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评价能力的连带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应论文,评价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里所说的评价,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能讲明的标准或既定的标准,对课文作出肯定的或否定的判断。既定标准就是社会公认正确并为实践证明正确的准则、通则、原理。刚刚练习评价时,学生能作出判断,但不能讲明所依据的标准;继而提高到能讲明所依据的标准,但不一定完全符合既定标准;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提高到根据既定标准作出正确的评价,也就养成了合格的评价能力;优秀生还能创造地运用既定标准,作出正确又有个性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评价课文的思想内容,包括评价思想感情是否正确、全面、健康,所用的材料是否准确、真实。第二,评价课文的语文形式,包括(1)评价课文的章法(结构)是否恰当、有表现力、有吸引力;(2)评价课文的材料选择与处理是否典型、充分、新鲜、有表现力和吸引力,是否有条理、详略得当;(3)评价课文的技法是否恰当、有表现力和吸引力;(4)评价课文的语言是否通顺、准确、连贯、得体、生动。第三,评价作者的风格。在中学阅读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评价语文形式。
评价能力虽然只是阅读能力的一个子目标,却是语文教学的着力点之一。它对学生语文知识结构的完善、智力的发展、写作能力的提高,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那些使用合编型语文材料的学校,这种作用更为明显。
一、培养评价能力与传授语文知识
我国现阶段使用的合编型语文教材,一般都设置知识短文,主要介绍语言方面的文字、词汇、语法的常识及修辞格的常识,文章方面的常用文体的特点及其章法、技法的常识,文学方面的重要文学体裁的特点及其章法、技法的常识,作家、作品、文学史等常识。就其性质说,大多是些事实知识和概念知识。前者如文学史、作家、作品,后者如形声字、双宾语、比喻、总分式结构、明线、暗线、事实论证、间接描写之类。学习这些知识是必要的,利于提高理解能力,并为写作提供了最起码的准备。因为不掌握语文形式,便不能理解,也就无法用于写作。语文教学在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有使学生感性地了解这些知识的任务(未学知识短文之前),巩固这些知识的任务。
但是,还有一类更重要的知识,合编型语文教材很少用知识短文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这就是准则、通则、原理性质的知识。如安排词序的规律,判断语病的规则;调整语言、运用修辞格的原则;安排文章结构的要求;选择、组织、处理材料的要求;运用技法的要求;等等。这类知识的价值:(1)它们是关于怎样运用语文形式的知识。概念知识只揭示了语文形式的自身特征,准则之类的知识却揭示了它们的运用规律;(2)因而使这些概念知识更有用,不但能帮助人们去理解,而且帮助人们去鉴赏、评价,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3)给人们留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余地。人们在粗知语文概念知识之后,沿着准则性知识指示的方向,对别人的作品可以发表独到的见解,在自己的作品中可以创造性地运用语文形式;(4)在掌握准则性知识的过程中,还能巩固语文概念知识。由于语文科的性质、任务和中学生认识能力的规定与制约,这类知识不能象大学中文系那样系统地传授,也不宜于用知识短文向中学生全面介绍,而宜于在阅读教学中相机传授,今天教一点,明天教一点,然后组织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课文就成为学生吸收这类语文知识的凭借,而要使课文恰到好处地发挥这种作用,阅读教学就不能永远停留在训练理解能力和掌握概念知识的阶段上,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训练评价能力和掌握准则性的知识。中学生正是通过评价语文的课文形式,逐渐理解、掌握这类语文知识的。因为,要评价,就得有标准,其中的理性标准就是语言、文章、文学的普遍原理、规则等知识。例如,评价课文语言好不好,就学习并运用了语文要适应思想内容、上下文、语体、读者、作者自身等修辞原则。因此,评价课文语文形式的过程,既是培养评价能力的过程,还是吸收语言、文章、文学的普遍原理,二者是两位一体的事情。
二、培养评价能力与智力开发
培养评价能力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发展思考力,养成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阅读的过程始终贯穿着思考,但是由于感知课文阶段、理解课文阶段和评价课文阶段思考的内容不同,所锻炼的思维品质也不一样。理解课文时思考的是“写什么”和“怎样写”,即思考课文写的是什么意思,运用的是什么语文形式。有时为了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也可能思考几个“为什么”:为什么用这材料,为什么写这一段,作者要用来表达什么思想。但是,无论思考什么问题,学生的思维总的说是跟着课文走,是围绕着理解内容和形式而进行运转。理解课文的信息,然后与眼前的内容和形式相接,接通了,就译解了课文。知识储备没有或虽有却未搜索到,则翻查资料,听教师讲授或同学发言,从中找到可以与课文接通的信息。就思维结果说是“我注六经”,抽象、概括出对课文的原义和固有形式的认识;就思维品质说,主要是再现性思维,虽然也有些微的创造成分。
评价课文却是“体验六经”和“六经注我”。
要评价得切中肯綮,先要真切地体察作者的思路与匠心。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采用“内省法”,[①]设身处地地体味、揣摩作者怎样立意、构思、选择和加工的,如作者是怎样想的,曾面对哪些材料,想到过哪些表现方法和修辞手段,为什么最后作出了象课文这样的选择与安排……这样的思维,虽有再现性思维成分,但主要是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了,因为虽然仍属推断文字间隐藏的作者的苦心经营的情形,但已不是对作品原貌的把握,而是注入了许多主观因素,并且作出了主观的判断。
经过体验的过程,学生对课文有了深一层的把握,便开始评价课文。这时的思维,就纯属于“六经注我”,让课文跟着“我”的思路走了。“我”以怀疑的目光审视课文,搜索、提取符合或偏离、违背“我”的标准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再根据“我”的标准对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这时思考与解决的是:换一个内容或形式行不行,为什么?这个思想对不对,为什么?这样的语文形式好不好,为什么?跟类似作品比,孰高孰下,孰优孰劣?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已有十分明显的批判和创造性质;是更高层次上的分析与综合,而且作了许多比较——类比与对比;思维的结果则是对课文更深刻的认识,对善与美的认识,对写作普遍规律的进一步把握。
培养这种思维品质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阅读教学仅仅培养理解能力,而不培养评价能力,学生就很难形成这样的思维品质。
三、培养评价能力与培养其他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由于听和读,说和写各是两对基本相同的能力,所以本文只谈培养评价能力对培养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作用。
评价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关系是子目标与母目标的关系,其作用可概括为两点:一是评价能力是理解能力的深化,二是有些课文只有运用评价的思维方式去阅读,才能真正理解。
对于第一点,上文已略有论述,国内外学者有详尽的分析,不再赘述。要说的是第二点。
叶圣陶先生早有论述,“没有受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训练或下过相当咬文嚼字的工夫,是不了解大意的,至少了解不够正确。”[②]又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咏,体会,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 ?”[③]叶老所说的“咬文嚼字”“比较”“涵咏”“体会”,基本就是我们说的评价。有些课文在主要义之外含有许多附加义,有些课文字面义与实际义不一致,或除了表层义还有深层义。对这样的课文,只有采用评价的方式阅读,才能正确理解。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第一段: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段文字的基本义是叙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和情形,但有表达对马克思的爱戴、崇敬之情的附加义。对于一般的学生来说,须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咀嚼、推敲一番,才会真正理解,又如《井冈翠竹》这个题目,也须用评价的方法,才会理解“翠”的象征意义。
培养评价能力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对写作能力的形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认为,评价是从读到写的中介,它能使他人作品里的思想、材料转化为写作可利用的思想,可利用的材料,使他人所用的语文形式转化为写作可利用的语文形式。
人们常说,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吸收越充分,表达越裕如。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怎样理解“充分吸收”。我们认为,如果阅读课文只达到一般理解的程度,很可能是囫囵吞枣式的吸收,这样吸收来的思想、材料、语文形式,如果用于写作,可能是生搬硬套的引用和生吞活剥的模仿。只有达到正确评价的程度,才能充分吸收,也才能很好地运用。
首先,对课文的思想观点,如果仅仅理解是什么,那么思想观点还是作者的,不是学生的。只有经过评价,分清是非高下、偏全,才成为学生自己的,成为可以运用的思想观点。对课文里的材料,只有经过评价,分清真伪,确与不确,认识到它在课文以外的表达价值,才成为学生自己的,成为可以运用的材料。
其次,对于课文的语文形式,如果仅仅理解它是什么,是什么辞格、章法、技法,对材料作了怎样的处理与编排,以及这种形式、这样处理和编排的表达作用,就谈不上充分地吸收它,也不能较好地运用它。因为此时学生只是把握了语文形式的构造和部分性能,并没有体会、揣摩为文高手运用这种形式的诀窍。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体验作者运用语文形式时苦心经营的情景,评价语文形式运用的优劣长短。有了真切的体验,就有了一点间接的写作经验与教训。作出了正确的评价,就把握了语文形式的大部分性能,特别是运用的普遍规律、准则和要求。这样,学生就比较充分地吸收了这种语文形式,也就充分占有了这种表达工具,使用起来会有更多的自由。[④]
现在,许多学校使用合编型语文材料。使用这种教材的最大好处和最大难处,都在于使阅读训练与写作训练互相联结,互相沟通,互相促进。搞好了,相得益彰;搞不好,两败俱伤。大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途径,但要取得高效率,在多练的同时,还要“巧”练。加强评价能力的培养,在评价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仿地写,借鉴地写、创造地写,这大概是一种“巧”练。当然,并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评价;评价也不能面面俱到。我们认为,对于那些浅易课文,从初一起就应该引导学生评价语言,从初二起评价材料的选择与处理,从初三起对章法、技巧作一点评价。在高中一二年级,再循环一次,对课文作更全面更深刻的评价,通过评价能力的深化,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但有的课文,象《眼睛与仿生学》、《人类的出现》、《“物种起源”导言》、《甲申三百年祭》、《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等高中生理解它们有许多困难,这些课文是训练理解能力的好材料,却不是供学生模仿、借览的写作范文,就应以训练理解为主,至多评价语言的运用,或者干脆只训练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和需要,有清醒地把握,切忌“一刀切”。
四、培养评价能力与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评价能力,不但对完成认知、技能、智力领域的目标有重大意义,对完成情感领域的目标,同样有重大意义。因为,评价归根结底是对价值的判断,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树立必然产生积极的影响。
首先,评价课文的语文形式,从另一角度说,也是对审美价值的判断,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学生在评价语文形式的过程中所吸收的关于立意、选材、组材、剪裁、运用表达方法运用语言等方面的原理、准则,实际上也是审美的理性标准(或曰社会共同标准)。人们的审美判断,尽管因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心境情绪、民族、阶级的不同而有差异,但正确健康的审美判断总要“以对事物审美特征的理性把握为内在依据”,“人类共同的社会实践必然产生共同的审美心理结构,这从主观方面规定了审美标准的共同性。”[⑤]所以吸收修辞和写作的原理、准则,也就是在吸收社会共同的审美标准,这些标准必将成为学生以后进行审美判断的主要依据,利于他们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
其次,评价课文的思想内容,从另一角度说,也是道德价值的判断,对学生正确崇高的人生观、世界观等价值观的树立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一套语文教材的课文作者,包括许多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及志士仁人,作品里的人物、思想,是千姿百态,林林总总的。他们的立场、观点、道德、思想方法有值得借鉴、继承之处,也不乏应该批判、扬弃之处。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经验和其他学科的原理,判断是与非、高与下,健康与不健康,进步性和局限性,经过交流和教师的指点,形成大体一致的评价,这样也就吸收了道德价值判断的共同社会标准。所以,评价思想内容的过程,既是学习、运用正确价值观念判断他人言行的价值的过程,又是服从、顺应正确价值标准的过程,以后经过学生个人的选择、批判与应用,就可能内化为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
综上所述,培养评价能力的意义超过了提高阅读能力本身,它对语文知识的巩固与完善,对写作能力的顺利形成,对批判性、创造性思想品质的成熟,对正确价值观的确立,都有重大意义,使用合编型语文教材的学校尤其如此。因此,必须纠正目前阅读教学忽视培养评价能力的倾向。在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的把培养理解能力与培养评价能力结合或衔接起来,使阅读与写作训练联结起来,在评价过程中设置开发智力和情感教育的环节。那么,通过培养评价能力就可以使认知、技能、智力、情感教育互相沟通、互相促进,四种教育形成良性循环,一举而数得。我们认为,培养评价能力是语文教学某阶段、教学某些课文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注释:
① ② ③《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59、53、89页。
④高清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下册),244页。
⑤王向峰主编《文艺美学辞典》,1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