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介入科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探讨抗凝溶栓联合中药封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下肢DVT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抛硬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抗凝溶栓治疗配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实施抗凝溶栓联合中药封包治疗并配合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4.34%和护理满意度98.11%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7.55%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DVT患者采用抗凝溶栓联合中药封包治疗并配以全面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抗凝溶栓;中药封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比较常见而且多发的一种疾病,主要是指血液在下肢的深静脉腔内发生异常凝结,致使静脉腔阻塞,静脉回流出现功能障碍,进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1]。DVT治疗难度比较大,在进行药物治疗过程中,加强对下肢DVT患者的护理对其快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封包主要是将中药药包放置在患病部位,药物通过皮肤被吸收,达到调和气血、温经通络、祛湿驱寒的目的[2]。本文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下肢DVT患者,探讨抗凝溶栓联合中药封包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到2018年2月收治的下肢DVT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抛硬币法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3例。其中研究组男27例,女26例;年龄24-62岁,平均(37.34±6.25)岁;病程1-24天,平均(10.14±1.37)天。对照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26-57岁,平均(25.84±6.13)岁;病程1-26天,平均(11.03±1.25)天。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抗凝溶栓治疗配合常规护理干预,抗凝溶栓方法:尿激酶10-50万U配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注射,1次/d,共7d,总剂量为200-300万U;另给予4100U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2次/d,共10d。研究组实施抗凝溶栓联合中药封包治疗并配合全面护理干预,抗凝溶栓方法同对照组,中药封包治疗方法:将2kg消栓通脉散碾碎后装入长80cm、宽50cm含有多个小袋的棉布袋中,中药薄厚要均匀,包于患肢上并用绷带固定,每日4-6h,完成封包后倒出消栓通脉散晾干再碾碎,布袋一用一洗,每袋药物可使用两次,连续治疗14d。全面护理干预措施:①基础护理:叮嘱病人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用力,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以防血栓脱落;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师。②心理护理:进行护理操作时要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关心、体贴病人,多与患者沟通;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并介绍成功案例,消除患者不良情绪,鼓励其保持乐观心态,积极治疗。③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治疗期间,观察患者出凝血倾向,是否存在口腔黏膜、皮肤、静脉穿刺点及牙龈等出血,观察皮肤温度、颜色,大小便颜色,远端肢体搏动情况,告知病人切勿随意碰触患肢,并清洁局部皮肤。④中药封包的护理:薄厚均匀,松紧适中,封包后实时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如出现水泡、红疹、瘙痒等及时停用,并报告给医师,积极配合处理。⑤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合理饮食、运动,多喝水,如西瓜汁、绿茶、菊花茶等以便与清热利湿;多吃清淡、富含纤维素食物以及新鲜蔬菜、水果,禁辛辣、油腻之物,如可选择菠菜、茭白、萝卜、苦瓜等具有清利作用食物,以免增加血液粘稠度,导致血液瘀滞;除急性期外,指导患者多进行被动活动,如抬腿、外展、屈伸患肢、内收、足踝环转等,患肢抬高时需高于心脏20-30cm,每次被动运动30-60min,2-3次/d,患者可根据自身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运动时间,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水肿发展,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疗效评定标准:患肢肿胀、疼痛消失,皮肤温度正常,站立或行走时未见浮肿,无压痛视为显效;平卧时患肢肿胀、疼痛减轻,皮肤温度正常,无压痛,久站后疼痛、肿胀加重视为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变甚至恶化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问卷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软件SPSS 20.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描述,行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研究组下肢DVT患者总有效率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下肢DVT患者治疗效果n(%)
3 讨论
DVT是外科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静脉管壁损伤为三大主要致病因素。该疾病在中医学上属“瘀血”、“肿胀”、“脉痹”范畴,主要是因为湿热流注到血脉经络,导致气血运行不通畅,进而瘀阻血脉经络。临床症状常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皮肤温度增高且颜色呈现紫色,局部出现溃疡,活动加重,静脉迂曲扩张等,严重者会引发机体缺血而坏死,使患者丧失劳动力,更有甚者会出现血栓脱落而导致肺栓塞,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下肢DVT患者总有效率94.34%和护理满意度98.11%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下肢DVT患者并发症发生率7.55%明显比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可能为:(1)尿激酶能够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发挥溶栓的作用,并能有效清除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同时能提高血管中ADP酶活性,降低了血小板聚集,从而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而中药封包采用外敷治疗方法,药物通过皮肤被吸收,能够活血行气、祛湿通络,改善血液循环,中西医药物合用可达到抗凝血、降低血液粘稠度以及消除皮下血肿的目的[4]。(2)与此同时,通过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自信心,提高治疗依从性。绝对卧床休息可防止活动促使静脉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密切观察患者病情便于及早发现问题,及早给予解决对策,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通过多饮水来降低患者血液粘稠度,多吃高蛋白、低脂、低盐及高维生素食物,有利于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减轻其腹压,促使下肢静脉回流。适当的早期主动与被动运动功能锻炼,能够促进患者静脉回流,降低静脉压,减轻患者疼痛感及水肿,同时利于恢复静脉泵,降低凝血功能障碍及患肢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5-6]。
综上所述,下肢DVT患者采用抗凝溶栓联合中药封包治疗并配以全面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状况,提高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晓慧,马永琛.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22):73-75.
[2]王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6):201-202.
[3]门萍.中西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14):164-165.
[4]常征,王小平.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J].中医学报,2014,29(05):743-745.
[5] 马国华.中西医结合护理在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临床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8(2):126-128.
[6] 刘卉,王春晓.循证护理预防直肠癌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1):145-146.
论文作者:石丽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封包论文; 患者论文; 下肢论文; 静脉论文; 中药论文; 并发症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