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画板辅助探究式学习的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画板论文,几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教学之中。较之传统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为物理教学创设的探究情境,具有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等特征。这有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认知方式,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和效益。几何画板就是一种操作方便、交互性强的课件开发软件,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
一、几何画板在探究式学习中的建构性功能
建构主义要求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实施探究式学习时,教师应避免将科学结论现成地传递给学生,而应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逐步建构知识的意义。几何画板作为多媒体课件开发平台,它提供了众多的几何要素和几何要素的结构、变换以及测算。这些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进行审视,既是几何学自身意义结构的素材,又是其他学科知识点物化结构变化,以及物化结构间关系的表征。在几何画板课件开放式的运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探索、试验、思考课件中各几何要素及其结构变换所表现出来的问题,构建自己对课件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几何画板课件在探究式学习中提供了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对感知的物理现象,经过科学的抽象,形成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
二、几何画板在探究式学习中的建构性特点
几何画板以其与众不同的建构性特点,成为物理探究式学习的一个有效辅助工具。首先,几何画板和其他课件开发软件一样,面向对象进行操作,但几何画板的工具箱和菜单都十分简洁,简单易用,对教师而言,上手十分容易,一般课件的开发速度也很快。几何画板的适用性非常宽泛,只要深入探索,就能将几何画板的使用技巧与学科整合起来,开发出优秀的课件。其次,几何画板和其他不使用程序语言的软件不同,它有很好的参数交互性。在运行过程中,可通过调节相关的几何参数来改变输入参数,从而使运行状态也随之改变。最为特别的是几何画板的编辑、运行窗口是合二为一的,运行中还可以再编制开发,课件运行状态的任何改变都可重新保存并作为重新运行的起始状态。正是这些特点,使得几何画板课件为学习者创设了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问题情境,通过学习者的自主选择,不断引导探究行为,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有效地掌握探究的方法和技能。
三、运用几何画板制作探究式学习课件
(一)共点力平衡问题
如图1所示,用水平细线将电灯拉到图示位置,若保持灯位置不变,将细线按顺时针方向由水平转到竖直的过程中,细线受到的拉力( )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1.设计思想
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中,常会遇到和本题类似的动态定性讨论题,采用几何画板作图的方法可清楚直观且快捷地解决问题。课件演示界面如图2。
2.制作过程
(1)作竖直面与顶面。用工具栏中的“画线”工具,画两条相互垂直的线段AB、BC作为竖直面与顶面(图2)。
(2)确定电灯位置,并画拉灯的细线。用“画点”工具在图中适当位置画一点O,在顶面BC上画一点N,同时选中点O、N,在“作图”菜单中选用“线段”选项作线段ON作为悬线。
因水平细线要按顺时针方向动态变化,为此以O为圆心、线段OB长(为了简便,不再另作线段)为半径作一参考圆。方法是同时选中O及线段OB,在“作图”菜单中选用“以圆心和半径”选项作圆,并选中该圆,在“作图”菜单中选用“对象上的点”选项,建立一控制的动点P,选中O点及P点,作线段OP,取线段OP与AB线段的交点M,线段OM作为水平细线。用鼠标左键拖动控制点P时,水平细线就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了。
(3)构作力的作用线。选中点O,在“变换”菜单中选用“平移”选项,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按直角坐标向量”“水平部分”取“0”“竖直部分”取“-3”后确定,得到一平移点G,选用事先存放在工具栏“记录工具”中的箭头,贴在O、G两点上,成为重力作用线。用平移的方法得到G′点,过G′,点分别作OM、ON的平行线得到两交点,并在O点与这两交点之间同样贴上表示力的箭头。
3.调试与运行
将一些不必要的图线依次选中后,用“显示”菜单的“隐藏”选项隐藏起来,使画面简洁,如图2。用鼠标左键拖动控制点P,实现水平细线OM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可直观地观察到水平细线上力的大小的动态变化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力的变化情况。
(二)运动波源问题
1.设计思想
运动波源所产生的多普勒效应和艏波,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生产技术等各个方面,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现象在实验室条件下较难实现,是机械波教学的难点。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感性认识以及必要的学习环境,难以理解波源运动所引起的频率变化,容易造成学习上的障碍,设计本课件的目的就是要克服这一障碍,为学生提供意义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课件的演示界面如图4甲、乙所示,双击图4甲中“动画”按钮,将看到由于波源的运动(波源的运动速度小于波速)而产生的多普勒效应;双击图4乙中“动画”按钮,又将看到波源作超波速运动(波源的运动速度大于波速)而产生的艏波。在几何画板窗口空白处“单击”鼠标左键,运动即刻停止,操作者用鼠标左键拖动控制点,可手动控制波源的运动,仔细观察运动情况,达到探究多普勒效应及艏波成因的目的。
2.制作过程
(1)时间轴的构造。运行几何画板,在“图表”菜单选中“建立坐标轴”选项,建立坐标轴。用“画点”工具在X轴的适当位置上画一点Q,同时选中坐标轴原点O及点Q,用“作图”菜单中的“线段”选项构作一条线段OQ。选中线段OQ,用“作图”菜单中的“对象上的点”在线段OQ上建一控制点P(如图5所示),并作线段OP,使用“度量”菜单中“长度”选项,得到线段OP的长“s=××cm”,该值随P点的运动而改变。
同时选中点P及线段OQ,在“编辑”菜单选中“操作类按钮”中的“动画”选项制作一个动画按钮,运行的快慢可自行选定,这样运行的时间轴就构造完毕了。再同时选中点P及O,在“编辑”菜单选中“操作类按钮”中的“移动”选项制作一个按钮,并利用文本工具将按钮的名称改写为“还原”,双击该按钮,可让时间回零。
(2)波源的构造。在窗口中构造一条线段MN,用“作图”菜单中的“对象上的点”在线段MN上取一控制点L。同时选中点M、L作一线段ML,使用“度量”菜单中“长度”选项,得到线段ML的长“l=××cm”。依次选中点O及线段ML,作以O点为圆心,线段ML长为半径的圆,交线段OQ于A点。同样,以A点为圆心,线段ML长为半径,作圆交线段OQ于B(如图6所示)。以同样的方法,在线段OQ上依次取得点A、B、C、D……若干个作为波源的位置。
(3)波面的构造。用画点工具在Y轴上取一点,过该点作一线段JK,用“作图”菜单中的“对象上的点”在线段JK上取一控制点D。选中点D,使用“度量”菜单中“坐标”选项,得到点D的坐标值“D:(××,××)”。运用“度量”菜单中“计算”选项,得到点D的横坐标值“d=××cm”(如图7所示)。
在窗口界面上选中“s=××cm”,使用“变换”菜单中“标记距离”选项,再选中点O,使用“变换”菜单中“平移”选项,在“平移”对话框中选择“按直角坐标向量”,“水平部分”选“0cm”,“竖直部分”选“按标记的距离”,然后确定,得到平移点H。依次选中点O及H,用“作图”菜单中的“以圆心和圆周上的点画圆”选项,得到第一个波面“圆1”。作以后各个波面前,先要计算出各个波面的半径。只有各个波面的半径依次按规律变化,才能够产生出多普勒效应和艏波的动态效果。
运用“度量”菜单中“计算”选项,分别计算R[,2]=s-l-d、Sgn[,2][d-(s-l)]、r[,2]=(R[,2]×(1-Sgn[,2]/2)(Sgn为符号函数,在“计算器的函数菜单中选用”。式中Sgn[,2],为符号函数Sgn[,2][d-(s-l)]的略写,其作用是为了控制波面依次出现的时机,这一点在制作中十分关键。当d-(s-l)>0时,Sgn[,2]=1,r[,2]=0,不出现波面的圆;当d-(s-l)<0时,Sgn[,2]=-1,r[,2]=R[,2],出现波面的圆)。选中r[,2]=(R[,2]×(1-Sgn[,2]/2),使用“变换”菜单中“标记距离”选项,再选中点A,使用“变换”菜单中“平移”选项,在“平移”对话框中选择“按直角坐标向量”,“水平部分”选“0cm”,“竖直部分”选“按标记的距离”,然后确定,得到平移点W。如在窗口不能出现平移点,可以用鼠标左键拖动控制点P,直至出现平移点。依次选中点A及W,用“作图”菜单中的“以圆心和圆周上的点画圆”选项,得到第二个波面“圆2”。第三个波面“圆3”的制作是运用“度量”菜单中“计算”选项,分别计算R[,3]=r[,2]-l-d、Sgn[,3][d-(r[,2]-l)]、r[,3]=(R[,3]×Sgn[,3]/2),以B点为圆心,r[,3]为半径作波面“圆3”的方法同上。这样,依次作第四个波面、第五个波面……
3.调试与运行
将一些不必要的对象隐藏起来(如图4所示),使整个界面简洁清晰,达到最佳的演示效果。
(1)多普勒效应的演示。用鼠标拖动控制点D,将d的值设置为大于零,双击“动画”按钮,屏幕上就会出现由于波源的运动而产生的多普勒效应现象。课堂中,为便于学生能自主探究,可在课件运行中的任何时刻,用鼠标左键点击界面空白处,课件立即停止运行。用鼠标拖动控制点P,使课件在操作者的手动控制下运行。根据需要,还可以用鼠标拖动控制点D或L,观察由于波源运动速度的快慢变化,而引起波面的疏密变化,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频率的不同变化。
(2)艏波的演示。用鼠标拖动控制点D,将d的值设置为小于零,双击“动画”按钮,屏幕上就会出现由于波源的超波速运动而产生的艏波现象,波面的包络面呈圆锥状(马赫锥)。艏波现象在中学物理中虽然不作教学要求,但它和多普勒效应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两者联系密切,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应该可以接受。这样,学生一般就能够认识子弹掠空而过发出呼啸声、快艇掠过水面后留下尾迹的原因了。
由此可见,几何画板课件在物理探究式学习中,对问题情境作了更深入的剖析和全面的展示。它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再以直观的显示和人机交互的特性,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观察——思考的反复过程,进行探索,最终“水到渠成”的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内心体验,激发了他们探究未知世界的心向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