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 黑龙江哈尔滨 150088)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及抗凝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7例的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的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7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冠状动脉的再通情况,再通24例,出血2例,死亡1例,临床治疗有效率88.9%。结论:发病早期(一般在发病6 h内)使用溶栓药,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因而缩小梗死范围。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抗凝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3-0042-02
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以及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严重类型。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到达医院后30min内开始溶栓或90min内开始介入治疗)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和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使患者不但能度过急性期,且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1]。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7例的溶栓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7例,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8±3.5岁。心电图常有特征性和动态性的改变,对心肌梗死的诊断、定位、确定范围。侧壁梗死5例,正后壁梗死12例,后下壁梗死6例,前壁梗死4例。
1.2 方法
1.2.1溶栓药物 ①链激酶(SK):静脉溶栓剂量为750000~1500000U,在1h内输入,血管再通率达36%~55%。冠状动脉内溶栓时,首先给20000u冲击量,继以2000~4000U/min的速度输入冠状动脉内,血管再通后半量继续输入1h,总剂量为250000~500000U,血管再通率为70%~80%。②尿激酶(UK):静脉内溶栓剂量为600000~1500000U,30~60min内输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冠状动脉内溶栓的给药方法为先给予40000U冲击剂量,继以6000~12000U/min速度输入,血管再通后剂量减半再继续输入1h。UK的血管再通率与SK相似。③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静脉内使用在体重≥65kg的患者首先给予10mg冲击量,继之50mg/h的速度输注1h,再以20mg/h的速度再输注2h,3h内总剂量为100mg。血管再通率为66%~80%。冠状动脉内给药与静脉给药的效果相似。
1.2.2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 AMI的溶栓治疗后常短期(3~5d)用抗凝剂以防止血管再通后再堵塞。应用肝素前测定ACT,或凝血时间[2]。首剂静脉注入肝素6250IU,继以静滴500~1000IU/h,每4~6h测凝血时间或ACT,维持凝血时间延长至对照的2倍,ACT延长至1.5~2.0倍。静滴3~5d后,再继续6250~7500IU皮下注射,每日2次,共2周,或心电图提示心肌梗死处于稳定演变状态即可停用。有出血倾向、活动性溃疡、脑溢血史、血压高于24.4/14.7kPa(180/110mmHg)、严重肝肾疾患、衰弱的年老患者应忌用。
2.结果
27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冠状动脉的再通情况,再通24例,出血2例,死亡1例,临床治疗有效率88.9%。
3.讨论
溶栓疗法能使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明显改善,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溶栓治疗适应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胸导联≥0.2mV,肢导联≥0.1mV),或病史提示AMI伴左束支传导阻滞,起病时间<12h,患者年龄<75岁。ST段显著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年龄>75岁,经慎重权衡利弊仍可考虑。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已达12~24h,但如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广泛ST段抬高者也可考虑。
以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激活血栓中纤维蛋白溶酶原,使其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而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溶栓前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血型。即刻口服水溶性阿司匹林。链激酶由β链球菌提取的一种异性蛋白质。它与血栓和血循环中的纤溶酶原结合成复合体后,再将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以溶解纤维蛋白血块。缺点是有弱抗原性,可引起过敏反应。尿激酶是肾脏产生的一种活性蛋白酶,直接作用于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起到溶栓作用[3]。UK不具有抗原性,不产生过敏反应。国内生产UK价格便宜,是目前国内首选的溶栓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为一种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化物。与新鲜血栓内的纤维蛋白结合成复合体,使血栓局部的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使血栓溶解。半衰期仅有数分钟。它对新鲜血栓有选择性作用,对全身凝血和纤溶系统影响很小。无抗原性和致热原性,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溶栓药,但价格较昂贵。出血是溶栓治疗最严重的并发症,要随时观察出血的症状和体征,尤其应注意颅内出血。做过股动脉穿刺的患者可发生腹膜后出血,早期不易发现,要特别注意腹部体征。急性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制剂,可降低AMI早期的病死率,长期持续服用可降低再梗死发生率。阿司匹林为常用药。小剂量阿司匹林30~50mg/d,可改善前列环素和血栓素A的平衡,抑制血小板聚集,且副作用小。双嘧达莫(潘生丁)抑制血小板中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为一种较弱的抗血小板聚集制剂。常与阿司匹林合用,25~50mg,每日3次。噻氯匹定可抑制血小板膜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的亲和力,从而干扰血小板聚集。剂量为250mg,每日1~2次。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亦可长期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并非AMI的特殊治疗。
【参考文献】
[1]费艳霞,徐桂杰.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17):62-63.
[2]程莘.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治疗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11):105-105.
[3]李成祥,李强.急性心肌梗死院前,院内溶栓治疗的对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0, 20(5):269-270.
论文作者:崔艳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溶栓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血栓论文; 患者论文; 剂量论文; 心肌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