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招收保送生还是否有必要?——对云南民族学院招收保送生的调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送生论文,民族学院论文,云南论文,有必要论文,民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全国高校实行招生并轨改革,使高等教育选拔人才的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步。那么,在招生并轨改革后,招收保送生还有没有必要?本文仅就云南民族学院8年来招收保送生的实践,研究分析如下:
一、民族院校招收一定比例的保送生,是坚持办学方向的有效保证。
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要针对少数民族的特点,通过民族高等教育,为少数民族地区选拔和培养少数民族自己的人才,使之为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其经济繁荣、发展服务,使少数民族能够和着中华民族的步伐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山区等经济不发达、交通闭塞、贫困落后的地区,加之很多民族是从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一跃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造成民族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虽然建国48年来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内地先进地区比较,其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像这些地区,最需要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但事实上,内地的人才到不了边疆,边疆又因为基础教育落后难以向高校输送生源,培养所需人才。云南省的十个边远地州就集中了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62.99%,其中与外国直接接壤的26个县(市)的少数民族人口就占了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强。可以说,边疆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落后,人才匮乏导致了这些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基础教育薄弱,师资条件差,教育环境不好,教学质量不高,使这些地区的民族学生无法在全国统一高考的公平竞争面前取得优势。例如1997年高考,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有658名考生参加,加上政策照顾分,上本科线的学生只有36人,占参考人数的5.47%。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339人参考,本专科上线157人(含政策照顾分),占参考学生数的11.7%,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只有17人,而西双版纳州的民族人口比例高达全州总人口的74.1%。要解决这些民族地区能够出人才,有人才的困难,只有面对这些地区择优招收一定比例的保送生,才能有效地坚持民族院校的办学方向。
二、民族院校招收一定比例的保送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具体体现。
在云南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0%以上,青壮年的文盲率高达36.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加之这些地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人们的思想观念陈旧,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造成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低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重视和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但民族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使一些发展滞后的民族难以向高等院校输送生源,培养人才。据统计,云南民族学院每年招收的学生中边疆汉族学生约占5%,内地较先进的少数民族学生约占72%,而比例高达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8.4%的边疆少数民族录取率只占新生数的23%左右,其中,保送生就占了五分之一。这充分说明,民族院校在录取高考学生的基础上,面对这些贫穷落后的地区发展滞后的少数民族招收一定比例的保送生,可填补在高考招生体制下一些民族、一些地区无法向高校输送考生的空白,体现党重视和扶持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民族政策。例如,1991年至1993年,我省大专院校连续几年都没有录取到德昂族、独龙族、基诺族、阿昌族学生,云南民族学院针对省民委反馈的这一信息,在制定保送生计划时,有意识地指定地州、县推荐这几种民族的优秀学生,使边远地区和发展滞后的少数民族通过保送的渠道,向高校输送人才,使云南民族学院的生源能够覆盖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坚持了民族学院面向边疆、面向民族的办学方向,充分体现党对少数民族的关心、爱护、帮助。
三、保送生进入高校后的素质分析。
云南民族学院招收保送生是按照国家教委招收保送生的政策,经过中学推荐,地州审核,省招办批准,按一定条件、程序严格审录的。8年共招收保送生371人,约占招生计划的6%。保送生由于是择优选送,按需选送,学生的使命感较强,学生素质得以保证,所以他们入学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学院领导、教师、同学的信任和好评。
1.思想品德好,积极要求进步。由于保送生在中学时代大多数就是班团干部,品学兼优,所以进入大学后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纪律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双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有的积极要求进步,向党组织靠拢,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各方面起到表率和模范带头作用;有的担任班、团、学生会干部,成为系领导和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据对1990年至1992年的71名保送生跟踪调查,29人担任班团干部,占保送生人数的40.8%;30人积极参加“双学”小组,占42.2%;截止对1996年招收的324名保送生的不完全统计,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有25人,占保送生数的7%;获得院级优秀团干部、班干部称号的有16人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的有87人次;没有一名保送生受过纪律处分。
2.专业思想稳定。入学前保送生对招生学校和专业等都有一定的了解,本人志愿,写了申请,班级推荐才可能被保送,因此他们对所学专业一般都有正确的认识。入学以后,专业思想比较稳定,学习安心,目的明确,有责任感和使命感。8年来,除两名学生因科类不同征得地州同意转专业外,其他没有要求转系转专业的。
3.学习刻苦努力。虽然保送生是未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免试入学的,但他们入学后,学习成绩并不差,而且绝大多数学习都相当刻苦努力,并且取得优异的成绩,有的还考上研究生,有的名列班级前茅。我们曾对1990年至1992年已毕业的保送生抽样调查,学习成绩平均80分以上的占保送生数的56.3%;另外91级434名(占学生数的86%)本科生入学后第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调查,平均成绩78.6分,其中保送生78.8分,平均高0.2分。到1996年底,对已招收的324名保送生统计,获得院级优秀学生奖学金和学习进步奖奖学金的有206人次。1997年全院本科毕业生获得学士学位者375人,占本科毕业生人数的90.57%,其中,保送生31人,获学位证者30人,占保送生数的96.77%,比平均数高出6.2个百分点。
4.毕业服从分配。因为保送生实行的是定向招生定向分配政策,地州按需保送,学生从哪里来,毕业必须分回哪里去。一些学生入学前就与当地用人单位签订了协议,毕业后到那里去工作。因此,毕业时保送生都能愉快地服从学校分配,回生源所在地去,宣布分配方案后,很快就办完手续离校,除个别因家庭原因要求调整分配外,没有出现过不服从分配的现象。
四、毕业保送生跟踪调查信息。
8年来,云南民族学院招收的保送生已有180人学成毕业,除4人因家庭原因调剂分配未回生源地外,其余的176人都回到了保送地区工作,成了当地机关、基层、学校、企业的骨干。据对已毕业的91名保送生跟踪调查的不完全统计,在党政机关、政法部门工作的有50人(其中6人在乡镇第一线),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有30人(其中在学校的有14人),在企业单位工作的有9人,考上研究生2人。虽然他们毕业的时间不长,但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将所学的知识积极奉献于家乡建设,大多数人都成了单位的骨干。例如,1993年法律专业毕业的彝族保送生徐文生被分配到石屏县法院任审判员,由于工作出色,1996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德钦县1990年以前没有一个学生考上高等院校的英语本科专业,而该县基础教育的英语老师又奇缺。1990年,县上选拔了优秀的藏族高中毕业生阿旺保送到民院英语专业学习,四年后,阿旺回到家乡,成了德钦县一中的英语骨干教师。由于他工作勤奋努力,还受到迪庆州政府“先进教师”的嘉奖。红河州民族师范保送到民院历史系学习的哈尼族学生高拉飘,在校期间担任班上、系上的学生干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出色,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4年他毕业回到州民族师范,工作积极,任劳任怨,成了学校的骨干。民语系1996年毕业回到西双版纳州的学生玉南姣,分配到云南航空西双版纳天达开发总公司工作,仅一年时间,单位就给予她很高的评价,称她为“优秀的傣族女性,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工作中,解决了工作中的很多疑难问题”。总之,据使用保送生的单位反馈,都希望民族学院能多培养这样的民族大学生,为边疆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可以说,保送生们没有辜负家乡父老的厚望,没有辜负学校对他们的培养,他们的实际行动说明,民族院校招收保送生具有特殊的意义,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五、招收保送生的启示。
云南民族学院招收保送生的实践说明,民族院校坚持保送生制度,具有特殊意义,是切合民族实际,发展民族高等教育,体现党的民族政策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
1.推进民族基础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应届高中毕业生免试保送直升高校的前提是必须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民族学院面向全省民族中学、省级重点中学民族班、民族师范招收保送生,对这些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促进作用,能够引导中学生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目标努力,推进中学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8年来,民院招收的保送生中,团员占95.1%,很多同学是省级和地州的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生,学习成绩居班级第一、二名的学生占三分之一以上。这样的优秀民族学生能够免试保送进入高校,为在校中学生树立了学习和奋斗的榜样,同时也能促进民族中等教育的发展。特别象孟连、西盟等每年只有十多二十个考生报名参加高考的民族自治县,能从他们的中学生中选拔优秀的民族学生保送到高校,对学校的发展,在校生的学习积极性,学校对学生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地为民族地区开拓了选拔人才的新路子。
2.为民族院校招生注入活力,提高了新生生源质量。
由于民族学生基础差,选成民族学院长期以来生源不足,新生入学起点低,降分过多。新生录取上线率低,再加上民族学生享受10-30分的政策照顾分,给大学教学计划的实施带来很大的难度。招收一定比例的保送生,特别是民族学院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招收保送生,可以使一些地区和民族的生源得到基本保证,从而减少统考录取的降分幅度,有效地保证新生的入学质量。
3.平衡生源分布和民族比例。
云南民族学院普高本、专科学生95%都是少数民族,但多年来民族比例和地区生源比例一直不平衡。招收保送生,对改变这种现状起到很好的作用。例如,云南10个边远地州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45.68%,8年来录入云南民族学院的学生2745人,占录取学生总数的44.9%,其中保送生339人,占边远地州录取数的12.35%;15种基础教育滞后的民族人口约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38.4%,8年来录入云南民族学院的15种民族1308人,占录取学生数的21.4%,其中,保送生262人,占15种民族学生数的20%。可以说,招收保送生提高了民族学院10个边远地州的学生录取率和15种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录取率,使民族学院的生源分布和民族比例逐步合理,对扶持基础教育滞后的少数民族出人才,有人才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4.保送生专业性向强,返边率高。
招生并轨改革,打破了国家对毕业生统包统分的就业形式,“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向学校教育和培养人才提出了挑战,也给社会选才用才带来活力。但不可否认,也将会带来学生选择大城市,向往好单位,不愿到边疆、到艰苦地区去工作的副作用,造成大城市人才密集,安排使用学而不用、学非所用、降格使用的人才浪费现象和边疆人才供求不平衡的矛盾。自招收保送生以来,民族学院本专科统分毕业生4275人,回生源地的学生3089人,占毕业生数的72.3%,其中保送生176人,占保送生毕业人数的97.7%。在毕业生中,分到10个边远地州的学生1697人,占毕业生数的39.7%(比同期招生数降低了10个百分点),其中保送生163人,占到边远地州学生数的9.6%。从边远地州招来的学生返边率降低,对边疆需要人才极为不利,而保送生具有定向性质,学成后能保证返边率,有效地解决边疆需求人才的矛盾,而且能在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中起到鼓励学生回家乡建功立业的示范作用。
总之,民族院校招收保送生,是我省普高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特别是对当前高等教育招生并轨改革,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改革都具有其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民族学院招收一定比例的保送生,对提高学院生源素质,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了民族学校的办学方向,为边疆,为少数民族培养招得来,学得好,回得去,用得上的人才,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发展和共同繁荣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