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重德:韩国教育现代化的新亮点_教育现代化论文

爱民重德:韩国教育现代化的新亮点_教育现代化论文

怀人重德:韩国教育现代化的新亮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韩国论文,新亮点论文,怀人重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三八线以南,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与中国的交往甚为密切,在文化传统上则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儒家文化对其影响更深。“即使是在信息化、产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儒家文化仍是其社会意识的主流。”(张凌,1998)

韩国经济从60年代开始,经过30余年的努力与奋斗,终于实现了腾飞。至1994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9000美元,一跃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韩国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教育本身所取得的不凡成就也令人赞叹不已。不过,韩国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过分关注教育经济功能的老毛病,给韩国教育带来的一个难以逃避的恶果便是道德教育水准的下降与教育社会功能的丧失。因此,到了90年代,韩国教育专家呼吁教育要为“实现自我”与“人格完善”服务,同时对社会和国家发展做出贡献。这一教育理念深刻地体现在韩国90年代以来所实施的一系列教改方案中,成为新世纪韩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亮点。

一、以人为本的“新韩国人形象”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韩国制定并公布了“主导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改革方案”,即1995年"5.31"教育改革方案。韩国希望通过这次教育改革,可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韩国人形象”。这一“新韩国人形象”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具有很高的道德意识和集体意识的“与众共同生存的人”;能够创造新的知识和信息以及技术的“智慧的人”;能够主导国际化、开放化、信息化时代的“开明的人”;充分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而勤奋的“生产劳动的人”。不难看出,“新韩国人形象”的设计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人本”取向。韩国从战后几十年来经济建设与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中深刻地体会到,唯有全面提高人的素养,培养出真正现代化的“韩国人”,才能保证教育现代化乃至社会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最终把韩国建设成为一个高度民主、文明和发达的现代化国家。因此,此次韩国教育改革致力于树立“新韩国人形象”,以从根源上肃清阻碍韩国进步的最大障碍。通过这一新的教改方案的实施,未来的韩国人不仅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合作意识,而且还必需能够在一个日趋知识化、信息化、科技化和国际化的社会环境中游刃有余地生存下去。他们不再是金钱的“奴隶”和工厂的“机器”,不再仅仅为了一己之私和声名而奔波劳碌。“新形象的韩国人”,正如韩国原总统金泳三所要求的那样:“应具备高度的科技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教养,成为‘一流国民’,而且要遵守社会的‘规则和规范’,要具备一颗正直而诚实的心。”(张凌,1998)

二、修身养德的“人性教育”

韩国在1995年的"5.31"教改方案中提出对学生实行系统的人性教育,以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和人格修养。所谓“‘人性教育’,该方案包括系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审美观等教育列入正规教育科目。”(孙启林,1998)显而易见,人性教育方案是韩国教育界对该国道德教育水准在西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以及物质万能主义等思潮冲击下而日趋下降的不利境地中所做出的一种积极反应。在该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与温、良、恭、俭、让以及和谐、中庸、大道为公等思想得到充分的体现。韩国有关人士均希望这些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能够对本国物质文明繁荣下的精神文明颓废,尤其是发生在道德领域的危机等问题有所助益。人性教育将一改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模式,道德的实践性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不仅在学校,而且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将随时随地的把他们习得的道德知识贯穿于自己的行为之中。道德教育在这里将完成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韩国人性教育理论将学生的“修身养德”作为其核心内容,并将“修身养德”的过程生活化、具体化,让学生在最平常的生存状态中便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力量,并从道德境界的提升中体味到难以言表的心灵愉悦。可以说,从提升人格、完善道德的角度来实现对学生“精神家园”的终极关怀是韩国人性教育的目的所在,也是韩国教育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毋唐置疑,对“人”自身的强烈关怀和对道德教育的高度重视是此次韩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鲜明特征。“怀人重德”的教改方向,是韩国对其过去几十年教育发展历程的反思及对韩国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预测相互结合的产物。对韩国教育现代化而言,这是一个熠熠发光的新亮点,足以吸引众多对韩国教育进程密切关注人们的目光,这令韩国教育增色不少。

标签:;  

爱民重德:韩国教育现代化的新亮点_教育现代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