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振动对石油工人腰椎损伤的研究

全身振动对石油工人腰椎损伤的研究

一、全身振动对石油工人腰椎损伤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胡雅丽[1](2021)在《汽车厂工人腰部肌肉骨骼疾患及躯干前倾姿势肌电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汽车厂工人腰部肌肉骨骼疾患影响因素分析目的: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WMSD)是导致制造业工人因病缺勤的疾病之一,其中腰背不适是最常见的WMSD,本次研究采用横断面现况调查,对武汉市某汽车制造厂一线作业工人进行腰部WMSD调查,分析不同工种的腰部患病率及个人因素和工作有关因素与腰部WMSD发生的关系,从工效学角度为预防腰部不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武汉市某汽车制造厂一线作业工人进行调查,参与调查的作业工人共计839名,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共计819份。此次问卷是整合了美国华盛顿州劳工部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和中文版肌肉骨骼疾患标准调查表,该问卷包含一般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个人因素、劳动组织、体力负荷和姿势负荷。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人口学特征:本次调查的819名一线作业工人中,男性有808名,占有效调查人数的98.7%,女性11名,仅占有效调查人数的1.3%,平均年龄为(25.13±5.39)岁,平均工龄为(4.27±4.49)年,BMI正常人数为498(60.8%)名,67.5%的作业工人拥有大学及以上学历,45.4%的作业工人存在吸烟史;(2)不同工种腰部WMSD患病率:调查的14个工种腰部WMSD患病率均超过10%,其中患病率最高的是钳工,其次为铸造工和焊工,患病率分别为35.48%、31.03%和27.83%;(3)腰部WMSD影响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1.509,95%CI=1.067~2.136)、搬举重物以不舒服的体位(OR=1.722,95%CI=1.035~2.865)、经常颈部前倾(OR=1.628,95%CI=1.117~2.375)和经常用手或臂去取物(OR=1.755,95%CI=1.151~2.676)是危险因素,年龄“~30岁”(OR=0.546,95%CI=0.336~0.886),工作和同事轮流完成(OR=0.607,95%CI=0.427~0.863)和工间休息时间充足(OR=0.534,95%CI=0.375~0.762)是保护因素。结论:汽车制造厂工人具有较高的腰部WMSD患病率,各工种患病率均超过10%,导致一线工人发生腰部WMSD的危险因素主要涉及个人因素(如年龄、吸烟)和姿势负荷(如搬举重物以不舒服的姿势、经常颈部前倾等),但合理的劳动组织,如轮流完成工作任务、充足的工间休息可减少腰部WMSD的发生。第二部分躯干前倾姿势表面肌电特征分析目的:开展腰部肌肉负荷及躯干前倾角度的表面肌电测量研究,通过对肌电指标的分析,寻找较为合理的工作时长和躯干前倾角度,提出合理的劳动姿势,为预防腰部肌肉骨骼疾患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前期肌肉骨骼疾患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结合工厂实际劳动过程,以19名男性大学生为志愿者,模拟工厂中最常见的躯干前倾这一不良姿势进行研究,前倾角度分别设定为30°、50°和70°,工作时间设定为4min、8min、12min的两因素三水平共计九组实验,实验开始前测定每名受试者各肌肉的最大随意收缩力时的肌电值,每组实验结束后休息5min并且进行Borg量表主观疲劳评价。结果:(1)九组实验主观疲劳评分结果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并且时间是影响主观疲劳评分结果的一个因素(F=18.827,p<0.001),而角度及时间与角度的交互作用对评分结果造成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42,p>0.05);(2)角度是影响竖脊肌、多裂肌和腹直肌肌电幅度大小的影响因素(p<0.05),九组实验中左侧竖脊肌在30°,8min时的MVE%值最高,70°,12min时最低,右侧竖脊肌在30°,12min时的MVE%值最高,70°,8min时最低;左侧多裂肌在30°,8min时的MVE%值最高,70°,8min时最低,右侧多裂肌在30°,8min时MVE%值最高,50°,4min时最低;左侧腹直肌在70°,8min时的MVE%值最高,30°,8min时最低,右侧腹直肌在70°,4min时MVE%值最高,30°,8min时最低;(3)不同前倾角度下各肌肉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且三种前倾角度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竖脊肌和多裂肌均为先下降,然后在不同时间点出现上升趋势。竖脊肌与腹直肌这对拮抗肌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无显着性相关(p>0.05)(4)MPF值拟合直线的斜率结果显示,竖脊肌、多裂肌和腹直肌均在30°时下降最慢,左右侧多裂肌均在50°时下降最快,左右腹直肌均在70°时下降最快。(5)九组实验间左右侧拮抗肌的CR值逐渐减小,并且左侧的CR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右侧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前倾角度中CR最大的为30°,最小的为70°,不同工作时间中CR最大的为4min,最小的为12min;(6)随着时间的增加,不同角度下CR值多数呈现不同程度的递减趋势,但右侧拮抗肌在70°时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左右侧拮抗肌三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左=2256.853,F右=703.311,p<0.001)。结论:(1)躯干前倾过程中涉及的工效学危险因素包括前倾角度和工作时长,本实验结果表明两种因素中角度是其危险因素并且表现出独立作用,与工作时间这一因素无交互作用;(2)随着时间的增加,三种躯干前倾角度下拮抗肌的协调性均较好。(3)若连续工作时长小于8min,则工作时前倾角度可设置为30°;若连续工作时长为912min,则工作时前倾角度可设置为70°;若连续工作时长超过12min,则工作时前倾角度可设置为50°。

雍娴婷[2](2021)在《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获取新疆煤矿工人健康现状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并且研究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探讨心理因素与肌肉骨骼损伤的相关性,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效果,最终为煤矿工人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与工作对策。方法:1)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新疆9家煤矿的煤矿工人进行问卷调查,此次发放问卷4800份,回收4460份,回收率93%,剔除不合格及填写内容少于80%的问卷,有效问卷4409份,问卷有效率98.8%;2)采用工作要求-工作自主量表(JDC)、职业倦怠量表(MBI)、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情况调查;3)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健康体检资料,血压、生理生化指标、特殊检查(肺功能、胸片、和心电图检查),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职业特征、心理特征对生理健康的影响;4)采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倾向性评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心理因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性;5)随机抽取440名煤矿工人进行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干预分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220人)和常规干预(220人),实施7个月后使用JDC、MBI、SCL-90、简明健康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认知评估量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为42.73%。维吾尔族、年龄50岁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饮酒、工龄≥30年、掘进工、三班两倒的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高。对职业紧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民族、工种、工龄、学历、倒班情况是职业紧张的危险因素(P<0.05);2)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情况,零倦怠688(15.60%),轻度倦怠1450(32.89%),中度倦怠1891(42.89%),重度倦怠380(8.62%)。年龄≥50岁、本科及以上学历、丧偶、工龄20~29年、固定夜班、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的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检出率高。对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工龄、倒班情况、工作要求、社会支持是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P<0.05);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2.4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男性、工龄≥30年、电钳工、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高,对心理障碍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龄、工作要求、社会支持、职业倦怠是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的健康体检资料,血脂异常检出率29.20%,血压异常检出率28.8%,心电图异常检出率22.50%,职业体检结果显示,听力异常检出率14.30%;5)人口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发现:男性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50岁以上煤矿工人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行为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吸烟、饮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职业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检出率高,工龄30年以上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检出率高。移架工、四班三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不同心理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职业紧张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中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心理障碍阳性的煤矿工人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脂异常检出率高。6)对听力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是听力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压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种、倒班情况、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心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性别、心理障碍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7)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可知,肌肉骨骼损伤年患病率高达58.70%,近一年出现3个部位以上肌肉骨骼损伤患病率为59.60%,好发的部位为:腰部、颈部、肩部、背部。近一年因肌肉骨骼损伤缺勤率高达27.42%,其中,因腰部患病导致的缺勤率最高(37.2%),年龄30岁以下、月收入(元)<6000、工龄20~29年、安全检查员、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因MSDs缺勤率高;8)对煤矿工人MSDs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小学及以下学历、大专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工龄≥30年、维修工、固定夜班、静态负荷因素、动态负荷因素、体力负荷因素、环境工效学因素、振动因素、重复性操作因素、劳动组织因素的煤矿工人MSDs患病率高。9)利用倾向性评分分析心理因素(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对肌肉骨骼损伤影响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的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多因素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MSDs的危险因素;1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职业紧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44),职业紧张正向影响职业倦怠(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1.164),职业倦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25),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中介)分别为0.289、0.144、0.145,中介占比约为50.1%。11)不同干预组间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血压异常、血脂异常、心电图异常、听力异常、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状况值得关注。2)心理健康水平可影响生理健康状况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因此,在煤矿工人疾病预防时,应考虑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3)对心理因素与MSDs相关性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在职业紧张与MSDs间发挥中介作用,为肌肉骨骼损伤预防提供理论依据。4)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及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为今后提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水平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张乐言[3](2020)在《某石油公司职业人群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华北石油职业人群的高血压患病情况,筛选其主要危害因素,分析主要的职业有害因素,以及在其他生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高血压患病产生的影响,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7年7月—2018年5月在华北石油井下医院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在职员工作为研究对象,收集问卷调查资料、体格检查结果和血生化检测结果经行调查研究。健康调查问卷经过统一制定,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一对一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方式、职业史和健康状况等。身高体重、血压等体检数据的测量和血生化项目的检测,由经过统一培训的专业医师或护师进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修订版)》。所有数据经过扫描核对整理后,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高血压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及不同性别高血压影响因素的差别。结果1本次研究对象共2701人,其中高血压患病869人,高血压粗患病率为32.2%,男性1763名,女性938名,男性和女性的年龄别标准化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9.7%和18.4%。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42.9±8.0岁,有高血压家族史者占比53.4%,平均工龄为22.3±9.0年,倒班工人占比76.7%,有高温、噪声、粉尘、振动、一氧化碳和有机溶剂暴露者分别占比39.3%、48%、69.6%、10.3%、8.1%和49.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与高血压有关,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P<0.001),年龄与高血压有关,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P<0.05),文化程度与高血压患病有关(P<0.05),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无家族史人群(P<0.001);被动吸烟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无被动吸烟者(P<0.05),有体育锻炼者高血压患病率低于无体育锻炼者(P<0.05),睡眠时间对高血压患病有影响(P<0.05),睡眠时间正常者高血压患病率最低;饮酒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不饮酒者(P<0.05),食盐口味由轻到重高血压患病率上升(P<0.001),随着食用粗粮频次的上升高血压患病率下降(P<0.001);BMI对高血压有影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正常者(P<0.05),血脂异常和肾功能异常者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正常者(P<0.001);倒班工人高血压患病率高于不倒班工人(P<0.05),工龄和倒班年限都对高血压有影响,随着工龄和倒班时间的延长,高血压患病率上升(P<0.001),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者(P<0.05);职业有害因素高温、噪声、振动和有机溶剂暴露者高血压患病率均高于无暴露者(P<0.05)。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吸烟情况、体力活动水平、睡眠质量、饮茶情况、蔬菜水果和肉类食用频次、糖尿病、职业粉尘和CO暴露与高血压的关系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被动吸烟、体力活动水平、体育锻炼、睡眠时间、睡眠质量、食盐情况、食用粗粮频次、BMI、血脂异常、肾功能异常是高血压的非职业影响因素(P<0.05);工龄、倒班及时长、高温、噪声、振动、有机溶剂暴露是高血压患病的职业影响因素(P<0.05),暴露于高温、噪声、振动、有机溶剂者患高血压风险皆高于无暴露者,其OR值分别为3.847(2.9435.028)、1.954(1.4902.563)、1.646(1.1662.324)和1.913(1.4712.489)。4不同性别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情况、睡眠时间、食用蔬菜频次、血脂异常、噪声暴露、粉尘暴露仅在男性中表现出高血压患病影响(P<0.05),食用粗粮频次和饮茶情况仅在女性中表现出高血压患病影响(P<0.05)。结论本研究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32.2%,男性和女性的年龄别标准化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9.7%和18.4%。性别、年龄、高血压家族史、被动吸烟、体力活动水平、体育锻炼、睡眠时间、睡眠质量、食盐情况、食用粗粮频次、BMI、血脂异常、肾功能异常是高血压的非职业影响因素,工龄、倒班及时长、高温、噪声、振动、有机溶剂暴露是高血压患病的职业影响因素。图0幅;表15个;参153篇。

吴小笛[4](2020)在《穿戴式抗振外骨骼减振机理分析及结构参数优化》文中认为“技工荒”是中国制造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技术工人的缺乏阻碍了我国制造业转型。然而企业工人因工作产生的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Work-related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简称WMSDs)加剧了“技工荒”问题,因此许多学者提出引入工业外骨骼保护企业现有技术工人。目前工业外骨骼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减轻人体负重,而忽视了操作动力工具时振动对工人的危害。鉴于此,本文设计一种穿戴式抗振外骨骼,其同时具备工具支撑和减振功能,能够保护技术工人,减少由WMSDs产生的职工缺勤和离职问题。提出在飞机装配业铆接工艺中引入穿戴式抗振外骨骼,并分析其减振机理,优化结构。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介绍制造业当前面临的“技工荒”问题、手工操作的危害性和飞机装配业技术工人WMSDs现状,表明了设计工业辅助设备的重要意义。调查工业外骨骼和抗振设备的研究进展,分析现有研究的优点与不足,提出同时具有减振和工具支撑功能的穿戴式抗振外骨骼,研究其在铆接工艺上的应用。其次,介绍穿戴式抗振外骨骼的整体结构和上肢模型,分析穿戴式抗振外骨骼辅助铆接工况,提出单自由度非线性人机耦合振动模型。利用拉格朗日原理建立了其动力学模型,得到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及其特征。基于人机工程学提出逆向仿真法,得到人体手臂的等效刚度和阻尼。利用一阶谐波平衡法求解系统运动微分方程,计算系统稳态响应的解析解,得到不同参数和振动激励下系统的振动特性。再次,模拟飞机装配铆接工艺生产过程设计穿戴式抗振外骨骼实际减振性能铆接试验。提出加权平均法,利用穿戴和未穿戴外骨骼状态下铆接期和铆接间期不同姿势压力信号的均值及姿势权重综合评估其实际减振性能。结果表明抗振外骨骼能够降低50%以上的铆枪振动,对于铆接装配工人手臂有显着的保护作用。最后,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减振器结构参数。基于人机耦合力学模型和现有外骨骼样机参数,以标准正交表L16(45)设计5因素4水平的正交仿真试验。试验结果降低了68.9%力传递率Tf,确定了结构参数对抗振外骨骼减振性能影响的显着性排序。

张超飞[5](2019)在《振动诱导下驾驶人腰背部肌肉响应机理及建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身振动是驾驶人肌肉疲劳快速发展,腰背痛高发的关键诱因,而振动诱导下肌肉在牵张反射作用下发生主动收缩被认为是其内在机理。本文创建了可求解全身振动下腰背部肌肉响应的驾驶人肌肉骨骼生物力学模型,从与驾驶人主观舒适性密切相关的肌肉力和关节负载的角度开展了振动舒适性研究。所建立的振动舒适性仿真平台,可以定量评估不同振动输入下驾驶人的腰背部肌肉响应,对提高汽车的舒适性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基于文献中生理解剖数据建立了符合人体自然生理弯曲曲线的人体颈椎模型,提高了颈椎模型的仿生度及预测精度。结合Meng和Dennis等建立的腰椎和胸椎模型,建立了人体脊柱系统肌骨力学模型。针对椎间软组织非线性力学特性,利用基于混合模型回归分析的特征参数优选方法,为脊柱各关节分别构建了泛化能力更强的三次非线性转矩-转角模型,解决了模型输入与关节运动角不匹配导致的求解精度不高的难题。最后,基于最小生物力学负载假设,提出了脊柱各椎间关节转动位移优化求解算法,实现了任意脊柱弯曲角度下各椎间关节转角的预测,且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测量值保持一致,准确度高。通过开展SD大鼠活体单根腓肠肌振动牵拉实验,研究汽车振动频率下牵张反射对肌肉振动响应力的作用机制。实验发现,牵张反射对肌肉振动响应力有显着性影响,切断牵张反射神经反射弧后,肌肉力平均下降20%以上。发现振动刺激下肌肉在牵张反射机制的作用下自主收缩以对抗牵张,肌肉的生物力学载荷在被动张力基础上附加主动收缩力,从而增大肌肉载荷使得肌肉疲劳加速发展的机理。另外,在牵张反射反馈控制下,肌肉振动响应力随肌肉长度变化具有迟滞阻尼特性,且呈现出频率依赖非线性的特征,为牵张反射的神经反馈控制建模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志愿者全身振动实验,研究了全身振动下驾驶人腰背部肌肉的振动响应,实验发现被试腰背部竖脊肌的表面肌电RMS值在共振频率4 Hz附近达到峰值。随后,对驾驶人腰椎椎间刚度和人-椅接触系统的力学特性建模,结合所开发的牵张反射延时反馈控制模型,建立了考虑肌肉牵张反射频率依赖非线性的驾驶人振动舒适性仿真模型。模型预测的肌肉激活度在人体系统的共振频率附近达到最大,与实验结果一致。印证了汽车振动下人体骨骼肌受振动牵拉而诱发牵张反射,迫使骨骼肌激活度大幅度提升,致使肌肉负载程度大幅提高,从而加速肌肉疲劳的机理。

王雪强,胡浩宇,郑依莉,郑洁皎,张娟,陈佩杰[6](2018)在《全身振动训练治疗腰痛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腰痛(low back pain, LBP)是成年人健康最常见的问题,且发病呈现年轻化、严重化和逐年增多的趋势。流行病学表明:腰痛的发病率高达84%,其中慢性腰痛为23%,致残率达11%—12%[1—2]。腰痛不仅影响健康、生存质量与工作,也造成沉重医疗负担与间接社会成本[3]。鉴于腰痛常见性和对健康的危害性,如何有效地治疗腰痛,一直以来是康复医学领域中的热点[4]。近十年来,全身振动训练应用于腰痛的

李博[7](2018)在《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评估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使用割灌机是现代林业和农业劳动经常采用的作业形式,园林工人在清除杂草、修剪灌木时经常使用割灌机来完成绿化作业,农民在收割牧草、小麦、水稻、青稞、桑树等农作物也经常使用割灌机。劳动者在操作便携式割灌机作业时,一般要以一定的姿势负重,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背负质量、作业姿势、机器产生的振动和噪声等会增加劳动者的负荷,造成作业疲劳,极易导致职业病的发生,甚至产生作业事故。因此,基于人机工程学理论,运用精确可靠的评估方法和实验测量工具对割灌机操作者的人体疲劳度进行研究评价十分必要。此项研究可以科学的量化工人的作业疲劳,为确定工人的工作时限、岗位轮换、安全事故防范、职业病预防与治疗等标准提供参考,也是国内外人机工程学专家学者们为降低林业劳动损伤发生率提供有效措施保障而努力的科研方向。本论文便是在此背景下,基于生物力学和数理统计学,对割灌机作业中的人体作业疲劳进行系统的实验与研究,研究要点如下:基于人机工程学与统计学原理,分析在割灌机作业中影响人体作业疲劳的工效学因素,建立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度多指标评价体系,确立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评价步骤,利用调查问卷、观察法和RULA方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评估赋值,用嫡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权重指标计算,提出人体疲劳度量化模型并进行求解计算,借助血氧实验验证该量化模型的准确性。运用生物力学与运动学原理,利用动作捕捉技术采集劳动者使用割灌机进行打草作业、割灌木作业和打枝作业的动力学及运动学数据,使用生物力学软件对其进行评价分析;采用生物力学方法,建立割灌机作业中人体在三种工况不同作业姿势下的简化受力模型;利用表面肌电技术对不同作业姿势中人体各躯干肌肉的活动与功能进行实验分析,描述和评估割灌机作业中人体骨骼肌肉疲劳的负荷因子。使用三维坐标系对两种常见割灌机使用不同刀具在发动机怠速运转、低速作业、高速作业时人体的手传振动计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与振动总值进行测量分析,得出背负式割灌机和侧挂式割灌机使用不同刀具时的(8)阈值,与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进行比较;应用问卷调查统计法和冷水复温试验方法评估作业工人的白指患病率,利用回归分析评估振动危害症状与工人接振总剂量的关联性。根据人机工程学和工程心理学理论中噪声的客观物理参数测量方法对劳动者每个工作日操作割灌机作业的噪声暴露剂量和噪声频谱进行实际测量和记录,与我国现行职业卫生标准进行比较;选取人体脑电作为噪声对人体心理及生理负荷的影响情况的评价指标,分析割灌机作业现场噪声对劳动者脑电的影响,以及噪声与劳动者作业疲劳度的关联性。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割灌机背负架、手把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原则,建立割灌机作业中的人体上肢模型和手臂运动模型,计算得出割灌机手把长度,提出割灌机减振设计的方法和降噪设计的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背负式割灌机改进设计方案,使用人体建模和仿真软件JACK对其进行人机工效仿真评价,使用RULA和OWAS模块对其在不同工况下的作业姿势分别进行人因分析。本研究可为确定劳动者在操作割灌机作业时的人体疲劳度提供参考,为研究作业姿势、振动和噪声对体力劳动能力和生理负荷的影响、割灌机的设计与改进、矫正不良作业姿势、降低作业疲劳、预防和降低职业性骨骼肌肉损伤、振动和噪声危害,改善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状况、促进作业安全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是保障我国林业、农业从业者职业健康、增长林业、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性课题,对农林机械的新科技、新产品研发提供了良好的参考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王雪强[8](2016)在《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作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SLBP)是所有成年人慢性健康问题中最常见、费用最高和造成残疾最多的问题之一。腰痛治疗指南中强调运动疗法为首选治疗手段。近年来,核心稳定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感觉运动训练方法,在提高神经肌肉功能方面引起国内外康复医学、运动医学领域的广泛兴趣。但是核心稳定训练治疗NSLBP是否优于常规运动训练,存在广泛的争议。基于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横向对比和纵向干预方法揭示核心稳定训练干预NSLBP患者的作用,为核心稳定训练治疗NSLBP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分为三部分:一、Meta分析:核心稳定训练对比常规运动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 Med和EMbase。由两位研究人员按照制定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进行筛选论文、提取相应资料并评价论文质量后,采用Rev 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各研究间的异质性检验,采用chi-squared和I2检验。若异质性检验显示无显着性差异(I2<50%;P>0.1),Meta分析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其他情况则选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共检索到629篇论文,其中5篇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合计414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短期随访(不长于3个月),核心稳定训练减轻疼痛[mean difference(95%confidence interval)=-1.29(-2.47,-0.11),P=0.003]和提高腰部功能[mean difference(95%confidence interval)=-7.14(-11.64,-2.65),P=0.002]明显优于常规训练;2)中长期随访中(6个月和12个月),核心稳定训练与常规训练在改善疼痛方面没有显着性差异[6个月:mean difference(95%confidence interval)=-0.50(-1.36,0.36),P=0.26]、[12个月:mean difference(95%confidence interval)=-0.32(-0.87,0.23),P=0.25]。结论:对比常规训练,在短期随访中核心稳定训练治疗NSLBP患者能明显减轻疼痛和提高腰部功能。但是在中长期随访中核心稳定训练与常规训练并无显着性差异。二、横向比较:核心稳定训练对肌肉的激活与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改变方法:以123名非特异性腰痛患者,66名健康人群为受试对象。采用表面肌电图、本体感觉测试、压力生物反馈、等速肌力评估等技术分别检测受试者腰部核心肌群的激活率、脊柱屈伸本体感觉、腰部腹内压、脊柱屈伸肌群的肌力和耐力,并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功能障碍指数(Roland 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结果:1)在双桥运动、屈膝双桥运动、反桥运动和俯卧撑运动中,瑞士球运动训练对竖脊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的激活率显着大于常规运动训练(P<0.05);2)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脊柱的屈伸本体感觉显着差于正常人群(P<0.05);3)在角速度60°/s、120°/s和180°/s等速运动评估中,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脊柱屈伸肌群的峰力矩、平均功率和耐力显着低于正常人群(P<0.05);4)正常人群和非特异性腰痛人群肌力和本体感觉没有显着性相关性(P>0.05)5)在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症状与腰部神经肌肉功能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VAS疼痛评分、RMDQ指数与腰痛人群的本体感觉(r>0.268,P<0.05)、腹内压(r>-0.228,P<0.05)、峰力矩(r>-0.301,P<0.05)、平均功率(r>-0.222,P<0.05)、耐力(r>-0.376,P<0.05)具有相关性。结论:1)对比常规运动训练,核心稳定训练更易激活核心肌群的活动水平,为核心稳定训练提供理论依据;2)与正常人群相比,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部神经肌肉功能指标(脊柱本体感觉、腰部腹内压、脊柱屈伸肌群的肌力和耐力)存在显着下降;3)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程度和功能障碍与腰部肌力、本体感觉、腹内压和耐力各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证实腰腹部肌力、耐力、本体感觉和腹内压的下降都是导致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腰部功能障碍加重的因素。三、纵向干预:核心稳定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对照试验方法:选取非特异性腰痛患者146名分为4组:瑞士球训练组(n=32)、常规训练组(n=28)、全身振动训练组(n=43)、非振动训练组(n=43)。四组进行为期12周的运动训练干预,每周3次。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对瑞士球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进行VAS疼痛评分、核心肌适能测试、腰部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全身振动训练组和非振动训练组进行VAS疼痛评分、腰部本体感觉、腰部腹内压和等速肌力的评定。结果:1)瑞士球训练组在疼痛改善程度(P=0.036)、腰部功能障碍指数(P=0.027)、核心肌群静态耐力和动态耐力(P<0.05)方面,显着优于常规训练组;2)全身振动训练组在改善疼痛改善程度(P<0.001)、腰部屈伸本体感觉(P<0.018)、腰部腹内压(P<0.021)、脊柱屈伸肌群峰力矩(P<0.027)、脊柱屈伸肌群平均功率(P<0.041)、脊柱屈伸肌群耐力(P<0.025),显着优于非振动训练组。结论:1)相对于常规运动训练,瑞士球训练能显着减轻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腰椎功能状况,以及提高患者的核心肌群控制能力;2)相对于非振动训练,全身振动训练可显着缓解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的疼痛、提高脊柱的神经肌肉功能。

刘娟,潘玮,杜健,白霜[9](2016)在《全身振动对人体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振动充斥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人们暴露在环境振动中的时间与日剧增。振动已成为七大环境公害之一,给人体带来了各种不利的影响,也逐步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综述了振动影响人体健康的四个主要因素,从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其它器官系统等五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环境振动对人体身心健康和生理心理功能的影响,为保护振动接触人群的身心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并引起全社会对振动防护工作更加重视。

李建平[10](2012)在《汽车驾驶员腰部振动响应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汽车己成为人们现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但长期驾驶汽车会使驾驶员因振动环境和特定工作体位产生职业性腰痛病,并且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后腰背出现疾病问题的驾驶员数量近年来有一个显着增长。有文献研究表明,驾驶员腰痛的发生与特定工作环境所产生的振动有关;同时也有文献指出不合理的生物力作用在腰椎上以及腰部肌肉的过度疲劳是腰痛发病的高危因数。因此研究振动对驾驶员腰部肌肉疲劳以及腰部受力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找出振动频率与驾驶员腰部受力及腰部肌肉疲劳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增进振动环境对腰椎组织的影响和作用原理的认识,从而便于寻找获得驾驶员职业性腰痛疾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并可为相关人机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有利参考;同时也可为汽车舒适性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论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肌肉组织中血氧参数含义,并对用其来评价局部肌肉疲劳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阐述了用近红外光谱法检测人体肌氧原理。2)使用近红外组织血氧参数无损检测仪(TSAH-100型)检测驾驶员在1、3、4.5、6Hz频率振动下腰部肌氧参数,分析其振动响应特性,以确定肌氧与振动频率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振动对驾驶员腰部肌肉疲劳影响。通过数据分析发现,1Hz频率振动下能够缓解驾驶员腰部肌肉疲劳,而在余下的频率振动环境中会加剧驾驶员腰部肌肉疲劳,其中4.5Hz时最甚,6Hz时其次,3Hz时次之。3)通过振动实验确定1、3、4.5、6Hz频率振动下人体腰部振动加速度,从而推算出由振动附加在腰部的作用力。将振动频率、腰部受力和肌氧变化联系起来,分析其内在关联,发现在不同振动频率下附加到腰部的振动力不同,作用在腰部肌肉上产生不同的生理效果,导致各自的肌氧饱和度变化。4)从振动、坐姿等方面分析了驾驶员腰痛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坐姿下,振动对驾驶员腰部肌氧及受力影响分析结果,从设计者和驾驶员自身两方面给出了防护驾驶员腰痛的一些合理方案。

二、全身振动对石油工人腰椎损伤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身振动对石油工人腰椎损伤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厂工人腰部肌肉骨骼疾患及躯干前倾姿势肌电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汽车厂工人腰部肌肉骨骼疾患影响因素分析
    前言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WMSD调查问卷
        1.2.2 网络调查平台
        1.2.3 质量控制
        1.2.4 统计学分析方法
    2.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特征
        2.2 不同工种分布及腰部WMSD患病情况
        2.3 腰部WMSD的影响因素分析
        2.4 腰部WMSD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讨论
        3.1 汽车制造业工人腰部WMSD患病情况
        3.2 腰部WMSD的影响因素
        3.2.1 个人因素
        3.2.2 劳动组织
        3.2.3 劳动负荷
        3.2.4 姿势负荷
    4.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躯干前倾姿势表面肌电特征分析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备
        2.1.1 表面肌电仪
        2.1.2 数据采集与分析
        2.2 实验内容
        2.2.1 肌肉选取
        2.2.2 表面电极贴放
        2.2.3 实验任务设置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
        3.2 九组实验Borg量表分值比较
        3.3 九组实验不同肌肉的肌电幅度(MVE%)比较
        3.3.1 九组实验竖脊肌的肌电幅度(MVE%)
        3.3.2 九组实验下多裂肌的肌电幅度(MVE%)
        3.3.3 九组实验下腹直肌的肌电幅度(MVE%)
        3.4 不同躯干前倾角度腰部肌肉MPF值随时间变化的比较
        3.4.1 不同躯干前倾角度腰部肌肉MPF值随时间变化趋势
        3.4.2 不同躯干前倾角度腰部肌肉MPF值斜率
        3.4.3 主动肌与拮抗肌MPF值随时间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3.5 不同躯干前倾角度腰部肌肉CR值比较
        3.5.1 九组实验拮抗肌的协同收缩率(CR)组间比较
        3.5.2 不同角度下拮抗肌CR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4 讨论
        4.1 九组实验Borg量表主观疲劳评价
        4.2 MVE%影响因素及其大小比较
        4.3 不同实验组MPF值比较分析
        4.4 不同前倾角度拮抗肌的协调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职业性下背痛现状及其负荷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煤矿工人生理健康及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生理健康检查
        1.3 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
        1.4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煤矿工人心理健康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及效果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量计算
        1.3 研究工具与方法
        1.4 干预方法
        1.5 健康干预的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肌肉骨骼损伤与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3)某石油公司职业人群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调查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方法
        1.1.2 研究现场
        1.1.3 研究对象
        1.1.4 研究内容
        1.1.5 资料收集
        1.1.6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1.1.7 相关研究变量的定义
        1.1.8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1.1.9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1.2.2 高血压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1.2.3 高血压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1.2.4 不同性别高血压影响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高血压患病情况
        1.3.2 高血压的影响因素
        1.3.3 不同性别的高血压影响因素
        1.3.4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1 背景及意义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噪声与高血压的关系
        2.2.2 振动与高血压的关系
        2.2.3 粉尘与高血压的关系
        2.2.4 高温与高血压的关系
        2.2.5 化学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
        2.2.6 倒班及其与高血压的关系
        2.2.7 睡眠与高血压的关系
        2.2.8 体力活动与高血压的关系
    2.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穿戴式抗振外骨骼减振机理分析及结构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制造业“技工荒”问题
        1.1.2 手工操作的危害性
        1.1.3 飞机装配业WMSDs现状
    1.2 工业辅助设备研究进展
        1.2.1 外骨骼研究进展
        1.2.2 抗振设备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穿戴式抗振外骨骼上肢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穿戴式抗振外骨骼整体结构
    2.3 穿戴式抗振外骨骼上肢结构
    2.4 穿戴式抗振外骨骼上肢动力学建模
        2.4.1 铆接操作工况分析
        2.4.2 穿戴式抗振外骨骼辅助铆接模型分析
        2.4.3 动力学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穿戴式抗振外骨骼减振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系数函数
    3.3 谐波平衡法求动力学响应
        3.3.1 谐波平衡法
        3.3.2 动力学响应求解
    3.4 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3.4.1 定义力传递率
        3.4.2 系统参数确定
        3.4.3 多频率振动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穿戴式抗振外骨骼铆接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引言
    4.2 试验方案与数据处理
        4.2.1 试验方案
        4.2.2 试验设备
        4.2.3 试验步骤
        4.2.4 数据处理
        4.2.5 加权平均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人员1试验结果
        4.3.2 实验人员2试验结果
        4.3.3 试验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减振器参数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仿真试验设计
        5.2.1 正交试验法概述
        5.2.2 影响因素及水平确定
        5.2.3 正交试验设计
    5.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5)振动诱导下驾驶人腰背部肌肉响应机理及建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驾驶人肌肉骨骼生物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1.2.2 振动诱导下驾驶人骨骼肌牵张反射机理研究现状
        1.2.3 驾驶人腰背部振动舒适性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案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驾驶人脊柱肌肉系统及其椎间软组织建模
    2.1 现有的人体肌肉骨骼生物力学模型
        2.1.1 驾驶人肌肉骨骼生物力学基础模型
        2.1.2 驾驶人肌肉骨骼生物力学基础模型的不足
    2.2 驾驶人颈椎建模及验证
        2.2.1 现有的驾驶人颈椎模型及其不足
        2.2.2 驾驶人颈椎肌肉骨骼系统建模
        2.2.3 驾驶人颈椎肌肉骨骼力学模型验证
    2.3 椎间软组织力学特性分析及建模
        2.3.1 椎间软组织力学特性及建模
        2.3.2 人体脊柱椎间旋转刚度参数统计分析
        2.3.3 人体脊柱椎间旋转刚度非线性建模
    2.4 基于脊柱肌肉骨骼模型的椎间关节转动位移求解
        2.4.1 基于最小生物力学负载假设的椎间关节转动位移求解算法
        2.4.2 椎间关节转动位移求解结果及其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振动诱导下单根骨骼肌的牵张反射机理及实验研究
    3.1 大鼠腓肠肌振动牵拉实验设计
        3.1.1 实验平台搭建
        3.1.2 实验方案设计
    3.2 振动诱导下大鼠腓肠肌的牵张反射机制
        3.2.1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3.2.2 牵张反射对肌肉振动响应力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考虑肌肉牵张反射频率依赖非线性的驾驶人振动舒适性仿真研究
    4.1 驾驶人全身振动实验研究
        4.1.1 驾驶人全身振动实验设计
        4.1.2 驾驶人振动传递特性及腰背部肌肉振动响应
    4.2 考虑牵张反射的驾驶人肌肉振动响应机制
        4.2.1 振动诱导下牵张反射神经反馈控制建模
        4.2.2 适用于全身振动仿真的驾驶人肌肉骨骼模型
        4.2.3 驾驶人全身振动舒适性仿真及肌肉振动响应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全身振动训练治疗腰痛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全身振动训练概述
2 全身振动训练对腰椎骨密度的影响
3 全身振动训练对腰部肌肉的影响
4 全身振动训练对腰部本体感觉的影响
5 全身振动训练对腰痛临床疗效的影响
    5.1 对腰痛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
    5.2 对腰痛患者功能障碍和生存质量的影响
6 全身振动训练的注意事项
7 小结

(7)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评估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割灌机的发展现状
        1.2.1 国外割灌机发展现状
        1.2.2 国内割灌机发展现状
    1.3 作业疲劳的研究现状
        1.3.1 作业疲劳度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2 作业疲劳度实验测量分析的研究现状
    1.4 农林作业的作业疲劳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割灌机作业中的人体作业疲劳评估与量化
    2.1 割灌机作业中的人体作业疲劳评价指标
        2.1.1 割灌机作业的主要工况
        2.1.2 割灌机作业的人体作业疲劳因素
    2.2 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度多指标评价体系
        2.2.1 评价指标体系
        2.2.2 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评价步骤
    2.3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疲劳度量化模型
        2.3.1 权重指标计算
        2.3.2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疲劳度量化模型计算
        2.3.3 结果分析
        2.3.4 血氧实验
    2.4 本章小结
3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姿势的力学负荷评估与主要肌肉活动分析
    3.1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姿势的三维运动学分析
        3.1.1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姿势动作捕捉实验
        3.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3 实验小结
    3.2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下背部的力学负荷评估
        3.2.1 研究方法
        3.2.2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不同作业姿势下的简化受力模型
        3.2.3 讨论
    3.3 割灌机作业中上肢生物力学分析
    3.4 割灌机作业中人体姿势的主要肌肉活动分析
        3.4.1 实验设计
        3.4.2 结果与分析
        3.4.3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割灌机作业中手传振动对人体的负荷研究
    4.1 割灌机振动的测量与特性
        4.1.1 割灌机振动的的特性
        4.1.2 手传振动的测量仪器
        4.1.3 振动传感器的位置和方向
        4.1.4 振动幅值的基本参量
        4.1.5 多轴向振动
    4.2 手传振动暴露的特性
        4.2.1 日暴露时间
        4.2.2 日振动暴露量
        4.2.3 手传振动的限值标准
        4.2.4 振动信号的分析
    4.3 手传振动测量实验
        4.3.1 实验设备
        4.3.2 实验设计
        4.3.3 振动测量结果
        4.3.4 讨论
    4.4 割灌机作业振动暴露与工人手臂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4.4.1 对象与方法
        4.4.2 结果
        4.4.3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割灌机作业中噪声对人体的负荷研究
    5.1 噪声的评价标准
        5.1.1 现有噪声评价的标准
        5.1.2 割灌机噪声的评价与测定标准
        5.1.3 割灌机噪声的测定规范标准
    5.2 割灌机作业的噪声检测实验
        5.2.1 实验设计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与讨论
    5.3 割灌机作业噪声对人体脑电波的影响
        5.3.1 实验对象和设备
        5.3.2 实验方法
        5.3.3 结论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割灌机改进设计与评价
    6.1 基于作业姿势疲劳的割灌机改进设计原则
        6.1.1 割灌机背负架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原则
        6.1.2 割灌机手把的人机工程学设计原则
    6.2 基于振动负荷和噪声负荷的割灌机改进设计原则
        6.2.1 割灌机减振设计的方法
        6.2.2 割灌机降噪设计的方法
    6.3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背负式割灌机改进设计
        6.3.1 整机设计
        6.3.2 背负架设计
        6.3.3 传动杆支架设计
    6.4 割灌机改进设计方案的人机工效仿真评价
        6.4.1 人机工效仿真分析的流程
        6.4.2 数字人体模型和三维虚拟环境的建立
        6.4.3 割灌机改进设计方案的人机工效仿真评价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8)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文献综述
    1 腰痛常见不良姿势
        1.1 脊柱理想姿势
        1.2 脊柱前凸姿势
        1.3 懒人姿势
        1.4 平背姿势
    2 腰痛常见的运动疗法
        2.1 William体操
        2.2 麦肯基疗法
        2.3 核心稳定训练
        2.3.1 核心、核心肌群和核心稳定
        2.3.2 核心稳定训练的步骤
        2.3.3 核心稳定训练的常用工具
    3 核心肌群的评估方法
        3.1 等速肌力测试
        3.2 表面肌电图技术
        3.3 肌骨超声技术
        3.4 压力生物反馈技术
        3.5 核心肌适能测试
    4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Meta分析核心稳定训练对比常规运动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Meta分析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检索策略
        2.2 纳入标准
        2.3 文献筛选
        2.4 资料提取
        2.5 研究质量评价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的质量学评价
        3.3 核心稳定训练比较常规训练对疼痛的影响
        3.4 核心稳定训练比较常规训练对腰部功能的影响
    4 讨论
        4.1 研究质量
        4.2 与其他系统评价的异同点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4 本研究的意义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5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核心稳定训练对核心肌群的激活与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改变
    1 核心稳定训练激活核心肌群的影响
        1.1 前言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运动方式
        1.2.3 数据采集
        1.2.4 观察指标
        1.2.5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参考文献
    2 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与正常人群神经肌肉功能的差异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腰部本体感觉测试
        2.2.3 腰部等速肌力测试
        2.2.4 观察指标
        2.2.5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4 讨论
        2.4.1 腰痛人群与正常人群本体感觉的比较
        2.4.2 腰部本体感觉测试的影响因素
        2.4.3 等速肌力评估腰痛患者的优势
        2.4.4 腰痛患者脊柱屈伸肌群的峰力矩改变
        2.4.5 腰痛患者脊柱屈伸肌群的平均功率改变
        2.4.6 腰痛患者脊柱屈伸肌群的耐力改变
        2.4.7 腰部肌力与本体感觉的相关性
        2.4.8 本研究存在的缺点
        2.5 参考文献
    3 腰部神经肌肉功能与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症状的相关性
        3.1 前言
        3.2 资料与方法
        3.2.1 样本量估算
        3.2.2 研究对象
        3.2.3 腹内压测试
        3.2.4 脊柱本体感觉测试
        3.2.5 脊柱等速肌力测试
        3.2.6 疼痛程度评估
        3.2.7 腰部功能障碍评估
        3.2.8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4 讨论
        3.4.1 疼痛、功能障碍与本体感觉的相关性
        3.4.2 疼痛、功能障碍与腹内压的相关性
        3.4.3 疼痛、功能障碍与峰力矩的相关性
        3.4.4 疼痛、功能障碍与平均功率的相关性
        3.4.5 疼痛、功能障碍与耐力的相关性
        3.5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纵向研究:核心稳定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影响
    1 瑞士球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作用
        1.1 前言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治疗方法
        1.2.3 评价方法
        1.2.4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两组受试者脱落情况
        1.3.2 两组受试者一般情况比较
        1.3.3 两组受试干预前主要评价指标比较
        1.3.4 两组受试干预后主要评价指标比较
        1.4 讨论
        1.4.1 瑞士球训练对改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的影响
        1.4.2 瑞士球训练对改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腰椎功能的影响
        1.4.3 瑞士球训练对改善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肌耐力的影响
        1.4.4 瑞士球训练优于常规运动训练的原因探讨
        1.5 参考文献
    2 全身振动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研究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设计
        2.2.2 样本量估算
        2.2.3 研究对象
        2.2.4 治疗方法
        2.2.5 评价方法
        2.2.6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两组受试者脱落情况
        2.3.2 两组受试者一般情况比较
        2.3.3 两组受试评价指标干预前后的比较
        2.4 讨论
        2.4.1 全身振动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疼痛和本体感觉的影响
        2.4.2 全身振动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屈伸肌群峰力矩的影响
        2.4.3 全身振动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患屈伸肌群平均功率的影响
        2.4.4 全身振动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患屈伸肌群耐力的影响
        2.4.5 全身振动训练优于常规运动训练的原因探讨
        2.5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研究创新点
研究局限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附录材料
    附录1 腰椎功能障碍问卷(RMDQ)
    附录2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
    附录3 伦理委员会批件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附录5 研究方案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
    附录6 研究方案注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
    附录7 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附录8 在读期间的主要成果

(9)全身振动对人体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人体的环境振动主要因素
    (1)振动频率
    (2)振动强度(加速度)
    (3)振动暴露时间
    (4)环境条件
    (5)其它
2 人体承受全身振动时的反应
    2.1 生理学效应
    2.2 病理学效应
        (1)泌尿系统
        (2)消化系统
        (3)神经系统
        (4)运动系统
        (5)心血管及循环系统
        (6)其它系统
    2.3 心理学效应
3 全身振动的防护原则与方法

(10)汽车驾驶员腰部振动响应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2章 人体组织肌氧参数的近红外光谱法监测
    2.1 用肌氧评定肌肉疲劳的可行性分析
    2.2 近红外光谱法检测肌氧基本原理
    2.3 肌氧监测仪器
        2.3.1 仪器介绍
        2.3.2 传感器选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振动对驾驶员腰部肌肉疲劳影响分析
    3.1 实验背景
    3.2 实验方案
    3.3 实验过程
    3.4 数据处理
        3.4.1 平均值比较
        3.4.2 肌氧饱和度随振动时间变化分析
        3.4.3 不同频率间肌氧饱和度比较分析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振动下的驾驶员腰部受力影响分析
    4.1 腰部结构
        4.1.1 腰椎
        4.1.2 肌肉
    4.2 人体振动评价
    4.3 腰部振动模型
    4.4 腰部振动加速度测定实验
        4.4.1 实验仪器
        4.4.2 实验过程
    4.5 数据处理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驾驶员腰痛及其防治措施分析
    5.1 驾驶员腰痛发病率
    5.2 驾驶员腰痛原因
        5.2.1 坐姿因素
        5.2.2 振动因素
        5.2.3 其他因素
    5.3 驾驶员腰痛防护
        5.3.1 合理的人机界面
        5.3.2 驾驶员自身防护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全身振动对石油工人腰椎损伤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厂工人腰部肌肉骨骼疾患及躯干前倾姿势肌电特征研究[D]. 胡雅丽.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2]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D]. 雍娴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3]某石油公司职业人群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D]. 张乐言.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穿戴式抗振外骨骼减振机理分析及结构参数优化[D]. 吴小笛.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振动诱导下驾驶人腰背部肌肉响应机理及建模方法研究[D]. 张超飞. 清华大学, 2019
  • [6]全身振动训练治疗腰痛的研究进展[J]. 王雪强,胡浩宇,郑依莉,郑洁皎,张娟,陈佩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8(09)
  • [7]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割灌机作业人体疲劳评估及实验研究[D]. 李博.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2)
  • [8]核心稳定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作用[D]. 王雪强. 上海体育学院, 2016(01)
  • [9]全身振动对人体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A]. 刘娟,潘玮,杜健,白霜. 2016年全国声学设计与演艺建筑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6
  • [10]汽车驾驶员腰部振动响应特性分析[D]. 李建平. 山东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全身振动对石油工人腰椎损伤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