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范生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认识的实证研究-基于四川省六所师范院校本科师范生的情况调查论文

高校师范生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课程认识的实证研究
——基于四川省六所师范院校本科师范生的情况调查

李 巍,刘子玲

(成都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成都 611130)*

摘 要: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是培养师范生教育科研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但现实情况是师范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开设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更精细地制订本门课程教和学的方案,提高教学质量,为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夯实基础,通过对927名本科师范生的课程认识进行实证研究,发现:95%的师范生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设置持肯定态度,90%的师范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较高;但65%的师范生对该课程的目的认识模糊;超过半数的师范生对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影响判断不清;33%的师范生对本门课程教育教学和授课教师的期待抽象,性别、户籍所在地以及专业的不同都会对本门课程认识产生影响。对此,师范生应从消极被动转化为积极主动,从实践弱者转化为实践强者;教师应关注师范生的学情,坚持“以生为本”;选择合适的教材,采用混合化教学方式方法;正确认识并灵活应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学校应营造浓厚的科研学习氛围。

关键词: 师范生;教育科学研究; 课程认识;实证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研究者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有计划、有系统地搜索、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从而揭示教育规律、发展教育知识体系的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1]27随着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的“研究者”角色越来越突显。所以,教育研究素质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育科研研究能力是每一位准备做教育的人,无论是以理论研究为主,还是以开展实际教育活动为主,都应具备的。”[2]1“教师应具有自觉研究意识和能力”[3]167,而且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师范生具有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与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4]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理应重视未来教师(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因此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科研型师资成为师范生培养的新标准,教育科学研究素质的培养在整个职前教师教育中的重要性与作用日益凸现出来。[5]263对此,高等师范院校已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而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是培养师范生科研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

课堂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巩固和消化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所以说练习不是目的,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练习设计首先必须明确练习的目的,根据教学目标确定练习的内容,准确地把握住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注重练习的针对性。精心选择、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如,学习“长方体”后,让学生想办法算出长方体玻璃鱼缸各边安装的角铁长度,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以及鱼缸内水的体积。通过一道题的练习,把学生从繁重机械的练习中解脱出来,技能在练习中掌握,能力在练习中形成,思维在练习中发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师教育类的基础课程,对提高师范生的教育科学研究素养,增强师范生实际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师范院校普遍开设“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或者将此课程转变为必修课。然而从本门课程的实际开设效果来看并不理想,很多师范院校把本门课程设为考查课,导致师范生不够重视,以致学习成绩不佳,甚至被师范生称为是教育类课程中最不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因此,在课前对师范生的课程认识进行了一次实证研究,主要调查师范生对本门课程的了解情况,为教师教学提供依据,以便更精细地制订本门课程教和学的方案,为提高本门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一些参考或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以四川省六所本科师范院校的969名三年级本科师范生为对象,调查对象都是将要学习本门课程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969份,回收有效问卷927份,有效率为96%,男女比例约为1∶9,这种男女性别比符合师范院校的特点。调查对象具体情况如表1。

表 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高校师范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认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师范生的基本情况和调查问题两部分。基本情况包括师范生性别、学历层次、户籍所在地、年级以及专业。调查问题主要包括师范生对本门课程的基本认识、本门课程对师范生自身素养和能力可能造成的影响判断以及师范生的课程期望。为了确保统计分析的科学性,调查问题的前两个部分问题答案采用了李克特量表,每个答案有五个选项,分别对应1-5分,然后通过SPSS软件计算每个问题均值统计调查问卷结果。与此同时,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并深入课堂教学现场进行观察收集相关资料。结合深度访谈的资料和现场观察获得的意义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反思和验证。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师范生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认知情况

针对开设本门课程的必要性,整体得分为3.80,介于“完全必要”与“有必要”之间,偏向于“有必要”。从性别方面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开设本门课程是有必要,认识差异不明显。从户籍所在地方面看,城镇居住和农村居住的学生对本门课程开设必要性的认识的数据非常接近,说明居住地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影响较小。从专业方面来看,98.01%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认为开设本门课程是完全有必要,在所调查专业中比率最高;而11.05%的英语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认为开设本门课程是不必要和完全不必要,在所有调查专业中最高,语文教育和数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倾向于有必要。这说明了专业之间的认识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比其他专业师范生接触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更多,对本门课程的了解更深刻、更全面,而英语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更倾于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教师类课程,英语教育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师范生也容易质疑教育科学研究对本专业的影响和作用。综上调查,大部分师范生对本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持肯定态度,原因是大部分师范生已经意识到了本门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认为本门课程可以提高自己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的能力,帮助自己成长。这也将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地推进。性别和户籍所在地等因素没有对师范生的课程必要性的认识产生显著影响,而专业因素对师范生的课程必要性认识产生影响,这说明教师应按照专业差异设计教与学的方案。

表 2课程认识的基本情况

(接上表)

高校师范生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认识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开设本课程的必要性;二是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三是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的相关性;四是能否学好本门课程的预测。具体调查情况如表2。

但是,受调查学生在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方面,得分为2.29,介于“不太了解”与“了解”之间,偏向于“不太了解”。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师范生对本课程开设有困惑。在进一步调查和深度访谈后揭示了困惑的主要原因:81.19%的师范生不知道怎么学,36.63%的师范生不知道学什么,还有33.66%师范生不知道学了之后有什么用,其中大部分同学对中小学教师做研究提出质疑。从性别方面来看,有57%的男生认为自己了解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但69%的女生认为自己并不了解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从户籍所在地方面看,46%的城镇师范生认为自己了解其目的,仅有28%的农村学生认为自己了解其目的,这说明地区的发达程度将会对师范生课程认识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可能是农村地区的相关科研氛围和资料都比较薄弱造成的。授课教师也应该明确这一点,有效进行分层次的教学。从专业方面来看,了解开设本门课程的目的的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三个专业的师范生的认识。综上所述,大部分师范生对本门课程的开设目的认识仍需提高,其中性别、户籍所在地、专业因素影响显著。因此,教师在教授本门课程时,应逐步引导师范生了解教育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其认识教育科学研究素质如何促进其专业的学习。

有人进来,是村里的王大伯,他来买酱油。母亲拿了一瓶递给他,说:“二十二块五,这样,你给二十块钱吧。我有专门的进货渠道,便宜。”王大伯拿着酱油,说:“那,谢谢你。你这里啊,比镇上的超市都便宜。”母亲喜滋滋地说:“那是,下回再来啊。”

本门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的相关性和可否学好本门课程的得分分别是4.06和3.66。在对本门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相关性的认识上,介于“完全相关”与“非常相关”之间,偏向于“非常相关”。由表2可知,86.14%的师范生认为该课程与其专业有相关性,虽然大部分师范生对本门课程目的的认识朦胧,但还是意识到了其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到了本门课程与其他教师教育类课程是息息相关的,更影响本专业课程的深度学习。从性别方面来看,86%的男生和85%的女生认为本门课程与自己的专业相关性大。从户籍所在地方面看,与性别方面的相关性数据非常接近,说明性别、居住地对学生在这方面的影响较小。从专业方面来看,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认为本门课程与自己的专业相关性比其他三个专业的师范生的大,这说明专业对相关性有一定影响。

另外,在性别方面,男生认为本门课程对七个素养“有明显影响和提高”的人数比例均大于20%,而女生的人数比例均低于20%,且前六个均低于10%,选择“有些影响”的男女人数比例相近,选择“有一点影响”以及“非常有影响”的女生人数比例都略高于男生人数比例。从户籍所在地方面看,城镇师范生认为本门课程对七个素养“有明显影响和提高”的人数比例均大于32%,而乡村师范生的人数比例均低于17%。从专业方面来看,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认为本门课程对七个素养“有明显影响和提高”的人数比例均大于45%,而其他专业师范生的人数比例均低于18%。从数据可知,性别、户籍、专业可能会对学生的素养判断产生一定的影响。综上所述,师范生选择“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对师范生各方面的素养有一定影响占一半以上,而选择没有影响选项的师范生占小部分。在深度访谈中,部分师范生认为,这些影响只是预测,没有绝对的,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阻碍或影响,所以无法确定有显著影响。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开设这门课程将会对师范生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对师范生自身素养和能力的影响判断情况

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对师范生自身素质的影响判断调查中,主要调查本门课程对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素养、职业道德素养、交往沟通素养、自主学习素养、自主反思素养以及实践创新素质、科研素质七个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判断,具体影响判断如表3。

表 3师范生对“教育科学研方法”课程影响判断的情况

教材是教师和师范生之间的桥梁,合适的教材能促进良好教学的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材选择,应注意教材相对于师范生的适用度、难度系数以及知识体系等方面的内容,适合的教材有利于师范生的教育科学研究知识结构的形成。除此之外,教育教学方法方式也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调查分析说明了师范生建议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混合化,即如何在适当的场合使用相应的教学工具与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这需要教师在合适的教材的指引下,通过学生的学情做出判断,在实际教学中巧用教学工具与混合化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

本课程的开设对师范生的自身交往沟通能力的影响判断上,得分为3.21,介于“有影响”与“非常有影响”之间,偏向于“有影响”。表3数据表明大多数师范生认为“教育教学科研方法”的开设对自身的交往沟通能力会造成影响。在学习以及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免不了要同其他人沟通意见、交流想法,而在这个过程中,一是需要自己理解别人,二是需要让别人理解自己,而沟通的最后,自身接收的知识便是交往沟通能力的变相体现。

本课程的开设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判断上,得分为3.38,介于“有影响”与“非常有影响”之间,偏向于“有影响”。同样由表3可说明大多数师范生十分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且渴望在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中,使其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锻炼及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学习,自主学习能力都会随着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本课程的开设对自主反思能力的影响判断上, 从图1可知,得分为3.41,介于“有影响”与“非常有影响”之间,且偏向于“有影响”。表3中的“师范生认为该课程的开设对自主反思能力的影响”与“师范生认为该课程的开设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调查数据是非常接近的,这说明自主反思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学习科学研究时,师范生若能够将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反思能力合理结合,灵活运用,两者相辅相成,学生便能够不断累积经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主反思能力。

调查分析表明大部分师范生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开设持肯定态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高。但多数师范生对该课程开设目的认识模糊,对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影响判断不清,对本课程教育教学和授课教师的期待抽象。为了提高教与学效果,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师范生应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教师应注重引导师范生明确课程目的及内容,正确认识并灵活应对不同类型的师范生,分层教学,培养师范生学习该课程的动机和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师范生的实际锻炼以便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尽可能实现师范生对该课程的期待;三是学校应营造浓厚的科研学习氛围,促使师范生学好本门课程,掌握并运用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和步骤,学以会用,为自身的专业发展打好基础。具体措施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称取5 mg淀粉样品于核磁管中,加入0.5 mL氘代二甲基亚砜,在 80 ℃水浴锅中充分溶解。核磁检测条件:检测温度为70 ℃,核磁频率为600.17 MHz,探针为PABBO(脉冲880 μS 90°,扫描次数128次,重复时间15.98 s。分支度的计算方法如式1-1所示。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从教学目就可得知这是与科学研究相挂钩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开设对科研能力的影响,得分只有3.55,介于“有影响”与“非常有影响”之间,偏向于“有影响”。这说明师范生认为本门课程的开设是对科研能力有影响的,但影响程度还不太确定,即师范生认为其影响的程度有差异,但毋庸置疑,本门课程对师范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会有一定的影响。这门课程是为师范生提供了一个开启“教育科学研究”这扇大门的钥匙,培养其科研能力才是一种可靠的方法,为师范生以后在此领域长久钻研打好基础。

在能否学好本课程的问题上,由表2可知,介于“能学好”与“可能会学好”之间,偏向于“能学好”。约3/4的师范生自我效能感较强,这有利于这门课程的学习,但还有约1/4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没有足够的自信,这其中也有很多因素影响他们的自我判断。从性别方面来看,71%的男生和76%的女生认为自己能学好这门课。从户籍所在地方面看,在是否能够学好该门课程的预测方面,认为自己“完全能学好”的城镇师范生比例为16%,农村师范生比例为8%,认为自己“可能学不好”或“完全学不好”或“不清楚”自己是否能学好的城镇师范生比例为22%,农村师范生比例为26%。这说明城镇师范生相对于农村师范生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从专业方面来看,四个专业的师范生“能学好”的比例均接近80%,这说明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较高。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自拟凉血止痒方加减配合中波紫外线治疗,在本文的自拟中药方剂中,虎杖作为君药,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等功效[11];槐花和土茯苓为臣药,联合使用具有化解湿热毒邪、散解热毒等效果;生甘草不仅能清热解毒,还能调和其他药物[12-13];山豆根能散热解毒、利咽消肿;丹参能活血祛风;白花蛇可解毒、利湿、清热;白藓皮可解毒祛风、燥湿清热,以上诸药合用可共奏散风活血、凉血润燥、清热解毒效果。NBUVB为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痛苦低的优势,但远期疗效并不如意,所以本研究联合凉血止痒中药方剂和NB-UVB。

(三)师范生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期望情况

师范生对本门课程教育教学的期望主要包括授课教师的个人魅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及作业布置等。在教育教学方式上,绝大部分师范生认为本门课程的教学教师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少部分师范生提倡讨论交流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师范生希望教师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还有部分师范生期望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对授课教师本身的期望上,师范生认为教授本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足够的专业素质能力,认真负责的态度,亲切友好、风趣幽默的性格等;大多数师范生期待课堂氛围轻松,教师教学方式易于接受,能有效地提高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从性别方面看,对课程的期望也有所不同。男生希望自己能够学习到研究方法,顺利通过期末考试。女生则是更偏向于能够在生动有趣的实践课堂中进行学习,能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的思维更活跃广阔,养成爱思考、爱研究的习惯。男生期望得到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显性结果,而女生则侧重期望自己的隐性能力得到发展。从户籍所在地方面看,城镇居住和农村居住的师范生对课程的期望有一定的差别。城镇师范生更期望能够寓教于乐,保持学习的热情,掌握技能,学习科学研究严谨的逻辑思维习惯,能够在以后合理运用。农村师范生也期望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并有所收获,如激发创新思维,提高专业知识,他们更偏向于老师能够与自己多进行交流,且部分学生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期望。城镇学生较农村学生更为明确自己的对课程的期望。从专业方面来看,对课程的期望差异不明显。

关于作业布置的期望,从性别、户籍所在地以及专业方面来看没有太大的差异。在给定的三类作业形式(论文、研究报告、小研究)中,接近一半的师范生倾向于小研究的作业,部分师范生对作业布置没有期望与要求,还有少部分师范生认为本门课程没有布置作业的必要。这说明师范生本身缺乏学习的动机和自觉性。因此,教师在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门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师范生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师范生的学习自觉性;此外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及人格魅力,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培养师范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结与反思

本课程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影响判断上,得分为3.43,介于“有影响”与“非常有影响”之间,并且偏向于“非常有影响”。大约有97%的师范生认为本课程的开设与实践创新能力紧密相连,从结果可以看出,本课程的开设很大程度地涉及了师范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师范生认为该课程应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实践创新能力也会极大程度地受到影响。这与调查“教育科研方法应如何教学”所分析得出的结论——教学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呼应。

(一)师范生应从消极被动转化为积极主动,从实践弱者转化为实践强者

胡庆生在 1923 年 5 月 18 省教育会所作《公共图书室之需要》的演讲中讲到: “凡私人捐建之图书馆在欧美甚多,如美国钢铁大王康内基能以独立创建大规模之图书馆,鄙人亦甚愿我国之有康内基其人也”。3 胡庆生.公共图书室之需要[J].浙江公立图书馆年报,1922(8) : 50.

师范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理解和运用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掌握探索教育现象和问题背后规律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这就要求师范生要明确学习任务,提高对本门课程目的的认识和科研意识,发挥学习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调动自己的教育科研的动机,培养对教育科研的兴趣,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本身具有实操性,其教育教学要具有实效性, 必须加强师范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而从前的教育科学研究的教学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强调理论知识的作用, 并没有对其理论知识进行同化或者顺应, 以致师范生动手操作机会不多,科研能力有待提高。调查分析说明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的方式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师范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师范生从实践弱者转化为实践强者。

(二)教师应关注师范生学情,坚持“以生为本”

在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以及师范生研究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会影响教学和实践效果,也会出现师范生对理论知识的不理解或操作过程的偏差。所以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始终坚持以师范生为本,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师范生正确积极学习,加强师范生的动手与动脑的能力,关注每一个师范生学情,并根据师范生的学情对课程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课程与师范生相互磨合,从而达到教学最优化,师范生能够学到真正有用的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三)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教材,教学方式方法混合化

从表3可知,在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前,绝大部分师范生认为本课程对其自身专业素养和能力素养会造成积极影响。其中在教育教学技能影响判断得分为3.31,介于“有影响”与“非常有影响”之间,偏向于“非常有影响”。虽然师范生认为本课程对于教育教学技能的影响的强弱程度会不同,但98.02%的师范生认为该课程对教育教学技能有积极的影响。而在职业道德素养影响判断的得分为2.96,介于“有一点影响”与“有影响”之间,并且偏向于“有影响”。其中有72.27%的师范生认为有一点影响或有影响,这表明师范生认为该课程对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影响可能不会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职业道德素养是将伴其终生的素养,若有影响,“如何影响?”“影响有多少?”都是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1)collection of R.p=p,{R.s}is grouped by different R.s

(四)教师应正确认识并灵活应对不同类型的师范生,分层教学

性别、户籍所在地以及专业的不同都会对本门课程的认识产生影响,授课教师应合理看待这种影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理解师范生看待问题的差异性,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与帮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课程的意义并学习教育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

在性别的不同对师范生的认识影响中,男生学习本门课程的优点在于对自己更有把握;女生的优点在于对课程的认识和期望更为清晰。授课教师可利用这一点让男生在学习中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让女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居住地不同对师范生的认识影响较大。城镇师范生能够对课程提出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建议,但农村师范生对课程的认识模糊且难以对自己进行针对性评价,而是更多把期望寄托在授课教师身上。对此,授课教师应对农村师范生多鼓励、多指导,采用混合分组的方式,让思维活跃的师范生带头,逐步引导他们从依赖教师向依靠自己的思维发展。专业的不同对本门课程认识产生的影响告诉我们,对不同专业的师范生的教学方案应有所不同,最好分层教学。

敦礼卧病在床的时候,常常以为自己躺在故乡那片花海上,背后总响起来那极轻微极柔软的声音。他很想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或者有什么预兆,他想用周公解梦来诠释,可是似乎不太合适,他又想起弗洛伊德关于梦的解析,想来想去,脑子里乱糟糟的。

(五)学校应在课内外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学习氛围

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有足够的重视,对师范生的培养应不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上,还应重视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因此,课内与课外都应创造浓厚的科研与学习氛围。

Numerical analysis on bearing behavior of box-shaped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member under pure torsion

课内,任课教师应强调该课程开设的意义以及必要性,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提出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发现教育科研问题,提出教育科研问题并在自主思考与讨论交流中解决教育科研问题,正如苏格拉底提出的产婆术一样,教师只相当于一位“产婆”帮助学生将知识“顺利产下”,教师和学生在有利的外部条件下共同创造出良好的教育科研学习氛围,将课堂时间充分利用,短时间内尽量使学生达到知识最大化。[6]88

课外,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通过广播、展板等宣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及研究成果,培养师范生教育科研意识和兴趣。除此之外,学生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科研活动与社会科研活动,合理利用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使自己在实践中更能体会到教育科学研究的魅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总之,通过师范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认识的实证研究,了解到了师范生对本门课程基本的认识情况,揭示了教与学的实际问题,将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本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的科研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志军.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7.

[2] 李学农,王晓柳.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3] 刘佛年.中国教育的未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6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16年最新修订)[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

[5] 康卫国.如何培养师范生的科研能力[J].科技信息,2006(8):263.

[6] 钟启泉.苏格拉底的“产婆术”[J].基础教育课程,2016(3):88.

An Empirical Study on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se of Edu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on into Undergraduat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of Six Normal Universities of Sichuan Province

LI Wei ,LIU Ziling

(School of Education, 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

Abstract : The course of Edu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cultivate the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However, the reality is that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do not pay enough attention to this course and the effect is not ideal.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lan of this course more precisel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se of 927 undergraduat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was studied.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95% of th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hold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the course of Edu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and 90% of th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a high sense of self-efficacy in learning; but 65% of th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no idea about 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more than half of th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no clear judgment on their own quality in all aspects; 33% of th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abstract expectations for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and gender, domicile location and specialty will have an impact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course. Therefore,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transform from the passive to the active, from the weak to the strong.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adhering to the "student-based orientation", choosing suitabl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adopting blended teaching methods,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and flexibly dealing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tudents. Schools should create a strong atmosphe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learning.

Key words :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research; understanding of the course; empirical research

doi :10.3969/j .issn .2095-5642.2019.08.001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 5642( 2019) 08- 0001- 08

*收稿日期 :2019-03-06

基金项目: 2017年成都师范学院校级教改项目“基于卓越教师人才培养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改革研究”(2017JG0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 巍(1967—),男,四川攀枝花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刘子玲(1997—),女,四川巴中人,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实习编辑:王有春 责任校对:罗 布)

标签:;  ;  ;  ;  ;  

高校师范生对“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认识的实证研究-基于四川省六所师范院校本科师范生的情况调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