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创新型人才_知识经济论文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创新型人才_知识经济论文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创新性人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虽然今后较长时期还会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的社会。但当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起主导作用的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正如江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所谓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科技和信息的产生、创新、流通、分配及应用为基础的经济。意味着知识经济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者以物质为基础,而且是渐进式的发展,前者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常表现为跳跃式的发展。因此,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从依赖于自然或物质资源转向主要依靠知识、科技、文化和信息为资源,从依赖物耗和能耗转向依靠知识的生产、创新、流通和应用等,从以牺牲或以掠夺环境为代价转向实现人类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

一、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重要依托和特征

人们通过劳动和其他实践要创新知识。知识经济使知识成为主要资源。知识的创新、开发、传播和应用成为知识经济的依托。创新成为时代的特征,一个国家善于创新,就会强大和领先,否则就落后挨打。

知识经济的到来,产业结构也将发生变化。21世纪使过去以钢铁、石化、纺织、电子、汽车、飞机等为主导的产业转向具有代表意义的新主导产业:1.光电子及相关材料产业;2.信息通信产业,将通信、广播(含影视和教育)和电子计算机融为一体的产业;3.环境和无污染、新能源产业;4.健康与福利产业和科技教育产业等。这些主导产业将由不同行业间的技术相互融合来支撑,如各式计算机多媒体,365C“工作中心”集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于一体化,21PV688 电视机录相机一体化等等,使硬件和软件融为一体,且软件价值相对增大,彼此共同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

这些主导产业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变化,因而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和整体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为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和发展科技文化的高等学校来说,不论高校定位如何?都应在国家的知识、技术、传播、应用、管理和服务创新体系中,通过学习、奋斗和实践在各自的学科中占据一席之地,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及民族的伟大复兴去开拓和创新。

二、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和素质

21世纪的人才似应具有如下素质:

1.要有数、理、化、生命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知识基础及能力。

2.要有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相结合的综合能力。

3.要有大科学大文化观。善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彼此交叉和融合对经济、金融和科技文化的发展、管理、监控和促进的能力。

4.要有跨学科的创造性的独立研究和开发能力。

5.要有合作意识。不仅要自信、自立、自尊、自强,而且善于与人合作尤其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的能力。

6.敢于和善于不断学习及探索。在学术上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用已知去探求未知,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7.在科学思维和方法上,不因循守旧,敢于在实践基础上,善于求异思维和标新立异,善于将不同学科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思维进行交叉组合,创造出新的理论、技术、方法、工艺和新产品等,以求提高民族的创造力。

8.要有正常、合理、合法而科学的社交和组织工作能力,以提高社会学和行为科学的水平,促进并有利于社会进步、经济繁荣和科技文化发达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

9.要有群体意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注环境和公共事业的社会责任感。

10.要有国际化的观念。由于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国际一体化趋势, 今后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性。这种人才要善于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由于众多学科及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军事等信息的网络化、国际化、数字化,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要善于与不同文化习俗的国家和民族合作及交流。

必须懂得外语和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网络化及各种信息的吸收、储存、利用、释放、处理和创新,以适应挑战和发展机遇的需要。

11.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坚强意志,顽强的奋斗和献身精神, 不怕失败、困难和挫折,有好奇心,敢于和善于追求真理。

上述人才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是通过学校和社会实践及工作实践,开发和提高人的创造性和适应或应变能力,有利于经济社会和科技及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三、对高校深化改革的建议

一是创造条件强化综合化,建立跨学科的专业。如系统科学(含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及管理科学等,力求打破原有系科专业界限,树立大科学观。这是学校、国家事业和提高人才素质的需要。

二是修改教学计划和教学、教材内容,促进文、理、工、农、医、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例如,规定和允许学生较宽松,按兴趣选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获得学分;开设地区文化、社会文化、环境文化、生命科学通论、信息学、行为科学、数字地球科学、人类文化学、国际文化、国际关系、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即使我们的传统学科,也要有紧迫感,加速改造和提高,使之成为下世纪的能适应需要的学科;有的专业和学科,凡未达到一定数量学生学习的专业和学科亦可调整合并或暂停招生或招研究生,保证学生离校后社会的需要和前途,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科技进步;文、理、工、农、医、史、经、法、管、哲等专业和学科都要强化信息类的课程和外语课程,以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应变能力和水平。

三是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强化弹性和灵活性。允许学生自由听课,自由转专业,甚至去外校听课,通过考试合格可以给学分;允许学生注册后去社会工作,再返回学校学习;学习年限可以3年,也可以8年,只要满足学分要求,即可毕业。

四是普遍开设某些通用课程。如开设公共关系学和组织行为学,加强学生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表达和组织管理能力。对文理科学生开设创造学概论,务求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的创造性和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普遍强化计算机能力和英语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国际性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等等。

五是高校应成为大开放体系:(1)面向全社会开放, 使高校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成为生产、传播应用知识的基地,争取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2)学校本身各系、专业和学科间应彼此开放、 合作和竞争,促进交叉性,以利交流和发展学科,培育创新性人才;(3 )有条件者应多招各国留学生,强化国际交流和合作,以便不同文化和习俗的人相互沟通和理解,有利于人才的国际性,相互学习,共同繁荣,促进经济和人类的文明进步。

六是创造一切条件,加速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性的师资和管理队伍。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创新性的教师队伍,才能直接或间接培养创新性的学生,才能从思维、知识、技术和方法的创新上去诱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而创新性的管理干部则从创造多种软环境和法规上,促成创新性的师生更快的成才。

七是建议兰州大学建立若干学科前沿研究中心:

1.建立信息科学研究中心,培养信息科学的创新性人才。

信息网络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多学科的交叉性和通用性,已渗透到任何科技文化、管理、经济和金融及社会生活和工作方式等,而且已经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因此,建议成立多学科参与,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信息研究中心,提高师生和管理干部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使学生通过教学和科研提高信息科学和创新能力。

2.建立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建立多学科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结合地域特色,不仅有可能带动学科建设,而且可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性,促进地方综合势力和经济繁荣。

3.建立材料科学研究中心。它包括材料的功能化、智能化、复合化、再生材料、绿色材料、纳米材料及技术、表面技术、微细工艺、光电技术、环境友好材料、超导材料、虚拟制造等,涉及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光学、半导体、冶金等众多学科,亦带综合性、交叉性和前沿性,组建这样的中心,结合西北特色,亦可望提高人才的创新性。

4.建立文化综合研究中心。它可包括自然科学、人文艺术、管理、体制、营销、经济、哲学、历史等学科,通过开放式的组织研究,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和交叉,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创新。

标签:;  ;  ;  ;  ;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培养创新型人才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