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红
(河南省郸城县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 河南 郸城 477150)
【摘要】 目的: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观察。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n=52),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患者心肌酶峰时间、ST段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可推广。
【关键词】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5-0243-02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急性危重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心电图检查,无典型变化,临床表现较复杂,不易确诊,给患者身体、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1]。为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增强患者疗效,在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实施有效护理。笔者对我院5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护理干预,获得满意护理效果,详细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2月收治的104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满足WHO制定的关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诊断标准[2]。其中,57例男,47例女,年龄27~80(39.5±10.5)岁;12例再次发病,92例首次发病;12例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采取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抗凝、硝酸酯类、抗栓、营养心肌药物、抗心律失常以及抗休克等治疗,如有必要,应用尿激酶药物对其实施综合性溶栓治疗;如患者合并高血压,则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
1.2.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首先对监护设备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定时查看患者身体情况,对血压、生命体征等情况进行定时监测,如发生异常,立即联系医师处理;
给予研究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主要包括病房环境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排便指导、健康指导以及镇痛药物应用等,详细如下:
(1)病房环境护理:营造干净、舒适、安静的病房环境,设置合理的监护仪报警,保持光线柔和,减少噪音,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和睡眠时间;如有必要指导患者服用安眠、镇静药物;应用呼吸机持续供氧,提高血氧饱和度;另外,定时通风。
(2)心理护理:患者进入到医院后首先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了解,为其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患者对病情不了解,易产生焦虑、恐惧、紧张等情绪,护理人员要掌握患者心理状态,加强沟通交流,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使其保持良好心态治疗。
(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多食用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坚持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多食用易消化、高纤维素等食物;饮用新鲜果汁,保持胃肠道通畅,避免便秘;另外,嘱咐患者戒酒、戒烟。
(4)排便指导:患者长期卧床休息、饮水量少,易出现便秘;如患者用力排便,会加大心肌耗氧量,导致出现梗死区动脉瘤或者室壁瘤破裂,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猝死等;为此,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避免用力排便,进食1~2h后,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腹部按摩,加快肠蠕动;排便前,可指导患者服用含硝酸酯类药物;如患者出现便秘,可进行导泻,应用低压灌肠、服用适量缓泻药等方式通便。
(5)健康指导:在护理人员指导下,患者可适当进行活动锻炼,避免用力过猛或者活动时间过长;如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则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如患者无法下床活动,则增加翻身次数,并按摩,增强肌肉活性;定时为患者更换床单,防止出现褥疮。出院后,嘱咐患者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清淡饮食,保持情绪稳定,严格遵照医嘱服药。
(6)镇痛药物使用:如患者心肌缺氧情况严重,则会伴有明显疼痛感,且由于患者病情在不断发展,医护人员在照顾患者情绪的基础上,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情变化情况。如患者疼痛严重,不易忍受,则可指导患者服用镇痛药物,根据患者自身病情、对药量承受能力确定镇痛药物用量;如应用镇痛药物后,患者仍然伴有疼痛感,则可再次给药,但要防止患者对镇痛药物产生依赖。
1.3 观察指标
护理后,对两组患者心肌酶峰时间、ST段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心力衰竭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检验;采用频数(%)描述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则表明检验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
研究组患者心肌酶峰时间、ST段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
表 表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x-±s)
2.2 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发生2例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发生率为3.8%;对照组发生10例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发生率为19.2%;研究组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主要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阻塞心血管引起,使患者出现缺氧坏死、缺血等症状。临床诊断主要应用心电图,但部分患者临床症状不具有典型性,易导致误诊,耽误最佳治疗时机[3]。患者一经确诊,要采用营养心肌药物、抗凝、抗栓、抗休克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对症治疗,还可根据患者症状对其实施对症处理[4]。本组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经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心肌酶峰时间、ST段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短于对照组,且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充分表明,对患者实施系统性、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清楚认识到自身病情;通过对其实施心理疏导,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更加积极的配合医师,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通过指导患者应用镇痛药物,能够显著缓解疼痛。
综上所述,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可推广。
【参考文献】
[1]曹娟娟.系统性护理干预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5,01(03):85-86.
[2]朱艳,陆娟.一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35):4540-4541.
[3]汪学付,宋瑰琦,邹恒娣等.急性心肌梗死首次发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3,28(13):57-59.
[4]张雪媛,陈宏,隋萍萍.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危重疾病的护理要点[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05):903-903.
论文作者:王玉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3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时间论文; 药物论文; 对照组论文; 典型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