出货的比率则相应地上升了。由此可以看出台湾企业将生 产基地转移到大陆的动向。其三,当地生产所必须的技术由台湾总公司提供的情况占了9成 以上。说明在技术方面依赖于台湾总公司。其四,在大陆的子公司与台湾总公司的职能分工 关系。在销售方面,在大陆的子公司生产,台湾总公司销售的关系占了近5成,而相反的情 况,在台湾生产在大陆销售只有不满1成。在生产方面,基本上是生产相同的产品或生产有 关连的产品,但在台湾生产集中于比较高级、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在大陆的生产则集中于劳 动 密集型产品。不过,在大陆生产的产品比台湾总公司更资本集约或技术集约的情况也各占约 2成。说明在大陆当地生产也有水平升级的趋势。最后,从中国大陆生产给台湾总公司的 经营带来的影响来看,生产规模扩大、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资金调度和人员调度等方面 ,都是有利的回答大幅度超过了不利的回答。

从以上的情况看,在大陆的台湾资讯企业的经营和与台湾总公司的关系可以作如下的归纳 。 由台湾总公司接订单,在大陆生产,需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中间产品主要从台湾采购供 货,用台湾总公司提供的技术,生产比台湾总公司生产的产品更为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出 口供货。台湾资讯企业在大陆的当地生产对在台湾的总公司改善经营也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第五个特征,台湾资讯企业在中国大陆生产的主要产品是价格较低、附加价值较低、劳力 密集的产品。

台湾资讯企业在大陆生产的产品在电脑零部件和周边设备中,主要是价格较低、附加价值 较低、而且大量使用劳动力的产品。但也在逐渐升级换代。从电脑零部件向周边设备,再向 核心产品,现在是向电脑系统产品发展。也就是说,最初从零部件,如电脑的连结器、机壳 等技术简单的产品开始生产;其后开始生产周边设备,如鼠标、键盘、电源装置等相对比较 复杂高级的产品。再开始生产核心产品,如显示器、主机板、扫描器等需要较为复杂的技术 ,附加价值较高的产品。通过生产零部件、周边设备和核心产品积累了生产的经验和技术之 后,作为成品的系统产品,桌上型电脑的生产现在增长很快。在此延长线上考虑,下一个将 要在大陆开始生产的产品则无疑是笔记本电脑。

就现状而言,台湾资讯企业在大陆生产的产品主要是电脑的零部件和周边设备,系统产品 也就是说电脑成品的生产还不多。但系统产品的生产增加很快。

随着在大陆生产的扩大,在大陆生产的产品在台湾资讯产业全体中所占的份额,也就是大 陆生产比率逐步上升。在此,我们可以举扫描器、显示器、主机板和桌上型电脑为例来验证 大陆生产比率的扩大(表2)。这4个产品在大陆的产值在1999年合计达84.6亿美元之巨。大陆 生产比率的上升意味着在台湾生产的减少,说明了生产基地转移的进展。

表2 主要电脑产品的大陆生产比率

单位:%

1998年

1999年2000年(1-6月)

扫描器33 59

88

显示器36 43

58

主机板30 39

56

桌上型电脑 10 28

42

注:大陆生产比率按出货量计算。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各种资料整理制作。

标签:;  ;  ;  

中国大陆台湾信息产业的管理模式_台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