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指示语的对比研究

英汉指示语的对比研究

甘时源[1]2017年在《认知视角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言语的指示现象存在于人际交际和话语者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指示语的使用让话语更加连贯和更具衔接性。语篇指示现象,是作者和读者在交际语篇中以话语主体为参照点用词或短语对存在于语篇内或语篇外另一个话语对象进行指向,或者用词或短语来表明其所在句子和在同一个语篇之内的其它言语成分之间的语义或语用关系。语篇指示的研究涉及语言的分析和描述、语篇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等领域,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同时,也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因为语篇指示语在指称过程中涉及话语主体的焦点确定及话语者对信息的认知加工方式。语篇指示语的形成路径为:现实世界>现实表征>心理表征>语篇表征,这是一个连续体。因此,在语篇中,话语接收者是否能够正确辨析指称对象、将“现实表征”投射到“语篇表征”成为语篇理解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的研究以语篇指示语为研究对象,运用布勒的“指示场-指示”理论和功能、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建立起语篇指示语的分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完整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系统,以期对汉、英语篇各类型指示语语义特征、心理距离指示功能、语篇指向功能以及语法化过程的异同进行基于语料库的系统性统计分析。并进一步探讨语篇指示为何可能;指代认知加工怎样实现;汉、英语篇指示语的语法化认知机制是什么等问题。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序言,主要介绍了本选题的缘起、意义和创新之处;界定了研究对象并对研究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同时,阐述了本研究的认知语言学基本观点、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也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为研究现状,就以往对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的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查找以往研究的不足,旨在通过评析和前瞻确认本研究的可行性和价值所在。第叁章建立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类型的确定标准或依据。从人类认知特征出发,基于布勒“指示场-指示”的指示原点分布图,探讨了指示语的构成和指示成分,旨在对布勒的指示分布坐标进行补充和完善,建立包括“价值/意义”要素在内的语篇表征经语法化后形成的完整语篇指示语分布坐标,并帮助我们初步归纳得到“情景指示>语篇指示>虚化链接指示”的语篇指示语连续统。对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类型的确定标准的论述,也构成本文汉、英语篇指示语分类设置、指示和指向功能阐释、语法化相关问题分析和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统计的基础。第四章在第叁章建立的指示语和语篇指示语类型的确定标准的基础之上,首先,讨论汉、英语篇指示语的五种分类设置,即人称性语篇指示语、指示性语篇指示语、空间时向性语篇指示语、情态附加性语篇指示语及连接性语篇指示语,并基于自建的小型语料库对汉、英语篇指示语分类模式进行了跨语言对比统计分析,得出汉、英语篇指示语类型在使用规律上的对比结果,汉语在语篇中表现为倾向于使用隐性语篇标记,英语则更多使用显性的语篇标记,这也印证了汉语为意合语言,英语为形合语言的特质;其次,我们以典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为例,从五个层面详细探讨典型汉、英语篇指示语在指示系统中的分布,通过例示分析指出:在实际的语篇中,典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存在叁种指示形态,即“情景指示”、“语篇指示”和“虚化链接指示”,且从情景指示到语篇指示再到虚化连接指示是一个连续统,也是指示语所经历的语法化过程,本文的重点研究是语篇指示语,但不能否认情景指示(空间性特征)和虚化链接指示(性质特征)是指示语研究的来源和语法化后的最终去向,为了指示系统表述的完整性,在这一章中,我们也对情景指示做了简单描述,至于虚化链接指示,会在探讨语篇指示语语法化问题的第六章中做以详述。第五章是对语篇指示语进行深入探讨的部分,我们选择典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从语篇心理距离指示和前指、下指的语篇指向两个功能参数出发,结合自建语料库和大型语料库,分析汉、英语篇指示语的普遍特征和差异(其间,渗透了对人称性、指示性、空间时向性和情态附加性汉、英语篇指示语的具体用法分析)。首先,详细探讨了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的语篇心理距离指示功能。我们认为,以话语发出的主体为参照,通过主体和所指对象之间的“距离”来对远、近指示语进行选择。这种“距离”无论是空间的还是时间的,其本质都是话主对所指对象的一种心理距离上的认知加工和判断,受到心理因素影响。简言之,情感态度的心理投射就是心理距离指示。语篇心理距离的拉近或推远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伴随性心理距离指示,另一种是凸显性心理距离指示。研究结果显示:语篇指示词的伴随性心理距离指示不可避免,它和凸显性心理距离指示的唯一差别就是程度高低不同;语篇心理距离指示语的使用反映出话语参与者们较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心理状态,受四种因素影响,即注意焦点、社交距离、熟悉程度和情感元素;通过汉英语料对比统计分析可以看到,汉语语言使用者更倾向于使用近指词语(如“这/这些/这边/这里”)来缩小人际距离,然而,英语语言使用者更乐于使用远指指示语(如“that/those/there”)以保护个人私密空间,具有文化内涵。其后,详细探讨了汉、英语篇指示语“这/那”和“this/that”前指和下指的语篇指向功能。基于前指项和先行项之间是否是共指关系,我们可以把前指分成显性前指和隐性前指两种。根据指示现象中前指项所替代的先行词的认知和句法功能,我们将显性前指分成叁种类型,即名词性显性前指、谓词性显性前指和小句性显性前指;依据前指项和先行项之间的关系,隐性前指分为叁类,即蕴含性隐性前指、联想性隐性前指和概括性隐性前指;与前指功能相较,“这/那”和“this/that”的语篇下指用法虽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们仍然具有语篇指向功能并兼具语篇衔接功能。在语篇(特别是文学语篇)的创作中,使用下指,比直接性的描写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其使用目的是为读者在心理上营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对比统计分析表明,在语篇前指和下指用法上,汉、英语言间都存在显着差异。第六章探讨汉、英语篇指示语的语法化问题。也就是对语篇指示语经过语法化后形成虚化链接指示用法的讨论(涵盖了对连接性汉、英语篇指示语的具体用法分析)。提出语篇指示语的语法化或虚化标准;详细探讨代名语篇指示词和饰名语篇指示词的语法化。结果表明:“代名语篇指示词”语法化为汉语和英语语篇中的链接词、英语语篇中的定语从句和宾语从句标记;“饰名语篇指示词”能够语法化为汉、英语篇中不定指标记。同时,它还能够实现其他指示语的虚化用法,比如英语中的先行词,汉语中的定冠词、定语从句标记、所属关系词、泛指词和同位共指词;基于“理想化的认知模式(ICM)”,语篇指示语的语法化机制有:意向图式、隐喻和转喻。为语篇指示语语法化研究提供了认知理据。第七章总结了我们对汉、英语篇指示语的研究发现,对研究问题做出了解读,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我们从认知视角出发对汉、英语篇指示语的研究是基于真实语料数据对布勒“指示场-指示”理论的扩展和完善、对指示分类的补充和分析,以及对指示系统的完整阐释,本研究能够有效发掘汉、英语言差异,以及差异形成的认知基础和理据,有助于更好理解汉、英语篇特征,具有跨文化的借鉴意义,对翻译理论与实践、对外汉语教学、英语教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研究都具有跨学科的借鉴意义。

金海玉[2]2008年在《英汉指示代词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指示代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着较高的使用频率,属于英汉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对两者进行对比,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很多共同点与不同点。本文以英汉指示代词的句法功能对比为基础,从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两方面对英语指示代词“this、that、these、those”以及汉语指示代词“这(些)、那(些)”进行对比。主要探讨英汉指示代词的语义特征,以及其语义特征是否存在着变化,并试图回答语义特征与语用功能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收集大量语料,本文对英汉指示代词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得出英汉指示代词都具有指示性、确定性、距离性、自我性的语义特征。当英汉指示代词表达的是确定性所指时,其中还明显地包含距离性的语义特征,而且“this”“that”和“这”“那”包含着单数性的语义特征,“these”“those”和“这些”“那些”都包含着复数性的语义特征。但汉语的“这”“那”具有确定性语义特征时,也包含复数性的语义特征。当英汉指示代词“this、that”和“这、那”在序举中表达不确定性所指时,距离性的语义特征削弱。汉语中的指示代词“这"语义要复杂一些,那就是“这+NP”还表示类指。“这+NP”结构中的“这”有语义虚化为“定冠词+NP”表类指的倾向。由此可知,汉语指示代词“这”的语义特征更加丰富。英汉语的指示代词的语义特征随着不同语境而不断变化。当英汉指示代词的距离性突显时,它们的确定性也随之相对突显,而自我性减弱。当英汉指示代词的自我性突显时,其确定性随之减弱,而距离性最弱。这种语义特征的变化也体现在两种语言的语用功能上。当英汉指示代词的距离性语义特征突出时,在语用中体现的是它们对具有确定性的所指的实际远近距离指示,同时自我性减弱,语言的主观性相应地减弱;当英汉指示代词的自我性突出时,在语用中显示的是作者的情感距离,也就是语言的主观性突显,而远近距离性随之减弱。汉语指示代词“这”的多样性语义特征应用在语用功能上,体现出它具有更强的主观性特点。

柳欢[3]2009年在《汉英方位指示语语用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空间关系是客观世界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方位指示语是语言中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它是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在语言体系中的反映。汉语与英语分属不同类型的语言,但都用方位指示语来表达空间关系以及指示现象。本文以对比语言学、语用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郑道俊先生对方位指示语的分类,借鉴对比分析法、共性研究法、描写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剖析了汉英方位指示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对其异同点产生的主要原因作了简要的分析。本文通过对汉英方位指示语语用对比研究,比较全面系统地呈现了汉英方位指示语的全貌,从而使汉语及英语学习者对汉英方位指示语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正确理解汉英语言中方位指示的语用意义,提高汉英语言的交际质量,增强汉英语言的表达效果,促进跨文化交流。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述了本研究的现状、研究范围与对象、研究的理论方法、目的意义、语料来源及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第二章以汉英方位指示语共有指示体系为切入点,从方位名词、方位指示代词、趋向动词、方位介词结构等方面对比分析其语用异同。第叁章以汉英方位指示语特有指示体系为切入点,从汉语的方位结构、合成结构与英语的冠词、地点副词等方面对比分析其语用异同。第四章探讨了英汉方位指示语语用异同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五章为结语。总结全文,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

杨恒波[4]2010年在《英汉指示语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指示语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日常生活里使用频率较多的语言慨念。本文拟从对比语言学的观点出发,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指示语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其目的是提高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

吴童[5]2017年在《俄汉空间指示语语用对比研究》文中提出言语交际中的人际关系和时空定位都是通过特定的指示语来表达的,在所有指示当中空间指示是最常见的一种指示,它关系到人类日常交际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语用现象,也是一种言语交际功能。空间指示语则是完成这种功能的语言形式。空间指示语又可称为地点指示语,指的是能够表达言语行为中所谈及事物所处方位的词语,是言语行为过程中所涉及的处所及方位的指示。由于俄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类型的语言,人类认知的趋同使得俄语和汉语的使用者在使用空间指示语时呈现出一定的共性与个性。所以本文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尝试建立俄汉空间指示语的顺应模式。运用描写与阐释相结合和对比分析法对俄汉空间指示语的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人们在选择空间指示语时所顺应的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目前从俄汉语对比视角研究空间指示语的成果并不多见,此项研究对丰富空间指示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外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李阿雪[6]2008年在《俄汉指示代词功能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指示是各种语言的共同范畴,具有普遍性。它是通过说话人将语言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的重要手段。指示代词是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指示语言的手段,它的主要功能是指示功能和照应功能。指示在人类交际活动中承载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这样的现象进行对比研究,是当前语言学研究的需要。本文以俄汉指示代词中最典型的“этот”、“тот”、“这”、“那”为研究对象,从指示代词的指示功能和照应功能方面对俄汉指示代词进行对比研究,探究其异同并探讨其深层原因。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本章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及目的,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第二部分是指示代词研究概述。对指示代词的定义和基本体系作了陈述并进行对比,阐述了参照物、语境对指示代词的使用和理解的影响;并阐述了指示代词的指示功能和照应功能及两者之间的异同。第叁部分是俄汉指示代词指示功能对比研究。本章是全文的研究重点。主要从姿势型用法和象征型用法两方面进行俄汉对比分析。第四部分是俄汉指示代词照应功能对比研究。本章也是全文的研究重点。本章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俄语前向照应与汉语回指的对比;第二部分是俄语后向照应与汉语下指的对比。第五部分是结论。

杨佑文, 印睿[7]2015年在《英汉语篇指示语的范畴类型及其例示性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文章分别选取10篇英汉题材与体裁相同的散文名篇原文及其各自的汉、英翻译文本,对其语篇指示语(discourse deixis)进行基于平行语料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基于实证性研究的5种语篇指示语范畴类型,并基于该范畴类型进行例示化的对比统计分析。研究得知,属于形态倾向语言的英语,语篇中多用人称、指示和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在语篇形式上表现出显性的语篇标记(overt markedness)模式;而缺乏形态标记的汉语,语篇中少用或不用人称、指示型和连接型等语篇指示语,在语篇形式上表现出隐性的语篇标记(covert markedness)形式。

郝冬梅[8]2011年在《汉英指示代词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指示代词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属于基本词汇,在两种语言中都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本文以指示语理论为基础,结合系统功能语法,从语法功能、语义特性和语用特点叁方面,主要对汉语指示代词和英语指示代词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指示代词的异同,并挖掘造成差异的深层次原因,然后再进一步探索其理论和实践价值。虽然系统功能语法、语义学和语用学分属不同的语言学科,但它们都以语言的意义和实用性为研究的出发点。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点,才能从叁个不同的语言学科对汉英指示代词进行系统化的对比研究。国内的汉英对比研究,虽然针对指示语的学术成果众多,但就两种语言指示代词进行的系统研究并不多。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能丰富系统功能语法、语义和语用理论研究的内容,而且可以扩大汉英对比研究范围。通过对比分析大量语料,本文得出汉英指示代词在句中可以作定语、主语、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等。汉英指示代词在语义上都具有距离性、指示性、确定性和主观性等特征,而且这些语义特性会随着语境不同而不断变化。当汉英指示代词的距离性突出时,其确定性也随之相对突出,而主观性减弱。当两种语言中的指示代词主观性突出时,其确定性也随之减弱,此时距离性最弱。这种语义特性的变化也体现在两种语言的语用功能上。当汉英指示代词的距离性语义特征突出时,在语用中体现的是它们对具有确定性所指的实际距离指示,同时主观性减弱;当汉英指示代词的主观性突出时,在语用中显示的是作者的情感距离,此时距离性减弱。比起英语指示代词,汉语指示代词在语用功能上,体现出更强的主观性特点。

常远[9]2011年在《指示代词“这/那”类汉英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指示代词是汉英两种语言中应用较广的一类词。它最基本的功能是指示和指代功能。指示代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属于基本词汇,都有着很高的使用频率。本文通过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对现代对比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和英语指示代词"this/that"进行句法功能,语义功能及语用功能的对比。根据指示代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的偏误类型和原因制定相应的教学对策。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介绍本研究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以及语料来源。第二章:汉英指示代词的研究。介绍汉英指示代词的来源,界定及分类。第叁章:首先,对现代汉语指示代词“这/那”和英语指示代词“this/that”的句法功能进行对比。其次,对汉英指示代词进行语义功能的对比,汉语和英语都是通过距离的远近来确定指代对象。这种距离包括: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最后,对汉英指示代词进行语用功能的对比,主要从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和地点指示叁个方面进行考察,重点通过汉英指示代词与其他词语的搭配进行分析。第四章:针对英语国家留学生的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总结了指示代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的偏误类型和原因,并根据偏误提出教学策略。第五章:结语。本文从句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语用功能角度对比汉英指示代词,结合英语国家留学生运用指示代词出现的偏误类型,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对外汉语教师在面向英语国家留学生进行指示代词的教学上提供一些帮助。

龙娴[10]2013年在《汉英指示代词“这/那”与“this/that”的对译》文中研究指明指示代词是汉语和英语中的基本词汇,应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本文以指示语理论为基础,结合翻译等值理论,先从语法、语义、语用叁方面对汉英指示代词进行共时的对比分析,归纳两种语言指示代词的异同,为汉英指示代词的对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对《简爱》的中译本和《围城》英译本中部分章节的语料分析,统计出汉英指示代词这/那与this/that对译时的基本情况,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归纳出汉英指示代词对译时的倾向。挖掘造成这种倾向的深层次原因,然后再进一步探索英汉指示代词对译的方法与策略。指示代词从语用上看是指示语的一种,从语法上看是代词的一个分支。其主要是通过指明事物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远近来确定所指对象,使得语言形式可以和客观世界或者人们大脑中的想象世界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之间建立联系。指示代词可以做句子成分,描述所替代词的特征、性状、数量等,也使得语篇前后得以保持连贯。汉语的指示代词分为:这/这的组合(近指),那/那的组合(远指)。英语的指示代词分为:this/those(近指),that/those(远指)。本文只探讨这/那的英译及this/that的汉译两方面。国内外对汉英指示代词的对比研究的成果不多,研究对译的文章更少。在以往的对比研究中,学者们大多侧重从语法、语用、篇章、认知等角度。对译方面,少数学者提出了对译时引入的心理距离的方法,但未有详实的语料对比和分析。语料统计表明汉英指示代词在翻译中并不完全对等,笔者认为这与文化差异、语法体系的差异有很大关系,因此本文从翻译的视角,以语法、语用、文化为根基,探讨汉英语法体系差异、汉英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对于对译的影响。希望本文提出的汉英指示代词对译时采用的距离整合原则、对等翻译原则能为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英指示代词的对译提出一些翻译方法和策略作为参考。

参考文献:

[1]. 认知视角下的汉英语篇指示语研究[D]. 甘时源. 吉林大学. 2017

[2]. 英汉指示代词对比研究[D]. 金海玉. 延边大学. 2008

[3]. 汉英方位指示语语用对比研究[D]. 柳欢. 广西民族大学. 2009

[4]. 英汉指示语的对比分析[J]. 杨恒波. 大众文艺. 2010

[5]. 俄汉空间指示语语用对比研究[D]. 吴童. 黑龙江大学. 2017

[6]. 俄汉指示代词功能对比研究[D]. 李阿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7]. 英汉语篇指示语的范畴类型及其例示性对比研究[J]. 杨佑文, 印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

[8]. 汉英指示代词对比研究[D]. 郝冬梅.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1

[9]. 指示代词“这/那”类汉英对比研究[D]. 常远. 沈阳师范大学. 2011

[10]. 汉英指示代词“这/那”与“this/that”的对译[D]. 龙娴.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英汉指示语的对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