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第二中学 010100
思维是核心,是形成各类综合能力的基础,而发散性思维能力更是让学生适应未来创新型社会所必需的能力。《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数学旨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为此,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单纯地引导学生模仿与记忆,应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系列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提升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一、结合初中数学教学促成发散思维的实践
1.创设情境,给发散思维之起点。思源于疑,疑在于点。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结合问题点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觉地围绕某一个问题点去进行积极思维,给学生思维活动以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
例如:在一个平面内有35个点,每两点之间连一条线段,共能连几条线段?分析:面对此题,学生可能毫无兴趣,如果教师把此题稍加修改,变为:“本班35位同学两两握手,共握几次手?”问题情境变了,与自身有关,学生就有了兴趣。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探求,学生的思维就有了积极性,问题也就能顺利解决。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要精心设计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设良好的情境,更应该设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给学生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诱发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2.公式、法则在教学中的逆向应用。在学生能够熟练地正向应用公式、法则后,还要培养学生逆向应用公式、法则的能力。一般来说,学生学习因式分解要比学习整式的乘法困难多些,不具备逆向变形能力,思维不能迅速由正向过渡到逆向,是产生这种困难的原因之一。为此,在《整式的乘除》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熟悉了整式的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后,要让学生进行适当的逆向练习。
经过这样的训练,既可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又逐步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为学好因式分解作好了准备。如计算1002-992+982-972+22-12时,如果直接计算,可能会无从着手,但如果逆用公式进行计算,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经常进行类似的训练,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3.组织变式训练,突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和习惯性的思维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思维模式依赖于学生先前的知识技能和活动经验,会对后继思维产生倾向性影响,在学习过程中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其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用六根火柴棒怎么拼成四个三角形?面对这样的问题,不少初中生感到束手无策,其原因不讲自明。正如贝尔纳所说: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组织变式训练,便是突破思维定势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研究问题,有针对性地改变题型,变换题目的已知条件、结论等进行训练。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又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渴望、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不过分依赖于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生擅长做精确计算,其实估算同样有着实用价值,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估算的思考过程;平面几何教学中穿插立体几何的内容等等。只要突破思维定势,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能发展起来。
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基本原则
1.渐进性原则。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经历从他律到自律、从对问题的单向思维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从对问题的肤浅发散性思维到对问题的深入发散性思维。鉴于此,在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中,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发散性思维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2.激励性原则。在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上,无论学生对数学题的发散性思维是否正确,都不要直接否定学生的想法,更不要轻易地批评学生想法的错误。古人云:没有骂大的孩子,只有夸大的孩子。事实证明,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教师应该耐心,应给学生更大、更多的信心,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更多来自教师的信任与鼓励。这样,学生就不会有什么思想上的压力,对所学的知识和数学题就能进行发散性思维,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哪怕与同学或者教师有不同的看法。而学生通过提出自己的想法,能让教师更多地了解到学生思维的过程,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不断总结方法去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3.主体性原则。在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培养发散性思维习惯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教师需要通过实际训练过程中的渗透和学生的实际应用过程,深刻体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和意义,并通过教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巩固发散性思维的方法,提升应用的技能,让学生不断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初中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逆反心理、好胜心和求知欲都很强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改变,使学生时刻保持学习热情,积极投入到数学课堂发散思维练习中。
参考文献
[1]陈琦 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朱慕菊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姚素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3月总第18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
标签:思维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公式论文; 过程中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3月总第18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