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为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网络化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受的限制。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能使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等得到提高与发展,也给学生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信息的革命势必导致教育的革命。在改革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构建和谐、民主、文明的课堂氛围,逐步消除学生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畏惧感和陌生感。教师应积极创设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情境,激发学生们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学生们由“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一、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电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脱臼”现象严重。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技能性高、操作性强、灵活度大的学科。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力求在扩宽知识宽度、加深知识深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们实际上机操作能力的提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学校教学设施、教材内容、学生学习状态等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师在讲解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升课堂知识的溶解量,常常会将课堂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而忽视了对学生们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这种本末倒置、机械僵化的授课模式,常常使该课程落入“出力不讨好”的尴尬境地。
2.忽视了差异性,学习积极性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由此可见,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立足于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设计出多层次、全面化、多方位的授课方案,从而为学生们个性化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但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常常一味追求课堂知识点讲授时学生们步伐的一致性,而忽视了对学生们个体化差异的分析。这种缺乏层次性、梯度化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因完不成课堂任务,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感。与此同时,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常因自身能力得不到提升而丧失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这也导致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陷入了“好学生们吃不饱,坏学生吃不了”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二、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电化课程的正确设计策略
1.理论与实践并举,双管齐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刘向曾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由此可见,提升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打造优质、高效、精品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授课手段,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从而促使学生在“乐中求学,在学中乐”,力求在帮助其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和水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为基准,同时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动态,从而在帮助学生们巩固基础知识同时,拓展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取一边讲解,一边演示、一边板书的形式进行课堂知识点的讲解。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直接上机操作,从学生们实践中出现的错误为着手点,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特点,为学生们的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从而通过这种理论与实践并举的课堂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们的综合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准。
2.尊重个性化发展,激发学习热情。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主要接受者和参与者。因此,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条件。正如张载说的“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们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精心设计富有梯度性、层次性的教学案例,从而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进而促进学生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班级的实际情况为根本出发点,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设计出灵活多变、富有弹性的授课方式,从而在为学生们构建和谐、民主、平等学习氛围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们由“让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主体地位的转变。例如:侧重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的基础知识点、基本操作的考察;强化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课余时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参加诸如软件设计大赛、动漫制作、广告设计、计算机信息技术知识大比拼等活动。从而让学生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与此同时,课余活动的开展也使得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堂在课外得到了有效的延伸和拓展,促进了学生们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众所周知,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电化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知识构造复杂、记忆难度大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的讲解与上机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做到“在学中练,在练中学”,促进学生们学习主体地位的转化。与此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安排不同的实验内容和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从而将针对性、实践性、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进而促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电化课程的课堂效果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计算机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受到感情的陶冶,又获得形式技巧的训练,审美素质也得到全面地提高,同时,高科技的发展,高科技的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是时代对年轻一代的召唤,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与社会同节奏,走向美好的明天。
论文作者:方立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9
标签:学生们论文; 计算机信息论文; 技术论文; 过程中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