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显意识形式结构的四维静态模型_静态模型论文

显意识形式结构的四维静态模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静态论文,四维论文,模型论文,形式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意识形式与意识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意识形式结构是在意识产生、发展中形成和发展着的。意识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心理过程,是意识形式共同构成的有复杂序性的胶着态的结构的运作,脱离该结构的意识形式是不存在的,所有意识形式,无一例外地在该结构中才能有其用武之地。意识形式结构的状况,规定着意识的功能。

关于意识的研究日益深入。然而,对于意识形式,对于意识形式之间的关系,对于意识形式的结构的研究,仍显不够。

在上述背景下,本文试图对显意识形式的共时态结构或静态结构,作一探讨,并尝试性地提出一个显意识形式结构的四维静态模型,以期有益于意识形式结构的研究。

众所周知,意识可以区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显意识形式主要有:感觉、知觉、表象、情感、意态、信念、概念、判断、推理、直觉、顿悟、灵感等等。

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决定动能。按照这一思路,显意识的诸多形式,依其功能特征,分别归类于不同的维度,并在各自的维度之中依存、缠绕自组织为开放的相对稳定的联结方式。本文称这一联结方式为维度结构或维结构。

显意识形式共有四个维度结构,分别是:

感知维度结构(P)①。由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要素构成。其功能特征是,对对象的外部属性的直接的、表层的、具体的、非逻辑的描述性把握。感觉、知觉、表象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网络关系。

逻辑维度结构(L)。由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要素构成,要素之间互为因果,水乳交融。其功能以对对象的内在属性的、间接的、本质的、深入的、抽象的逻辑性描述为突出特征。

评价维度结构(E)。由情感、意志、信念等形式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不可分离的关系,是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其功能以对对象现实或可能结果的态度、愿望的体验性把握为基本特征。

直觉维度结构(I)。由直觉、顿悟、灵感等形式要素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突出地表现为相互交融,相互缠绕。其功能以对对象的整体的、直接的、瞬时完成的、突发的、创造性的弱逻辑把握为突出特征。

上述显意识形式要素,不可能离开其所属的维度结构而存在和发挥作用。各个维度结构,也不可能离开显意识形式的总体结构而发挥作用。显意识形式的总体结构,在任何时候,都是作为整体而存在。感知维结构、逻辑维结构、评价维结构和直觉维结构,在意识活动中,无一例外地以其它维度结构为前提,不存在独立运作的可能性。各个维度结构,交叉缠绕,功能互补,其间形成了六对十二组交互作用的关系。

其一,感知维度结构与逻辑维度结构的交互作用关系。

感知维度结构作用于逻辑维度结构。首先,感知维度结构的运作,是逻辑维度结构运作的前提。逻辑维度结构抽象的材料,依靠感知维度结构的运作来提供,抽象的规定,离不开完整的表象的蒸发。“感觉剥夺”的实验表明,缺乏感知维度结构的正常的运作,逻辑维度结构的运作是没有基础的。其次,感知维度结构运作水平的高低,制约着逻辑维度结构运作结果的水平层次。主体意识活动中,自身感觉器官的状况及其运用,感觉、知觉水平等等,决定着对对象的现象的把握程度,进而制约着逻辑维度结构运作结果的水平。

逻辑维度结构作用于感知维度结构。首先,逻辑维度结构运作的结果——理论,对感知维度结构功能的发挥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个体意识活动中,某一理论往往规定着感知维度结构的运作。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决定着你到底能够观察到什么。”②当某一理论经由积淀形成定势时,对感知维度结构的运作的制约就更为强烈。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出版,到伽利略推翻“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这一论断的近二千年中,人们总是“观察”到重物先落地。其次,感知维度结构的运作,是将概念应用于对对象的把握之中。夏甄陶指出:“用语言来表达感觉,即已将感觉材料纳入某种概念和判断”③。感知维度结构的运作,如果离开概念将无用武之地,其运作的实质是对对象的观念性把握。

如果给感知维度结构和逻辑维度结构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一个简化的符号表示的话,那么则有:P→L且L→P,或者PL。

其二,感知维度结构与评价维度结构的交互作用关系。

感知维度结构作用于评价维度结构。评价维度结构运作之对象,是主体与客体之关系。因此,如果主体没有对自我的感知,没有对客体的感知,没有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感知,那么,主客体之关系也就不可能出现,评价维度结构也就没有运作的对象。毛泽东有一个很有名的比喻:“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④这一比喻中就蕴含着这样的意思:某一主体要想评价梨子(实质上是梨子与主体之并争),就应当先去感知它。如果不是先去感知梨子,就不可能对梨子形成什么评价,比如喜欢或讨厌等等。

评价维度结构作用于感知维度结构。对于一定的价值关系的评价,是主体的内在尺度的体现,必然使感知维度结构的运作发生变化。首先,评价维度结构的运作,影响感知维度结构运作方向的选择。主体的感知,只可能选择那些自认为有价值的存在,无价值的存在不可能成为主体的对象。这里的关键原因在于,感知是人的感知,并不是单纯的生理性活动。对于主体无价值的存在,其绝对感受性趋于无限小,绝对阈限趋于无穷大。心理学的研究证明,知觉的选择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主体的评价。其次,评价维度结构运作的结果,制约着感知维度结构的能力的发挥水平。众所周知,良好的心境、充沛的激情、恰当的应激状态,能使感知能力呈高水平发挥。再次,评价维度结构的运作结果,渗透在感知维度结构的结果之中。由于评价无时无刻不在起作用,因而对感知的扰动是十分明显的。感知并不是纯粹的对象的现象的把握,而是浸透着评价。比如,肯定性评价能使感知结果中肯定性内容增多,象“情人眼中出西施”等都是此类情形之写照。而否定性评价则能使感知中否定性内容增多,象典故中的“草木皆兵”、“四面楚歌”等属此类情形。

感知维度结构与评价维度结构的交互作用,可以用“P→E且E→P”或“PE”表示。

其三,感知维度结构与直觉维度结构的交互作用关系。

感知维度结构作用于直觉维度结构。如果说,人的意识活动过程结果是知识的话,那么,包括在意识活动之中的直觉维度结构运作的结果,当然也属知识的范畴。而“我们所有的一切知识都是从感觉获得的。”⑤感知是直觉维度结构运作结果的最初源泉。纵观人类意识史和科技史,不论是“大陆漂移说”的提出,还是“布基球模型”的建立,都离不开直觉维度结构运作的重大的意识成果。日常生活中直觉维度结构的运作,其触媒都是感知。正由于此,爱因斯坦在表述科学创造原理时,十分坚决地将直觉放在经验的前提下。

直觉维度结构作用于感知维度结构。首先,直觉维度结构运作的结果,使感知有了全新的基础。直觉维度结构运作结果具有突出的创造性特征。在这种“大彻大悟”后的时空中,即使面对旧的感知对象,也会在全新层面上产生新的感知。达尔文受到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启发,顿生“自然选择”观念,在这一全新基础上观察自然界,感知的结果与原先大不相同。其次,直觉维度结构的运作,能使感知维度结构运作之“间隙”得到补充。迄今,人们的感知由于器官和工具局限,总是有盲区的。这就使感知结果中因缺少某些部分而出现“间隙”,妨碍对象的整体把握。直觉维度结构的运作,往往能补充这些“间隙”,使感知具体化。汤川秀树创立介子理论的过程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感知维度结构与直觉维度结构的交互作用关系,可以表示为“P→I且→P”,或“P1” 。

其四,逻辑维度结构和评价维度结构交互作用的关系。

逻辑维度结构作用于评价维度结构。首先,评价维度结构的运作,依赖于逻辑维度结构功能的发挥。主体的评价,以主体对某一关系的本质的把握为先决条件。这一先决条件的具备,只能依赖于逻辑维度结构功能的发挥。其次,逻辑维度结构运作域的扩张,引起评价维度结构运作域扩张。随着主体对对象世界的逻辑把握的范围不断扩大,必然使与主体构成意义关系的对象不断增多,评价对象的领域得到扩张。再次,逻辑维度结构运作结果的变化,推动评价结果的变化。逻辑维度结构运作结果的变化,在现实中表现为观念或理论的发展或变化,如果主体接受了新的观念或理论,其评价结果肯定发生变化。评价直接表现为主体对对象的真善美价值属性的区分和把握,这种区分和把握,往往体现为判断、观点或理论,这就需要直接借助于逻辑维度结构的运作。

评价维度结构作用于逻辑维度结构。首先,评价维度结构功能的发挥,成为逻辑维度结构运作的动力。主体的目的性和动机,是逻辑维度结构运作的动力。逻辑维度结构的动作,不是盲目的,它需要主体内在的动力来推动,这一动力积蓄于情感、意志、信念等等价值观念之中。当积蓄的力量转化为主体的动机和目的的时候,逻辑维度结构的运作才有可能启动。而这些条件的满足,需要评价维度结构功能的发挥。逻辑维度结构运作的指向,只能是对主体有意义关系的存在。因而,评价规定着逻辑维度结构运作的方向。评价维度结构运作的结果,是衡量逻辑维度结构运作结果的重要标准之一。

逻辑维度结构与评价维度结构之关系可以示为:“L→E且E→L”或“L E” 。

其五,逻辑维度结构与直觉维度结构的相互作用关系。

逻辑维度结构作用于直觉维度结构。直觉维度结构功能的发挥,依赖于逻辑维度结构运作结果的积累。直觉维度结构对对象本质的迅即的深刻的整体的洞察,不能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逻辑维度结构长期运作的基础上的。而直觉维度结构运作的结果,只有经过逻辑再加工才有深刻的意义。事实上,即使十分有价值的直觉维度结构运作的结果,若缺乏逻辑的再论证,其可靠性和科学性也会被人们怀疑。爱因斯坦若只闪现灵感,而没有写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也就不会有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直觉维度结构作用于逻辑维度结构。首先,直觉维度结构运作的结果,是逻辑维度结构运作的契机之一。当逻辑维度结构的运作不得要领时,主体就会沿着直觉指示的方向,迅即调整逻辑维度结构参与运作,打通思维内部的逻辑通道,把握其真谛。其次,初始概念的生成,应当归功于直觉维度结构的运作。概念是逻辑维度结构的核心形式要素,初始概念的生成与感知、评价、逻辑维度有关,但它们无法起关键的作用,居于关键位置的只能是直觉维度结构。库恩认为,新规范依赖直觉产生。爱因斯坦则认为,直觉是概念或假说和推理、理论的前环节。“灵感和直觉的共同功能是在科学认识中以提供人们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思想而著称。”⑥

逻辑维度结构和直觉维度结构的交互作用关系,可以表述为“L→1且1→L”或“L1” 。

其六,评价维度结构与直觉维度结构的交互作用关系。

评价维度结构作用于直觉维度结构。首先,评价维度结构为直觉维度结构运作规定着对象。直觉维度结构运作的对象,是主体极其迫切地把握其本质的客体。这一客体与主体构成的意义关系的重要程度是相当高的,不然,主体不可能专注这一对象。而主体与该客体的意义关系,只有评价才能产生。其次,评价维度结构运作的结果,是直觉维度结构动作的催化剂。一般认为,直觉维度结构运作结果有突发性特征。但是,突发性并非否定“酝酿”过程的存在。只有当主体对对象意义关系的评价极为强烈时,这个“酝酿”的过程才会最短。因而,可以说,评价催化出直觉、灵感及顿悟。

直觉维度结构作用于评价维度结构。首先,直觉维度结构运作能够推动评价维度结构的运作。直觉维度结构运作时,主体往往会产生一种情不自禁的兴奋状态,具有显著的倾向性或价值趋向性。在现实中,直觉能推动道德情感体验的产生。可以说,直觉维度结构运作推动着评价维度结构的运作。其次,直觉维度结构运作的结果,能够对评价维度结构运作提供支持。在现实的意识活动中,评价并不一定能得到感知、逻辑维度结构的支持,此时,直觉维度结构往往会给评价以不遗余力的帮助,支持评价结果。爱因斯坦为其光量子假说力排众议时,他觉得:“这个方案由于它的直觉性对我似乎特别具有说服力”⑦。

评价维度结构与直觉维度结构交互作用的关系可以表示为:“E→1且1→E”或“E1” 。

如果前述分析不无道理的话,那么,显意识形式的四个维度结构之间的关系为交互作用型的。若设各维度结构间的交互作用力大小相等,则显意识形式结构的共时态或静态模型,由感知维度结构、逻辑维度结构、评价维度结构、直觉维度结构共同构成。

显意识形式结构的静态模型,是在意识作为过程,意识形式结构模型本质上是历时态的前提下,为了分析方便,而对历时态模型采用共时态立场的描绘。这一模型表明:显意识形式结构具有整体性;构成显意识形式结构的各维度结构具有确定性;各维度结构在模型中的相对位置具有不固定性;各维度结构间的交互作用具有非序性。

所谓整体性,指显意识形式结构是由所有意识形式共同构成的,诸形式要素经由二级联结为一个整体,在意识活动中,显意识形式结构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发挥作用。所谓确定性,是指显意识形式结构由四个维度结构构成,各维度结构由属己的形式要素构成,这一点是确定的。所谓不固定性,是指意识作为历时态过程,在不同时空中,可能有不同的意识类型。在意识形式结构层面,不同的显意识活动类型是由占主导地位的维度结构所决定的。比如,当人们进行某项逻辑论证时,意识类型属逻辑型,此时逻辑维度结构在各维度结构交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地位,因而,随着意识活动类型转换,意识形式结构模型通过“旋转”,而使各维度结构位置互易。所谓非序性,是指在显意识形式结构内部,各维度结构间的交互作用,并不具有必然的固定性,并不存在如必然由感知到逻辑这样的作用序性,其序是无定的。

现实的意识活动中,显意识形式结构模型不可能象文中设定的那样固定均衡,而将随条件变化,作用力有强有弱,发生形变。限于篇幅,此文不作深入分析。

注释:

①P及以下的L、E、1分别为各维度结构的英文名称第一个字母,意为简称。

②转引自周昌忠《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第6页。

③夏甄陶等《思维世界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40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64页。

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第395页。

⑥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第36页。

⑦转引自《文化现象学》,湖南出版社,第261页。

标签:;  ;  ;  ;  ;  

外显意识形式结构的四维静态模型_静态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