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田产量结构模式与关键因素分析论文_李丽华

玉米高产田产量结构模式与关键因素分析论文_李丽华

摘 要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玉米生产非常重要。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我国出现了玉米高产田,这对于玉米生产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玉米高产田的产量结构模式已有一定的转变,因此应做好影响产量结构模式与关键因素的分析,以更好地提升产量结构模式的合理性。

关键词 玉米 高产 光温条件 耐密品种

在我国,玉米高产田的数量越来越多。同时,在玉米高产方面所积累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很多地区在生产的过程中都采用了玉米高产品种。在这一过程中,开发出了与之相对应的高产栽培技术,从而使得玉米高产技术可以在更加广阔的范围之内得以发展和应用。所以,我们展开对其结构模式与关键因素的研究也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1.全国玉米高产田的特点

在我国,有8个省份都开始种植玉米高产田。同时,玉米高产田的数量也大大的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玉米种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种植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品种有若干个。种植方式:山东省采用夏播方式,其它地区均采用春播方式,产量也相对较高。

首先,高产田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面积也在不断扩大。当前,我国的玉米高产田数量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每一块高产田平均面积也有所提升,而且全国很多地方的小片高产田也逐渐变成了大片的高产田。玉米高产田对整个玉米生产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这对我国玉米生产的总体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其次,全国的高产玉米田一般都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两个地区,而在这两个区域当中,内蒙古、陕西、甘肃和宁夏四个地区的玉米高产田数量就占到了全国高产玉米田总量的70%以上,而玉米高产田数量原本比较多的新疆地区却没有出现产量特别高的高产田。

最后,高产田在四川省这样一个高温且光照条件不是很好的地区,也频繁出现。四川省近几年出现了产量非常高的玉米高产田。另外,该地很多高产地都处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区,昼夜温差十分明显,呼吸作用产生的消耗并不是很多,所以也为其形成高产这一优势提供了很多的条件。虽然其面积并不是很大,但是它对整个地区玉米高产田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2.不同密度条件下的产量结构

随着密度的增加,穗粒重呈规律性下降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化同样呈减少趋势,但没有规律性。这主要是由于玉米高产田分布在全国的多个省(区),且采用的并非同一品种,穗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品种间相关减少而造成的。

3.产量与重量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产量和穗粒的重量呈现出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单位穗数的相关程度没有前者那样明显。这也充分表明产量和穗粒数及穗粒重量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穗粒数和穗粒重的增加会使其产量也增加,而单位穗数增加则不会起到提高产量的作用。这个结论于之前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年份的玉米种植密度是不同的。

通过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充分证明,单位穗数和穗粒数以及穗粒重都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此外与千粒重也呈现出了负相关的关系。但是,这种负相关还不是十分的明显,充分说明密度和穗粒以及穗粒重都呈现负相关的关系,与千粒重之间并没有非常明显的线性关系,这也就是说穗粒重的提升是增加穗粒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这与之前的研究是一致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玉米高产的关键因素

4.1生态条件

全国玉米高产田大多位于北纬40~45°,大体上东起吉林经过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西止甘肃和新疆。美国玉米高产田大多集中在伊利诺依州和艾奥瓦州,与我国玉米高产田处于同一引纬度的范围内。决定玉米高产的生态条件主要是光照和昼夜温差。地处北纬40~45°的玉米高产田更易创高产,这是因为该区具备两个有利于玉米高产的生态条件:

①光照充足。随着纬度的增加,夏季日照长度也逐渐增加。如长春(北纬43°52′)夏季日照时长要比北京(北纬39°54′)多4h左右。光照是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约着光合速率的高低。光照时间长,则延长了光合作用时间,合成的干物质也就越多。

②昼夜温差较大。随着海拔升高,昼夜温差逐渐增大,而呼吸消耗逐渐降低。内蒙古东部至新疆地带位于我国的第二阶梯,海拔一般1000~2000m。陕北、宁夏、甘肃和新疆的夏季昼夜温差均在10℃以上。呼吸作用消耗的产物为总光产物的1/3,只有较多的光合作用和较少的呼吸消耗,才能积累更多的干物质。

4.2合理密植

密度问题实质是叶面积大小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叶面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光合产物的积累也随之增多,但种植密度并非越大越好。种植密度超过合理密植上限时,因叶片相互遮光,光合效率将大大降低。与此同时,还可以出现植株倒伏而导致减产。

2016—2017年,全国单15000kg/hm2以上的玉米高产田共80块。其中,75.6%的玉米高产田密度为75000~97500株/hm2,比较稳妥的是75000~90000株/hm2的高产田(占高产田总数的48.8%),而密度低于60000株/hm2或高于109500株/hm2的玉米田块均不能获得高产。说明合理密植是决定高产的关键之一,稀植固能结大穗,但若密度低于60000株/hm2,即使每株均能结穗,也很难实现每穗粒重达到250g以上,这与美国大穗不能高产的结论相一致。

4.3土壤养分和水分

土壤养分和水分也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但二者属于人为可控因素。当土壤缺肥缺水时,可通过合理施肥和灌溉加以解决,因而并非决定产量的关键因素。玉米高产田中既有有机质含量高的黑钙土,也有有机质含量低的砂地。在低的地力条件下,通过合理施肥可基本满足高产玉米的营养要求从而获得高产,这充分说明地力不是决定高产的关键因素。对干旱地区的玉米高产田,通过地膜覆盖和灌溉措施也能满足玉米高产对水分的需求。此外,在砂壤土和水培条件下也能创高产的实例,也说明肥水条件并非是决定高产的关键因素。

5.结束语

当前,我国玉米高产田结构模式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同时也更加科学、合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玉米高产田的发展,从而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幸福的美好梦想。

参考文献

[1]赵明、付金东.玉米高产性能定量化分析及其技术途径[J].玉米科学,2008(4).

[2]黄国田.玉米自交系探析[J].玉米科学,2009(4).

论文作者:李丽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  ;  ;  ;  ;  ;  ;  ;  

玉米高产田产量结构模式与关键因素分析论文_李丽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