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三五”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电力改革、国资国企改革与电力企业内部改革相互交织,以市场化为方向的各项改革,将对公司管理模式、运营机制、业务流程、外部生态带来深刻影响,我国国有电力企业许多方面工作都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电力企业逐步由垄断走向市场,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与政策执行的难度增大,监管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大。对此,文章就电力企业的财务监管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力企业;财务监管;问题研究
1电力企业的财务监管问题
1.1注重总账管理,忽视明细账监管
近年来,电网企业注重账务体系中的总账科目之间的勾稽的逻辑性,却由于地域限制、部门数据壁垒,忽视了对各总账体系下的明细账的监管,导致基层数据作假、资金安全事件发生之后长期无人发现的情况。以工程项目中的政策处理费以及基层供电所营业厅的电费收入为例。 工程项目中的政策处理费是电网基建项目及农配网施工项目中的占比非常小的一项支出,用于项目施工前期对于占地、农作物损坏等的清理赔偿。但动辄以亿计算的基建项目,政策处理费用即使占比较小,政策处理工作对普通员工来说,也是一份诱人的肥差。长期的监管不力以及补偿标准的不确定性,导致政策处理人员利用被补偿人员、审核人员、结算人员的信息不对称的实际情况,虚造补偿人员清单,擅自提高补偿标准,套取工程资金用于个人消费及谄媚上级。基层供电所营业厅的电费收款针对广大居民及非居民企业,是电费收入的极小的个体组成部分。个别基层供电所收费人员及电工利用系统漏洞,擅自与用电企业电费缴纳人员联系,以为该类企业代为缴纳电费为名,利用系统电费发行、形成欠费与电费缴纳的时间差,套取数家企业的上千万电费款现金,用于个人投资。而该类操作,只要在电费缴纳期内,及时完成即可,所以持续时间较长。但在2016年,由于该员工个人投资失败,无法及时将相关企业的电费款项及时录入系统导致东窗事发。
1.2检查、审计监管流于表面,整改工作不严
财务内部控制监督弱化也是目前国有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目前,J电力公司常态化的检查、审计工作花样繁多,但力度、频度、广度和深度方面尚有提升空间。针对检查出的各类问题,整改落实工作也不够理想。财务内部控制系统是以财务部门为领导的涉及到包括财务部门和纪检部门等多个部门,且各部门之间应该是互相协调和互相监督的关系。然而,在实践中,在构建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中,各个部门因为权力争夺、利益纠葛,会刻意规避其他部门的参入,使内部牵制机能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弱化了本来应有的监督职能。且存在多部门联合检查时,针对检查出的问题,互相推诿,没有专门人员负责跟踪反映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最后,新问题拖成老问题,最终不了了之。同时,对于产生问题的单位和个人,存在人情考虑,考核不严,责任追究不到位,致使业务经办人员的违规、违纪成本较低,心理负担小,责任意识不强。
2电力企业的财务监管问题的改进
2.1完善财务管理监管体系
电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极为重要,应该完善财务监管体系,提高工作人员风险防范的意识,保障财务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确保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财务监管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组织监管、法律监管和权重监督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财务管理中应该严格遵循法律的相关规定,在企业的章程中明确财务监管的方式以及违反财务管理规定应该受到的惩罚,建立财务监管责任制,一旦发现企业的财务管理出现问题直接追究相关责任的责任,确保监督机制的有效建立。此外,监督机制的完善离不开审计制度的加强,针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缺乏审计人员和审计部门的情形,电力企业必须组建独立的审计部门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通过定时或者不定时的监督,及时发现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对资金的使用和审批等进行严格的管控,确保电力企业的每一部分资金都能用到实处。
2.2拓宽财务监管的范围
电力企业财务监管的范围应当做到全面监管,不能过于狭窄,为此,需要从自身的监管入手。因为企业的财务监管工作往往是在其生产过程中运行的,因此,需要结构企业的财务指标,寻找实际监管工作的完成效果与监管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找到形成差距的原因,并运用相应的经济技术指标展开分析,寻找可能出现在生产环节上的问题等。要保障财务预算监管的正确有效性。首先要建立一些与财务预算监管规范相等、专门的预算管理部门,并调配具有综合素质和较强专业能力、职业道德风范较好的工作人员进行作业;其次要制定系列科学合理的监管规范制度,并在此标准内严格按照财务预算监管进行工作,并要不断强化预算监管的有效性,在源头遏制住不良问题的发生,要尽力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从而保障财务监管工作的效率和工作质量。在实际进行作业之前,要有针对性的处理相关问题,设置正确处理方案;最后,在实际展开预算监管工作期间,企业领导人员要充分了解市场动向,这样一来才可以保障企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有效性,保障企业未来发展的顺利性。最终促进企业的生产缓解与财务监管的有机灵活结合,从而发挥财务监管的有效作用。
2.3重视信息化建设,提升财务监管人员信息化工具使用水平
第一,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深化监控平台的应用。深入开展数据治理,优化监控平台的风险预警规则,完善智能分析功能,合理分配管理权限,通过对银行账户和资金变动信息的多维查询、分析、监控和预警,确保监管者及时掌握资金收支存状况,定位账户收支异常,消除安全隐患,真正做到资金存量“看得清”、资金流量“管得住”,资金风险“控的严”。充分利用财务管控系统,加大营销前端、银行数据、财务数据、财务管控系统的集成系统的建设力度和深度,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对营销收入关键环节进行强控,确保电费回收安全、高效,对营销前端数据深度查询和分析,及时发现并解决资金流动的潜在风险。第二,审计工作应与时俱进,切实做好审计信息化深化应用。按照“立足于用、重点在优、关键在人”的思路,加强审计信息系统优化和深化应用,用好用优现有已建系统,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开展非现场审计,找准现场切入点,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加强审计信息化应用情况的分析、评价,跟踪审计信息化创新实践的指标进度和质量,推动国企审计信息化应用水平得到实质性提升。
3结束语
总之,电力企业面对的是急剧变化和发展的新时代,其自身的财务监管工作已经暴露了较多的问题,这都严重阻碍其进一步的稳定与发展。因此,电力企业的财务监管者应当立足公司财务活动的自身特点,以较为合理且有效的对策,进一步改进或创新企业的财务监管模式,从而充分发挥采取监管的作用,最终促进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莹.大数据时代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J].财会学习,2018,31:29+31.
[2]王琳娜.关于提升电力企业财务内控管理力度的途径解析[J].现代国企研究,2018,18:46.
[3]谢玲琳,张清.集约化模式下对县级供电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J].纳税,2018,1223:90.
论文作者:曹新玲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3
标签:财务论文; 电费论文; 企业论文; 电力企业论文; 人员论文; 工作论文; 资金论文; 《电力设备》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