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三脚架,三个三脚架和九个三脚架_黄帝论文

一个三脚架,三个三脚架和九个三脚架_黄帝论文

一鼎三鼎和九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鼎三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鼎,原本是煮肉食物的三足砂锅。从一鼎发展到九鼎,夏商周三代,鼎已成象征政权的重器、宝器。

黄帝的祖父辈的泰帝,可能处于极言“食”的时代,特意选择鼎作为祭万神的重要神器。

黄帝意识到万神之中,有不同类型的神,又有不同方式的祭祀,即把万神分为天神、地神(祗)、人神(鬼)三大类,或者说三大重点之神,铸出天、地、人三鼎神器,以便分别祭祀。这可能基于“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山川草木和五谷皆有灵”而为神等的认识,选择了天、地、人为重点祭祀之神。在三个重点之神中,尤以人祖之神更为重要。

放置有人神之鼎的祭器的地方,便具有祖(族)庙的性质。古代的祖庙,是祭祀那些曾经建立过重要功德的祖父辈(人神)的重要地方,是所有神中重之又重的祭祀神。

以鼎为神器,最早始于何时不可考。虽然有说泰帝兴神鼎一象万神,似乎证明是从泰帝开始,但没有说明此鼎是陶或是铜质,笔者根据当时的条件推知,应是陶而不是铜。泰帝的一鼎神器的万神之庙设在何处?成为我们考古工作的一个难题。

黄帝铸三鼎是为建神庙的重大政治活动。在氏族社会阶段,建神庙尤其是建祖神庙,是“治国安邦”的最重大事件,所以黄帝南征北战统一大中原之后,在灵宝铸鼎原一带,建立了以神庙为核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部落联盟的最高统帅中心。

灵宝铸鼎原一带,是黄帝亲手建设的氏族最高都邑的所在地。黄帝逝世所举行的天葬——升仙仪式,就选在祖庙重地进行。

“三鼎”在当时是最高部落联盟神庙中的神器,又因为是黄帝所铸并设置在最高层的神庙中,所以才具有神秘性和权威感。其中的人神鼎,除了代表黄帝氏族祖父辈外,是否还含有各部落首领的祖父辈之神?从下文禹铸九鼎之制看,黄帝的人神鼎似有此含意,所以夏禹受此启发,并加以发挥和发展。

黄帝铸“三鼎”,禹铸“九”鼎,这里“三”和“九”是不是巧合暂且不论,但以鼎为内容的祖神庙则是共通的。

黄帝的“三”鼎,是天、地、人三神的祭祀代表器,突出了人神而注重祖神的祭祀。禹的“九”鼎,是九牧之长的祭祀代表器,即以人神为礼而尊崇九州之牧长,实际是控制九牧之长的方式。

禹认识到人神祖庙的特殊重要性,所以发展了突出人神祖庙的至尊制度,特舍天神与地神而独建人神祖庙。商周各王对“九鼎”特别尊崇,视为政权性的重器,从而导致战国时代各地方诸侯王或明或暗争夺“九鼎”的许多事件。这种特殊性,似在夏禹的“九鼎”中已有所体现。

禹让各州牧长捐献铜料,为各州牧长铸出“人神之鼎”,建立了各州牧长的祖庙,配上人神鼎作为祖庙中的祭祀神器。各州牧的祖庙,当时集中建在夏禹的都邑附近,各州牧长集中在各自祖庙里。这样,各州牧长与州民就断了直接的关系。禹以人鼎祖庙为由,有效地控制了各州牧长。把黄帝时代松散的部落联盟,变成了真正统一的第一个国家政体。

夏代虽然在中原建立国家并设置国都,但因各种原因,曾迁都过七个地方。九州牧的祖庙和九鼎也跟着同迁。直到夏桀亡国,“九鼎”一并传归商王朝所属。夏灭鼎迁,鼎便成了政权交替之物而初具政权象征的性质。

商王朝也迁都多次,九鼎也同样随都而徙。商亡鼎迁,又成了商周时代的政权交接物,使鼎更成为政权的象征。

东周时代,鼎成了各个强大的侯国巧取、抢夺时的目标,似乎抢到了“九鼎”就有了一切。

鼎,本为煮肉食的三足铜锅,却逐渐演变成夏、商、周三代的政权性交替的重器和宝器,在东周又发生保鼎、夺鼎的许多事件。有识之士早就根据夏、商亡国与失鼎的历史原因,指出国之强弱在德而不在鼎,九鼎仅仅是权力的象征罢了。

《史记·五帝本纪》和《史记·封禅书》同出于司马迁之手,但前者说黄帝“获宝鼎”,后者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之下”。这种不同的说法,成为后人争论的焦点之一。黄帝灭蚩尤之后,为“治民”与“抚万民”而做了许多大事,“获宝鼎”是大事之一。笔者认为《封禅书》中的铸三鼎,可作为对《五帝本纪》中“获宝鼎”的注释。

黄帝“获宝鼎”干什么?就是铸天、地、人三鼎分别祭祀,突显了人神而使神庙具有祖庙的性质。也就是说,灵宝铸鼎原的三鼎神庙,具有黄帝氏族的祖庙的性质。

黄帝在涿鹿战蚩尤之前,是过着“往来无常处”、“未尝宁居”的游击战式的生活。自此之后,黄帝有了固定性的最高层次的都邑之所了。

我们为什么推断黄帝把他的“首府”建在铸鼎原?除了文献记载和传说以外,考古调查所知,铸鼎原周边的黄河南岸、北阳平和沙河两岸,有20多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遗址,这些遗址像散落的星辰一样拱卫着铸鼎原。其中北阳平和西坡两遗址,面积都在100万~200万平方米之间。更值得强调的是,黄帝庙遗址之下就是仰韶文化遗址。再看灵宝全市区,从龙山文化到仰韶文化的遗址达110 多处(若详细考察会超过此数),相当多的遗址面积都在10万平方米以上。在一个县级市的范围内,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遗址数量之多、分布密度之高、单位面积之大,这在全国是仅有的。这些情况表明这里无疑是庙底沟类的核心区,加之其沟通三省、控扼函谷古道的重要地理位置,尤其是它们和传说众多的黄帝史迹的扣合,这一切不能不让人猜想,黄帝把其部落联盟中心建在灵宝的可能性。其一,五帝时代最发达、最强盛者为黄帝氏族;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庙底沟类型文化,是最发达的类型文化。两者比较吻合。其二,黄帝活动的范围,南至江湘,北抵长城内外,东至海滨,西达甘肃一带;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影响的区域与此略同。其三,黄帝时代号称距今5000多年;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的[14]C测定, 距今5000至5700年之间,时代较为接近。其四,灵宝境内很多传说中的黄帝史迹,分布在仰韶文化遗址的面积最大、蕴集最密的群落中。仰韶文化中心在此,以“三鼎”为标志的黄帝祖庙在此,是巧合,还是必然的组合?上述的吻合、略同、接近和组合,很自然使人们思考:黄帝文化与仰韶文化(中晚期)有一定的关系。

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之后,仅解决了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中晚期以后的历史问题。需要上溯的五千年五帝文化和龙山文化中早期到仰韶文化的断代,已引起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关注。

标签:;  ;  ;  

一个三脚架,三个三脚架和九个三脚架_黄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