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时机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失时机论文,走出去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们刚刚跨进2000年的时候,中央提出了要抓紧研究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走出去”,既是面向新世纪,我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也是一个同西部大开发一样,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举措。
走出去:基本条件成熟
就对外开放一般理论而言,完全意义的开放应该是既进又出的双向开放,只进不出(包括很少出),或只出不进(包括很少进)都不是完全的开放。从很多长期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国家情况看,商品、服务贸易、资本流动、技术交流等诸开放领域尽管在不同时期有某种不平衡,但总体说来是既进又出双向并举。我国的开放,就其理论内涵而言,也是既要对外开放我们的市场,同时也要开拓国外市场的双向开放。“走出去”与“引进来”是我们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就我国对外开放的实际进程来看,我们的对外开放是从“引进来”起步的。譬如设立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沿海开放城市等,都是为了吸引外商来投资以及引进伴随着外资而来的技术、管理、人才等等一揽子经济资源。截至1999年底,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4万多个,合同外资金额600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3000多亿美元。如此大规模的引进,对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比之过去大为增强,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比之过去显著提高,我国在技术、生产、管理、人才等各方面都已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在“引进来”方面继续下功夫,而且还要利用20年来已经形成的实力和优势,去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走出去:战略意义重大
“走出去”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为达此目标,经济必须要以一个较快的速度持续发展。然而,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有限,这个基本国情对于经济持续发展是一个制约。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矿产资源形势将十分严峻,据有关部门、专家估计,在我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到2010年可以满足需求的有21种,到2020年则仅为6种。 如果说目前我国经济整体已告别短缺,但矿产资源供给却已形成短缺,我们只有在继续大力“引进来”的同时,积极大胆地“走出去”,才能弥补我们国内资源、市场的不足,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而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走出去”与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根本性措施,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促进经济再上新台阶的战略性举措。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无疑主要是在国内通过产业优化与升级来进行,同时也要在更广阔的国际空间里进行调整。“走出去”不仅可以使我们在国际市场上获取国内短缺的自然资源,也可以使国内一些生产技术水平有相对优势,生产能力过剩的产业向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梯度转移。因此,“走出去”不仅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走出去”与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世纪之交,以经济资源愈益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自由、大量、全面地流动和配置为其鲜明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这一趋势既为各国提供了有利于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利用和配置经济资源的机会,同时也加剧了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市场和资源的竞争。可以说全球化对世界任何国家都是一把“双刃剑”,利益和风险并存,机会和挑战同在。这把“双刃剑”对主动参与的国家和被动卷入的国家,其作用结果是不同的。
在这种情况下,抓紧实施我国的“走出去”开放战略,是我们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的必然要求。正如江泽民总书记今年在参加人大会议讨论发言中所指出的,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这是我们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的必由之路。我们通过“走出去”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不仅要在国内参与他国生产的国际分工,而且在国外使他国参与我国生产的国际分工;不仅在国内让他国的比较优势与我国的比较优势相结合,而且在国外使我国的比较优势与他国的比较优势相结合。
“走出去”与要和平、求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现在一个也没有解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妨碍共同发展的主要威胁,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我们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可以进一步密切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同占世界人口最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并且能够通过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第三世界的共同发展,从而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力量。就这个方面而言,我们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不仅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走出去:领域广泛、方式多样
“走出去”的领域是广泛的,包括产品、技术、设备、资金、人员等等,都要积极走出去;“走出去”的途径是多样的,包括出口贸易、对外投资、技术转让、对外援助、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等,都是“走出去”的重要方式。
在多领域、多途径的“走出去”中,企业走出去是关键。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是要把主要通过进出口贸易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转变为同时依靠在国外投资、组织生产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要有“走出去”的胆量和勇气,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生产和经营。通过建立海外生产体系、销售网络和融资渠道,直接在外面利用那里的资源和市场,并把我们的技术、设备和产品等带出去。
不仅如此,“走出去”还可以使企业在更大范围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跨国经营中,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由小到大逐步成长为我们自己的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目前我国已有数家国有大企业跻身于全球500家大公司的行列,但总体说来我国企业规模小、水平低、 竞争力弱,通过“走出去”积极培养、发展一批经济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在开拓国内外市场、资源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无疑,参与“走出去”的主体应是广泛、众多的,除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外,其他各种类型的企业也都要积极走出去。
如果说就类型而言,全国各种类型的企业都要积极寻找“走出去”的途径,特别是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要在“走出去”上起到“排头兵”的表率作用;那么,就地区而言应该说,全国各个地区的企业都要积极寻找“走出去”的途径,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更要在“走出去”上起到“排头兵”的表率作用。沿海发达地区在对外开放的“引进来”方面,起步早、步伐快、经验丰富、贡献多,积聚的可以向外释放的能量大,现在在对外开放的“走出去”方面也要走在前面。事实上,沿海发达地区也已经在“走出去”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企业走出国门在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投资办厂等方式,迈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现在国家提出和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这就要使若干企业的个别行为,变成更多企业参与的战略行为。
企业“走出去”是关键,但政府宏观政策、法律法规更要与之配套。国家为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国门投资,要简化一些不必要的手续,在银行信贷、外汇管理、政策性保险、出口退税、优先赋予出口经营权等方面,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在“走出去”的实践中,要摸索经验,制定和完善一整套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走出去”的活动。对“走出去”投资办厂、开展经贸的活动必须加强管理和行业协调,避免本国企业在海外同一市场重复投资、廉价倾销、恶性竞争。企业“走出去”后也要自强自律,维护自身的形象和信誉,同时维护国家的荣誉和经济安全。
走出去:市场多元化取向
“走出去”无论是开拓国外市场还是利用国外资源,都要贯彻多元化的方针。如果说市场多元化的“市场”过去主要是指贸易出口市场,那么现在这个“市场”则是指包括各种资源流动的外部市场,整个“走出去”开放战略的各个领域都要贯彻、体现多元化。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要继续努力开拓发达国家的市场。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经济技术水平和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尚不高,加上西方国家采取了很多市场保护措施,使我们“走出去”难度很大。但世界上无论何种类型的国家都有其比较优势和相对弱势。我们还要不断提高竞争能力,争取在此类国家市场开拓中有所作为。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要下大气力开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我国的产品、技术等对他们比较适用,这为我们“走出去”开拓此类市场提供了机遇和条件。特别是在投资办厂、组织生产和销售、开发资源、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大有作为。我们要精心组织企业到亚洲、非洲、拉美、中东、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去,并在那里使投资、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各项活动相互协调配合。
总之,“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一车两轮”,缺一不可。现在抓紧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出去”,必将对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开放水平,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