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三联学院 外语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摘要:随着现如今社会的发展与需求,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势在必行。而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无疑是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中实践能力作为创业者的必备素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能力,创新能力作为创新创业的精髓内涵则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所在,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方能实现培育创新人才、建设创新国家的美好愿景。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一、引言
在21世纪的今天,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只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创业型人才,不断研发新技术、开辟新市场、开发新产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大学里利用有利的时间和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有效地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培养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相关理论课程的讲授和实践的培训,能够帮助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在创新创业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理念、能力,能培养大学生的沟通、组织、团队合作能力,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综合应用能力,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和途径。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可以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在创新创业学习中培养大学生必需的素质技能,能够使大学生深入理解创新创业的理论并积累实践经验,有利于大学生迈出创业第一步,利于对未来创业道路充满信心。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拥有着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的国家,将会是一个具备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一个缺少雄厚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将必定会失去知识经济带来的机遇。在现如今的社会下,这是一个看似经济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以及能够应付未来社会中国大学生就业发展和挑战的人才,是各类高校在教育创新中担负的首要任务。大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立高校创新体系的关键性环节和基础性内容,能有效地支持创新和推动国家新体系的建立,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也会起到积极和引导的作用。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局限性
当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面临着一系列问题。第一,缺乏创新创业教育认同感,当今大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比较薄弱。第二,创新创业课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部分教师来源于辅导员队伍和行政岗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能广泛开展。没有专业的师资团队。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在一些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与现实中的创业存在不同,这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有一定帮助,但是也存在一些限制作用。第三,缺少校内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各类科技创新比赛和学术交流活动达不到预期效果,大学生视野得不到拓展,创新思维僵化。
四、新形势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知识结构
通过有效地深化理解理论和增长实践经验,构建校内创新创业平台。校内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可以是多方位的,高校既可以依托特色培养体系、精品课程。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可以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时效性,全面提升创新创业素养,积累创新创业知识和经验。创新创业教育一定要和专业教育结合,相互促进,形成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合力。
(二)处理好大学生学业和项目的关系
当前我国大学生修读的课程普遍较多,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得到学分对大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对大多数准备就业的学生来说,能够增强他们就业竞争力事情无疑更具有吸引力。有的学校已经实施创新创业项目可以有利于学生的毕业修分情况,这无疑对在校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进一步的提高。如果对有志于进一步深造且对学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如果能为其保研加分或提供对考研面试有利的证明材料,无疑会更有吸引力。
(三)增加实践教育,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操作平台
首先,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策划、实践能力。另外,大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能够促进团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开展 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条件。师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的核心力量是要有一批非常敬业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师学习创新创业知识,也要引进有创新创业知识、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人才,同时兼职教师可以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每年学校评选若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成效突出的项目作为优秀项目,对其参加者和指导教师实行奖励,并对组织工作成绩突出的院(系)实行奖励。指导教师的指导成果可申报校级教学成果奖。这些措施对发挥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完善创新创业制度。创新创业实行要靠制度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更加需要学校行政制度的支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②拥有一支理论功底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和创新创业理念先进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合格创新创业人才的前提。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教师长期从事理论研究,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属于典型的“三无人员”,即“没理论、没经验、没想法”。在这类院校建立合理的创业师资力量迫在眉睫。可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加入到创业导师队伍中来,一方面利用他们的实践经验来带动民办院校的实践课程架构更加合理,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现代化和市场化。另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全方位覆盖到学生的专业课程中,进行专业引领,在学生低年级时就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发展定位,有目标有方向地寻找创新创业方向,为就业打基础。切忌认为这是创新创业课程自己的事情,避免单一化、简单化,从而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搭建学生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实用为基础的教育,其核心是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提升创新能力。基于此,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包括地方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以创带创。一方面,完善校内第二课堂创业内容,搭建各种服务平台,建立创业基地、孵化基地,虚拟网络市场,创办各种学生创业协会和社团,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许多高校毕业生的创新意识缺乏,创业能力不足,不愿或不想进行创新创业。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创业是参加工作之后的事情,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根本无法进行创新创业,眼下就应该将学业搞好。其实不然,这些错误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能力的培养,也大大削弱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因此,高校应从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入手,揭开创新创业活动的神秘面纱,消除学生对创新创业行为的片面认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和积极性,采取多种教育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是时代的助推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作为社会主义大学新生力量的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必然需要不断提升内涵,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为实现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④实践教学因其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高等教育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在巩固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索未知领域等方面,起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3]。很多学生工作后总感到所学知识与工作实际有距离,适应工作的能力不强,开创性地开展工作的能力不够,实际上就是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培养计划的科学性不够,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模拟环境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训练。高等学校不能只顾关起门来完成教学任务,更应主动走向市场,放眼全球,多深入到用人单位,经常性地开展毕业生情况调查,时刻关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动态,反复审视自己的人才培养计划,适时
调整培养方案。
⑤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良好的实验过程可以训练和提高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能力,而观察力是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从事创新工作的前提。长期以来,实验教学往往被看作理论教学的附庸,许多老师和学生不重视实验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杨振宁博士曾指出:中国传统教学方法重演绎、推理,中国学生严谨认真、基础扎实,但缺少创新精神[3]。因此要逐步加大实验教学改革力度,摈弃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旧实验教学方式,严格按照“三层次、四自主、五要求”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的比重,在不断深化的实验过程中,达到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的。同时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后的专门训练,往往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训练的重点应该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要从制度、经费、师资和场地上保证。设计的选题要新颖有内涵,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教师指导学生要耐心细致,更要启发学生思维;学校要主动与企业联系,建立良好关系,在优秀企业设立实习基地,与技术人员一起联合培养学生,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今后开创性地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⑥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所以对其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当前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的现代化要求当前的高校在对大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各大高等院校,也应该抓住契机,不断地改变教育的模式,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社会和谐等具有重要意义。因而,高校应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路径,以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学改革。
五、结语
学科竞赛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平台,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校大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不但对高校学风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参与学科竞赛的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只有充分重视学科竞赛,并采取有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措施,才能为社会培养更为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坚,付冬娟,等.“立体式”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运行———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5):45-47.
〔2〕张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机制、路径、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0):30.
〔3〕邱化民,呼丽娟.高校院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为例〔J〕.创新创业,2015,(11):56.
〔4〕雷园园.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业月刊,2015,(8):30-32.
〔5〕鲁宇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0,(9):72-75.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安徽三联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6109590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论文作者:吴桂琴,刘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1
标签:大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学生论文; 高校论文; 国家论文; 实践经验论文; 人才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