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差异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_旅游服务贸易论文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地区差距与地区经济差距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距论文,地区论文,旅游服务论文,中国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业和旅游服务贸易对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所证实。K.Narayan(2004)[1]验证了旅游业对一国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黄伟力、安莉(2010)[2]通过对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证明了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改革开放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也印证了上述学者的研究。2009年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97亿美元,旅游服务贸易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存在较大差异。陈秀琼、黄福才(2006)[3]分析了1990-2004年间中国入境旅游地区差异的变化情况,认为这一时期中国入境旅游的省际差异逐渐缩小,地区内差距大于地区间差距。张红霞、范跃进(2010)[4]利用变异系数对中国旅游外汇收入地区差距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结论。目前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异的研究仍集中于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的测度,对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则只是分析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绝对量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没有将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这两者联系起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实证分析,这对缩小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和地区经济差距无疑具有实际意义。在区域的划分上,本文采用东、中、西、东北四大地区的划分方式。在文章结构安排上,首先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1995年以来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和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化情况;其次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得出结论及政策启示。

一、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和地区经济差距分析

(一)相关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衡量经济差距的指标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类,其中绝对指标包括极差、标准差等,用于反映经济差距在绝对量上的变化;相对差距包括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主要反映各地区经济差距的相对变化。由于绝对指标中量纲的存在,使得在利用绝对指标衡量地区差距时易受价格水平的影响,因此在指标的选取上,丁卫(2003)认为应遵循以相对差距指标为主,以绝对差距指标为辅的原则。[5]由于泰尔指数具有可以直接将整体差距分解为地区内差距和地区间差距两部分,揭示二者的变动方向和幅度以及各自在整体差距中的贡献程度的优点,因此本文采用泰尔指数作为衡量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和地区经济差距的指标。

泰尔指数由泰尔于1967年在研究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时提出,这里只需将国家换成地区,即可用于分析一国各地区在某一经济发展指标上的差距。其计算公式为:

数据来源方面,1995-2009年各地区旅游服务贸易出口额、地区实际GDP、各地区人口数均来自于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其中各地区人口数为年末人口数,且不包含现役军人数。在对实际GDP的计算中,由于重庆于1997年设为直辖市,故本文将1997年设为基期,对各年名义GDP利用GDP平减指数进行平减,得出以1997年为基期的各地区实际GDP。

(二)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分析

由图1可知,1995年以来,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的整体泰尔指数、地区间泰尔指数和地区内泰尔指数均呈不断下降趋势,说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地区间差距、地区内差距均在缩小。其中,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整体泰尔指数由1995年的1.40下降到2009年的0.69;地区内泰尔指数由1995年的0.86下降到2009年的0.34;地区间泰尔指数1997年后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走势,由1997年的0.49上升到2003年的0.54,后又下降到2009年的0.35。从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的地区间泰尔指数和地区内泰尔指数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整体泰尔指数的贡献程度上看,地区内差距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泰尔指数整体差距的贡献程度虽呈下降趋势,由1995年61.19%下降到2009年的49.18%,但除2002、2008、2009三年外,其贡献程度仍大于地区间差距对整体差距的贡献程度;与之相比,地区间差距对整体差距的贡献程度总体呈上升的趋势,2009年已超过地区内差距,成为构成整体差距的主要原因(见表1)。这说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已由以地区内差距为主逐步转向以地区间差距为主。

分析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下降的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旅游资源分布的相对平衡。在旅游资源的地区分布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并不大,加之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得这三大地区在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上更具有比较优势。其次是近年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各级地方政府对旅游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这一方面使得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使得这三大地区与东部相比在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上的差距不断缩小,从而使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旅游服务贸易与东部地区差距不断缩小。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间差距虽不断缩小,但对整体差距贡献却不断加大,其原因是:随着各地区对旅游服务贸易的日益重视和对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各地区内部各省(市)间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的差距不断缩小,产生“趋同”现象,使得与地区间差距相比,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内差距下降幅度更大,也导致地区间差距虽不断缩小,但对整体差距贡献却不断加大。

从地区内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泰尔指数来看,如表2所示,虽然1995年以来四大地区的地区内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泰尔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但东部地区的地区内泰尔指数明显高于其他三大地区,说明与其他三大地区相比,东部地区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的地区内差距更大。

东部地区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内差距大于其他三大地区的原因在于:第一,东部地区在旅游资源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根据敖荣军、韦燕生(2006)对中国旅游资源的综合评分显示,东部地区中山东、江苏两省旅游资源的得分在50分以上,天津、上海、海南三省(市)的得分则均不足10分,旅游资源上的差异必然导致东部地区在旅游服务贸易出口上存在较大的地区内差距。第二,东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程度差异较大。作为衡量旅游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旅游企业的数量可衡量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以星级饭店和涉外旅行社数量为例,2007东部地区拥有星级饭店最多的为广东省(1169个),最少的为天津市(112个);拥有涉外旅行社最多的为北京市(232个),最少的为天津市(33个)。因此,东部地区内部各省(市)在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业发展上的差异较其他三大地区更大是导致东部地区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内差距大于其他三大地区的另一原因。

(三)地区经济差距分析

从图2可知,1995年后,实际GDP整体泰尔指数、地区内泰尔指数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变化特征。其中1995-2004年地区间泰尔指数和整体泰尔指数呈逐年上升的态势,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各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2004年后,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的影响,地区间泰尔指数和整体泰尔指数均呈下降趋势,表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在不断缩小。地区内泰尔指数1995年后虽有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始终没有超过0.1。从图2还可以看出,地区间泰尔指数高于地区内泰尔指数,说明地区间经济差距是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组成部分。

由表3可知,从各地区的地区内经济差距来看,与其他三大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的地区内经济差距最大;西部地区的地区内经济差距自1995年以来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地区内经济差距较小,且各年份起伏不大。因此说,中国四大地区的地区内经济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的地区内经济差距上。

二、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与地区经济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

为研究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与地区经济差距的关系,本文根据前文计算的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泰尔指数和地区经济泰尔指数,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消除序列的相关性和异方差性,分别对上述二者取对数,记作lntravel和lngdp。在此基础上,首先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二者建模,其次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文中所有的计量检验均基于Eviews 6.0得出。

(一)向量自回归模型

为研究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Sims(1980)提出了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该模型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进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VAR模型可表示为:

小括号内为t值。

从VAR方程组的结果来看,方程(1)的调整为0.88,说明方程(1)的拟合程度较好,但lntravel对lngdp的各期滞后值均不显著异于0,说明lntravel对lngdp的各期影响不明显。方程(2)的调整为0.96,且lngdp对lntravel的各期滞后值均显著异于0,说明lngdp各期滞后值对lntravel的作用明显。lngdp滞后1期的系数约为0.86,说明地区经济差距每增加1%将导致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增加0.86%,说明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将导致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的扩大,其主要原因则是由于目前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已由单纯地依靠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依赖资本和科学管理手段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的管理经验等对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而这都是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从而表现为地区经济越发达,其旅游服务贸易也越发达,从而表现为地区经济的差距对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了当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在此,取滞后期为15。

由下页图3可知,lngdp对其自身一个标准差的新息在第1期即有一个较强的反应,使lngdp增长了约0.05,这种影响到第2期达到最大,达0.06,但这种影响到第7期后即已接近于0。lngdp对来自lntravel的一个标准差的新息虽然在第2期才开始逐渐增加,到第6期达到最大值,为0.02,但直至第15期才接近于0。上述分析表明,地区经济差距对来自自身的冲击的反应表现得较为强烈,但这种影响持续的时间较短。与之相比,虽然来自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的冲击在短期内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较小,但这种影响的持续时间却较长,这说明虽然通过缩小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可以达到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目的,但这一过程需要持续的时间却相对较长,因此,希望通过缩小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差距的办法来达到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政策措施在短期内是难以奏效的。

图3 lngdp对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响应

由图4可知,来自lngdp方程的一个新息的冲击在第1期即导致lntravel扩大了约0.01,在第2期这种影响达到最大,约使lntravel增加0.05,但持续时间较短,至第7期即趋近于0。lntravel本身的一个新息在第1期即使自身扩大了约0.03,这种差距虽从第2期开始即逐渐下降,但持续时间较长,至第15期仍使自身提高约0.01,这说明地区经济差距虽然会对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持续的时间较短,因此,希望通过改变地区经济差距来达到改变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的政策措施虽然在短期内即可收到成效,但这种政策措施的影响时间较短,在长期,需要通过不断改变地区经济差距的政策措施才能起到改变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的目的。

图4 lntravel对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响应

(三)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程度,进而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在此取滞后期为10。

表4显示了不同方程的新息冲击对lngdp的影响的大小。在第1期中,lngdp对来自本身方程新息的冲击达到了100%,至第10期来自lngdp自身冲击的影响仍为89.50%,大于lntravel对方程的冲击,这说明自身冲击对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程度较大,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化的贡献程度较小,也可以说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较小。

表5显示了不同方程新息冲击对lntravel变化的贡献程度。从中可知,来自lntravel方程自身的冲击仅在第1期对lntravel变化的贡献达88.23%,之后迅速下降;而来自lngdp方程的新息对lntravel的影响在第2期后则迅速增加,并在第4期达到最大;从第6期开始方差分析结果保持基本稳定,即来自lngdp的冲击占lntravel受到全部冲击的55%左右,来自lntravel本身的冲击则占到45%左右。

三、主要结论和政策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1995年以来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和地区经济差距均呈不断缩小的态势。第二,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主要以地区内差距为主,地区经济差距主要以地区间差距为主。第三,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地区经济差距扩大会拉大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地区差距;地区经济差距在短期内即可影响到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地区差距;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较小,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需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真正影响地区经济差距。政策启示在于,希望通过改变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来改变地区经济差距需一个较长的时间;改变地区经济差距来达到改变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的政策措施虽然在短期内即可收到成效,但这种政策措施对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时间较短,在长期,需要通过不断加大对不发达地区的投入等手段才能起到改变旅游服务贸易出口地区差距的目的。

标签:;  ;  ;  

区域差异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区域经济差距的关系_旅游服务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