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内部审计的四个误区_内部审计论文

走出内部审计的四个误区_内部审计论文

走出内部审计的四大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内部审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部审计是审计制度的一个类别,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有利于健全内部控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因为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单位内部系统的检查评价,可以改进控制系统中的薄弱环节,促使内部控制进一步完善。二是有利于保护财产的安全和信息的真实。因为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组织经济活动的检查分析,可以为管理层正确决策打下基础。三是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因为通过内部审计部门的检查分析,可以改进经营中的薄弱环节,挖掘生产经营的潜力,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生产要素,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四是有利于配合外部审计,完善国家审计监督体系。因为外部审计往往需要借助于内部审计的力量来完成。由于内部审计分布在组织内部,其工作具有广泛、深入、经常、及时的特点,“通过内部审计健全内部控制系统,为外部审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另一方面,通过内部审计的配合,外部审计机构可适当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效。但是,当前在认识上和实践中,对中国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只有尽快走出这些误区,全面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当代中国内部审计体系。

误区之一:内部审计观念滞后化

根据《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是部门实施内部监督、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有效的活动,是审计监督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少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认为,内部审计不能创造价值,况且已设置了财务管理、稽核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可有可无。实际上,发现震惊世界的“世通”丑闻的首要功臣正是内部审计师,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不仅对国家政策、法规的遵循情况进行审计,还对本单位各项规章制度、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不仅包括“通过调查、了解、评价、分析、判断为决策层出谋策划、促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益”[2](P167);还包括通过参与某些项目的有关规章制度、计划方案的制定,提供建设性的建议;而且还包括通过查错揭弊,为本单位平稳发展保驾护航等。

首先,对内部审计认识的滞后,导致内部审计法规建设的滞后。从国际上来看,1978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经过1993年全面修订,于同年8月正式颁布执行,其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内部审计部门对所审查活动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二是内部审计的业务熟练程度和其专业审慎性;三是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四是内部审计委托的执行;五是内部审计部门的管理。这不仅向各层次的管理人员、董事会、公共团体、外部审计师和有关专业组织,明确了内部审计的作用和责任,而且为指导和衡量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依据。从国内来看,国家有《审计法》约束国家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社会审计组织有《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制约衡量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行为;而内部审计只有20世纪80年代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指导内部审计工作,它在当时起过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这一规定已逐渐暴露出其法律层次偏低、内容缺乏完善性、操作缺少可行性的弊端,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能根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而中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经验和知识方面都难以弥补现行法规的不足,这就造成了内部审计基础缺陷,从而使中国内部审计的公正性和外部审计对其的利用性大打折扣,而且还阻碍了外部审计的发展。当务之急是加速对《内部审计准则》的研究和颁布,为内部审计和执行提供准则。所以,只有尽快转变领导层滞后的内部审计观念,加大制度建设力度,才能为内部审计的长效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

其次,内部审计认识和法规建设的滞后,势必影响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目前,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隶属于中共各级纪委或监察室。纪委是执政党的办事机构,而监察室属于行政监察机构。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纪委或监察室,容易造成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使内部审计身份不明,此种设置方式不利于有效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二是隶属于经理(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经理,使内部审计接近管理者,虽然体现了内部审计服务的职能和地位的显耀,但不利于内部审计机构对经理责任、业绩的评价和监督。经理下属部门的很多活动是在经理的授意下进行的,内部审计机构对这些部门的审查,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阻,所以,此种设置方式不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真正到位。三是隶属于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直接对股东大会负责。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既有利于服务委托人又有利于评价和监督管理层,但凡事都经过董事会集体讨论决定,又会大大降低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四是隶属于监事会。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监事会,使内部审计完全以监督者的身份出现,与管理层脱钩,带有很浓的行政色彩,也不利于服务职能的发挥。为此,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提供相对应的组织结构,才能为内部审计的目标实现提供组织制度保证。

误区之二: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软弱化

根据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起草的《中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使组织目标的实现。可见,“独立性是审计的特征,独立性原则是内部审计机构区别于单位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标志,离开了独立性,审计结果将毫无意义。”[3]而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存在着独立性软弱化的诸多现象。首先,内部审计机构设置软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如内部审计机构附属于会计部门或与会计部门合署办公、或附属于行政办公室等。这种内部审计机构与单位内部其他部门的隶属性或平行性,使得内部审计机构地位降低,削弱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所以,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是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有效途径。其次,内部审计执行者是单位内部的人员软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目前,内部审计人员一般来源于被审单位内部,其职务升迁、工作地位、人际关系等因素影响着内部审计的客观、真实和公正性,致使内部审计工作无法独立完成。所以,制定内部审计人员约束激励考核办法,是强化审计独立性的保证。再次,内部审计的外部化软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当外部审计人员同时提供内部审计服务时,如果有关改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建议由外部审计人员提出,他们就无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被审单位应将执行外部审计和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审计组织与审计人员分开,实行审计与咨询的分业经营,避免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软弱化。最后,内部审计人员的经济待遇来源软化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人员是被审单位成员,他们的经济利益与单位利益休戚相关,如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单位在分配时瓜分公有资产,内部审计人员由于从中受益,他们就会视而不见或粉饰掩盖。所以,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强化审计独立性的有效措施。

误区之三:内部审计外部化

传统的内部审计服务通常是由单位内部专门设置的审计机构提供,但随着经济管理和审计的发展,一些单位选择了向外部审计人员购买内部审计服务,出现了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趋势,但是,内部审计外部化也产生了种种弊端。首先,使内部审计职能失去了其灵活性。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是单位内部机构及人员,可以随时提供服务,既可以是事前、事中审计,也可以是事后审计;既可以是财务审计,也可以是经济责任或经济效益审计,只要单位管理需要,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审计。而外部审计组织或人员却不能一直驻在委托单位,只有在受聘期间或委托时才提供临时性服务。所以,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进程中,被审单位应全面衡量,适时、适度地选择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成分和目标。其次,使被审单位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审计人员。当外部审计人员受聘于内部审计时,企业会撤销内部审计部门,随之,外部审计的服务水平可能会下降,特别是在外部审计人员获取越来越多的企业制度性知识,掌握了内部审计角色所需的特殊技能,而被审单位又考虑重新引入内部审计机构的机会成本和负面影响时,被审单位会变得越来越依赖外部审计服务者。于是,外部审计为其内部审计服务的佣金会越来越高。所以,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进程中,被审单位应全面、认真地评估自己的需要,将内部审计的部分内容聘用外部审计人员实施,既要保留一定规模的内部审计部门,又使内部审计外部化经济有效。最后,内部审计外部化使被审单位丧失了管理人员成长的摇篮。许多被审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往往是未来管理层成长的摇篮,内部审计的过程使有心者掌握了战略操作和组织控制才能,使他们对企业管理和经营有了广泛的接触与了解,为其走向管理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内部审计外部化却使被审单位的未来管理层丧失了这个源头,不利于被审单位未来的发展。所以,在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进程中,被审单位应有发展的眼光,兼顾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有计划、有目的地保留一定的重要内审项目,为培养未来管理层提供相对应的基地。

误区之四:内部审计范围扩大化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监管过程进行评价进而提高它们的效率,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4]这种认识将增加价值和传统的改进组织运作效率同时作为内部审计活动的目的,反映了内部审计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审计范围是由审计目的决定的,由于内部审计既要提供保证服务,又增加了咨询服务,因而扩大了审计的范围,弊端因此而生。首先,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化使内部审计的对象界定模糊。目前,中国的内部审计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评价等,它既要对被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进行审计,又要对被审单位的管理层在一定时期从事的经济活动进行评价,以确定其经济业绩,明确其经济责任;还要对被审单位重要事项的经济性、效益性按一定标准加以评价,以确定提高效益的差距和潜力,以及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运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由于内部审计的对象日趋复杂,界定模糊,所以,被审单位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应合理地选择重点项目进行审计,及时发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促进管理的提高。其次,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化使内部审计的责任加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被审单位的信息资料也越来越多,尤其是错误的和虚假的信息掺杂其中,失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也使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难度大幅度增加。所以,应合理地框定审计范围,使内部审计的实施有利于完善和健全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最后,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化使内部审计出现人才危机。内部审计的有效完成最终是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的,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这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以及精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中国在1998年引入了“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以此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但由于为时尚短,而且内部审计的有效执行影响了某些管理层的既得利益,使得内部审计人员的成长受阻,出现了内部审计人员供不应求的局面。所以,当务之急是被审单位应根据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尽快培训新的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使他们成长为通晓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高层次审计监督主体,进而为完善中国审计监督体系提供保证。

标签:;  ;  ;  ;  ;  ;  ;  ;  ;  

走出内部审计的四个误区_内部审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