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大学生消费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越发达,商品越丰富,消费方式的变化就越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整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研究者的关注。笔者选取1990—1998年间《青年研究》刊发的关于大学生消费的所有文章为考察对象,就其内容、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以揭示九十年代大学生消费研究的总体状况。由于《青年研究》是国内大学生研究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选择该刊文章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大体反映该领域的基本面貌。
一、九十年代大学生消费研究概况
(一)论文数量
1990年以来,《青年研究》共发表大学生消费方面的文章36篇,详见表1。
表1 九十年代大学生消费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篇数 2 1 2 4 4 5
比例(%) 5.6
2.8
5.6 11.1 11.1 13.9
1996 1997 1998 合计
篇数 6 3 936
比例(%)16.7
8.3 25.0 100.0
说明:尽管有几篇文章的主题并非大学生消费,但由于其中也有这方面的重要论述,因此纳入了本表的统计范围。
其中,前5年13篇,占37%,后4年23篇,占63%。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学生消费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这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也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关,反映出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学生消费问题的重要性。
(二)研究内容与主题
九十年代,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内容很广,主要可以归纳成三个方面:
1.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消费观念,这种观念的特点、变迁、及对消费行为的影响都是消费观念研究的兴趣所在,有关文章共14篇,占消费研究论文总数的38.9%,是大学生消费研究的重要内容,其年度分布状况见表2。
表2 九十年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19901991199219931994
消费观念研究 1
1
1
1
2
消费研究论文 2
1
2
4
4
消费观念研究50.0100.0
50.025.0 50.0
论文比例(%)
1995199619971998合计
消费观念研究 3
0
1
4 14
消费研究论文 5
6
3
9 36
消费观念研究60.0 0 33.344.4 38.9
论文比例(%)
说明:消费研究的36篇文章中,对消费观念有重要论述的文章都在统计之列。
2.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消费行为即通过支付一定货币或信用以获得满足个人所需商品或劳务的过程,是大学生所共有的一项基本活动,因此必然是大学生消费研究的基本内容。36篇文章中,研究消费行为的共29篇,占80.6%,其年度分布状况见表3。
表3 九十年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19901991199219931994
消费行为研究 1
0
2
4
4
消费研究论文 2
1
2
4
4
消费行为研究50.0 0100.0
100.0100.0
论文比例(%)
1995199619971998合计
消费行为研究 4
6
2
6 29
消费研究论文 5
6
3
9 36
消费行为研究80.0
100.066.766.7 80.6
论文比例(%)
说明:消费研究的36篇文章,对消费行为有重要论述的文章都在统计之列。
从时间上看,消费行为研究的内容和主题越来越全面化、精细化,有关于大学生消费行为基本状况的,也有专门探讨消费行为某一个方面的。概括起来,消费行为研究可以分成三个方向面:
①消费行为的一般状况和特点 这方面的文章有15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51.7%,构成了消费行为研究的重点。很多研究者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对其消费行为的整体状况加以概括。如《当前大学生高消费现象评述》一文将大学生消费行为归纳为饮食消费的高档次、日用品消费的名牌化、娱乐消费的新潮化、人情消费的仿外化。(注:叶松庆,“当前大学生高消费现象评述”,《青年研究》1995年第8期。)
②具体消费行为 这方面的文章有7篇,占消费行为研究的24.1 %,包括对饮食消费、烟酒消费、恋爱消费、租房消费等行为的专门探讨。如《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的初步报告》单独探讨了饮食和烟酒消费。(注:郭晋武、余双好,“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调查的初步报告”,《青年研究》1992年第6期。)
③特殊群体的消费行为 这方面的文章也有7篇, 主要包括对特困生、独生子女、新生、学生干部、农村学生、“老乡会”等群体消费行为的研究。如《大学生“同乡会热”探析》即主要以大学生“同乡会”的消费行为为分析对象。(注:李军,“大学生‘同乡会热’探析”,《青年研究》1996年第4期。)
3.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合理化对策研究。针对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的不良现象,研究人员们对消费观念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对策。36篇文章中,有14篇可以归入这类研究,年度分布状况见表4。
表4 九十年代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合理化对策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19901991199219931994
影响因素及对策 1
0
1
1
2
研究论文数量
消费研究论文2
1
2
4
4
影响因素及对策50.0 0 50.025.0 50.0
研究论文比例(%)
1995199619971998合计
影响因素及对策 2
1
2
6 14
研究论文数量
消费研究论文5
6
3
9 36
影响因素及对策40.0 16.7
66.766.7 38.9
研究论文比例(%)
说明:消费研究的36篇文章中,对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合理化对策有重要论述的文章都在统计之列。
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导致大学生消费问题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收入、个人思想与价值观、校园环境、社会风气等,相应的对策是:①学校要对大学生消费予以正确引导;②家庭应合理供给子女开销,并讲清道理;③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④特困生应得到一定资助。
(三)研究方法
理论发展离不开方法的支持,方法的使用状况是一个领域的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按各自所运用的最主要方法即多种方法并用时只考虑其最主要方法,九十年代《青年研究》上大学生消费方面的文章属于Neuman所指的定量研究的有25篇,占69.4%;定性研究的有11 篇, 占30.6%,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多一倍以上,成为大学生消费研究的主要取向(表5)。(注:Neuman,W.(1994),Social Research Methods,PP.28-31,Allyn and Bacon.)定量研究中,运用问卷法的有21篇, 占该类研究的84%;定性研究中,运用田野工作法的有10篇,占该类研究的90.9%。问卷法和田野工作法构成了收集有关研究资料的基本途径。
表5 九十年代大学生消费研究方法统计
19901991199219931994
定 问卷法1
1
2
1
1
量 实验法0
0
0
0
0
研 第二手统计资料0
0
0
0
2
究
其它 0
0
0
0
0
定田野工作法 1
0
0
2
1
性
历史—比较法 0
0
0
1
0
研
其它 0
0
0
0
0
1995199619971998合计
定 问卷法3
2
3
7 21
量 实验法0
0
0
0
0
研 第二手统计资料1
0
0
1
4
究
其它 0
0
0
0
0
定田野工作法 1
4
0
1 10
性
历史—比较法 0
0
0
0
1
研
其它 0
0
0
0
0
(四)研究人员构成
大学生消费研究是应用性很强的课题,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比较关注。学术界14人,实际工作部门10人,两者之比为1.4∶1,学术界略居优势。在学术界,哲学与德育、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是主要研究力量;实际工作部门中,高校学生工作部和团委构成了主力军(表6)。
二、九十年代大学生消费研究评析
科学研究旨在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正确、有效认识,是一个不断积累、提高、发展的过程,需要广大研究人员共同努力。无论从论文数量、研究队伍看,还是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看,大学生消费研究在九十年代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正确评析这些成绩和问题,是推动大学生消费研究向前发展的重要环节。
表6 九十年代大学生消费研究的人员构成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哲学与德育0 0 0 2 0
学教育学 0 1 0 0 0
术社会学 0 0 0 0 0
界经济学 0 0 0 1 0
其他
0 0 0 0 0
实作 高校团委 0 0 0 0 1
际部 高校学生工作部 0 0 1 1 0
工门 高校党委宣传部 0 0 0 0 0
其 在校大学生0 0 1 0 0
他具体单位不详者 2 0 0 0 3
1995 1996 1997 1998 合计
哲学与德育1 0 0 1 4
学教育学 0 0 1 1 3
术社会学 1 1 0 0 2
界经济学 0 1 0 0 2
其他
1 0
1 1
实作 高校团委 0 0 1 2 4
际部 高校学生工作部 2 0 0 1 5
工门 高校党委宣传部 0 1 0 0 1
其 在校大学生0 0 0 0 1
他具体单位不详者 0 3 0 311
(一)实质内容
1.研究内容及主题不断拓展,但缺乏积累与发展。1990—1992年间,大学生消费研究基本上局限于从总体上对消费观念和行为进行粗略分析;1993—1995年间,研究领域向专门化、精细化推进,具体的消费行为、特殊群体的消费行为开始受到重视;1996年至今,除前几年的主题外,又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包括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消费行为比较研究、消费行为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研究、勤工助学与消费的关系研究等。
遗憾的是,在研究内容及主题不断拓展、论文数量逐渐增多、多个学科和部门均介入大学生消费研究之时,研究者多是各自为战,很少引用、借鉴已有成果,以致重复性研究较多,积累与提高不足,形成学术资源的浪费。所有被统计的文章中, 引用或借鉴过已有研究成果的仅8篇,占文章总数的22.2%,而且仅有的8 篇文章在引用和借鉴上也不够充分(表7)。
表7 引用或借鉴过已有研究成果的文章数量及发表时间
1990 1991 1992 1993
引用或借鉴过已有研究成果的文章数量1 0 1 0
论文总数量2 1 2 4
引用或借鉴过已有研究成果的文章比例 50.00
50.00
1994 1995 1996 1997
引用或借鉴过已有研究成果的文章数量2 1 0 0
论文总数量4 5 6 3
引用或借鉴过已有研究成果的文章比例 50.0 20.00 0
1998 合计
引用或借鉴过已有研究成果的文章数量3 8
论文总数量936
引用或借鉴过已有研究成果的文章比例 33.3 22.2
2.经验描述多,理论概括少。这同缺乏研究积累与发展有关,是大学生消费研究的通病,绝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经验层次,缺乏理论概括。例如,有一篇文章仅用这样一句话对大学生消费状况进行归纳:他们讲究“实惠”,同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消费水平较高,节俭观念差。36篇文章中只有5篇在消费行为类型、消费影响因素、 消费模式的合理化对策等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理论概括。而事实上,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共同兴趣、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既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有利于形成综合研究、交叉研究,从而推动理论发展。
(二)研究方法
方法的正确使用是获得科学结论的前提。大学生消费的研究人员大多比较重视对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即通过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这对不断变动的大学生消费现实的研究是大有益处的。尤其是问卷法的大量使用,对于一向比较欠缺定量意识的我国学术界将有关研究工作推向精确化、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人在社会调查过程中非常随便,不注重其本身的理念、原则和过程:
1.调查对象的选取。要得到第一手资料,首先必须选取合适的调查对象。但是,定量研究中使用问卷法的21篇文章有3 篇对其调查对象的选择只字未提,其余18篇运用了抽样调查但大多没有细致说明抽样过程。田野工作法是定性研究中运用得最多的资料收集方法,其对象选取比较特殊,不象概率抽样那样可以通过数字精确说明。但这类研究通常应具备较强的反思意识,对研究的局限性有清醒认识。使用田野工作法的10篇文章基本上都没有达到这一要求,有的作者甚至给人一种印象,即蓄意隐瞒缺陷,把自己的研究结论包装成“正品”。
2.资料的收集。问卷法是使用得最多的资料收集方法,但没有一篇文章对问卷设计、修订、发放及回收过程作充分说明。如有一篇大学生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介绍一句“问卷随机发至文理15个系的不同班级”就完了,没有就问卷设计、发放人员、回收份数、有效问卷数等作任何交代。作者们之所以选择将问卷调查研究过程中比较艰苦、费事的环节一笔带过,有些情况恐怕不是不愿意将自己调查中的艰难困苦向人诉说,而是没有切身经历,或者走了某种“捷径”,不欲与外人道。
3.更危险的是,不少研究者具有简单化地理解并运用社会调查方法的倾向。社会调查方法是指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而获得关于社会的科学认识的途径和过程,有其内在品质及结构体系。第一手资料仅表明其资料来源,而绝非社会调查的全部;资料收集前后还有很多不可缺少、甚至更为重要的环节。但有些研究者的所谓社会调查,似乎就是列一份问卷或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收集一堆数据,然后得出一串结论。他们根本不重视理论—证据、概念—指标的联接过程,不重视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因此,今后的大学生消费研究,应同时加强实质内容与研究方法的反思,提倡基于理论的方法和基于方法的理论,提倡共同的学术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交流、借鉴、批判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