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知识经济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产业结构论文,优化升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滞后”效应
(一)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考察
从历史上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和高度化都是由产业技术进步推动的。一般来说,有什么样 的科技水平,就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我国的工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正向工业化的中级阶 段迈进,基础设施虽然得到较快发展,但还很不完善。随着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 投 资,以及随着企业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强化工业化方向倾斜,同时以适 应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为导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 在实现再次强化工业化的同时提高高加工度化和高新技术化。随着中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的发展,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1.三大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正向相互协调、优化合理方向转变。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产 业结构同西方发达国家尚有较大的差距,即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不够发达,劳动密集 型产业占重要地位,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型产业落后。但从纵向比较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呈现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 持续上升,尤其是第三产业上升幅度较大。据统计,中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3 0%下降到1995年的20.9%,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由1980年的48.5%上升到1995年的 49 .1%;第三产业由1980年的21.4%上升到1995年的30%,升幅近10个百分点。尤其值得一提的 是,高科技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是与高科技发展最密切相关的产业之 一。信息产业发展状况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高科技发展的水平。当代西方产业的消长, 是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取代传统产业,在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从我国现行的 行业分类看,信息产业的覆盖面相当广泛,它包括电子工业、邮电通信、信息咨询服务业等 领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产业有了一定发展,成绩显著。据统计,1991年 ~1995年信息产业总值、实现利税平均每年递增29.21%、33.9%。
2.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了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化。据统计,1980年~1995年,我国第一产业就 业 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52.9%下降到1995年的37.1%,下降了15.8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上升了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上升了11.1个百分点。我国就业结构的变化还 表现在从事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人数剧增。有资料显示,目前我 国从事计算机制造业的人数达10万人左右,从事软件开发的人数达8万余人,从事营销服务 业的人数达12万余人,总数达30万人左右。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1.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程度比较低。我国一直存在着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的矛盾,原料 工业的供给不能适应加工工业的需求。产生这个矛盾的根源在于加工工业的技术水平落后, 物耗比重太大。我国12种主要原料的物耗比发达国家高出5倍~10倍,我们用同样的原料消 耗,生产出来的价值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4,甚至1/6。如中国吨钢综合能耗为976千克 标准煤,比日本吨钢综合能耗高出40%。由于技术进步缓慢,我国原料工业在制造业增加值 结构中的比重,1993年竟达到35.6%,不仅高于美国1965年28.8%的比重,甚至高于印度1963 年29.6%的比重。
2.产业结构高新技术化的水平偏低。消耗大、附加值低的产业比重高,而技术知识密集型 的附加值高的产业比重低。我国加工工业在高速扩张中走的是数量扩张的道路,工艺水平和 技术体系没有相应升级,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及其比重提高相当缓慢。而从国际上制造业 结构演进的趋势看,技术密集度高的机电产业及其增加值比重是不断上升的。日本制造业增 加值结构中,机电产业的比重由1955年的14.5%上升到1980年的45.1%,而我国1995年机电产 业 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则只占22.4%。由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够,不能对产业结构的 高度化起有效的主导和带动作用,不利于加工工业中技术集约化的发展。
(二)“滞后”效应分析
1.限制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生存空间
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双边协议。这一协议 的签订,标志着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加入WTO是一个双向市 场开放过程。在我们对外国产品和企业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也会为我国产品和企业带来进 入世界市场的机会。但是,能够进入别国市场的产品只是我国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能够角逐世界市场竞争的企业也只是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 品和竞争优势的企业根基于我国现有的产业优势之上。而我国的产业优势集中在劳动密集型 产业上,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少。1996年,这类产业在我国工业价值增加值中的比例仅为 27.75%左右,199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才247亿美元,仅占外贸出口的13%。而在一些高 收入国家中,日本的制造业附加值在1994年就高达22.2%,1996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工业 制成品总额的39%(详见表1)。况且“入世”后,我国支柱产业的成长模式可能会发生逆转— —有可能会从依靠三资企业的模式退化到依靠产品进口的模式。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能会 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或阻碍。
随着“入世”的临近,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档次产品也面临着危机 。一方面,供给弹性极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下降;另一方面,我国 原料不足,促使产品成本上涨。在我国产品成本高和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下跌的双重打击下, 我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并明显表现出恶化度随出口增长率的提高而加剧的趋势。如果我们不 通过提高密集出口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我们的产品市场份额将进一步缩小,甚至会被挤出 国际市场。当前全球各国都在加速经济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和国际货物贸易结构在不断升级 ,从今后国际市场商品结构变化的总趋势看,长期支撑我国出口规模的资源密集型初级产 品和劳动密集型轻纺产品难以再保持高速增长,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的成 套设备和高科技产品,将成为出口增长最快、贸易规模最大和发展后劲最足的支柱产品。
表1 高收入国家制造业附加值和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的比值(%)
附加值 出口
国家
1970 1994 1970 1993
澳大利亚 8.9 12.2 2.8 10.3
加拿大
10.2 12.6 9.0 13.4
丹麦 9.3 13.4 11.9 18.1
芬兰 5.9 14.3 3.2 16.4
法国 12.8 18.7 14.0 24.2
德国 15.3 20.1 15.8 21.4
意大利
13.3 12.9 12.7 15.3
日本 16.4 22.2 20.2 36.7
荷兰 15.1 16.8 16.0 22.9
瑞典 12.8 17.7 12.0 21.9
英国 16.6 22.2 17.1 32.6
美国 18.2 24.2 25.9 37.3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一国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具有调整和升级能力,是衡量一国经济综合实力的主要标志 。一国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结构调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否明显 加快,将成为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在分析了1978年~1997年间我国经济增 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后发现,在1978年~1997年间,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平 均贡献率为4.9%,其中1988年~1997年间的平均贡献率为5.1%,高于前9年。这与1978年~1 997年间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有关。第一产业的比重基本趋于减小,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趋于 增大。第二产业的比重变化为U型,前9年呈下降趋势,1988年以后呈上升趋势(详见表2)。 从当前来看,产业结构的转换已向产业高度化趋势演变,即产业结构由传统的仅仅追求产业 部门比例关系的协调转向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表2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
经济增长率部门增长率贡献产业结构变动贡献
时 期
百分点 百分率% 百分点 百分率%百分点 百分率%
1978~1987年
10.8
100 10.5
97.2
0.32.8
1988~1997年
9.8100
9.3
94.9
0.55.1
1978~1997年
10.2
100
9.7
95.1
0.54.9
资料来源:罗国勋,《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的变动》,《数量经 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3)。
然而,随着我国进入买方市场经济形态阶段,绝大多数工业消费品在数量上已处于供大于 求或供求平衡的状况,主要的工业生产资料也实现了供求平衡。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市 场需求萎缩,消费价格指数和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2个月和28个月出现负增长。但是“过剩” 不等于富裕,不等于社会不再需要,也不等于简单的市场饱和。要看到在“过剩”的背后, 是工业产品结构还处于较低水平,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大量依赖进口,市场潜力较大的深 加工和精加工产品不足,可见这种“过剩”是一种较低水平的产品过剩。所以当前的“有效 需求不足”,实质上是产业结构低度化,产业升级滞后于消费和生产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 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虽位居世界前列,如钢、煤、水泥、洗衣机、电视机产量已居世界第 一,发电量、化肥、农药等产量居世界第二,但由于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低,技术水平落后 ,技术集约化程度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只占12.7%,远低于 发达国家30%的水平。
我国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着众多不合理的地方,但归根到底是产品的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 构无法很好衔接。据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的数据显示,国内绝大部分工业品都不同程度存在 着生产能力闲置问题,而投资设备类产品中60%以上依靠进口,大量的零部件国内无法生产 ,必须进口。以家电产品为例,虽然引进十几年,但至今关键零部件仍不能自主开发,未摆 脱进口零部件组装的阶段,实际上在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仍处于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工序 的分工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国产业结构出现断档,缺乏与需求高级化趋势很好衔接 的具有自主开发产品、从事专业生产零部件和工艺装备的产业。
由此可见,产业结构低度化,是造成我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本原因。而我国当前的“有效 需求不足”在本质上就是供给缺乏创造性。为了解决目前的“有效需求不足”及其与经济的 持 续、快速、健康增长的矛盾,产业结构必须调整和升级。而产业结构的演变离不开知识与技 术进步的推动作用。我们不仅要关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而且更应关心知识进 步和科技进步的整合效应,最终将形成知识进步——科技进步——产业进步三者同步运行的 新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二 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效应
(一)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世界经济在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世 界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0%(1993年~1997年),各种高技术、新发明、新思想一浪高过一 浪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的进程。企业的规模在“小型化”操作的基础上愈来愈大;富可敌国的 集团性公司掌握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脉搏。任何一个拘泥于相对传统产业的国家,在其产品世 界性过剩的境况下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所以,很难想像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如果不实行产 业结构高度化将会遭受怎样的冲击。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关键是技术进步。要实现产业结构高 度化,就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即发展知识经济,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21世纪赶超型经济起飞。
1.启示之一:漠视知识经济与东南亚金融危机
美国著名学者克鲁格曼教授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就对“东南亚的经济奇迹”提出了十 分怀疑的看法。他认为,东南亚模式的经济增长是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 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和初级产品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才得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它迟早会递减收益,其经济增长的减速是难免的。而遗憾的是,东南亚国家恰恰没有意识到 这一点。它们一直固守着传统的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忽视了对教育、科研和应用开发能力 进行足够的投入,导致本国的科技水平和应用能力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本国产品的技术含 量相对下降,传统的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出口导向型的国民经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随 着国民经济收入状况的不断恶化,其货币的真实价值也受到严重削弱,从而埋下了引发金融 危机的隐患。
东南亚金融危机实质上是对泡沫经济的沉淀,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一种调整。当今, 世 界产业结构正悄悄发生一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深刻革命。从过去已发生的棉纺工业— —钢铁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耐用消费品工业直至正发生的以高新 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群的更替表明:在产业发展中,产业群的历史演进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产业总量由小到大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主体需要满足和主体 发展中不同阶段的不可逾越性,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技术的不同阶段的衔接的不可间断性 ,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选择、确定、建设产业群时,一方面必须循序渐进,把握好产业定位 ,但某些领域可以实现“跳跃式”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兼收并蓄,把握几次产业群的优势, 缩短产业建设高度化的时间,在起点低、发展时间晚的情况下,用较短时间完成产业结构 高度化过程,实现主导产业及其群体的优化。而在这次金融风波中,新加坡等国之所以受损 较轻,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重视知识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注重技术的开发和创新, 从而增强了产品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最终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有力地证明了利用知 识经济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作用。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对知 识经济的任何漠视将导致经济动荡的严重后果。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知识经济必将成为一 个国家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标志。
2.启示之二:发展知识经济与美国“新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已经连续保持了100多个月的经济增长,这是美国在20世纪第三个 最长的增长期,失业率1997年年底为4.6%,是25年来的最低水平,通货膨胀率30年来最低仅 为2%以内。美国硅谷一年的产值竟达4000亿美元,美国的经济实力令人高深莫测。在美国, 资 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占20%左右,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60%~70 %。据专家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知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可能由20世纪初的5 % ~20%上升到90%。可见,科技进步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原因,这就证实了著名经济学 家索洛的名言“经济增长就是技术进步”。
以信息产业为标志的高新技术产业代表了21世纪产业发展的方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呈 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质态变化。美国从里根总统执政时就开始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1996年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投资6100亿美元,其 中美国占41.5%,超过日本和欧洲对信息技术产业投资的总和。美国在信息技术上的支出占G DP的比重,1996年超过4%,而欧盟国家平均只为2.2%。剑桥经济学家Walter Eltis在《国际 银行信用分析》上载文称,欧洲在高新技术装备上的投资之所以比美国低,是因为其成本高 的缘故。例如,在英国,硬件和软件的价格均比在美国的价格要高2/3之多。其结果是美国 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迅速占据了更多的世界市场份额,并带动了已有产业产品科技附加值 的提高和产品应用性的扩大。从1986年到1996年,美国出口总额从3095亿美元增加到8480亿 美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在其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已从12%上升到42%。据测算,高技 术产品出口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度达4.76,而一般出口产品对国民经济的平均带动度为2.5。 美国“新经济”的出现靠的是发展知识经济带动产业结构升级而实现的,美国的经验令人深 思,值得借鉴。
(二)“推动”效应研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原有经济结构下的生产能力大多趋于饱和,闲置生产能力大多在30%以 上,市场上的供求比例已经发生了逆转,产品的使用价值实现进而是价值的实现已经成为维 持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从微观上讲,提高市场购买力,刺激消费是可行的,但根本问题 还是在于改变现有的供给结构,从“本”上消除“该有的和未有的”矛盾,提高我国市场上 的“有效供给”能力。而且,从这个意义上讲,提高“有效供给”改善消费偏好,不但可以 调整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而且可以获得持续增长的有效空间。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可推动 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和高新技术化带来的经济增长,可以持 续地为经济实力的上升提供强劲的动力。
1.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兴旺,将推动国民经济的高新技术化和信息化
知识经济首先表现为知识产业化,即知识取得独立的产业形式,形成新的知识产业,以信 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高新技术产业是 21世纪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已成为美国的第一大产业,在日本则是仅次于 汽车的第二大产业。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产业发展出现了新动向、新趋势 ,这时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衰退。这既是国际性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也是国际性产业转移 的必然规律。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还未结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 敢于迎接挑战,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知识经济,使产业结构调整跟上时代的步伐。依靠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实现有效益的经济增长,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国必须在尽 可能广的领域加大高新技术的运用,以避免在全球化趋势的国际经济竞争中落后于发达国家 。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使其真 正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知识经济的着力点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 业、支柱产业有以下优点:
第一,产业关联度大,就业吸纳能力强。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1993年统计,世界总产值( GNP)中,有65%与电子信息技术有关。对信息产业投入1元,可以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激发出 6.78元。微软每增加一人就业,就可为其他行业增加6个~7个就业机会。估计到2000年,全 美将有近半数员工从事与信息有关的工作。
第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极大。美国过去3年的经济增长中高科技产业占了27%的份额, 而传统的支柱产业——汽车业仅占4%的份额,1996年美国GDP增幅中有1/3来自信息产业。19 98年信息产业对美国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详见表3)
表3 信息产业对实际经济增长的贡献
年 份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国内总收入(GDP)增长率%2.2 4.1
2.93.54.2
4.1
其中:信息产业的贡献(百分点) 0.6 0.6
1.2 1.51.2
1.2
其他所有工业的贡献(百分点)1.63.5
1.7 2.03.0
2.9
信息产业对GDI增长的贡献占GDI总增长的%
2615 41 42 2829
资料来源:1993年~1996年的数据是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和统计局的数据估算得出的,199 7年~1998年的数据是根据美国商务部《1999年工业和贸易展望》的数据估算得出的。
第三,需求收入弹性高,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品的广泛应用性,适合消费者消费结构升 级和生产者的需要。如美国微软公司产生不到20年,资产已高达1500亿美元,产值超过了美 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克莱斯勒和福特)产值的总和。
第四,产品创造需求。个人计算机之父阿兰·凯把高新技术的真正应用潜力概括为一句话 ,一种重要的技术首先是创造一个问题,然后去解决它。也就是说,高新技术厂商不应沉湎 于自己的产品在设计和科技水准上的优势和声誉,而应时时刻刻去追逐超前性的需求,始终 关注下一代新产品,同时能够察觉那些预示未来的“蛛丝马迹”,即顾客潜在的、不能明确 表达的前卫需求。
2.知识经济的发展将把高新技术注入传统产业,极大地改变传统产业的面貌
知识经济不仅表现为知识产业化,还表现为产业知识化,即用知识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 统产业的信息化、技术化和知识化的程度,从而促进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降低 成本,提高产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1992年4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 展纲要》指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基础。高新技术研 究从一开始就要注意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密切结合。由于知识经济既表现为知识产业化, 又表现为产业知识化,从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 效益得以提高。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可使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升级,加速实现高加工度化和高新 技术化。如果我国不抓住机遇发展知识经济,那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只能在低层次上 进行。我国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程度低的根本原因就是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落后和对其投入 不够。我国企业目前的技术改造与技术开发方面的投入比重均严重偏低。据统计,发达国家 企业产品销售额的2%~5%用于技术改造与技术开发,而我国企业目前只能达到0.5%~0.7%。 从工业化阶段看,传统产业还必须大力发展,但是我国的传统产业确实过剩,怎么办?一个 很重要的办法就是用技术改造更新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的产品能够升级换代,这样既可 解决过剩问题,同时又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我国钢铁工业从总产量上看,年产量达1亿吨, 居 世界第一,但在中国国民经济15个主要部门所需要的100个关键钢材品种中,生产能力不足 的有27种,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有20种,目前还不能生产的有11种。这样,我国一方面普通钢 生产能力过剩,另一方面每年又必须进口1000多万吨国内短缺的优质钢材。所以,传统产业 必须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和加强技术改造,包括注入高新技术,以便推进技术体系升级和产品 更新换代。
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的物质型产业不同,它对传统产业的作用主要不是通过互为中间产品 ,也就是说,并不仅仅是把新机器引入企业,而是将信息技术和信息内容渗透到传统产业中 去,通过引导创新、重组作业、辅助作业和增值产品使传统产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得到空前 提高,其扩散和应用在提高了整个经济和社会的运作效率的同时,为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巨 大的市场,在这种良性循环机制中,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扩散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成为国家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这种渗透作用将给整个经济带来巨大收益,大大超出了开发 这些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企业的自然增长。我们既要抓紧先进科技的消化吸收,又要及时跟踪 未来科技发展动向。近期以国外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为主,远期将重点转向自主开发和创新 ,走出一条既能跟上国际先进技术潮流又能切合中国国情的传统产业改造道路。必须在发挥 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援助。只有实现了衰退产业的退出,才能实 现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入。
三 现阶段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存在的问题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我们用一组统计数据加以直观说明。劳动生产率:我国 的劳动生产率是英国的1/30,美国的1/36,日本的1/40,德国的1/45;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 :1996年中国6.33部,美国1980年50部;平均每千人拥有计算机:1997年中国2.5台,美国1 995年380台;科技论文:1995年美国占世界科技论文总数的34.33%,我国为1.95%;专利申 请:1993年我国为19618项,美国为191386项,是我国的10倍,人均是我国的60倍;经合组 织主要成员国的知识经济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西方科技产品的利润率是中国的100倍; 中国经济总体市场化程度不理想,要素市场化程度只达36.1%,政府行为适应市场化需要的 程度仅为36.6%,距离目标模式尚有不小的空间。
透过上述表面现象,挖掘深层次原因,笔者认为中国目前与知识经济的差距主要突出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缺乏且浪费惊人
我国科技人才储备不容乐观,高素质、高科技人才少、比例低、外流严重。全国有一半的 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从事技术开发的人员只占职工的1.1%,而日本占4.3%,美国 占3.6%,而从事技术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只占全部工程技术人员的20%,低于发达国家50%~ 60%的比重水平,我国企业科技工作者占全国科技工作者的比例是40.8%,而日本、美国分别 为30%和33%。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人才外流现象很严重,1997年半数以上的我国留学生在美国获得博 士学位后计划留在美国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员累计突破27万,只有9 万余人学成回国。1996年派出国的留学人数为20905人,而毕业回国的仅6570人。我们流失 的是发展知识经济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据联合国估算,人才流失每年使俄罗斯损失600 亿~700亿美元。可见人才流失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潜在破坏是无法想像的。
(二)对高科技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对高科技的资金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产业方面,R&D占GDP的比 重都是最低的(详见表4)。我国的科技经费不仅规模小,而且增长速度慢,相对GDP的比例逐 年下降,如1994年为1.59%,而1995年为1.51%,1996年下降至1.48%。
(三)风险投资业不发达,技术成果转化率低
缺乏风险投资,高科技企业即使有好技术,也因为缺少资金对其进行商品化,或即使有好 产品,也没有财力使其不断更新换代。但在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对高科技产业的资本支持在 高科技商品化、产业化方面起了关键作用。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在1994年增长最快的 100家美国高技术公司中,就有85家受益于美国的高技术风险企业股票上市系统——NASDAQ 。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抽样调查指出,目前我国高新技术商品转化率为20%左 右,产业化率仅为5%~7%。近年来我国科研院所每年上报的科研成果有3万多项,成果转化 率却不到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四)信息产业规模小,比重低
我国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步伐太慢,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一体化水平较低。1995年我国机床 保有量中数控化率为2%左右,日本为20.8%,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超过了10%。1997年我国 计算机行业中产量最大的联想集团和长城集团年产量分别为43.6万台和30万台,而美国IBM 、APPLE等公司每家年产量都在400万台以上。参照世界范围内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详见表5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信息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大约只有20%~25%,劳动力 比重大约在20%左右。
表5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世界信息经济发展状况估算表(%)
国家类型 信息部分产值占 信息部门产值占世界 信息部门劳动者在
GDP(GNP)比例
信息部门总产值的比例 总劳动人口中的比例
西方发达国家45~65以上 80~90 35~50以上
中等发达、新兴 30~45 8~15
20~35
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 15~30以下 2~510~20以下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统计资料,1999(8)
四 发展知识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选择
21世纪,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国际经济的主导地位。中国不可能向世界发达国家那样按部 就班地从农业经济时代进入工业经济时代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实现工业经济与知识经 济协调发展,才不会与知识经济时代失之交臂。因此,当前我国一方面用知识化促进工业化 ,引导新世纪的工业往高增加值、高竞争力、高知识含量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用工业化支 持知识化,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和市场。
(一)建立国家知识基础结构
现代经济中最基础的资源是知识,最重要的经济过程是创新。国家知识基础结构(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包括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和国家教育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 。中国产业知识化和知识产业化必须依靠国家知识基础结构的支撑。国家知识基础结构的内 容,一是保证知识生产与传播的人才,二是知识的生产及经济价值的肯定,三是知识传播或 扩散的经济价值的肯定,四是国家知识基础工程制定、规划、实施的组织。它的基础是知识 创新,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经济 形态的基础设施是信息基础设离。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其特征,全球范围内的各种各样的互联 网络是其核心和关键。
大力促进和广泛进行知识的生产、分配和应用,是国家知识基础结构的基本任务。在国家 知识基础结构中,各个组成部分既分工,又合作,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网络系统。从国家技 术创新系统到国家教育创新系统再到国家知识基础结构的转变,反映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知识化和全球化的大趋势。工业经济条件下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十分重要,知识经济条件下 还必须增加国家教育创新系统和国家知识基础结构,因为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已成为经 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国家知识基础结构的功能是创新活动的执行与协调,创新资源的配置 与分配,创新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创新实施的建设与改造。所以,提出国家知识基础结构意 味着既重视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又重视国家教育创新系统,也就是重视知识的生产、分配、 存储、传播和扩散。科教兴国战略中基础战略是国家教育创新战略。某种意义上讲,科教兴 国战略的成败取决于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结构。目前人力资源不适应国家知识基础结构的要求 ,从各个方面约束着中国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
(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知识经济的核心要素是知识,而知识的载体是人,人的素质要得到提高则离不开教育。目 前我国一方面许多人愿意自我投资受教育,一方面社会能提供受教育机会,尤其是受高等教 育的机会太少,供求严重不均衡。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以前增加了很多,但仍只 有GDP的2.8%,低于世界上多数国家的水平。显然,今后单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目前我 国居民储蓄率较高,家庭对下一代成员能否受到良好教育高度重视,让子女深造的愿望 十分强烈。此外,在现代经济中,信息量剧增,知识老化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一次性 教育正在被终身教育逐渐取代,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越来越重要。因此,除了带有明显公共 品性质的义务教育以外,应该把非义务教育,包括高等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等作为一 种产业来办,除了政府增加投入外,还要动员社会的、个人的、企业的力量来办教育。知识 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头脑经济”、“学习经济”。今后的学校不仅是人才的摇篮、知识的创 造源,而且将是经济的增长源。充分重视教育这一产业,可以加速经济发展,获得“后发效 应”。非义务教育产业化的根本意义在于造就一批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人才是知识经 济的灵魂。我国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留学生回国服务,为他们提供好的科研条件以及提高 生活待遇。
(三)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科技与经济相分离,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错位。知识在未应用于 生产时,处于观念形态,只是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将它应用于生产,经济效益才会显示,成 为直接的生产力,才构成完整意义上的知识经济。据统计,我国1996年的R&D投入只占GDP的 0.5%,而多年来OECD国家平均达2.3%。我国要发展知识经济,科研投入还需大幅度增加,同 时要注重R&D投入的结构问题。我国企业在引进技术过程中,往往重有形的技术设备,而轻 消化和吸收无形的技术,故R&D的“造血功能”普遍低下。因此,我国要迎接知识经济时代 的挑战,必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投入的主体,把目前的科研投入模式 从政府为主企业为辅,改变为企业为主政府为辅。政府的科研支出主要投向社会公益性明显 的研究、基础研究和某些领域的高新技术研究。科研成果商品化,企业既是成果的受益者, 又是相应风险的承担者。这样,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才会得到提高,科技链与产业链才能相互 结合。
(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发展知识经济,必须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创业者和管理者的积 极性和创造性。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受到拥有者的完全控制,他 人不能随意、任意地令其转移或输出。这就产生了一个如何对人才进行有效激励的问题。要 形成一种把人才与所在单位发展前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风险同担、收益共享”的新型分配 机制。为此,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起快速反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使高新技术产业 走上法制化轨道。
(五)实施有效的政策扶持
发展知识经济,必须由政府予以政策性引导和调整,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制定工业化与信 息化、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并举的指导思想,确定优先发展的关键技术与产业,统一规划和 部署,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鼓励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联合或兼并,走集约化、规模经营的 路子。政府应支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办好高新技术孵化器,孵化大批具有活力 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信息化、知识化和技术化 水平。要积极培育经营高新技术的企业家。培育信息工程咨询监理业,加速推进金融电子化 、商业电子化和综合网络建设,提高商贸、金融和社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完善知识经济发 展的软件和硬件。要开发新的金融工具,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良好的投资融资环境和社会支持 条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市场,加大资本支持力度。国家应设立高新 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增加对高科技的贷款,并大力减免税收。
标签:知识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