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新疆大学 813000
1.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当前重要国策。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于2018年6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1]。
目前我国城镇建设工作日新月异,建筑行业一直保持蓬勃发展。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建筑存量达到465亿m2,若按当前模式发展到2030年,我国建筑存量将直逼800亿m2,预测建筑总能耗将达到14.6 亿吨标准煤[2]。据 2015 年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居世界之首[3]。我国社会总能耗中,建筑能耗长期超过60%,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异显著。
2017年度的调查表明,在推行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理论且投入使用后,我国建筑单位能耗明显出现下降。相关调查结果以及其他国家建筑能耗情况如表1[4]所示。
从结果上看,我国在推行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理论后,建筑单位能耗均得以下降。
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更多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正在涌现。但项目在运行阶段的实施效果如何才是真正反应建筑是否绿色、是否低能耗的关键。目前我国对绿色建筑在运行使用阶段实施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技术手段还尚未全面。对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常用技术的应用效果,缺乏基于长期测试的调研分析。在实际调研中还发现,许多建筑重建设、轻管理;重围护结构,轻系统运行;重设计,轻调试,忽视了运行环节的节能管理,使建筑节能效果大打折扣,造成建筑能耗水平高于设计预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节能[5]。
因此,在我国超低能耗建筑大发展背景下,急需研究超低能耗建筑运行后的整体性能,适宜的技术体系,以及从设计到运行全面提升超低能耗建筑性能的技术途径。
2.后评估推行慢的原因
在理论研究方面,被动式建筑在欧美发达国家也比较成熟,相比而言被动式建筑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国内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学者对被动式建筑的研究点在技术、设计、障碍因素等方面,对被动式建筑评价标准或体系的探究却鲜有涉及,我国至今尚未构建一套完整的被动式建筑评价体系。因此对被动式建筑评价体系的探究分析将是非常必要的,可对被动式建筑的实践应用也起到一定的推动和指导作用。运行评价标识较少的具体原因包括:
1.由于早期获得设计标识的项目数量较少,近年来才陆续达到竣工一年后申报运行标识的条件;
2.项目竣工后项目主体发生改变,特别是对于住宅建筑,项目主体由建设单位转变为物业管理单位,部分物业管理部门因管理水平有限无法满足申报运行标识的要求,或根本不清楚应该继续申报运行标识。
3.存在部分项目申报设计标识仅仅是为了提高销售竞争力,在获得丰硕回报并完成销售任务后,并不再关心后期的实际落实情况。这些因素导致超低能耗建筑“实际效果”显现不出来。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评价。对公共建筑的评估工作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性能评估、建筑工程评估、专项性能评估(如消防、交通。环境影响等),以及对建成建筑的检查评估修复工程等。这些环节各自独立,并未形成共同的完整的评价体系。
我国绿色建筑的后评估刚刚起步,所进行的只是一些个案研究,甚至是一些项目中某些方面的研究,与建立全面的运行阶段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还有很大距离。而对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后评估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3.当前发展研究
虽然获得建筑标识认证的建筑数量日益增长,但对其实际运行效果关注不够,建筑实际运行与设计往往存在偏差;市场现有的评价标识难以给出以实际运行数据为基础的建筑运行性能量化评价。我国地域广阔,有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及温和地区等 5个不同气候区,不同的气候区气象条件差异较大,建筑物冷热负荷差别较大,因此我国必须建立与供暖度日数、空调度日数相关的低能耗绿色建筑的技术指标体系和路线各地区气候差异大,经济发展水平和室内环境标准低,建筑特点、建筑技术和产业水平以及人们生活习惯,和德国、丹麦等欧洲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不同,考虑到我国大型公共建筑工程项目的类型众多、地域特征明显,功能技术繁杂,基于现阶段研究深度限制,现阶段无法逐一明确细化具体的衡量测度规则,但可针对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测度尺度提出框架建议。
结合我国各类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现阶段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各个环节运转的主要特点,参考国际上关于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后评估的制度建设和实践经验,在对国外建筑的后评估情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国内超低能耗建筑后评估体系:建筑竣工验收一年后,宜对超低能耗建筑进行后评估,作为应用效果评价参考及
申报国家示范工程、国家或省级各级政府财政补贴等相关各类荣誉的重要依据。
后评估包含以下内容:
(1)室内环境检测
——检测内容宜包括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外墙内表面温度,新风量,室内 PM2.5 的含量、二氧化碳浓度、室内风速及室内环境噪声;
——检测应在暖通空调系统正常连续运行 24 小时后进行;
——应根据不同体形系数、不同楼层、不同朝向等因素抽检有代表性的用户进
行检测。抽检数量不得少于用户总数的 10%,并不得少于 3 户,并至少包括顶层、中间层和底层各 1 户,每户不少于 2 个房间;
——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及外墙内表面温度检测时间周期不得少于 24 小时;
其它要求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32 进行;
——新风量检测应按照国家现行标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 177进行;
——室内 PM2.5 的含量、二氧化碳浓度、室内风速、室内环境噪声检测应参照相关标准进行;
(2)实际能耗评估
——实际能耗以典型用户电表、气表等计量仪表的实测数据为依据,并经计算分析后采用;
——供暖、空调及照明能耗计量时间以一年为一个周期;
——不同能源可按本导则附录 A 统一换算到一次能源。
参考文献
[1] 浅析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的区域性建设.青岛绿色建设科技城的实践和标准化探索 田力男.
[2]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建筑节能顶层设计[R].2015.1.12
[3] 《BP 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2016》
[4] 探究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基础与应用 韦干玉(来宾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广西 来宾 546100)
[5] 屈宏乐.建筑运行管理使建筑节能的重头戏[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06,(4):27-29
论文作者:张静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7
标签:建筑论文; 被动式论文; 超低论文; 我国论文; 标识论文; 建筑节能论文; 效果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