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属于恶性肿瘤,对女性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近些年来,乳腺癌患者越来越多,仅次于宫颈癌[1]。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使得乳腺癌早期诊断率也越来越高。随着临床研究深入,发现乳腺癌的发生,与多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有关。鉴于此,本文特此探讨了乳腺癌患者临床诊断过程中血清CA125、CA153、CA199、CEA肿瘤标志物的检验价值,以供临床参考。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课题纳入的研究对象为32例乳腺癌、30例乳腺良性疾病、31例健康体检女性,纳入时间为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乳腺癌患者年龄31-66岁,均龄(47.6±5.1)岁;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年龄30-65岁,均龄(47.5±5.8)岁。乳腺疾病均通过B超、病理学检查予以确定。健康体检女性年龄29-67岁,均龄(46.9±5.5)岁,无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无精神障碍、无乳腺疾病。三组年龄P值>0.05,无明显差异。均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已经签署过同意书。1.2方法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2-4ml,无需抗凝剂,安静放置半小时之后,离心5-10min,每分钟转速3000r,将血清分离,通过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验血清CA125、CA153、CA199、CEA。1.3观察指标 正常范围:CEA低于3.4ng/ml;CA125低于35U/ml;CA153低于25U/ml;CA199低于39U/ml。1.4统计学分析汇总并分析观察主体的研究数据,并利用SPSS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百分比资料以[例(%)]描述,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行t检验。当P值低于0.05时,说明存在较高的检验价值。2 结果2.1各组标志物检验水平对比见表1表1 各组标志物检验水平对比 小组 病例 CEA(ng/ml) CA125(U/ml) CA153(U/ml) CA199(U/ml) 乳腺癌 32 10.1±2.6 106.5±96.5 186.5±30.4 115.6±16.4 乳腺良性疾病 30 6.6±1.3* 18.5±14.3* 9.9±5.5* 18.3±13.3* 健康体检女性 31 2.1±1.4* 7.6±1.6* 5.5±4.2* 10.5±5.1* 注:对比乳腺癌*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2各组标志物阳性率对比见表2表2 各组标志物阳性率对比 小组 病例 CEA CA125 CA153 CA199 乳腺癌 32 9(28.13%) 12(37.50%) 25(78.13%) 15(46.88%) 乳腺良性疾病 30 3(10.00%)* 4(13.33%)* 2(6.67%)* 4(13.33%)* 健康体检女性 31 1(3.23%)* 1(3.23%)* 0* 1(3.23%)* 注:对比乳腺癌*p<0.05。3 讨论肿瘤标志物是因为癌变细胞变化时,由于癌基因表达所形成的一种活性物质或抗原,可通过体液检出。癌变细胞基因复杂,故而积极探索一种理想的肿瘤标志物,显得至关重要。CA153为糖类抗原,经肿瘤释放并进入血循环,对乳腺癌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良好评估乳腺癌预后,还可以判断乳腺癌诊断疗效,尤其是在评估乳腺癌早期复发方面,意义重大[2]。CA125为糖类蛋白抗原,存在于上皮性卵巢癌细胞内,在子宫内膜癌、卵巢、输卵管患者中,CA125水平较正常健康女性更高。CA125也会分布于乳腺癌细胞内,经肿瘤细胞释放进入外周血。CA199为低聚糖类半抗原,在肺癌、肝癌、胰腺癌、乳腺癌等各类恶变疾病中均可异常升高。CEA的本质属于酸性糖蛋白,为癌细胞结构抗原,在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以及肺癌中可异常升高[3]。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之中,CEA可高度表达,提示CEA可作为临床检查乳腺组织癌变的早期标志物。本文对照发现:乳腺癌患者血清CA125、CA153、CA199、CEA高于乳腺良性疾病、健康体检女性(p<0.05)。乳腺癌且各标志物阳性率均高于乳腺良性疾病、健康体检女性(p<0.05)。说明乳腺癌诊断过程中,肿瘤标志物的应用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引起临床重视。参考文献[1]王瑛,李张爱,黄华.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女性乳腺癌筛查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06):1274-1276.[2]周茂华,刘联斌,黄刚,等.乳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其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33):54-57.[3]张蕾,薛永飞,任中海.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5):2453-2455.
论文作者:陈其萁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7
标签:乳腺癌论文; 乳腺论文; 标志物论文; 肿瘤论文; 疾病论文; 血清论文; 女性论文; 《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