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信用保险业的经济周期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险业论文,信用论文,经济周期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40.6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306(2010)04-0026-10
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标志着从2002年开始的又一轮经济周期迈过了繁荣向衰退的转折点。虽然本次金融危机从成因到后果都与上几次危机大为不同,但是,本质上都是经济运行不良因素累积后的总爆发,是周而复始的经济周期中的一环。危机导致的衰退已历经了近两年时间,无论何时最终走出困境,可以断定的是,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会出现从繁荣到危机的再次重复。信用保险行业受到经济周期的深刻影响。本文尝试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待本轮危机给我国信用保险行业及信用保险机构带来的启示,希望对信用保险机构自主管理经济周期、平稳下一次危机提供建议。
一、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经济周期现象,最有影响力的是50~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15~20年的库兹涅茨周期、9~10年的朱格拉周期、3~4年的基钦周期。经济周期的成因是经济学界分歧最大的科目之一,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之外的因素的变动,如战争、科技突破、发现新资源等。内生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体系内部各类要素的自发性运动,例如,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投资的变动导致总需求的变动,进而引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量的变动导致的利率变动引发了经济周期;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大众的预期失误是经济周期的根本原因。
尽管成因众说纷纭,但是,经济周期的现实表现基本清晰,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繁荣阶段的特征为,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就业增加、价格水平上升、公众对未来非常乐观。萧条阶段的特征为,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信用紧缩,价格水平下降,失业严重,公众对未来悲观。衰退和复苏阶段是连接两者的过渡状态。一般把经济出现两个季度以上的负增长称之为衰退,而将经济大幅度下降超过10%,而且持续1年以上称为萧条。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凯恩斯主义被广泛接受,政府反周期政策被广泛利用,面对衰退,各国政府都会采取或多或少的经济刺激政策。这直接导致了经济周期各阶段的特征越来越不明显,经济周期的波幅变小,衰退和萧条时间缩短,复苏和繁荣也常常交合在一起。尽管如此,经济周期依然存在。二战之后,西方主要经济体基本每8~10年有一次经济的波动。这种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大都先从少数国家开始,通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市场向其他国家传递、扩散,并相互叠加、共振,形成了世界经济周期。本轮经济周期即是从发达国家的金融领域开始,逐步蔓延至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引发消费市场低迷、资本市场萧条以及大宗商品价格跳水,进而严重影响了出口导向性发展中国家和严重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的不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最终形成世界性的经济衰退。
中国经济自1978年以来,保持了近30年的快速增长的趋势,堪称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究其原因,既有中国经济发展初期基数小、潜力大等因素的影响,也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等“人口红利”因素的作用,但根本的是中国政府实行了长期稳定的对内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经济30年的表现是否也受经济周期规律的支配,理论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近30年呈古典型周期波动的特征不很明显,但增长型周期的变化一直存在①。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我国经济受外部经济周期或者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随着全球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中国金融业受国际资本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我国经济受冲击的程度虽然比西方主要经济体低,但仍然出现了增速放缓、出口下降、沿海地区企业破产关闭数量增加、国内市场萎缩等问题。
二、经济周期伴随着信用的膨胀和萎缩
尽管历次经济周期性逆转的主导因素不同,但无一例外,经济周期的两极都伴随着信用的膨胀和萎缩。复苏期,企业销售状况和盈利水平向好,信用风险下降,银行贷款开始放量,股市债市表现活跃,企业敢于赊销放账,经济中的信用环境宽松,利率维持在低位,推动了生产的进一步扩张和消费的日益高涨,繁荣期到来。但是,信用的过度膨胀将推动经济增长大幅脱离社会实际需求,逐步形成泡沫,当二者之间离差越来越大,以至于人们对经济的预期和信心难以再支撑时,泡沫开始破裂,经济转向衰退时,企业销售开始停滞,信用风险加大,金融机构开始惜贷,企业间的交易方式也趋于保守,由此带来的信用不足推高了利率,使生产和消费进一步萎缩,萧条期到来。
根据法国信用保险机构科法斯统计,二战后共出现了五次信用危机,分别是1972-1975年第一次石油危机、1980-1982年第二次石油危机、1990-1991年美国经济衰退、2001-2002年网络泡沫破灭以及目前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将这几次信用危机和世界经济周期相配比可以发现,两者高度相关。如图1所示。
图1 信用危机与世界经济周期的配比
数据来源:EIU
信用危机往往发生在周期中繁荣期向衰退期的转折点过后的一段时期内。第一次石油危机结束了1967年以来的世界经济增长,并为1973-1980年的新一轮周期开头。第二次石油危机和1990年美国经济衰退分别引发了1980-1990年、1990-2000年的周期。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使美国GDP增长率从2000年的3.65%急速下降至2001年的0.78%。
为应对2000年后由于互联网泡沫破裂以及“9·11”恐怖袭击导致的经济急剧衰退,美联储彻底调整了货币政策立场,开始迅速降低联邦基准利率。2001年,美联储连续11次降息,累计降息4.75个百分点,2002年11月,美联储再度将基准利率下调0.5个百分点,降至1.25%,并维持这一低利率直至2004年6月再度加息。连续的降息被认为直接刺激了房地产经济的膨胀,并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2007年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成为2002年以来经济周期的转折点,标志着世界经济正式步入衰退期,也引发了信用风险的急剧上升。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和欧洲企业延期付款现象越来越频繁,账期也普遍从60~90天延长至120~150天②。债券违约风险不断冲破警戒线。泰德利差(TED SPREAD,美国三个月国债利率与欧洲美元利率之差,国际金融市场信用风险最重要的衡量指标。其中,欧洲美元利率常用三个月LIBOR代表)一路冲高,并于2009年年初达到最高点(如图2所示)。
图2 泰得利差十年走势图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目前,随着经济本身的调整和各国经济刺激政策作用的逐步显现,世界经济已经显回暖之势,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指标已有好转,信用条件也开始放松。市场普遍预期2010年之后全球经济将触底回升,本轮周期宣告结束。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经济内生的周期性规律的引导下,信用危机也将在可预期的未来再次到来。市场经济中的每一个主体,都应思考自身是否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这些影响。
三、经济周期对信用保险业务的影响
经济周期不仅导致信用保险所面临的市场需求与规模等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同时,由于信用保险业务以信用风险为保险标的,经济周期所导致的信用风险变化更会深刻地影响信用保险的业务内涵。信用保险业务受到经济周期影响是多重和复杂的。
(一)经济周期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进而影响对信用保险的需求
经济周期导致的经济及贸易总量的改变,引起信用保险市场容量的变化,同时,经济周期改变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水平,导致企业对信用保险的需求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信用保险的影响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双刃剑”。这种“双刃效应”在不同的保险产品中的体现也不尽相同。
根据承保对象的不同,出口信用保险分为支持国际贸易的贸易类信用保险和支持国际工程承包、机电产品出口及国际投资的项目类信用保险。国际贸易期限较短,涉及大众消费品,受周期影响更大;国际投资的期限长,所涉领域多为基础建设和长期生产,抗周期性较强。相应的,贸易类信用保险业务和项目类信用保险业务的需求在周期中也有不同表现。以下以本次经济衰退中我国信用保险所经历的影响为例加以说明。
对贸易类信用保险业务,伴随经济衰退的发生和发展,一方面,交易中的买方普遍资金紧张,要求卖方赊销的金额和期限不断提高,卖方的风险意识提高,投保动力增强,这些是积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整体市场活跃度下降,市场需求下降,企业难以获取订单,即使获得订单,也倾向于采用预付款或信用证等保守方式进行交易,信用保险的市场基础受到冲击,市场需求有下降趋势,这些是消极因素。
对项目类信用保险业务,同样有增加需求的积极因素:首先,企业和融资银行的风险意识大大提高,对项目的风险评估更为看重,信用保险“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更为明显;其次,周期性衰退往往伴随着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的跳水,有助于项目成本下降,许多项目有了推进的可能;再次,许多国家为刺激经济发展加大向基础建设等领域的投资,增加了项目来源。另一方面,也同样有减少需求的消极因素:首先,经济受挫国家的预算紧张,大量非核心项目被削减,已上马项目推进速度放缓;其次,工程承包企业汇兑损失扩大,融资困难加剧、融资成本上升,开展工程项目尤其是海外工程项目的兴趣可能下降;再次,融资银行的信贷额度紧张,项目审批更为严格。这些都会削弱项目类业务的目标市场基础。
在本次衰退中,我国的项目类出口信用保险业务还受到另外一些利好影响,首先,我国工程承包业务的主要市场在亚非拉地区,这些地区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较小,且处于经济发展期,对基础建设呈刚性需求。其次,本轮危机的特点之一是西方主要银行受到严重冲击,中资银行资金充裕,我国企业的竞争对手融资能力下降,给我国企业面对国际市场带来了更多机会。这些是本次周期给中国企业所带来的积极的因素,也是我国项目类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独特机会。2008年之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需求出现明显上升,2008年的意向承保金额同比上升了189.63%,2009年上半年,意向承保金额已超过了2008年的全年水平。
(二)经济周期影响企业经营、行业特点和国别风险,进而影响信用保险的业务风险水平
信用保险业务的风险水平主要受到买家、行业和国别风险波动的影响。经济周期带来的社会整体信用风险水平的变化在企业、行业和国别三个层面皆有体现。
企业的信用风险水平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明显。繁荣期,买方企业销售攀升,盈利增加,从银行及其他融资渠道的融资环境宽松,现金流充裕,资产周转情况良好,信用风险整体下降。反之,在衰退和萧条期,买方销售下降、商誉减值和汇兑损失导致财务数据迅速恶化,与此同时,信贷规模缩小、期限收紧、利率升高、条件从严,直接融资市场门槛上升,获得供货商放账的难度加大,下游企业催收账款的力度增加,带来买方整体现金流紧张,另外,买方还有可能遭受下游企业破产带来的损失,这些都显著增加了信用保险面对的买方风险。据统计,2005年至2007年,美国企业的平均EBITDA/Cash Interest 比率从3.1%下降到2.5%,Senior debt/EBITDA从3.9倍升至4.8倍③。根据德国信用保险机构Euler Hermes 定期发布的” Insolvency Outlook” ,全球及各国破产指数在2008年都经历大幅上升,2009年上半年继续恶化。如表1所示。
全球及各国破产指数的变化
表1(单位:%)
区域
2007 2008 2009 2010
全球4 27353
美国445445-4
日本6 11155
德国
-150 1911
法国6 15259
英国
-20365111
韩国
-9 1921-5
香港
-183 716
中国2O5 105
数据来源:Euler Hermes "Insolvency Outlook" no.1、2009/no.2 2008
经济周期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各不相同。顺周期行业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波动,抗周期行业的波动幅度较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顺周期行业和抗周期行业不尽相同。在近几次周期中,大宗原料及能源、钢铁、有色金属、工程机械、船舶、化工、家用电器、旅游都有明显的顺周期现象,教育、生物医药、新能源、农产品等行业未受重大影响,成为抗周期行业。2008年,全球光伏行业的装机量即同比上涨了一倍以上。某些产业,例如教育产业、网络游戏行业甚至可能在经济越冷时越红火,成为“逆周期”行业。
经济周期对国家风险的影响与国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关系紧密,尤其表现在经济衰退时期。就我国信用保险一般承保的国家风险而言,在发达国家,主要威胁是贸易保护主义。一旦经济增速下滑、失业增多,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就会膨胀,祭出反倾销、反补贴、特殊保障措施和绿色壁垒等手段。如图3所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研究表明,世界经济增长与贸易救济数量呈现较强的负相关性。④
图3 近年来全球贸易壁垒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衰退导致的国家风险表现形式则更为多样。具体来看,经济下行时,除了贸易壁垒会增多外,财政实力较弱的国家还可能因为复苏周期慢,出现政策和法律风险和国有化风险;而对国际储备少的国家,由于同时面临偿付能力不足和国际融资渠道收缩,可能出现汇兑限制、主权违约风险。此外,对于低收入国家和重债穷国,经济的下滑还可能引发政治和社会危机,并在极端情况下引发暴乱甚至战争的发生。⑤
四、经济周期对信用保险机构的挑战
作为经营信用风险的机构,信用保险机构的市场营销和风险管理都受到经济周期的深刻影响。要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信用保险机构需要面对经济周期提出的以下挑战。
(一)如何提前判断经济的周期性拐点的到来
判断周期性拐点的到来,或者通过观察外部经济数据,或者通过测算内部承保数据。然而,外部经济数据大多具有滞后性,信用保险的出险也具有滞后性特征,两种滞后性互相叠加,对于信用保险机构准确判断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形成挑战。从外部数据看,如前所述,只有当经济增长率连续两个季度为负后,才会宣布衰退期的到来,如果此时开始调整经营策略,许多风险隐患已经形成。从内部承保经验看,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测算,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出损的滞后期为3个月,如果当赔付率大量升高、风险特征明显表露之后才进行承保政策调整,至少已经有了3个月的风险累积,显然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加大判断的“提前量”,做到提前掌控、及时因应是对信用保险机构的专业要求,同时也是最大的挑战。
(二)如何准确辨别经济周期中的局部机会
经济周期对经济体系有普遍性的影响,但经济体系内部总有局部地带会保持相对的稳定,甚至逆周期而动。如上所述,不同行业在同一周期中的表现可能截然相反,同一轮世界性周期在不同国家中的表现也不是同步的。信用保险机构如果对所有行业和国别采取相同的承保尺度,无疑将丧失很多机会。
在本轮经济衰退中,全球仍有许多产业有良好表现。例如新能源行业中,全球光伏行业装机量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8年逆势增长了135.9%,虽然在2009年上半年随着西班牙市场萎缩出现了一定的停滞,但从下半年又出现了供不应求,全年全球装机量增速仍有望保持在19%以上,其中,我国的光伏装机量有望较2008年增长100%以上。近年来全球光伏装机量增长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2004-2008年全球光伏装机量增长趋势图
数据来源:《2009年-2013年中国产业运行态势与投资前景分报告》,华经视点研究中心
随着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格局变化,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光伏行业2009年的承保也出现了大幅增长,如图5所示,申报金额从1月的0.2亿美元上升至10月的6.5亿美元。
图5 2009年1~10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光伏行业申报金额
数据来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内部数据。
在地区层面也有独特的机会。在普遍性的经济下滑中,仍有部分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较小。例如,本次金融危机中,欧洲是重灾区,但是意大利所受冲击较小,首先是因为其实体经济基础比较雄厚,虚拟经济成分较之其他国家较少;其次意大利是一个高储蓄率的国家,负债程度低使其能够较好抵御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又如,本次金融危机中,西方国家的房地产业和汽车业遭受重创,但我国的房地产业和汽车业却表现良好。信用保险机构有必要深入理解不同市场的不同特点、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在普遍性的危机中寻找独特的市场机会。⑥
(三)如何保持满足市场需求与自身风险控制的平衡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信用保险市场的需求也会呈现出很大差异。在经济繁荣期,整体信用风险下降,被保险人相对强势;在经济衰退期,被保险人则迫切需要信用保险的支持。在长期市场营销磨合的过程中,双方容易形成一种“同甘共苦”的默契,在此种默契下,当周期性衰退甚至萧条到来后,保险人收缩承保尺度、提高承保条件的做法会受到被保险人的强烈抵制,保险人主动风险管控的能力会被削弱。
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为例,如图6所示,在2008年下半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逐渐传导至国内,出口企业对信用保险的需求急剧上升,新签保单个数和限额申请额度大幅上升。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限额批复力度也相应大幅上升。
图6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需求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内部资料。
在这一点上,信用保险业与银行业有类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直接作用于银行业,再贴现率、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等都使得银行业能够基本步伐一致地随周期调整经营策略,互相挤占市场问题并不显著。保险业的监管环境不同,尤其是信用保险业,行业规范和惯例尚未形成,在衰退和萧条期“抄底”及巩固客户关系的需求尤为迫切,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矛盾更为突出。面对复杂的周期性波动,信用保险机构必须能够在严格性和灵活性之间找到平衡。
五、官方支持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在经济周期中的独特角色
官方支持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Official-Supported Export Credit Agency,以下简称政策性ECA)是相对于商业出口信用保险机构而言的。是各国政府为支持本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组建或委托其开展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机构。官方支持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以政府支持为保障(体现在指导经营目标、资本金提供、偿付能力保障、税收优惠等方面),依据专门法律开展经营,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以为本国对外贸易和投资提供政策支持为使命。上述特征,决定了官方支持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在经济周期中必然扮演着与商业机构全然不同的角色。
(一)官方支持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与经济周期关系紧密
官方支持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作为政府促进本国出口和对外投资的重要政策工具,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极为紧密。政策性ECA的诞生本身就是反经济周期的产物。1919年世界上第一家政策性ECA——英国出口信用担保署的诞生,即是英国政府为了帮助经济迅速从一战后的萧条中恢复、促进本国货物出口的举措;1934年,美国成立进出口银行的直接目也是为了应对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帮助本国企业争夺国际市场。政策性ECA的发展和变迁与其在经济周期中的作用及后果相联系。最典型的是,1979至1982年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引发了1982年的债务危机,发达国家ECA出现连续亏损(1983年,19个OECD成员国中的16个国家的ECA出现亏损),直接导致了许多国家开始对ECA进行调整和改革。⑦
(二)如何在履行政策性职能与适应市场要求之间取得平衡,是政策性ECA面临的独特挑战
政策性ECA承担着“反周期”的政策职能,尤其是经济增长乏力时,政策性ECA往往被要求更积极地作为,支持本国企业出口和海外投资。但是,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政策性ECA也遵循“商业化”运营的方针,经济下行期,随着外部风险的上升,倾向于收紧承保尺度。因此,政策性ECA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还面临一种独特的挑战:如何保持履行政策性职能与适应市场要求的平衡。
在本轮衰退中,政策性信用保险机构和私营信用保险机构的表现截然不同。政策性信用保险机构中,日本NEXI(NIPPON EXPORT AND INVESTMENT INSURANCE,政策性ECA)将追加约160亿美元的出口贸易保险责任,香港信保局豁免保户1年的固定保单年费,德国提高了关于出口信用保险的财政预算,并且提高了赔偿比例。法国政府划拨50亿欧元用于“新信用保险追加计划”(CAP+)。加拿大政府提高了EDC代理的国家账户的限额。瑞典、挪威、芬兰政府提高了本国ECA的法定承保责任上限。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私营保险机构纷纷提高费率、中止高风险行业保单、降低限额满足率、降低赔付比例。2009年一季度,英国信用保险市场的限额清理规模已经较前一年增加了十倍,德国信用保险公司对汽车、纺织、造纸和物流行业缩紧授信,同时对可承保风险的保险费率也普遍提升10%至20%,其中汽车业承保费率升幅更高达50%,同时提高免赔额。就国际三大信用保险机构而言,ATRADIUS减少和撤销高风险买家限额、降低赔付比例,提高高风险保单费率;Coface将保险费率平均上浮30%,并将高风险业务的风险敞口累计缩小30%,其对欧洲的平均限额满足率已降至55%,其中意大利和西班牙已降至40%;Euler Hermes也采取了削减对高风险买家的风险敞口,提高风险费率等行动⑧。
在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下滑趋势明显,出口信用保险成为稳定外需的重要政策手段。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中指出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5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稳定外需的六项政策措施,其中第一项就是“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为贯彻中央政策精神,中国信保实施了简化操作、创新产品、降低费率、加快理赔等“一揽子”措施,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实行了积极的承保政策。截至2009年11月末,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为850.1亿美元,其中,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出口规模804.3亿美元,同比增长119.2%,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出口45.8亿美元,同比增长119.9%。截至2009年10月末,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一般贸易出口的覆盖率达到17.3%,是2008年年底的2.7倍⑨。
六、对我国信用保险机构开展经济周期管理的建议
2001年底,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也成立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从事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业务。2001年底恰好是互联网泡沫破裂后,西方经济从谷底开始复苏的时期,我国国际贸易蓬勃发展,国内外投资异常活跃。我国的信用保险业务在复苏和繁荣的环境中度过了最初的壮大期,在经历本轮经济衰退之后,才度过了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我国的信用保险业应对系统性危机的经验相对不足,有必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时刻保持经济周期管理意识,更好地应对未来的经济周期性波动。以下是笔者对我国信用保险机构开展经济周期管理的一些建议。
(一)加强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尤其是对先行性指标的研究
经济周期的拐点往往以被称为“危机”的偶然事件为导火索,在导火索被点燃之前,经济中必然已经积累了大量不利因子,如订单下降、存货上升、消费疲软、资产价格泡沫严重等,衰退已有迹象。经济学家一直努力用数量化的方法捕捉衰退迹象,试图预测周期拐点的到来,并将经济指标分为先行性指标、同期性指标和滞后性指标三类。对于信用保险机构而言,最有价值的是先行性指标。
先行性指标(leading indicator)是那些经研究发现能够预示未来经济发展情况的经济指标。美国经济中,制造商新增订单、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周工作量、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企业库存变化、M2货币供应量、消费者信心指数、新增私人投资的营建许可等都能很好地提前反映经济走势,是先行性指标。在我国,以下指标被认为是先行性指标:轻工业总产值、一次能源生产总量、钢产量、铁矿石产量、10种有色金属产量、国内工业品纯购进、国内钢材库存、国内水泥库存、新开工项目数、基建贷款、海关出口额、狭义货币M1、工业贷款、工资和对个人其他支出、农产品采购支出、现金支出、商品销售收入等。
目前,许多国家官方或民间都有关于先行性指标的统计,并综合编制成了种类繁多的“领先指数”。例如,美国商务部发布的美国领先指数,德国The CESifo Group发布的ZEW Index,德国欧洲研究中心发布的IFO Business Climate Index,加拿大统计局发布的Canadian Composite Leading Indicator,瑞士KOF INSTITUTE发布的KOF leading indicator,以及OECD发布的Composite Leading Indicator(CLI)。我国国家统计局也定期公布“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其中即包括“先行指数”。
一般认为,如果领先指数连续三个月下降,预示经济即将进入衰退期,若连续三个月上升,表示经济即将繁荣或持续扩张。据研究,美国商务部的领先指数预测经济衰退的准确度比预测经济复苏的准确度更高,可以在经济衰退前11个月预测经济下滑,而在经济扩张前3个月预测经济复苏。信用保险机构及时关注重点承保国别的领先指数,可作为整体承保政策收放调整的早期参考。
(二)建立内部的经济周期管理机制
最首要的是整体经营策略的调整机制,也即当周期性拐点日益明显时,能够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如业务规模设定、业务结构调整、承保政策定位等,并保证经营策略的调整迅速传达至企业各个层面。例如,在经济繁荣期,加大展业力度的同时应开始居安思危、克服扩张冲动、坚守承保原则,例如单一最高风险敞口限制、总额控制、费率匹配、固有的国别行业承保原则等。衰退期和萧条期到来后,需要重点关注如何在保住未来的市场份额和控制现在的风险中取得平衡,为此,须制定明确的承保政策并及时向客户说明,同时,要做好应对赔付水平上升的财务准备。复苏期到来后,信用保险机构进入了业务拓展的最佳黄金时期,应利用风险水平下降,风险意识仍较强的大好时机,加快营销力度,迅速扩大业务规模。
除此之外,操作层面也应建立相应的周期联动机制,例如,财务和人力资源配置,随企业发展策略的调整而各有侧重;又如,费率厘定机制随着周期波动而及时调整,保证费率水平能够成为风险水平的合理对价;再如,承保政策调整机制,其中既包括针对不同国别、行业或某类买家的特殊承保政策,也包括在风险上升期采用降低赔付比例、要求额外担保、减低最高赔偿限额,在风险下行期降低此类要求等灵活的承保手段。
(三)构筑更为抗周期的业务结构
如上所述,不同行业和国别在同一场危机来临时可能表现迥异,贸易类信用保险业务和项目类信用保险业务、国内信用保险业务和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在同一次周期下的表现可能不尽相同,我国信用保险机构通过合理布局,能够构筑更为抗周期的业务结构。
例如,提高抗周期行业在承保总量中的比重能够更好地平抑经济周期导致的整体风险水平的波动,同时由于抗周期行业本身所受冲击不大,市场需求也更为稳定。以本次衰退为例,学者研究中国的行业表现,发现净利润下降最多的行业分别是公用事业、有色金属、化工、黑色金属、交通运输、旅游、电子元器件、家用电器业,这些就是本轮的“顺周期”行业;净利润增长最快的是教育、生物医药、农林牧副渔业、食品饮料、网络游戏业,这些则是本轮的“抗周期”行业。通过各种方法增加抗周期行业的承保,能够帮助信用保险机构构筑稳定的发展基础。在国别层次亦是如此。虽然各国经济周期时机的趋同性不断增强,但并非完全同步,而且也并非每一个国家的每一次经济周期都将波及全世界(发达国家亦是如此),提高承保国别的多元化水平能够充分降低个别国家周期的影响。除国别和行业层面的结构优化之外,还可以通过分析所处周期的特点和阶段,选择性地在产品线上进行倾斜,对冲周期波动对业务发展的影响。
(四)建立严格的风险约束制度
风险约束制度的内容非常丰富,范围也非常广泛。风险约束既包括风险总额控制、国别限额控制、行业限额控制、最高单一风险敞口限制等;也包括针对某些国别或行业的承保政策限制、针对关联交易等特殊问题的承保限制等。风险约束是信用保险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既不能因某种经营行为的改变而放松要求,也不能因管理人员的主观意愿而任意改变,例如,根据企业本身的资源禀赋而内生的承保能力、根据保险业本身特点而确定的承保政策等。有些则是可以根据周期的不同特点临时定制或撤销的,例如,特定时期某些行业或国别的具体承保政策等。合理的风险约束能够为承保人的操作提供指引和必要的“红线”,有助于不同特质的承保人建立相对统一的标准,避免那些难以避免的主观不理性带来重大损失。
(五)将外部支持与自身专长相结合,更好地履行“反周期”政策使命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出口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为了平抑出口的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我国还需要信用保险机构适时发挥“反周期”作用。为此,信用保险机构应当将外部支持与自身专长相结合,才能更高效地发挥“反周期”作用。
政府部门应建立适当的外部支持机制。首先,当外部衰退来临时,必须提出明确的政策要求,使得信用保险机构准确把握经营方针。其次,在考核机制上应该充分到反周期职能带来的影响,立足于长期保本经营的原则,允许丰歉互补。再次,应认识到执行反周期任务时积累的风险很难通过经营机构自身正常运营完全消化,通过适当的专项资金安排、保费扶持政策等对因为履行政策性职能导致的损失进行弥补。对于信用保险机构而言,在严格履行政策要求的同时,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在政策框架范围内,准确判断风险水平,合理厘定保险费率,提出风险控制建议,帮助出口企业更多更好地在国际市场上获取订单和项目。在有效发挥政策支持职能的同时,有效管理风险,控制政策成本,提高支持效率。
六、结语
在本轮危机中,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担了促进我国一般商品出口和国际工程承包的艰巨任务,也经历了外部系统性风险急剧上升、内部赔付水平大幅上升的经营状况。在国内外经济开始企稳之际,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改进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模式,能够为更加平稳地度过下一轮周期做好准备。通过从一次又一次的周期波动中积累经验、自我完善,我国的信用保险业一定能够熟练地管理和驾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注释:
①古典型周期是指经济总量的波动,增长型周期是指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
②数据来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内部资料《再保之窗》2008年第2期。
③数据来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内部资料《再保之窗》2008年第2期。
④参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内部资料:郑宇,近年中国所遭遇贸易救济措施概况分析,信用管理2009年第6期(总第66期)。
⑤参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内部资料:郑欣,试论金融危机对低收入国家财政稳定性和主权偿债能力的影响,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15期;陈刚,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风险发展的新趋势,学习与研究2009年第16期。
⑥参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内部资料:贸易险承保部,金融危机对欧洲主要承保国别的影响。
⑦参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内部资料:风险管理部,国际官方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经营模式创新与启示。
⑧参考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内部资料:《出口风险预警信息》第55期、第64期、第70期、第80期、第83期、第91期;《再保之窗》2008年第6期、2009年第2期、2009年第5期、2009年第7期。
⑨数据来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内部资料。
标签:经济周期论文; 信用保险论文; 出口信用保险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美国金融危机论文; 周期性行业论文; 全球金融危机论文; 金融论文;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业务支持论文; 经济学论文; 信用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