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00强企业集团发展报告(2010/2011)(二)_中国企业500强论文

中国500强企业集团发展报告(2010/2011)(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企业集团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差异性增长与组织结构调整

一、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差异性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世界有效需求急剧下滑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着严峻考验。通过对中国前500家企业结构在2007~2010年间的变化情况的分析,可以观察到中国大企业集团的差异性增长的现象,而这不仅仅是市场作用的结果,还与政府的政策刺激和宏观调控作用分不开。

2008年面临GDP增长速度逐季回落的困境,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两年之内总投资达到4万亿元人民币。中国政府这次对经济领域的出手,是经济调控思路的重大调整:从“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与防止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和“双防”转向“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的“一保一控”,再转向现阶段的“保增长、扩内需”。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改善民生被放在相当突出的位置,国家将通过增加政府投资,集中解决民生等领域的历史欠账,对大企业集团的影响也主要集中在民生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行业结构,譬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等。2009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时间为2009年至2011年。这十大产业分别为:钢铁业、汽车业、纺织工业、装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轻工业、石化业、有色金属和物流业。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通过确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2010年,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营业收入占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营业收入总计的2.41%,下同)与实施相关宏观调控政策之前的2008年相比,所占比重上升了1.38个百分点;同样,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00%)所占比重上升了0.66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6.59%)所占比重上升了6.28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6.67%)上升了6.67个百分点;纺织业(0.95%)所占比重上升了0.27个百分点;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0.51%)上升了0.15个百分点;水上运输业(1.15%)上升了1.0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0.30%)上升了5.60个百分点;房地产业(2.57%)上升了1.90个百分点;而机械设备制造业(1.82%)、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0.07%)和建筑业(4.66%)所占比重则分别下降1.61个、0.15个和1.80个百分点(如图12所示)。

图12 2008~2010年中国前500家部分重点行业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调查数据计算。

上述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投资刺激计划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宏观调控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鼓励消费等民生项目,拉动了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较2007年,营业收入占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营业收入总计的比重上升4.82个百分点,下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8.72个百分点)、邮电通信业(-0.05个百分点)、商务服务业(-0.54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等行业的发展(见表17);而十大产业振兴政策推动实施后,有力地推动了钢铁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并购重组,淘汰落后产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2010年平均营业收入比2008年多165.75亿元。石化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平均规模在2008年降低的形态下,于2009年与2010年实现快速扩大(见表18)。对于基础实力雄厚的纺织行业,则缓解了其出口紧缩的矛盾,促进相关企业集团由大到强,表现在纺织业在继2009年短暂性波谷后平均规模迅速提升。

二、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调整

并购重组是指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或者重新组合的一种行为。企业的并购重组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进而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可以淘汰弱势企业,整合资源,优化整个行业的结构。从行业来划分,并购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横向并购是指同属于一个产业或行业,或产品处于统一市场的企业之间发生的并购行为;纵向并购是指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紧密相关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混合并购是生产和经营彼此没有关联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

2008年,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造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金融市场动荡,企业的生产投资活动受到影响,更有一些企业因危机而濒临破产。然而在世界经济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同时,中国经济却依旧保持快速增长,因此在全球企业并购陷入低潮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却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国家电网等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纷纷展开海外并购活动(见表19),以提高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从国内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经济虽然保持着快速增长,但依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经营利润下降,因此企业国内的并购重组也更加的活跃。房地产、机械设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能源化工等行业成为企业并购的热点区域;钢铁、汽车、煤矿等行业由于其产业集中度过低,造成国际竞争能力偏弱、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国家政策推动企业并购的重点领域(见表20)。重组后的河北钢铁集团、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钢铁集团实力都有所增加,在2010年中国大企业集团中分别排名第21、第49、第57和第65位。

虽然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许多的行业出现了并购重组的热潮,但是其表现形式却不太相同。石油石化行业(对应大企业集团数据中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由于其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行业特性,使行业进入门槛较高,最终形成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油三家大型国有企业为巨头的垄断性格局。因此石油石化行业国内并购相对较少,其海外并购非常活跃。此外全球常规油气资源越来越难以获得,非常规油气资源越来越受到青睐,因此这些石油石化行业的海外并购大多是为了获得产业链上游的油气资源,属于纵向并购。而钢铁(黑色金属冶炼与压延加工业)、煤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行业主要的弊病是产业集中度过低,企业之间的并购主要是横向并购,这样就可以扩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

(执笔人:曹原、刘玉立)

中国企业集团的国际比较

一、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大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比较

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10年世界前500强企业名单,比较2010年和2009年度中国内地上榜企业集团的排名和营业收入情况,可见中国前500强大企业集团发展迅速(见表21)。2010年,世界前500强企业名单中,中国内地有57家企业集团上榜(进入榜单的中国企业为69个),创历史最好成绩。与2009年相比,除数量上的突破之外,中国前500强企业集团在世界前500强企业排名中位次的上升也不容小视,与上年相比,除新增15家企业集团外,其余42家企业集团有37家排位上升,体现出中国前500强大企业集团蓬勃发展。此外,有6家企业集团进入世界百强,分别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排行第5;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排行第6;国家电网,排行第7;中国工商银行,排行第77;中国移动通信,排行第87;中国中铁,排行第95。2009年为5家,2008年为5家,2007年仅有3家。

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2007年相比,2010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大企业集团在数量上显著增加,位次也有明显提升(见表22)。在数量方面,2007年仅有27家大企业集团上榜,2010年为57家,除去中油公司和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两家大企业集团未进入2010年榜单之外,另有30家大企业集团进入到世界500强当中。在位次方面,除新增加企业集团外均有显著提升,部分大企业集团位次上升200位以上。表明我国大企业集团基本已从金融危机中平稳过渡,且整体规模较之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有较大提升。

从营业收入总额来看,入围世界500强的我国大企业集团营业收入总额占世界500强的份额逐年增加。2007年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大企业集团的营业收入总额占世界500强的份额为4.65%,2010年为10.57%,增长5.92个百分点。期间各年也均有增加(见图13)。

从单体平均营业收入来看,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大企业集团平均营业收入逐年增长,但仍与世界500强存在一定差距(见表23)。从平均营业收入增速来看,多数年份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企业增速高于世界500强企业。2007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大企业集团平均营业收入增速为14.04%,同期世界500强为13.01%;2008年二者分别为12.44%和6.59%,2009年为负增长,分别为-5.22%和-8.29%;2010年为11.28%和12.62%,世界500强平均营业收入增长速度超过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大企业集团。可以看出,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2009年增速较之上年均有降低,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逐渐复苏,增速较之2009年显著上升,但仍略低于2007年增速。

图13 入围世界500强的中国内地大企业集团的营业收入总额占世界500强的份额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财富》杂志整理。

二、中国500强与世界500强比较

从平均营业收入来看,中国500强企业集团平均营业收入逐年增加,但仍与世界500强企业存在一定差距(见表24)。根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500强企业营业收入及当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计算,2007年中国500强与世界500强的平均营业收入之比为0.121,2008年为0.149,2009年为0.174,2010年为0.186,差距逐年变小。

从平均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来看,中国500强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增速略高于世界500强(见表25)。2010年中国500强大企业集团平均营业收入为653.16亿元,较上年增长19.05%,增速同比增长13.43个百分点;世界500强平均营业收入为520.02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2.62%,增速同比增长20.92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前500强大企业集团和世界500强增速显著降低。

(执笔人:曹原、刘玉立)

中国前500家大企业集团的发展展望

一、显著变化的国内外环境

展望未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世界经济仍将在一定时间内增长乏力,中国大企业集团今后的发展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欧美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金融体系流动性偏紧和金融活动的信用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投资风险;同时,随着发展理念的变化,国际社会对资源、环境保护的压力加大,要求企业在低碳节能、科技创新、品牌培育、营销管理上有所突破并积极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另一方面,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使欧美等国的一些优质资产大幅缩水,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濒临破产,为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创造了有利时机。我国也将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中求进”地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可能造成的全球经济二次探底。大企业集团应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发展所遇到的国内外环境,审时度势,稳定高效地规划自己的跨越发展之路,加快我国产业升级转型,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和企业社会责任。

(一)国际环境。

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波动并没有随时间的推移而远去,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在步步逼近中导致国际经济持续振荡,全球金融危机开始朝向主权债务危机发展。美欧主权债务危机加大了世界经济复苏的难度,也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动荡和对全球经济是否陷入二次探底的担忧。面对如此背景,发达国家也开始反思金融服务等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的负面影响,重新审视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在国家竞争力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用。欧盟、美国在危机发生后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将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国际上发展理念也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国际社会对资源、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强化。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纷纷提出大力发展新能源、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力图打造新的技术控制领域和重振制造业,重塑西方国家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领域的竞争优势。大企业集团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要在国际市场需求放缓、货币汇率博弈升级的复杂国际经济环境中,为改变中国长期高度依赖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加快带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做出积极贡献。

(二)国内环境。

我国大企业集团面临的国内环境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首先是我国工业长期以来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欧美正在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冲击,我国把扩大内需上升到战略层面,并先后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十二五”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为增强我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和活力,我国将会减少市场准入限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正处于由中低收入国家向中上收入国家迈进、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家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支持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将有力推动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大企业集团在战略选择和发展规划上慎重考虑行业发展背景和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适应内需主导和消费驱动的大环境。针对我国面临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任务,要优化企业集团内部的资源配置、要在资源重组和兼并收购基础上提高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推进企业管理的国际化,尤其是要培育新优势、开拓新市场、创新科技、创新产品,走创新发展之路,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强产品研发、科技研发的能力,构建营销网络,培育品牌,建立健全产业链,努力挖掘新的出口增长点,加快出口市场多元化进程。

二、国内整合调整与跨国并购重组并重

此次危机造成的金融动荡、股市低迷使欧美等国的一些优质资产大幅缩水,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濒临破产。当然也应该看到,一方面,在当前国际后金融危机和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不仅国内行业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国际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重构效应为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并购创造了有利时机。有效处理国内行业间、企业的竞合关系,整合国内资源,形成与竞争对手相抗衡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我国大企业集团未来发展中应该关注的问题。我国大企业集团可以在自己发展实力的基础上积极发掘国际产业投资机会,通过改良融资渠道、整合产业链等多种兼并收购形势加快我国的海外并购步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海外并购的企业跨越发展。要在国内行业整合调整的同时,自主拓展国际市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改善企业贸易结构。应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努力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以优化贸易结构,分散市场风险。

三、争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排头兵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各国通过强化实体经济发展、注重新兴产业培育等措施来减少危机的影响。我国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更需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发展,把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目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我国过去在全球分工中过度依赖加工制造环节和加工贸易、竞争战略,过度依赖成本价格,而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研发设计、营销、品牌和供应链管理等高端环节缺失,在这种状况下,我国大企业集团应承担主力军,着眼于提升国际分工地位、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从战略的高度着力培育新的动态比较优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当前,以绿色、节能、环保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新的制高点。具有一定基础的大企业集团也应凭借其经济实力,在提升传统制造业、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的同时,抓住产业链两端的研发设计,注重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营销网络建设,强化产学研结合,注重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储备和培养,注重企业产品、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国际接轨。

四、强化科技创新,为企业发展积蓄永久动力

在未来全球竞争中,科技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将更加凸显。尽管近年来我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建立了一些技术中心,增加了科研经费和科技人员队伍建设投入,但是在关键技术、关键领域方面还远远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提并论。我国大企业集团应该不断积累科技资源,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形成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对所在行业有重大影响的专有技术和主导产品,不仅要走在我国自主创新的前列,而且要以科技创新争取在国际分工中有利地位,借助科技创新引领中国经济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在当前形势下,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武器,也是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我国大企业集团要紧跟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为行业的持久繁荣积蓄动力,就要努力做好科技创新的“标兵”,走在技术创新的前列。不断加强企业集团自身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的管理,优化配置企业科技资源,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国外先进技术,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建立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培养自己的高端技术人才,为企业的长久发展积蓄持续动力。

五、重视企业文化发展,推进企业管理进一步完善

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企业的管理不仅包括资金和人员的管理,还牵涉到信息、知识、战略和网络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在企业综合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构建和发展企业文化也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大企业集团要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范围上参与全球的竞争与合作,首先必须练好内功,在加强财务管理、营销管理、品牌形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的基础上完善企业的全过程管理,提高企业各种生产要素利用的综合效率,推动企业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的增长方式转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下,经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在增多,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核,在增进人与人交流与认同,增加企业凝聚力和用户忠诚度,提高员工素质技能,促进企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防范和抵御不良竞争危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走出去”,我国大企业集团不但要把文化的理念融入到自身的企业管理中去,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氛围,也要在“走出去”中融入东道国的文化,形成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六、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

依靠要素投入驱动,有效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近年来这种增长方式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大量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的投入,造成了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破坏;二是由于资本要素的超常投入,引致了投资和消费的失衡;三是中国的要素产出效率比较低。而且近些年来全球石油、铁矿石等能源、原材料的价格上涨迅猛,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全球经济的市场低迷、需求疲软的环境下,更要求我国经济发展改变长期以来高度依赖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国际社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压力要求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转型升级。国内外环境变化,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作为我国经济“领头羊”的大企业集团,一是要通过技术研发、改造,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变废为宝、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将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融入企业的发展理念、企业文化和经营行为中,将企业的发展建立在效率提高和技术、制度、管理创新上。只有这样大企业集团才能成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力军,才能为推动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做出表率作用,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执笔人:王岳平、胡浩)

标签:;  ;  ;  ;  ;  ;  ;  ;  ;  ;  

中国500强企业集团发展报告(2010/2011)(二)_中国企业500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