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急性期脑梗塞的常规CT检查分析论文_徐高永

超急性期脑梗塞的常规CT检查分析论文_徐高永

山西中条山集团总医院CT室 山西省垣曲县 043700

摘要:目的:针对临床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中CT影像检查的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患有超急性期脑梗塞的50例患者有关资料,患者根据病理检查得到准确诊断。对患者采取CT影像检查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CT影像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患者经CT影像检查后,结果显示基本正常的有20例患者,局部低密度脑实质的有16例患者,具有模糊基底节区域结构的有6例患者,脑沟变窄或消失的有4例患者,具有增高的CT值测量差值特征的有3例患者,高密度颅内中动脉的有1例患者。结论:CT影像检查图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对于选择下一步治疗方案是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超急性期脑梗塞;CT影像检查;医学影像分析

1. 前言

脑梗塞在临床中主要是指由于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吸烟、饮酒等一些因素引发的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患者脑部产生供血不足、血液循环障碍等临床症状表现的一种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复发率及残死率,患者经临床治疗后普遍不具有良好的预后。超急性期脑梗塞也就是发病时间不足6小时的脑梗塞,缺血半暗区存在于梗死病灶中,及时对患者采取溶栓治疗方法,可使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及时进行明确诊断对于患者获得比较宝贵的救治时间,提高治疗效果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临床诊断超急性期脑梗塞中CT影像检查的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患者资料

收集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患有超急性期脑梗塞的50例患者有关资料,其中有28例男患者,22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43—77岁之间,平均年龄(58.1±3.5)岁,患者都在发病不足6小时入院,存在语言意识模糊、步态不稳、头痛及昏迷等临床症状表现,对治疗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

2.2 临床检查方法

患者保持仰卧姿势采用东芝Aquilion16 CT医学影像扫描仪进行诊断,基线选择听眦线,对患者自颅底向颅顶顺序实施连续横断面螺旋容积扫描,0.8毫米层厚,层之间0.8毫米间隔,250毫安电流,120千伏电压,512×512矩阵。后工作站对患者CT影像数据通过相位窗进行重建,可进行反转功能阅片、窄床阅片。对最清晰、最佳质量的图像进行筛选后结合影像成像结果审阅,比较患者CT影像的测量差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结果

患者经CT影像检查后,结果显示基本正常的有20例患者,局部低密度脑实质的有16例患者,具有模糊基底节区域结构的有6例患者,脑沟变窄或消失的有4例患者,具有增高的CT值测量差值特征的有3例患者,高密度颅内中动脉的有1例患者。

4. 讨论

脑梗塞近年来在临床中发病率不断升高,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由于脑梗塞具有比较复杂的病因,动脉脉硬化造成患者产生脑组织缺血、循环功能障碍,进而出现血管狭窄、闭塞等症状,若不未能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治措施将对其生命构成严重威胁。CT影像是一种无创检查方式,便于操作,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经临床CT影像检查结果显示,具有较快的扫描速度,成像部位具有全方位特点,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可多层次清晰处理成像,使漏误诊率明显降低。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CT影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高密度的大脑中动脉征象,主要是由于大脑中动脉内存在的血栓而造成。脑细胞中的线粒体在脑梗死后产生氧化代谢障碍,使ATP异常分泌,处于高渗透状态的纳、钾离子,以及进入细胞内的大量水分子,导致患者程度不同的脑水肿,在CT影像中显示存在占位和局部脑肿胀特征表现。持续加重的脑水肿会将使血管内皮细胞、细胞膜、线粒体等受到损伤,进而对血-脑屏障造成破坏,而发展为血管源性脑水肿。持续增多的脑组织水分,将降低CT影像的分辨率,结果显示脑实质局部低密度、基底节区或模糊的皮髓质交接结构。

本研究中的50例患者有20例基本正常(占40%),30例患者为阳性(占60%)。临床中通过长期应用CT影像,CT对大脑中高密度动脉的征象只有较低的显示率,易将结果诊断为阳性。检验医师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比较可疑低密度区与两侧层面的差异,对CT测量脑组织差值比较后对脑实质密度进行明确。扫描可疑部位薄层,使检出微小病变的准确率提高。反转功能阅片、窄床阅片过程中应对脑室、脑池、脑沟及脑实质密度等方面存在的异常变化注意观察,以免发生漏诊。CT影像对水分子只有较低的显示率,脑水肿患者不具有清晰成像时应采取将体位端正,对比观察两侧的方法使图像提高清晰度,也使伪影明显减少。随着日益发展的医学影像技术,核磁共振影像对水分子的分辨率较高,比CT有更高的敏感性,但价格相对较高,体内存在金属支架患者不能采取该检查方法。而CT影像检查操作比较简单,价格存在一定的优势,具有更广泛地应用范围,优越性比较明显。

5. 结语

总之,CT影像检查在临床中操作比较便捷,对患者机体不会产生任何创伤,具有较强的重复性,较高的整体观,能够全方位对患者患病部位进行清晰成像。对于检出超急性期脑梗塞具有较高的准确率,针对分辨难度较大的脑部异常现象应与患者患病史、临床症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提高诊断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患者提供宝贵的疾病救治时间,进而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兰毅.脑梗塞治疗前后磁共振波谱分析与临床评分的相关性分析[J],医学信息,2017.10

[2] 陈耀棠,利唏,于晓君等.超急性期脑梗塞的影像学诊断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8

[3] 林昌能,陈杜芳.超急性期脑梗塞CT诊断的探讨[J],罕少疾病杂志,2015.4

[4] 向永华,王波,金科等.320排动态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技术在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6.11

[5] 高聚,姜华,肖展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塞患者CT与MRI检查结果比较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4

作者简介:徐高永,男,山西垣曲人,大学本科学历,主治医师。

论文作者:徐高永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  ;  ;  ;  ;  ;  ;  ;  

超急性期脑梗塞的常规CT检查分析论文_徐高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