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献分类的发展趋势_中图法论文

我国文献分类法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类法论文,发展趋势论文,文献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术论坛

[摘要] 通过回顾90年来我国文献分类法的发展状况,分析现在国内使用较多的三部分类法和国际上分类法的发展动态,作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中再次走向统一、规范是文献分类法的发展趋势;在国际上实现统一分类法目前尚有困难的情况下,应首先编制国内统一的分类法,作为过渡措施,各馆使用的分类法应逐步向《中国法》靠拢。

[关键词] 文献分类法 检索语言

文献分类法是历史最为悠久、最常用的文献检索语言,但直到近代,它才采用符号构成分类号,用以代表具体文献内容的主题概念。今天,分类检索语言与语词型检索语言(标题法、元词法、叙词法、键词法等)、代码型检索语言相辅相成,广泛应用于文献情报的组织、存贮、检索等方面。[1]我们以为,研究我国文献分类法的进展状况, 探讨其发展规律与趋势,对提高文献情报工作的服务水平将有所裨益。

1 近百年来我国文献分类法发展概况

我国近代图书分类法之开端,若按放弃传统的四部分类法而采用自编分类体系而论,当以清末康有为《日本书目志》和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为标志, 至今约百年历史。 据不完全统计, 1900 —1989年间我国编制了72部较有影响的分类法(不含再版)。若以10年为周期看这些分类法的问世与分布情况,则为:1部(1900—1909年), 4部(1910—1919年),13部(1920—1929年),17部(1930—1939 年),3部(1940—1949年),18部(1950—1959年),7部(1960—1969年),3部(1970—1979年),6部(1980—1989年)。

可以看出我国文献分类法百年间出现过两次编制高潮,即从20年代延续到30年代的第一次分类法编制高潮,编出30部分类法;从50年代延续到60年代的第2次分类法编制高潮,有25部分类法问世。

若以1948年为界,可以看出我国文献分类法编制工作前后期有5 点显著不同。

1.前期,因分类法多由个人编制,一版定终身,故昙花一现;后期,分类法多集团体之功编制, 使用时间较长(例如《人大法》已经过4次修订,沿用40余年)。

2.前期,分类法所设类目概括性较强(如《西学书目表》仅设3 大类28小类);后期,分类法设置的类目日益详细(如《资料法》类目已超过5万个),专指度更高。

3.前期,分类法多限用于图书归类;后期,逐渐出现用于图书、期刊、资料、地图、档案、标准文献等不同类型文献,大型、中小型馆等不同规模图书馆,社科、科技、医学、佛教、军事、化工等综合性或专科性,多种多样分类法,以及系列分类法。

4.前期,主要引进吸收西方分类法,出现了较多补充、仿照、改动《杜威十进分类法》,以及少量根据《杜威法》原则自创的分类法;后期,则借鉴、吸取多种国外分类法编制理论和经验,分类体系趋于合理,编制技术也更成熟。

5.前期,分类法强调实用;后期,分类法更注重“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

再从编制的分类法以及用户情况看,呈现出纺锤型变化趋势。即初期,分类法数量较少,用户较集中;中期,各种分类法显著增多,用户相对分散;目前,使用广泛且拥有较多用户的分类法屈指可数。

2 现存三种分类法鼎立局面

我国图书馆界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检验与认真筛选,目前海峡两岸图书馆使用的图书分类法不尽相同。据台湾的中央图书馆1972年7 月对台湾地区91个图书馆的调查统计,采用刘国钧《中国图书分类法》的有48个,占53%。[2] 大陆地区虽然仍有采用《中国图书分类法》的(如四川师范学院图书馆、新乡师范学院图书馆等),但是绝大多数馆早已启用或改用50年代以来陆续新编的分类法,目前以《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三大分类法为主。

据1984年5月对当时全国753所高校(未计台湾)图书馆使用分类法的情况调查显示:使用《中图法》者占63.6%,《科图法》者占10.4%,《人大法》者占7.4%,另有2.8%的馆采用自编的或使用范围较小的分类法;当然,还有10%的馆未注明所使用的分类法,5.0 %的馆缺少调查资料。

《人大法》于1953年编成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编制成,且效果较好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分类法,经过4次修订,1982年出了第5版,目前又在修订,拟再版。《人大法》曾一度成为用户众多的分类法,还用于“统一书号”的分类,影响很大。但由于《人大法》是以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书情况为对象编制的,而该校仅设社会科学专业,故《人大法》中对于“社会科学”的体系及类目设置比较成熟,对比之下,“自然科学”类目设置就显得比较弱,就是对当时的科技图书也不能完全包容;[4]所设的9829个类目(第5版)更难适应现代科学的日新月异;加以《人大法》大类序列、类名、类目注释、标记符号等存在一些问题:[4、5]以及其修订时间越拉越长(前5版分别出版于1953年,1954 年,1957年,1962年,1982年),至今10余年未见其新版,使其用户不断缩减。

《科图法》问世曾使中国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室)藏书组织、检索实现统一,同时它在高校、科研单位、公共系统图书馆都拥有一些用户,亦曾兴盛一时。不久前出版的《中国图家书目:1992》上仍采用《中图法》和《科图法》标引。但《科图法》的编制也是基于本系统图书馆(室)藏书情况,偏重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社会科学方面就比较薄弱;就其所设的3万余类目(据《科图法》第2版说明,[6] 然《文献分类岗位培训教程》[7]却称“全表共有类目23250个”),若要提高图书归类的专指度,社会科学部分则需借鉴《中图法》,自然科学部分则需借鉴《资料法》(除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之外,绝大部分类所设类目都比《中图法》少);其中一些类目(如名称不够精练、规范,至今第三版中仍未消除受政治风潮影响设置的类目)、注释(有疏忽大意,界定不准,冗赘;遗漏,用错概念,语焉不详,越俎代庖等问题)、类号(助记性不强,且有新设类目占用旧版类号等情况);组配复分功能不强等亦待改进;第二次修订自1979年以来又经10余年才勉强于1994年底出版第三版;[8]其用户也在不断减少。

《中图法》虽然大器晚成,但它是由政府部门领导编制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分类法。它于70年代初着手编制,以《大型法》为基础,经修改补充,1975年10月正式出版,它适应了当时全国图书资料统一分类编目的呼声。如今,《中图法》已形成系列,计有《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本)》、《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儿童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版)》、《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二版)索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三版)使用手册》、《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文献分类颜色标识表)》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94%以上的图书情报单位使用《中图法》系列。[7]事实上, 《中图法》的类号已作为我国一些标准的组成部分,如“中国标准书号(ISBN)”、“中国标准刊号(ISSN)”都规定把《中图法》的38个类号(即22个大类号和16个工业技术的2级类号)作为它们的组成部分。 《中图法》系列中以《资料法》所设类目最多,达5万多个,居迄今国内分类法设置的类目之首。

注:1.缺台湾省资料。2.“自编或其他法”指各馆自编的分类法、部分类目分类表或用户少的分类法。3.一馆采用多种分类法,按用户少的分类法统计。

尽管如此,由于《中图法》面世之时客观条件限制,造成先天不足,许多至今仍难以消除的弱点、问题。如在第三版政治类中“仍然存在受政治风潮和形式主义影响而划分的类目”;等级列举式分类法的僵化体系与多角度反映新学科知识的固有矛盾,使《中图法》“第三版似乎更加保守和模棱两可”;“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法律类第二体系虽属创新之举,可是,它与原有的第一体系在实际使用中是互相排斥的”,没有采取多少方便用户使用的辅助措施,[10]这仅是《中图法》第三版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中图法》还存在类目注释、[11]结构、[12]书次号[13],以及新设类目占用旧类号等方面问题。据不完全统计,1981—1989年间有关《中图法》第三版的争鸣、研究、说明文章就有520篇。[14]黄俊贵认为:“目前, 我国文献标引确定《中图法》为国家标准是不适当的。因为我国图书分类法的发展规模并没有超出必要的范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在科学系统、高等学校系统还有相当影响,拥有许多用户,《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也还在继续使用,而且都在不断修订、完善,在许多方面的功能并不比《中图法》差。按照简化原则,如果确定了《中图法》为标准,即意味着《科图法》等其他分类法都是多余的,可替换的和低功能的,而《中图法》则是总体功能最佳的。但事实并非如此……”[15]

3 统一是文献分类法的发展趋势

回顾我国文献分类法的发展历史,从公元前6年的刘向、 刘歆创《七略》,后经南朝刘宋时王俭《七志》,南梁阮孝绪《七录》,形成“七分法”;而从三国时郑默始,创于荀勖,定于东晋李充,成于唐代的“四分法”更持续到清末,尤其是《隋书·经籍志》以后,“四分法”在分类史上曾占统治地位(虽有过冲击)。这反映了在古代,我国文献分类法基本上是统一的。

横看当今,现代文献分类同样可以统一。中科院系统图书馆(室)就曾一致使用《科图法》,取得较好效果。

国际上,分类法也在趋向统一。《杜威十进分类法》(DC)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现已采用30多种文字出版,被世界135 个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采用。并已载入多国的机读目录(MARC)、 在版编目数据(CIP)及印刷卡片中;《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LC)是最典型的列举式分类法,所设类目最详细,多达23万多条,由于LCMARC 的广泛发行, LC的影响也颇大;《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类目多达15~21万个, 并有详本、中型本、简本、专业本等多种版本,拥有10万以上用户,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通用文献分类法(主要用于科技情报文献);《概略分类体系》(BSO)是世界上首次专门编制的大型交换语言, 可用于不同检索语言之间的互换,其分类体系基本上体现了现代科技发展现状和特点,受到国际分类学界的关注。现欧美西方国家的图书馆多采用DC、UDC、LC,日本的则采用《日本十进分类法》(JDC),前苏联的则采用《苏联图书馆书目分类法》(ббK或LBC)统一进行图书归类;印度数百所专业、高校和公共系统图书馆使用《冒号分类法》(CC)。尤其是《国际专利分类法》(世界产权组织主持编制)和《国际物理学会分类表》(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文摘部主持编制)已被几十个国家采用。[7]

再看我国文献分类法的编制情况,是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变化过程,这种呈纺锤形的发展趋势说明曾并存的多种分类法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经过文献归类实践的大浪淘沙,留下了效果较好的少数几种。

文献分类法的变化发展是与学术发展速度、文献出版状况相适应的。古代学术发展缓慢,我国五千年的文明,流传至今的古籍仅8 万种左右(胡道静《谈古籍的普查和情报》,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而据《中国出版年鉴》统计,1949—1992年全国出版图书1221085 种(其中新书848926种),短短43年出的书就大大超过以往几千年。现我国年出版图书已超过10万种(1990年仅台湾出书就达16156种[ 16] , 大陆1992年出版图书9万余种,已跃居世界之首[17]。 今天的学科发展更是古代难与之相比的。故古代的文献分类法在较长时期保持稳定不变,而今,分类法这种先组式的检索语言在10年,甚至数年之内就必须修订,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文献实际,而无力及时修订的分类法便无什么生命力,这也是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

在图书馆各自为政时期,采用五花八门的分类法,只要能较好地组织好本馆藏书,方便读者,便无可厚非。而今天,文献检索正由手工向自动化,由各孤立的图书馆向网络化,由卡片目录向机读目录,由计算机分布式向局域网、广域网,由文献独占向文献共享发展变化,这已不是什么梦想或设想。例如以国家教委系统为主的教科网络,以国家科委系统为主的科教网络,中科院系统的百所联网这三大网络工程都已启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北京中关村地区等局域网络已经开通;机读目录(包括回溯转换)的数据量不断增加。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便是检索语言需要统一。

4 我国文献分类法统一的过渡措施

比较我国现存的几种常用分类法,《中图法》有更多的优势:

(1 )《中图法》在编制上即集当时国内各有成效的分类法之大成,在体系与内容方面并不比其他分类法在学术性、科学性、实用性等方面逊色。今天,它不但在内容上做了大量补充和一定修订,而且加强了复分功能,更贴近文献实际。

(2)《中图法》已编成适用于不同文献类型归类的系列版本, 又进行了分类主题一体化大胆试验,两种检索语言的对照使用,正解机读目录之急。

(3)经过多年的推广普及,多方选择比较, 《中图法》在客观上已成为国内最为普遍使用的分类工具,其用户数量远远超过其他分类法所拥有的。国家标准局1981年曾下发关于选用《中图法》作为国家试行标准的通知,并在一些国家标准中陆续采用了《中图法》。近年,某些曾采用内部统一分类法系统中不乏改用《中图法》者,由其他分类法改弦易辙用《中图法》的大馆亦有之。

(4)《中图法》有政府部门领导, 国家图书馆主持常务工作的组织机构,便于对其各系列版本进行研究、编制、修订和管理。这一常设机构组织健全,专家阵容较强,经费有保证……这些正是其他分类法难与之匹敌的。

当然,《中图法》并不是理想的标引、检索工具(除了上文提到的,对其评头品足的文章很多,限于篇幅,恕不引用),而计算机网络和机读目录的实现、扩大,亟待检索语言的统一。我们认为应当认真吸取古今中外的分类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教训,破除门户之见与固步自封思想,根据文献分类的发展趋势,集中全国文献分类工作的精兵强将,重新编制一部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文献发展相适应的分类法。作为过渡措施,国内各图书馆使用的分类法应逐步向《中图法》靠拢。

来稿时间:1995年10月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Document Classification SchedulesIn China

Wen Rongsheng Zhang Yulin

[Abstract] The paper has to start with the developinghistory and present condition of document classificationschedules'

to

relate

the

condition

of

well- knownclassification schedules in the world of today,to be throughcomparing and analysing from various angles. The authorsthink the document classiffication schedute will be seekedunity of must be enforced for the

sharing

literatureresources after pushing some things forward,such as computertechnology,network facilities,description's standardizationand so on. To seek unity of the document classificationschedule in China,to draw up new document classificationschedule with quality of being scientific and pragmaticshould be pushed,there are various difficulties in seekingunity of document classification schedule in the world.

标签:;  ;  ;  ;  

我国文献分类的发展趋势_中图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