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形货币与无形货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货币是一个古老的存在,它从流通中一脱胎,便以自身的“魅力”成为加速流通发展的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任何一个旧式结构的社会一旦向货币敞开大门,迟早要失去它原有的平衡,不能控制从中释放出来的能量。……在货币的冲击之下,任何社会都要脱胎换骨。”〔1 〕在社会化大流通中,货币一改过去仅以实物形态存在的状态,无形货币成了流通中新的冲击力。
一、对有形货币和无形货币的界定
在金融创新之前,货币的界定比较明确,作为交易余额的货币和作为投资的其他金融资产之间的界限比较明确,货币一般表现为实物形态,如开始的实质货币,其用作货币与非货币的本身价值相等,货币面值等于价值,这不论是远古时期的牛、米、盐、贝壳、皮革,还是近世纪的贵金属货币。在近代的代表实质货币,与实质货币属性相同,是一种政府和银行发行的替代实质铸币的纸币或等值存单。在流通交换中,纸币代表实质货币,只不过这种货币可免除铸造费用,避免铸币长时间流通后的磨损、熔蚀、削剪,便于携带,更方便发挥媒介流通的作用。当货币由实物形态转向信用形态时,无形货币便产生了,流通中出现的“货币乘数”、政府投资乘数等就是货币在运动中形成的。特别是当大规模的金融创新开始后,大批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使金融资产之间的替代性加强,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难以区分,广义的货币与狭义的货币之间、交易账户与投资账户之间、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同时有形货币的存量和流量呈现相对减少的趋势,无形货币则大为膨胀。纸本位货币只有当它和黄金保持等价或一定比值时,才是原来意义上的价值符号,而当纸币脱离了这种内在规定,表现为独立的货币时,它所表现的商品价格不需要通过金币(价值)来换算,纸币就变成了真正的流通券纸币,流通券纸币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虚拟色彩”,纸币本身不具有内在价值,币值只不过是单位纸币的购买力,货币数量与物价是函数关系。这里,我们把流通券纸币作为有形货币,而把它在流通中产生的增量,即与有形货币的发展相伴生的无形货币和最后以货币单位计值,表现为资本形态或金融工具形态的货币统称为无形货币。
二、有形货币与无形货币的形态
在西方国家,有形货币一般分为三种:M[,1]=通货+活期存款, M[,2]=M[,1]+小面额定期存款,M[,3]=M[,2]+大面额定期存款;M[,1]为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2]、M[,3]为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此划分为两大类:M[,1]与上述M[,1]内容相同;M[,2] =M[,1]+准货币。
无形货币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1.第一类无形货币是有形货币在运动状态中产生的增量货币,指流通中产生的货币增量——货币流通量减政府发行的货币数量,是流通中的有形货币与无形货币总和在商品交易中的价值总量。一定数量票面额的货币在一定时间内同商品发生交换的次数越多,有形货币产生的增量就越大,无形货币的价值量就越高。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数量的有形货币同商品交换的次数是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快慢决定着无形货币的多寡。货币流通速度定义如下:
GNP ΣP[,x]q PQ
V≡───≡──────≡───
M M
M
式中:V——货币流通速度;M——货币发行数量;GNP ——社会总产值;P[,x]——某种商品平均价格水平;q——某种商品销售数量; P——社会平均价格水平;Q——社会总产品数量。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货币的发行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相乘,就成了有形货币与流通产生的增量货币——无形货币的总和,这个总和实际上代表着社会平均价格水平乘以社会总产品数量,代表着国民生产总值。假定货币的发行量为1,年均流通速度为8,那么1表现为有形货币,8-1 =7则表现为货币在流通中的增量, 即有形货币在流通中产生的无形货币。
2.第二类无形货币是有形货币以无形货币形态存在。如以各种信用卡的形式替代有形货币,在流通中用于交换,流通中的货币发行量并没有减少,但是用现金直接交易的货币数量却大为减少。纸币是信用货币,信用卡是信用货币的信用货币,信用卡代表的货币数量,实际上是以有形货币为基准的,信用卡上货币的增加或减少标志着相应的有形货币的变化。信用卡作为无形货币的形态,使有形货币对流通的媒介更为便捷,使货币流通不必通过有形货币的辗转,使大量的纸币现金退出流通,有形货币的流通分离为“账簿”上的数字变换和信用卡上的数字变换。在流通发达国家,信用卡对现金的替代已成了一种普遍行为,美国人均拥有7张信用卡,日本人均拥有6张信用卡,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一位美国人拥有1159张不同的信用卡。电子货币的出现,完全替代了有形货币,大量的货币通过电子化转账,迅速地展开“电脑”中存储信息的变换,有形货币“原地不动”,电子货币却周转了多次。人们在电子网络账户中储蓄,在电子账户中取款,通过与银行联网的电子账户,迅速支付商品和服务。电子货币将以比纸币更节省时间、纸张和邮费的优势加速媒介,流通的速度仅在按下按钮的瞬间。
3.第三类是以“虚拟资本”形式存在的无形货币。这种无形货币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代表实际资产(含无形资产),并始终与实际资本共存的各种证券,包括公司股票和债券。股份企业作为一种组织框架,以虚构的个体取得独立的法人地位,占有企业资产并行使对资产的经营权、管理权、分配权和处置权。股票作为股权证书具有双重的虚拟性,一是在出售时就已包括的无形资产的虚拟化和资本化,二是认购者在购买时只是购买了所有权证书,并不拥有可以按相应份额所能见到的实际资产。公司债券与股票一样也具有双重的虚拟性,认购债券者对发行人的索偿权并不指定公司的特定资产,仅凭发行者的一般信誉。另一种是并不直接代表实际资产(含无形资产),而仅凭政府信用发行的各种债券。政府债券一类用于生产性投资的政府开支,与企业债券同属一类虚拟资本,另一类用于非生产性的政府开支,成为被政府消费的不能增值的虚拟资本,这部分债券被认购后,换来的货币已被政府花掉,但政府的债券依然以无形货币的形态存在,并仍然保持着价值增值的外衣,这时政府债券就具有了比公司债券更大的虚拟性。从80年代初开始,股票、债券等证券形式成为无形货币的主要形式,证券投资成为金融体系变革的重要标志。据统计,1990年外国人拥有的债券和股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德国是58%,美国达93%,日本更高达119%。 全球证券交易仅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外国证券交易额,目前就达25,000亿美元。1994年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总额达9860亿美元,其中,通过证券进行的融资达5620亿美元,占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总额的60%左右。1995年融资总额达12,580亿美元,通过证券的融资创历史最高纪录,以证券表现的无形货币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主要融资形式,证券化的无形货币形成的资本流通已无国界可言。
4.第四类是以金融衍生工具形态表现的无形货币。金融衍生工具是“虚拟资本的虚拟资本”,是无形货币的多重存在,当交易物为股票的衍生物时,无形货币既包括了股票的双重虚拟性,又包括了股票指数对股票的再虚拟性。
股票指数是根据世界上一些大的股票市场上不同的股票计算对象、不同的基数、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代表当地股票价格水平和跌涨趋势的一种综合的股票价格指标。如道-琼斯指数包括:道—琼斯工业平均 指数,由30种有代表性的大型工业公司的股票组成;道—琼斯运输业平均指数,由20种有代表性的运输业公司的股票组成;道—琼斯公用事业平均指数,由15种公用事业公司股票组成;道—琼斯综合指数,由上述65种股票综合计算产生,它以1928年10月1日为基期,基期指数为100,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意义的一种股票价格指数。再如日经指数,是日本经济新闻社向道-琼斯公司买进商标并将它编制成的股票价格指数,包括 225种成份股,以1950年5月7日为基期,平均股价为176.21日元。 1997年初美国的道—琼斯指数突破了7000点大关,保持了连续5 年的股指飙升。据国际调期与衍生协会(ISDA)、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目前全世界金融衍生产品已达1200多种。1993年底,未平仓合约的名义总金额高达18万亿美元,金融衍生交易未清偿额1994年已达88,380 亿美元,1997年估计可达10—14万亿美元。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显示, 1995年全球外汇交易平均每天成交额已达1.23万亿美元,估计目前已达1.3 万亿美元以上。期货、期权、互换、远期等金融创新产生了日益增多的无形货币,这种无形货币与有形货币几乎脱离了关系,从G-G′-G″- ……都没有有形货币的加入,无形货币成了货币流通的主宰,成了没有对应交易物的直接流通。作为虚拟资本的股票、债券,作为金融衍生工具的商品期货,或多或少都与实际资产保持着联系,虽然它们的价值增殖和价值规定已经相对独立于实际资产价值增殖而运动,但实际资产的经营结果将直接决定前者的命运,而期权、股指、利息率期货和物价指数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根本割断了与任何实际资产的联系。以美国为例,1973年的期货合同98%以上是产品和金属,1993年的期货合同产品和金属还不到 35%,1994年金融衍生物总量已占GDP的35%以上。目前,世界资本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几乎成了完全意义上的无形货币,它的运动过程更依赖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和流通状态。
注释:
〔1〕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 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2月出版,第5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