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创新是解决农业保险问题的出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出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为社会所关注,而农业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关键。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常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风险。那么如何转移农业中存在的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发现,在市场经济中保险是转移农业风险的主要机制。
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转移主要是通过财政,而商业性农业保险呈萎缩状态。近年来,财政补贴的农业灾害救济资金每年约为50亿元人民币,其中,2003年各级政府共下拨农业灾害救济资金52.9亿元。(注:2003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从1982年到2003年,商业性农业保险累计赔付73.9亿元,农业保险赔付仅占财政补贴的12.3%。2003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4.6亿元,仅占全国财产险保费收入的0.5%。截至2004年初,在全国开展农业保险的公司只有两家,其中人保公司拥有全国性的农保业务,其农业保险赔付率高达88%,大大超过了65%至70%的农业保险盈亏平衡点。这些数据显示,市场在农业保险领域作用甚微。
如何摆脱萎缩的农业保险现状?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应该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解决,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庹国柱(2003)提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主办,政府设立相关机构经营的模式;另一种是政府引导,实行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的模式[1]。赵学军(2004)从政府干预的角度,认为农业保险的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干预,特别是政府的财政支持[2]。胡秋明(2004)认为农业保险走出困境的出路就是制度创新,而组建国家农业保险公司是推动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所在[3]。
但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能真正解决农业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吗?本文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农业保险的金融和技术创新是最终解决农业保险问题的出路。
二、农业保险市场萎缩的影响因素
当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市场呈现萎缩的景象,表现为“三高三低”(注: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农业保险市场的萎缩呢?
(一)风险的系统性
农业面对的自然灾害风险一般具有系统性,很难满足大数定律的要求,常常造成较大区域的损失,增加了预测损失分布和厘定保费的难度,使农业保险产品的费率较高。例如,2003年,我国企财险的费率为1.17‰,家财险的费率为1.71‰,而农业险的费率高达10.43‰。(注:唐运祥:《中国非寿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二)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由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任何保险市场上都存在。但是,在农业保险市场上,这些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并产生较高的管理成本。由于农户在区域上的分散性、在规模上的小型性、在生产上的差异性,使逆向选择的风险增大,直接导致保险核保和理赔的成本剧增;小规模的农业生产和较低的保险金额,更容易造成被保险人的粗心和疏忽,使道德风险增加,从而提高了保险监督的成本。
(三)缺乏完善和丰富的农业风险再转移市场
农业面临的自然灾害损失常常是巨灾性的。比如,我国的旱灾造成的农作物年均受灾面积、损失粮食及其占粮食产量的比例由20世纪50年代的1.74亿亩、435万吨、2.5%分别增加到4.07亿亩、2450万吨、4.7%,损失越来越大。(注:鄂竟平在全国防办主任会议上的讲话,2003年1月15日。)
转移巨灾性农业风险,需要发达的再保险市场、完善的资本市场和丰富的金融工具。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分保能力非常弱。1998年10月,中国再保险公司成立,注册资本金30亿元人民币,外汇资本金1亿美元。2002年,公司资产总额达207.6亿元,其中流动资产171.09亿元,占总资产的82.41%,公司净资产27.8亿元,各项责任准备金为163.25亿元。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金融工具的种类也较少,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例偏低,巨灾性的农业风险通过资本市场转移还不成熟。表1显示了1998年以来各年份股市的融资额状况。
表1中国股市的筹资金额 单位:亿元
年份 19981999 20002001 2002 2003
筹资额
840.16 944.27 2103.02 1199.21
961.76
1357.76
数据来源:证监会网站
(四)农业保险替代品和过低的农民收入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作为农业保险的替代品,间接降低了农业保险的需求。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小规模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经营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极大地制约了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并导致农业生产中劳动力的严重过剩。面对农业风险,农民就会通过劳动力的转移补偿农作物的损失,从而使劳动力转移成为农业保险的替代品,并降低了农作物保险的需求。
过低的农民收入,特别是来自农业的收入,直接降低了农作物保险的需求。由于农业的弱势地位以及农村各种资源的匮乏,致使农民的收入很低,来自农业的收入就更低。1990年以来,农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逐年下降,从1990年的42%下降到2002年的30%;农民人均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也逐年下降,从1990年的50%下降到2002年的35%。过低的农民收入及农业收入,必将减少农业保险需求。
三、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证分析
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短期内和形式上改善了农业保险市场的供需关系。历史上,发达国家的私人农作物保险被限制在单一风险产品上。例如,冰雹保险,这种保险产品容易制定正确的保费,也容易鉴定损失。在私人保险公司不能或不愿提供农业保险的领域,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一些可行的保险产品。例如,在美国等国家的多风险和巨灾保险市场上,政府提供如下补贴:(1)农民保费的补贴;(2)私人保险公司的补贴;(3)再保险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通过政府对私人保险公司的补贴,降低了保险产品供给的成本;通过对农民保费的补贴,提高了农民的有效需求,从而促进了农业保险市场的发展。
但是,从长期来说,政策性农业保险无助于农业保险问题的根本解决,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一)政策性农业保险无法消除引起农业保险问题的因素
1.没有提出解决系统性风险的办法。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计划中,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提供补贴,刺激供给和需求曲线的移动,从而改善供求关系。但是,农业保险产品仍然是依据独立同分布假设和大数定律设计出来的,没有反映出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2.提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市场保险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自负盈亏,展业相当谨慎。然而,政策性农业保险却产生了新的委托代理问题,保险公司不注重逆向选择问题,使原来拒保的投保人被重新核保。比如,一些地理上分散的、小规模的农场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情况下被重新核保。对于核保的保单,保险公司也放松了道德风险的防范。例如,墨西哥在1961年通过农作物和活牲畜保险法,正式建立了政策性保险公司,并通过国家发展银行代理,强制农户购买农作物保险单,其结果是,由于懈于监管,损失补偿的索赔额是出奇的高。
3.不能真正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就上海来说,2003年,明确将农业险补贴列入公共财政体系,市区两级财政每年补贴达1000万元,约占上海农业险总保费的25%。由于财政补贴,在上海,水稻保险的保费比较低,大约在1.2%左右。如果农户每年的保费为1000元,则政府补贴的保费额每年为30元。也就是说如果农户参加保险,就能从政府获得30元的转移支付,使年收入增加30元。如果以三个成员的农村家庭来说,2002年,农户的家庭平均收入为7426.89元,加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将会使农户收入增加0.4%。所以,农户的保险需求至多提高0.4%。
4.无助于改善农业风险的再转移市场。上海市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计划中,采取上海市保险公司和上海市农委等部门共保的方式,使保险公司承保的一部分农业风险转移给地方政府。这种方式,只是通过对再保险市场的部分替代,暂时缓解了再保险市场的压力,无法提高再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也无助于改善资本市场的筹资能力。长期来看,该计划必将会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最终使共保计划归于失败。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严重后果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前景如何?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政策性农业保险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经验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计划在效率、公平和财政等方面,并不是很好。
1.从效率的角度来看,损失率(I/P)仍相当高。美国在1994年以前,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还不大,但是,随着1994年保险计划的改革以及1996年和2000年农业法的制定,情况发生了变化。现在,私人保险公司虽然拥有政府的再保险机构支持、农场主的保费补贴支出和管理成本补贴,然而损失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上升了许多,从1980年的1.87上升到1999年的3.12。
2.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受益的只是少部分人。美国有将近300万农民,但是仅少部分人(30~40万)参加了政府支持的农业保险计划,这些参加者一般是规模大、受教育程度高、资本实力大的农民;低收入、小规模和拥有一定专长的农作物生产者却被大量排除在保险之外。
3.从财政的角度来看,不堪重负。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成本是难以承受的,政府不仅补贴一部分保费,而且还包括大部分管理成本。美国在1992年的保费补贴是70万美元,2001年上升到18亿美元,支付给私人保险公司的补贴已从同期的2.25亿百万美元上升到6.48亿百万美元。墨西哥在1961年建立了政策性农业保险,不幸的是,由于财政补贴过高,于1988年关闭。表2显示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高额成本。(注:P表示保费,A表示管理成本,I表示损失补偿额。)
表2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成本
国家 期间 A/P I/P
巴西
1975~810.28 4.29
哥斯达黎加 1970~890.54 2.26
日本
1974~771.17 1.48
1985~893.57 0.99
墨西哥 1980~890.47 3.18
菲律宾 1981~891.80 3.94
美国
1980~890.55 1.87
1999
3.12
资料来源:Skees et al(1999)[4] &Skees(2003)[5]
四、解决农业保险问题的市场创新
那么如何解决农业保险中存在的问题呢?实践表明,发展中国家照搬发达国家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会造成严重的财政负担、效率低下和有失公平等弊端。
最近,国际保险市场上的金融和技术创新为解决农业保险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互换和风险分担等金融创新,产生了许多新的转移农业灾害风险的金融工具,比如,巨灾债券、保险合约和气象市场衍生证券等;气象测量卫星等的技术创新,促进了新的农业保险工具诞生,比如,气象指数、区域产量指数等[6]。
(一)转移农业灾害风险的资本市场创新
气象指数为资本市场转移系统性的农业灾害风险提供了流动性。目前,国际资本市场上,转移农业灾害风险的金融产品已经被开发出来。例如,CAT债券(catastrophe bonds)为飓风、洪水、地震等巨灾保险提供了机会;气温指数期权为少数巨灾事件提供风险管理机会(互换)和保险。
CAT债券使农业自然灾害保险更可行、更可获得。CAT债券是可交易的金融债券,使持有者在某种巨灾事件发生时,获得资本或者收益,债券息票等。由于其主要的支付依赖于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所以,CAT债券有可能作为农业损失的一种间接度量。这表明,交易是参数性的,而支付是与某种统计相联系的,概率分布可能被估计,事件可能被度量。CAT债券通常被金融机构(特殊目的的再保险人)提供给那些面临巨灾损失或想要分担巨灾损失的投资者,而这些金融机构运用筹集的资本提供再保险或者保险产品。
除了CAT债券,资本市场上还有基于指数的气象衍生证券,像气温指数期权。例如,在能源部门的收入和气候波动之间正相关的情况下,资本市场通过发行这些金融工具,为那些收人和气候波动之间负相关的部门提供互换机会(像农业部门),来弥补他们的损失。目前,这些期权在柜台或在芝加哥贸易交易所进行互换交易,转移农业灾害风险。此外,另一个正在被考虑的气象衍生证券就是降雨量指数期权。
(二)农业保险产品的市场创新
目前,国际上农业保险产品的创新分为两个主要的类型:区域产量指数保险和气象指数保险。区域产量指数保险是以一个事先指定的平均区域产量(通常是县)为基础,当被保险的农作物平均区域产量低于指定水平时,确定损失补偿支付的合同。气象指数保险是在一个事先指定的区域内,以一种事先规定的气象事件的发生为基础,例如,气温、降雨量、风速等,确立损失补偿支付的合同。
区域产量指数保险不仅避免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因为损失补偿不依赖于单个农场产量,只取决于实际区域平均产量与指定水平的数量关系。其优点在于,一方面,保险人不需要了解被保险人的个人信息,从而避免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当区域平均产量低于指定水平时,那些个体产量高于指定水平的农户,能在没有损失的高产量情况下,额外地获得保险公司的损失补偿,有利于激励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气象指数保险在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更有助于反映农业系统性风险。气象指数的农业保险不需要农场产量的历史数据,仅需要历史气象数据和准确的气象测度,这就使农业保险直接以系统性气象风险的测度为依据,而不是间接地通过产量来反映系统性的农业风险,从而为保险公司承保系统性农业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结论
本文认为,国际保险市场上的金融和技术创新,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产生农业保险问题的因素,最终解决农业保险问题。
(一)较好地解决了系统性风险的难题
传统的商业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很难解决农业保险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问题。但是,新出现的农业保险工具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气象指数农业保险,这就使保费的厘定和损失补偿的计算建立在系统性风险的基础上,从而克服了基于单个保户,而不是风险单位的传统农业保险工具。
(二)减少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降低了农业保险的成本
传统的商业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管理成本是相当高的。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大量的小规模生产者、低效的政府部门、较差的基础设施、匮乏的信息等,其管理成本就更高。新的保险工具使保险公司只需根据区域气象指数或区域产量指数确定损失补偿,无需面对大量的小规模生产者,有利于克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
(三)易于转移农业巨灾风险
在转移农业巨灾风险方面,传统的商业性农业保险力不从心,而政策性农业保险又产生了巨额的财政负担等弊端。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创新,像CAT债券和气温指数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为转移干旱、洪水等农业巨灾保险提供了可能。
标签:农业保险论文; 政策性农业保险论文; 保险论文; 三农论文; 保险公司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逆向选择论文; 农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