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湖南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文化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产业,是一个涵盖教育、旅游、新闻出版、影视音像、娱乐演出和版权业的庞大体系。文化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产业,也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对一个地区来说,发展文化产业是新世纪抢占产业制高点的一个明智抉择。近年来,北京、上海、云南、深圳等省市开始把文化产业当做支柱来培植,正在编制的国家第十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第一次把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计划。湖南文化资源丰富,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科技兴湘”、“文化兴湘”的重大战略决择。
一、文化产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中共十五大报告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列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并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看作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之所以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基于以下理由:
第一,文化产业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政治的现代化,而且包括文化的现代化。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可以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财富,积累资金。同时,文化产业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所以,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繁荣一个产业的问题,而且是推动整个社会全面进步的动力问题。
第二,文化产业的繁荣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文化产业是从事精神文化生产和人才培养的部门,它为人民群众创造精神文化食粮,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播社会经济、科技信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需求。文化产业是由众多行业和部门组成的群体,既是科技密集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容量大,不仅需要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员,也需要具有一般技能的普通劳动者,能极大地吸纳劳动力。如文化产业大国美国,近几年文化产业经营总额达几千亿美元,仅从事文化艺术及相关产业的人员就有1700多万人。在我国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拉动就业需求,可缓解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大的矛盾,还可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四,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渐露端倪。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直接资源,开拓并发展新的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知识是文化产业的首要财富,知识经济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文化经济;文化产业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日益凸现,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将不断增长。
二、湖南发展文化产业的优越条件
湖南是文化资源大省,悠久的历史造就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文化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一,在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中,湖南可谓名人辈出,英杰荟萃。如楚国爱国诗人屈原、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东汉造纸术发明者蔡伦、唐代书画家欧阳询。近代以来,湖南名人更是群星灿烂,如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家魏源、举办洋务运动的理学大师曾国藩、献身于维新运动的谭嗣同,以及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的领导人黄兴、宋教仁、蔡锷等。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刘少奇和著名革命家蔡和森、邓中夏、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也诞生在湖湘这片热土上。
其二,湖南有积淀丰厚令人叹为观止的文物古迹,仅全省有省级以上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就有180多处,其中举世闻名的革命文物纪念地有60多处,古迹古建筑物15处,古遗址古墓葬29处,如韶山、花明楼、岳麓书院、南岳、南长城等,马王堆汉墓和走马楼三国吴简的出土文物更是轰动海内外。
其三,湖南有苗、瑶、土家等40多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居住、服饰、饮食、婚姻、喜庆、禁忌、宗教信仰等方面风情各异,有如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其四,湖南自然风光辽阔瑰丽,激起了无数诗人作家为此咏唱,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新开发的武陵源风景区被外国友人誉为“大自然的迷宫”,张家界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
总之,湖南的历史文化在物质、方式、精神多层面的多维时空中构成了恢宏的体系。其名人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物产文化、民俗文化、学术文化、革命文化、宗教文化,无一不是丰富卓越、源远流长,酿成了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的潜在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提供了发展文化产业无尽的资源。
尤其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湖南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在整个中西部地区名列前茅。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已正在向小康迈进,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强烈,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容量极大的需求市场。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农村的文化市场将不断拓展和加强。可以预测,在新的世纪,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增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文化需求将不断扩大,这将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极好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推动力。省委和省政府历来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湖南的科技教育、影视音像、文学艺术、演出娱乐、文物字画、图书信息等具有一定的规模,湖南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湖南图书城、定王台图书批发市场、长沙文化广场、湖南大剧院、世界之窗、报业中心、广电中心等拔地而起;“文学湘军”、“出版湘军”以及影视业的“湖南现象”饮誉全国;火爆的歌厅在全国也有名气。各种文化机构、设施、团体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生产力,构成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坚实基础。
三、湖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主攻方向
湖南发展文化产业的范围很广,内容丰富,关键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选择好自己的主攻方向。在此基础上,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引入现代企业运作机制,形成符合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以及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机制、投资机制和运行机制。
从目前湖南的省情出发,应重点开发好三大文化支柱产业:
第一,新闻出版业。湖南之所以应该把新闻出版业作为主要文化产业来开发,基于两点原因: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高涨,图书出版发行将逐步形成一个开放的统一的而且具有丰厚回报的大市场。目前全国有10多个省市已经或者正在组建出版或发行集团,许多出版发行集团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如哈尔滨报业集团的无形资产已达到39.2亿元,1999年的利润总额达5800万元。江苏新华发行集团被江苏省列为包括春兰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在内的25家重吨位企业集团之一。湖南也应抓住机遇在这块蛋糕上分得一块。二是湖南的新闻出版业有很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更有了长足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在省出版局隶属下的包括湖南人民出版社、科技出版社、教育出版社、少儿出版社、美术出版社、文艺出版社、科教语言音像出版社和岳麓书社在内以及省新华书店、省外文书店、各新华印刷厂等组成的比较完整的出版发行体系,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有影响的优秀图书,享有“海内书林,湖版出众”的美誉。以湖南日报为龙头的报业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当前湖南新闻出版业的问题在于点多面大、规模小、粗放经营、科技含量低、产业化步伐落后于发达省份,无法适应出版发行业以集团对集团、以规模对规模的新一轮竞争。置身于机遇与挑战、发展与竞争并存的社会环境里,湖南新闻出版业要加快发展,首先必须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依照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资产重组,走联合之路,提高组织化、集约化程度。湖南新闻出版业当前的紧急任务是,以资产为纽带,加紧组建以湖南日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以湖南人民出版社为龙头的出版集团,以新华书店为龙头的发行集团,鼓励并扶持其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甚至是跨国经营,以达到以大制大、以强制强的目的;其次必须利用高新技术,提高出版业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继续在发展纸介质出版物的同时,积极发展磁、光、电等媒体的出版物,并实现图书报刊出版编辑工作自动化、图书发行信息网络化。
第二,旅游产业。旅游产业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混合型产业,关联度大,涉及面广,而诸多关联因素中最根本的是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真正内涵。旅游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湖南是旅游资源大省,发展旅游文化有雄厚的基础。湖南旅游产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树立精品意识,要有国际水平的规划、管理、服务,并突出重点,配套开发,推出一批在全国及世界都叫得响的旅游王牌。今后,湖南应该重点开发以下四个旅游品牌。一是开发以张家界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湖南的自然景观众多,单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就有张家界、桃花源、大围山、九嶷山等19个。其中张家界是国内独有、世界少见的森林公园,成为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首选。张家界的旅游品牌定位可围绕“回归大自然”这一主题。在这一品牌定位下,根据张家界的特点可以重点开发五个旅游项目:奇山异水游、地质遗迹游、漂流游、溶洞探幽游、湘西少数民族风情游。二是开发以南岳衡山为代表的宗教景观。南岳衡山有“五岳独秀”的美誉,山上遍布寺、庙、庵、观,其中以南岳大庙和祝融峰最为壮观,是著名的佛教、道教圣地,相传黄帝、唐尧、虞舜、夏禹都曾到南岳巡狩祭祀。这一品牌的开发可紧紧围绕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为核心内容。三是开发以岳麓书院、马王堆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省会长沙人文景点星罗棋布,突出再现了楚汉历史和湖湘文化,岳麓书院、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古麓山寺、贾谊故宅、天心阁是楚汉历史的载体。这一旅游品牌可开发楚汉古城湖湘文化探源游、汉代出土文物参观游等项目。四是以韶山、花明楼、乌石寨为代表的领袖故居。这一方面湖南在全国占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旅游景点可以定位为瞻仰领袖故乡胜景,追寻领袖革命足迹,缅怀先辈丰功伟绩。
第三,教育产业。发展教育产业不仅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湖南的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为发展教育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地位将发生重大变化,即不仅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创造知识、丰富人类知识宝库的地方,而且是哺育知识型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场所。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历史和经验清楚表明,一些著名的高科技产业基地和科学工业园区,例如美国的硅谷、128号公路、北卡罗纳州三角地区,都是以名牌大学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我国的方正集团就是从北京大学分出来的高新技术企业。仅10年时间,方正的资产就增长了7000倍。清华同方、上海交大昂立、东大阿尔派都是校办高科技企业的佼佼者。相比之下,湖南高校的知识生产能力并不落后,如国防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中南大学湘雅校区的生命科学、岳麓校区的材料科学均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湖南教育产业的主攻方向是:采取切实措施,鼓励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进入企业或与企业联合、合作、共建,发展以高校为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当前要重点建设岳麓山大学科技园。长沙岳麓区有以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为代表的大中专院校34所,拥有各类科研人员数万名,为科技园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此外,区内的长沙高新区、观沙岭工业园、东方红工业园,为科技园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建设岳麓高科技园,必须在资金、环境、政策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鼓励园内的高科技企业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力争办成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效益的企业,向商品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承担起科技成果向社会转移的责任,使科技园的高科技企业成为湖南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湖南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政策与措施
文化产业将成为下一个世纪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但从湖南文化产业的现状看,由于规模小,起点低,运作方式陈旧,要把我省建成文化产业大省,还要采取积极对策。
1.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文化产业意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事业由国家投资,国家统包统揽,人们习惯于看重文化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即只看到事业性的一面,而忽视产业性的一面,这种传统观念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破除文化是“纯事业”的旧观念,使文化与经济不断融合生长。
2.多渠道、多形式增加文化产业的投入。文化产品包括报纸、图书、影视、戏曲等在内,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需要投入,同时能够产出,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适应市场需求,创造出更多的文化精品来。文化本身具有双重属性,其事业属性决定了政府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对国办文化产业的投入;其产业属性决定了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投资,还必须积极吸纳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和资助。政府要制定良好的投资政策。要探索政府和企业联合投资的新机制,要积极争取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提供无息、低息、贴息贷款;同时大胆地引进外资,多渠道扩大文化产业所需资金来源。
3.改革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文化管理体制,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使政府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政府的管理应从大量事务性、具体性的工作束缚中解脱出来,转向抓规划、调研与执法工作,转向抓精品生产的机制和培育有利于精品和人才脱颖而出的土壤,转向抓提高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繁荣文化事业的宏观调控。要重视应运而生的文化投资市场,呵护它、培育它、引导它,做到引资开发,依法管理,共建共用,利益共享。要打破条块间、区域间、门类间、文化与非文化部门根深蒂固的封闭观念和本位行为,开展统筹规划,强强联合,实现规模效益,使文化产业从部门行为转化为社会行为,从“以文兴文”的自我循环转化为“以法兴文”的全方位启动,从而形成大文化管理框架。
4.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进步,培养一支合格的文化产业队伍。重点建设与高科技相结合、具有先导性质的文化电子信息服务网络,图书馆电子信息网络,文物、博物馆资源信息网络,文化市场管理及社会服务信息网络等,注重选拔和培养文化产业高素质的创作、生产和经营人才。
5.教育产业化要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上做文章。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育体制改革为关键,通过改革,充分发挥办学潜力,走产业化道路,以内涵发展为主,使有限的投入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解决好“全面适应”和“全面提高”两大问题。
标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经济论文; 湖南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