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_李瑾蕊

(山西芮城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044600)

摘要:目的 分析、阐述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旨在找寻最佳的脑梗死患者护理途径,提升患者预后质量。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7月-2018年6月接受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结果 经过心理护理后,对比两组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应对行为,两组脑梗死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对比,在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精神健康、社交活动、躯体疼痛几项指标中,观察组的预后质量高于对照组,对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激发脑梗死患者的适应性行为,全面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帮助患者面对现实。以积极、客观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合理开展康复训练,以此实现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心理护理;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影响

随着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导致脑梗死患者死亡数量增加,呈逐年增长趋势,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1]。脑梗死属于突发性疾病,患者发病表现为:肢体功能限制、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且患者伴随者很多不良情绪与心理,影响着患者的治疗工作[2]。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7月-2018年6月接受治疗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依据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8-72岁,平均年龄为(53.56±13.40)岁.观察组患者年龄为49-73岁,平均年龄为(57.44±14.12)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具有对比研究价值。

1.2护理方式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心理护理,包括:心理认知干预、心理疏导、行为综合干预、社会支持。

1.3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包括:抑郁、焦虑、应对行为,对比心理护理干预前后的数据。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包括: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精神健康、社交活动、躯体疼痛几项指标。每个指标均为100分,取其平均分。

1.4统计学分析

为保障文章研究的合理性,全文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计数资料为[n(%)], 检验数据。计量资料为 ,t检验数据。设置校验水准=0.05,以P<0.05为标准,分析组间数据差异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

经过心理护理后,对比两组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应对行为,经过对比发现,心理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应对行为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应对行为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更佳,对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脑梗死疾病高发在50-60岁老年群体内,中国脑梗死数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每年的200万脑梗死病例中,致残率为76.0%,已经成为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相关报道中,脑梗死会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患者在发病后会伴随着强烈的不良情绪与心理反应。

心理护理指的是在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强化心理技巧与心理知识的应用,通过行为、语言、思想等直接影响患者的认知思维,负面心理等,以此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2]。

经过心理护理后,对比两组脑梗死患者心理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应对行为,经过对比发现,心理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应对行为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理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应对行为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更佳。两组脑梗死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对比,在总体健康、生命活力、精神健康、社交活动、躯体疼痛几项指标中,观察组的预后质量高于对照组,对比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激发脑梗死患者的适应性行为,全面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性,帮助患者面对现实。以积极、客观的心态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合理开展康复训练,以此实现患者预后生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潘佳妮.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12):15-18.

[2]范丹,曾玲莉.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07):254-255.

论文作者:李瑾蕊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6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_李瑾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