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颜之乐”与企业“幸福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乐论文,幸福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企业家除了给员工提供物质报酬外,还要给员工提供精神报酬,这是对企业管理者更高的要求。
在企业这一组织内,培养员工建立正确的幸福观和让员工有幸福感是企业管理的新课题。企业家除了给员工提供物质报酬外,还要给员工提供精神报酬,这是对企业管理者更高的要求。毕竟,幸福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西方管理学更多的是关心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员工的外在表现,而要想做到幸福管理,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走中国化幸福管理之路。传统的儒家哲学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人最重要的是追求物质外的精神幸福,在企业中用儒家文化管理和引导员工建立正确的幸福观,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员工幸福管理,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幸福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往往是超越物质之上的,无论儒家还是道家、佛家,均把精神上的满足作为人生幸福的最终追求,把道德和气节作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之一。中国的文学作品把神仙的生活往往描述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富足者,物质只是人生在世的一个基本生活需求,这其实与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金字塔图”是相一致的。马斯洛把对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生的最终需求,他只说出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一部分,中国人更多的是在意自修,“心外无物”是修的最高境界。
儒家经典故事——“孔颜之乐”其实是中国人幸福观的集中体现。《论语·雍也》里有一段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评价,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段话的意思是:“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的实际意图并非是要人们刻意追求清贫,而是通过对颜回的赞扬,表达了儒家对快乐和幸福的理解和衡量标准。孔子认为,幸福与快乐与否和物质没多大关系,“安贫乐道”就是儒家的幸福观。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居住环境简陋,吃着粗茶淡饭,只要精神富足,人生也能乐在其中,仍能孜孜好学,仍能感到幸福,而且这种幸福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的。孔子在《论语·述而》对这种幸福哲学理念做了进一步阐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即便是吃简单的食物,喝自水,弯起胳膊就能当枕头,快乐自在其中。非道义手段得到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孔子这种对快乐和幸福的论点及阐述被后人称为“孔颜之乐”,这是儒家幸福观的典范。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人最大的追求与幸福就是“乐道”,这里的“道”就是人生理想。只有把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建立在对理想的追求上,这个人就能“安贫”。而人生的理想源于每个人内心的追求,每个人的理想又不一样,但人生理想绝不是单纯的“吃喝玩乐”,而一定是泛众的,每个人的理想不一定多高远,但一定是建立在道德之上。
回到企业组织,“孔颜之乐”告诉我们,在企业组织中要想做到幸福管理,首先要让员工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让员工有理想和追求,要改变员工的心态模式。员工的心态模式很重要。只有员工有了一颗超然的心态,才能对人生有幸福感。要让员工明白幸福来源于每个人内心的感受,来源于对理想的坚持和追求,而并不取决于拥有多少物质。如能建立一种像“孔颜之乐”一样“安贫乐道”的幸福观,员工就能经受物质利益诱惑,减少虚荣带来的内心折磨。无论面对如何复杂多变的环境,都能保持一颗恬淡、安然的内心。这样的企业就会形成一个人人都能感知的幸福环境和氛围,幸福管理就会开花结果。
在革命战争时代,许多家境优厚的知识青年奔赴西北的小镇——延安,甘愿过清贫的日子,并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他们却感到很幸福,只因他们有理想、有正确的幸福观。解放后那些从国外回来的科学家,他们在国外过着优越的生活,但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没有抱怨,脱下西服穿上粗布中山服,马上变成了一个普通劳动者,并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着国家的命运。今天的企业员工无论在什么企业,比起他们,艰苦程度和所处环境要好得多,却为什么一些人没有幸福感?关键是没了理想,没了追求,更没了正确的幸福观。所以,幸福管理的关键要从员工的人生价值观入手。
幸福管理还要培养员工建立乐天豁达的包容观。孔子和颜回之所以在任何环境都能有幸福、喜悦的感受,是因他们不但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更因他们有乐天豁达的包容观,对当下的环境和处境有一颗乐观的包容心态。从不挑剔环境,而是用强大的内心世界去包容和接受当下,每时每刻内心与外部发生的一切形成一体,不批判、不抗拒,贫乏就享受贫乏,疼痛就享受疼痛,简陋就享受简陋,在乐天的同时,他们也积极去改变环境和不利氛围。如果在一个企业中,我们的员工能像孔子和颜回一样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岗位,都能在每时每刻与自身所处的环境和谐相处,安住当下,少一分幻想、浮躁,多一分专注、钻研,自然就能从内心深处流露出喜悦的力量,并以积极心态通过自己努力去改变当下环境,而不是一味地怨天尤人——这便是幸福管理的目的。
幸福管理还要教育员工树立“幸福是靠自己努力得来的,而不是靠别人得来的”理念。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功与幸福从来都是光顾努力奋斗和辛勤耕耘的人。人生在奔向幸福之路上的种种奋斗历程本身就是幸福,幸福有时是一个结果,有时也是一个过程。历史和现实中,任何人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都有一部酸甜苦辣的奋斗史,却没有人会从别人那里获得幸福。幸福管理要教育员工树立知足常乐的人生理念,有幸福感定要知足常乐。每个人由于家庭、文化、社会环境及其他因素,客观上造成一些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公平,但如何看待这些,也是每个人是否幸福的关键。能改变的积极去改变,不能改变的顺应它,但在心态上须有一颗知足的心。知足并不是让员工不上进,幸福管理就是既要让员工积极努力创造幸福,又要让他们有知足常乐的人生理念,这样,员工的幸福指数就会提高。
幸福管理还要教育员工树立质朴、自然就是幸福的理念。孔子想做些平天下的大事,但一生都不太如愿,过着“丧家犬”般的生活,但从他的谈话中除了有一些报国无门的无奈外,并没有不幸福的感觉。原因在于他并不刻意追求外在环境的条件,在简朴自然中寻求生命的质感,不被虚荣所累,简单生活同样能承载厚重情怀,在箪食瓢饮中享受快乐。现代人之所以离幸福越来越远,是因有一个错误的价值观,认为“幸福是繁荣,幸福是别人的崇拜,幸福是自我的高人一等”,因有这个错误理念,人们在不断的追逐中难以满足虚荣心,带来精神上的压力,幸福感荡然无存。引导员工正确地认识自己,放弃一味追求外在身份的标签,树立质朴且自然的幸福理念。
“孔颜之乐”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积极幸福观对企业的幸福管理具有启发意义,如让员工拥有了“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超然气质和包容豁达的知足心态,无疑,这个企业是幸福企业,这个员工是幸福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