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职生学习心理适应问题表现为对学习的无动机、无兴趣、无情感、无意志、无参与。究其原因是他们对于学习的认知偏差和不良情绪,深层次的原因是他们自信心的缺失。因此,中职生学习心理适应过程就变成一个学习与改变自我的过程。
关键词:中职生 学习心理适应 策略
职业教育置于国家的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框架之中。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这是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这是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了适应上述转变,世界银行报告提出K4D(Knowledge for Development,译为“知识为了发展”)理念,认为并非所有知识都能促进发展,只有经过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发挥作用,并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自洽结构。基于这一考虑,教育分流和将来谋生取向很好地结合,才能同时促进人的发展和国家发展。否则,要么教育不足(under educated),要么教育过度(over educated),若一个国家或地区仅全面普及普通教育,而没有面向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很难想象如何支撑起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并要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也就是说,在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框架结构当中,职业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学习“六大支柱”之一,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培养从业人员接受职业教育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即使人们错过某一阶段学习,也有补偿机会。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自初中毕业生,由于社会教育观和成才观的偏颇,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人们眼中学习失败的、无法上高中的学困生,他们在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甚至被歧视,因此,一进校就表现出一系列心理问题。本文着眼于研究中职生学习方面的对中职学校学习的心理适应问题,探讨指导中职生学习心理适应指导的策略。
一、中职生学习心理适应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二年的教学研究,我们尝试归纳中职生学习心理适应过程的特点和规律:
第一阶段:学生对学习持模式化(僵化)和冷漠态度阶段。
刚入校学生在新的学科学习和课堂中,他们不愿意去了解和探寻,却在寻找与初中课堂中的内容、方式的相似之处,然后根据过去的行为模式做出反应并感受它,即无动机、无无趣、无参与。
他们收不到新课程的变异性,不认为自己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改变,因而缺少改变自己的动机和愿望,他们没有与老师和同学有表达自己情感的愿意,即使沟通,也只是做一些表白式的外在的表达,不涉及自己的内心。
第二阶段:学生开始“有所动”阶段。
如果学生在第一阶段能够体验到老师对他的尊重、真诚和共情,感到自己完全被老师和班集体接纳,就会进入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学习能力,并对部分学科产生兴趣,尝试性地去听课和完成作业。但是,一旦碰到学习困难,就会怀疑,个别学生甚至会放弃。
第三阶段:学生开始角色转换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逐渐将职业规划,专业选择与个人职业和生活相联系,将学生身份赋予“准职业人”的意义,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开始认真和感兴趣。
第四阶级,适应与自信阶级。
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消除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对就业和专业学习能力、个人发展有清晰地认识,学生完全适应了专业学习的特有模式和方法。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
陈庭照(2010)在探究中职生消极的心理特点中提到,中职生存在逆反心理、侥幸心理、自卑心理以及对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差、自觉性低、依赖心理强等特点。这种现象是由家庭,学校和个人三者共同造成的,如果要改善这种现状必须从三个方面同时入手。但也有学者表示,学生源素质欠佳,课程设置和学生本身的适应能力是导致中职生学习适应性低的原因(向琴,2016)。雷燕等还从心理素质的角度出发来谈学生学习的适应能力问题。纵观国内各种研究,中职生在学习方面表现的心理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动机缺失,不愿学。
学习动机是唤起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并对此种学习活动加以维持、调节和强化的一种内在历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可以加强并促进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又可以激发、增强甚至巩固学习动机。中职学生表现出学习缺乏动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愿意学习。
2.学习兴趣缺失,不好学。
大部分学生不了解中职学校与初中的学习的异同,对所学专业也不了解,延续初中的学习心理状态,对学习不感兴趣。
3.积极学习情感缺失,不乐学。
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种种情感称为学习情感。不少中职生对学习不热情,缺乏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延续初中的厌学情绪和行为,不乐意学习。
4.学习意志缺失,不勤学。
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表现在学习活动中的种种意志就是学习意志。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恒心,学习没有顽强拼搏的毅力、坚持性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学习不能坚持到底,学习效果不佳。
5.学习习惯缺失,不善学。
学习习惯也称为学习性格。性格是人对现实性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并对之发生影响的性格称为学习性格。在这方面,相当一部分中职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提问,不求甚解,无学习责任,把学习当成休闲;没有良好的自学习惯,表现为惰性大,依赖性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总结;不善于安排和调整学习时间,整个学习过程无计划,无目标,无措施;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不知如何听课;不会结合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等等。这些说明他们学不得法,不善于学习。
笔者认为,人的行为问题都是来自于认知和情绪,认知缺陷和不良情绪是导致行为问题的根本原因。上述研究只是将中职生学习问题行为的表现进行了心理学方面的归纳和区别。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中职生的学习心理状态,为了让学生尽快地适应中职学校的学习,我们想通过对我校学生学习适应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构建适应性学习行为模式,以解决中职学生学习适应问题,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状态的调查及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调查对象和内容。
调查对象为我校2013级和2014级的全体学生。我们的调查量表选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作为测验的参考材料,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了《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此表共60项,分为10个因子,即F1强迫症状、F2偏执症状、F3敌对症状、F4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症状、F5抑郁症状、F6焦虑症状、F7学习压力症状、F8适应不良症状、F9情绪不平衡症状、F10心理不平衡症状,各因子均含6项。每一项中分正常、轻度、中度、较重、严重五个等级。
然后我们从2014级的学生自测表中抽取被试共507份,其中有效量表474份。我们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几个不同专业的班级,幼师专业177份,普师专业91份,小教大专41份,高铁旅游专业55份,模具专业53份,计算机专业57份。
2.调查结果。
3.原因分析。
分析调查结果统计资料,可以找出导致当前中职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
(1)认知的偏差。
①“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
这是学生的固定信念,是学生的表层认知错误。初中学习阶段学校教育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使得他们对学习的认知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上。不了解职业学校专业学习与初中基础教育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要求等方面都有不同。
②“我将一无所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这是学生自信心的缺失,是学生深层的认知错误。家长和社会一贯以成绩好坏评价学生,中职生初中学习阶段学习成绩的失败,使得他们饱受家长和老师及周围人群的批评、嘲讽,导致他们有着深深地挫折和痛苦的经验。形成了负性的自动想法,即在社会和家长的影响下,自动认为自己是无出息的、无用的。从表层上来看,可以观察得到的是学生对学习的不感兴趣,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对学习就是“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的认知;从深层上分析,是学生对自己的自卑和厌恶,缺少自尊和自信。
(2)情绪的障碍。
刚入校的学生延续着对厌学的消极情绪,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教师要求的反感心理,又恰逢个体发展的青春叛逆期,更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加深。错误的认知引发不良的情绪,不良的情绪又加深认知的偏差。认知偏差和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使得中职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品德行为出现问题也就不足为奇。
四、指导学生学习心理适应的策略
从以上的原因分析中,我们意识到中职生学习心理适应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学习与改变自我的过程。教育的策略是通过教学改革,让学生参与课堂,对学习感兴趣,改变他对学习的表层错误认识;更深层次的策略是让其确立自信,开展多种活动,让每一位同学有发挥其个性和特长的机会、有表现的机会,有成就感、成功喜悦、归属感。让学生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让他们了解评价一个人的多面性,而不只是学业成绩,彻底纠正其自卑、使其充满自信。
1.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中职生获得尊重和自信。
师生关系是最根本的,是教育过程的开始,也是教育的结果。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有一种自由、平等、关注、温暖、真诚的气氛。
(1)关注、无条件的尊重。
必须在一开始就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这种关注和尊重是建立在一种“人对人”的基础上,无论学生的家庭、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是什么样的,教师能够发自内心地感到学生一个个都是有价值的人,这种尊重是一种真诚的情感。教师对学生交流时的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可以表明对学生的关注、情感和信任程度。
(2)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的情感和认知信息。
理解他们的情感和认知内容(对家庭、过去的老师、同学、学习的情感),与他们的体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尊重他们的感受。这种气氛不是说它存在而传达给学生的,教师只能通过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接纳从而以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传递这种信息,同时把握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真诚的接受、共情与陪伴,让学生感受人格的尊重,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个性、智力、特长和优势,即接纳自己的弱点,又相信自我存在的价值,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的潜能,获得心理上的成长和个人的成长。
2.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生生都有作为”人才观。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挥其特长,增强学生的自信。学习心理的适应是学生适应新学校、新环境、新角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相对于其它方面,学习的适应更依赖于学生对于自己的自我认识,依赖于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对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的认识,这需要老师开展一些发挥学生个性和特长的活动,建立其自信再进行迁移。为此我校开展了每月之星(管理之星、礼仪之星、技能之星、文体之星、劳动之星、进步之星、道德诚信之星、全能之星)评选活动、学雷锋活动、跳绳比赛、五月的鲜花合唱比赛、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新生军训活动、新生广播体操比赛活动、“经典诵读、快乐成长”系列活动、阳光女孩评选活动、卡拉OK大赛等活动,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3.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变“灌输”为“建构”,从而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知。
中职生在初中阶段形成了对学习的厌恶情绪,也形成了对学习的认知就是死记硬背、大量的作业,这是不良的情绪和认知。我们应该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清除不良情绪和行为。
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对课堂的认知,唯一途径只能是通过课堂上改变,那就需要职业学校的课堂实行改革,是理想的教学状态。
(1)教师的教学从他们的文化基础出发,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主动思维、主动表现。
(3)学生能及时得到表扬和鼓励,得到反馈。
(4)学生有成功的体验;最后,实训课程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给学生以惊喜、以创新辅助作用,为学生打开未来职业之门,开启一个新的窗口、一个眼界,他们有些人动手能力很强。使学生惊喜地体验到还有另外一种学习,不同于“满堂灌”,不同于“题海战术”,不同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这些措施逐渐改变其对“学习”的恐惧、厌恶情绪,从中得到理智感,尝到思维的乐趣,进而改变对学习的认知,学习是一种有乐趣的事情,让他们发现并纠正对“学习”了解的错误,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上来。
4.运用教育神经科学理论的课堂教学策略。
20世纪90年代后期,心智、脑与教育运动同时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兴起,这场运动旨在将生物学、认知科学与教育联结起来,进而加深我们对教与学的理解,2003年出版了专辑《受教育的脑:神经教育学的诞生》。
(1)教育神经科学研究脑与学习,认为教师是最终的“人脑改变者”,他们每天都在从事改变人脑的工作。如果课堂是学习的场所,那么就必须理解和适应脑这一学习的器官。没有意识到脑如何学习的教学,就像设计手套却不知手是什么样子。课堂教学应该运用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研究的成果,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相结合而提出的课堂教学的策略称叫“符合神经逻辑”的策略。即当教育者了解脑在神经回路、实触和神经递质层面上如何处理、识别、记忆和传递信息,并且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时,可以提高教师与学生双方的认识,增强学习的动机、弹性、记忆效果和乐趣。知识是基于活动的,学生要有效地学习,就必须通过自身积极的活动来塑造他们的脑。我们在2015级学生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纳入了脑的学习机制内容,使他们能够运用于自己的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激发学习动机。
(2)充分认识情绪和认知的关系,重视课堂上学生情绪状态对知识学习的影响。教育神经科学理论认为,脑内认知和情感是相互依赖的。
①情感引导认知学习,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情绪和认知相结合,形成情绪思维,即直觉。
②有效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消除情绪,相反,它积极巧妙地培养一种与当前任务相关并有助于完成该任务的情绪状态。
③没有情绪的参与,学习的效果会减弱。如果学生感觉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与他们自身没什么关系,那么,学习的内容对他们就没有任何情绪意义。
为了让学生建立学习内容的情感联结,教师设计让学生参与课程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联系起来,布置实践性很强的作业等。这些方式能够给予学生一种主人翁的意识感,这种主人翁的意识能够使随后的学习变得很有意义,让学生体验到一种与所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绪。
参考文献
[1]张力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重新思考职业教育定位》.《光明日报》,2016年,03月,10日。
[2]百度文库 《浅论中职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2012,02,13。
[3]周加仙 等 译 《心智、脑与教育-教育神经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苏泽 周加仙 心智、脑与教育:教育神经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张力 重新思考职业教育定位[N].光明日报, 2016,06,10,(15版)。
[6]赵晓丹 浅论中职生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J].华章,2009,21。
[7]陈庭照 中职学生心理问题初探.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202-204。
[8]向琴 中职生学习心理适应问题评估.教育教学论坛,2016,(27):253-254。
[9]徐小云 学习心理视角下的中职生学习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5)。
[10]李振国 学生学习心理问题与调适研究.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3):118-119,119。
论文作者:谭旭玲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2月总第29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学生论文; 中职论文; 认知论文; 心理论文; 情绪论文; 自己的论文; 情感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2月总第29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