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_能源消费论文

循环经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循环经济论文,和谐论文,战略论文,能源消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92(2005)05-0008-06

一、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当前,国际上普遍采用1969年美国计量经济学家Granger提出的因果关系分析方法来研究能源消费(EC)与经济增长(GDP)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思路

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基本思路是:假定有两个经济变量,一个是国家的能源消费为EC,另一个是经济增长为GDP;如果这两个经济变量在同时包含过去EC和GDP信息的条件下,对GDP的预测效果比只单独由GDP的过去信息对GDP的预测效果更好,即变量EC有助于变量GDP预测精度的改善,则认为EC对GDP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1]。具体分为两步:

首先,建立经济增长GDP和能源消费EC的回归模型:

附图

其次,分别对回归模型中的β[,i](i=1,2,…,m)=0进行检验,这个假设实际上等同于“EC不是引起GDP变化的原因”。如果拒绝了β[,i](i=1,2,…,m)=0的原假定,则我们就拒绝“EC不是引起GDP变化的原因”的假设,从而得出结论:EC对GDP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同样地,我们可以对β[,j](j=1,2,…,m)=0进行检验。如果拒绝了β[,i](i=1,2,…,m)=0的原假定,我们就可以判断GDP对EC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二)研究结论

按照上述方法和思路,一些学者结合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大致得出了三种主要结论:(1)经济增长决定于能源消费,即EC是因,GDP是果;(2)能源消费决定于经济增长,即GDP是因,EC是果:(3)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互相决定,互为因果。

在欧美,Kraft J.和Kraft A.在对能源经济的研究中首次发现了美国GDP对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随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扩展到了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法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2]在亚洲,近年来也有学者应用因果关系分析方法研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大致类似的结论,即二者存在着单向或双向的关系。Glasure和Lee发现了新加坡能源消费对GDP的因果关系[3];而Yu和Choi则发现了韩国GDP对能源消费的因果关系[4];Asafu-Adjaye J.的研究则显示了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两国能源消费对GDP的因果关系以及菲律宾和泰国两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5]。

在中国,韩智勇等人选取1978~2000年的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实际GDP的数据,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后得出结论,即1978~2000年间中国能源消费与GDP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6]。

二、我国能源消费的困境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中,经济增长是因、能源消费是果的情况较少(目前仅见韩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能源消费决定经济增长或两者互为因果(我国即是如此)。因此,我国能源消费中供给和需求的状况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状况已经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正从纵深层面上受到能源消费状况的制约和影响,突出表现在资源数量相对不足、能源消费效率底下、结构单一、供求失衡等方面。

1.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能源供给能力有限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探明的可采储量而言,人均能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另据有关专家估计,若按目前的开采水平,我国石油资源和东部的煤炭资源将在2030年耗尽,水力资源的开发届时也将达到极限。除煤炭资源外,石油、天然气等均不能满足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表1 中国主要矿产能源人均拥有探明储量与世界的比较[6]

矿种

  单位

世界人均  中国人均

中国/世界(%)

煤炭吨

 162.48

 90.45

 55.67

石油吨

  23.25

  2.59

 11.14

天然气

立方米 24661.32

1079.90

  4.38

2.能源消费利用效率低

随着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逐步转变,尽管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比以前有了较大提高,但与能源消费本身的可利用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为32%,能源系统总效率为9.3%,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50%左右,90%以上的能源在开采、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过程中被损失和浪费。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单位GDP能耗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中国分别是瑞士、日本、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的14.4倍、10.6倍、8.8倍、8.3倍、4.6倍和4.2倍(注:引自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2002)”。)。据国家统计局的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万元GDP能耗达1.58吨标准煤,同比上升5.3%。图1显示了我国与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单位能源利用效率的比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的利用效率仅仅比俄罗斯高,而与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

附图

图1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单位能源生产的GDP比较

3.能源消费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煤炭占有绝对比重

目前,在世界能源消费中,高质量的液态、气体能源所占比例为60.8%,而我国仅为19.1%。图2显示了我国主要年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支撑,其比重一直稳定在70%左右,石油大致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化石燃料依赖过度的状况。这种过度依赖化石燃料的消费结构必将对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压力,其主要表现在:

附图

图2 中国主要能源消费比例变化

第一,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对环境造成极大压力。据测算,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的90%、氮氧化物的67%均来自于燃煤。以大气污染情况为例,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

第二,增加治污成本,造成环境成本和经济损失。国内外相关机构的研究成果显示,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3%-7%,而且公众健康也因此产生较明显的损害。

第三,日益增加的石油消费量可能引发潜在的石油安全问题。我国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从1995年的7.6%增加到2000年的31.0%。预计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最少也要4.5亿吨,届时石油的对外依存度有可能接近60%,与目前美国的水平相当(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8%),这可能会诱发潜在的石油危机。

4.能源消费中供需矛盾加剧

我国的能源消费供需矛盾加剧,不仅表现在长远上,我国主要能源在总量供应上会出现递减以至最终枯竭的态势,还表现在现实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呈现出剧增,而能源生产增速却跟不上需求的增长。从表2中可以看出,自1992年开始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便超过了生产总量。近两年来,由于我国倡导节约型社会建设,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供需绝对差额却逐年加大。

表2 中国能源供需变化情况

单位:万吨标准煤

年份

生产总量

消费总量

保证程度(%)

1978

62770

  53144

  109.84

1980

63735

  60275

  105.74

1991

104844

 103783

  101.02

1992

107258

 10917098.24

2000

109000

 12800085.15

2001

120900

 13491489.61

2002

138369

 14822293.35

2003

160300

 16780095.53

资料来源: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2002)”。

今后,如果当前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态势不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这种供求矛盾仍会十分突出,这是因为:一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据对未来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的预测,在未来15年间,我国终端能源消费量将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时将高达1512百万吨油当量(1吨油当量=10.486×10[6]大卡=1.498吨标准煤),其中固体燃料、油、气、电力、热力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4%、4.5%、5.2%、5.5%、5.3%,届时将分别达到755、395、47、255、71百万油当量(注: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未来一次能源供应预测(http://www.sx.cei.gov.cn/fzlt/nysj.htm)。)。二是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费,能源的供给状况日趋严峻,形势不容乐观。据世界能源委员会/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的评估,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开采成本较低的化石燃料储量将在本世纪中期到末期耗尽。

能源消费中的供求矛盾必然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比发达国家要大得多,能源供求矛盾会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来巨大压力。据测算,2001年中国终端能源用户在能源消费上的支出为1.25万元,占GDP总量的13%,而美国仅为7%(注:中国能源综合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小组(http://sdep.cei.gov.cn/index/a/aindex.htm)。)。其二,增加了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成本,造成通货膨胀压力,冲击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循环经济是节约能源消费、实现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其内涵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在本质上要求改变过去的以“资源—产品—废物”为模式的单向的“直线型”产业链条,转而形成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模式的“圆圈型”产业链条,实现人与自然相互和谐、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相互协调。按照这样的目标,要求循环经济具有以下的原则和特征:

1.循环经济要求在实际操作中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利用原则(Reuse)和资源化原则(Resource)

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的流量。换句话说,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的。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在于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也就是说,尽可能多次或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用和综合利用。

2.循环经济的特征

根据循环经济的原则,综合国外循环经济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发现,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循环经济是一种物质在经济体系中的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生态经济。通过物质循环反馈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量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第二,循环经济是依存于一个技术体系的物质层级利用的经济。它以物尽其用为条件,强调经济系统整体的最优,而不是强调单个经济链条的最清洁和最有效。

第三,循环经济是功能型经济而不是数量型经济。这就是指生产和消费的“非物质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尽量减少对物质的消耗,特别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以达到在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同时,大幅度地减少物质的消耗。

第四,循环经济是要求经济体系各部门联合并协调运作的经济。它追求在现有产业体系中,将一个部门的废弃物用于另一个部门的原材料,实现物质能源在体系中的循环利用。

从循环经济的原则和特征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战略举措。

四、几点启示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能源的消费,但不管从现实还是从长远来看,我国的能源消费形势又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着极不和谐的状况。循环经济是实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和谐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关键手段,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普及循环经济知识。通过培训和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和功能,使政府在制定政策、企业在从事生产、公民在进行消费时都能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合理安排其行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建设节约型社会而努力。

2.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立与发展循环经济相匹配的、对环境有利的技术支撑体系。要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3.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要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二是可以仿照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对于实施循环经济策略的企业和项目给予财政补贴、贷款优惠、税收优惠等。

4.探索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推行“绿色GDP”制度。GDP的增长,并不能反映为经济增长所付出的能源代价,也不能反映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为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为循环经济新体制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应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保护费用等难以计量的社会经济发展成本。与此同时,为扭转一些地方和行业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GDP增长的错误做法,我们在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时,不能只看GDP,也不能只看“政绩指标”,还要看“绿色指标”。

标签:;  ;  ;  ;  ;  ;  ;  ;  

循环经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_能源消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