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的高中物理课堂观察基本要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基本要素论文,课堂论文,高中物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益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着力点将传统的有效备课转变为用专业的视角对常态课堂进行专业化研讨,即从专业的视角和思维来听课、评课,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开展课堂观察研究的缘起
1.校本教研现状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听课、评课是最常见的形式,但在活动中呈现的问题很典型:其一是课堂非常态化,教师及学生做秀成分多,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课堂教学,虽说课堂讨论热烈但假探究等现象比较多;其二是课后的评课环节中,观察者往往根据个人经验(不一定符合教学实际)打个分数、提几条优点、说几点希望、讲几句套话,这样的教研活动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学生的学习。如何才能有效地开展课堂研讨,首先需要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课堂观察。
2.课堂观察涵义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课堂观察是指通过对课堂的运行状态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各种研究工具(主要是硬件)逐步地引入,丰富了课堂观察手段与技术,使得课堂观察更具可操作性,并且人们又探索着将质性研究(软件的加入)与量性研究逐渐融合和统一起来,从不同层面和不同方向丰富和充实了课堂观察,这两种取向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课堂观察目的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体验、乐于探究和勤于思考,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课堂教学中力求教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得到转变。因此,课堂观察不仅仅是走进他人的课堂,而且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课堂来建设、优化自己的课堂,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
在课堂观察的过程中,观察者最重要的任务,并不是去批判上课者的缺点是什么,而是竭力去发现上课者的优点,并谦虚地向上课者询问与学习产生课堂优点的原因,这是课堂观察中上课者与观察者最为良性的互动模式。通过对上课者取得课堂优点原因的移植,来优化与改造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与情境,拓展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优点更多而缺点更少。尽管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个性化的集中体现,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就完全依赖于教师个体的个性而缺少课堂教学自身的共性与规律性。可以说,不遵循课堂教学基本规律的课堂教学,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二、课堂观察的基本要素
为了让课堂观察研究顺利开展,有必要对课堂观察的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间又是如何协调与整合等问题作些探讨。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才可能实现课堂教学要素与要素之间,环节与环节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无缝对接。
1.情景要素
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高度概括,教材在编写时把原本无法包括的内容进行“压缩”。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教材进行“解压”,解压的过程,就是让教材中的学科知识恢复生活性。课堂中通过创设“情景”来“解压”不失是一种有效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同样指出: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且加以“固定”或“归宿”的一种动态过程[1]。因此,物理课堂教学应是建立在学生原有“情景”基础上的自我建构过程。
教学实例1 在“电阻定律”教学中,为了讨论“导体的电阻跟哪些因素有关”,创设了如下两个情景:
情景1:教师提供“220 V 100 W”“220 V 25 W”两个普通电灯(如图1所示),请学生观察。由情景1提问:①两灯有何差别?②二者的电阻是否一样?
情景2:利用日光灯灯丝演示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实验(如图2所示)。由情景2让学生猜想,现象如何。再演示,让学生观察。
评析:通过情景1、2,让学生展开想象,诱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认知的内驱力。
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生活实例,也可以通过旧知识的回顾来创设情景。情景可以安排在新课引入部分,也可以安排在问题的深层讨论及课堂的结束之处。课堂观察的重点应是教师创设的情景对学生的学习有多大的引领与帮助?能否真正化解教学难点?
2.教学方式要素
在课堂中,教师必须同时面对几十位学生,而几十位学生的知识水平又相差甚远,每位学生对教师的期待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得不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力求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同一个知识点,每个学生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指导方式帮助学生体验与感受,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点之目的。在课堂观察中,我们要关注:上课者利用什么方法来化解难点?利用什么方式来展开讨论?利用什么方式来呈现课本知识?
评析:在上述教学中,教师采用探究法进行教学。虽然是一幅小小的插图,但同样可以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寻找论据或事实依据来论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找到探究的方法,然后再通过实验探究结论,体验知识得到的过程。
多种教学指导方式不仅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也能丰富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理解学科知识,从而立体地感知学科知识。
3.互动交流要素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学习的环境是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内容的、有力的协作环境。所谓“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种相互交流与影响,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合作互助,以建立合作与竞争的“生生”关系。通过互动交流,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前提条件,也正是新课程鼓励学生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倡导师生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实例3 在“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教学中,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请学生利用现有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动手画出实验基本装置,见图4所示。
师生共同讨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之一:摩擦力f的存在给实验带来许多麻烦,如何抵消f?问题之二:砝码的重力等于拉力F吗?二者有何关系呢?
学生讨论、教师启发:
学生回答:提出平衡摩擦力法即把图4的水平长木板改成斜面,使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与重力的分力相抵消(如图5所示),从而使绳子的拉力等于小车的合外力。
教师讲解:提出近似法即在小车的质量M砝码质量m时,拉力F≈mg。(以后会详细研究)
教师提问:为了研究小车的a、M、F三者的关系,如何研究?
学生回答:提出控制变量法即先控制M不变,研究a与F的关系;再控制F不变,研究a与M的关系。
评析:师生间的协作与交流是学习进程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话”创设民主、平等、合作、互动、探究的课堂氛围,从而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生成和能力的发展。
一个真正焕发活力的课堂,并不是教师个人的精彩课堂,也不是学生个人习得学科知识的课堂,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借助于课堂教学这项活动与平台,在教师的精彩教学之中,在学生学科知识的习得过程之中,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与知识共享的乐趣。
4.教学资源要素
这里指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时间资源、学习用的背景材料、实验器材和使用的媒体等。教学资源的使用,应有其明确的目的和作用,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应能突破难点和有助于理解物理知识。特别是计算机、传感器等现代数字化实验设备的不断应用,无论从教学内容上还是从教学手段、时间上都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合理的教学资源,会给人以顺理成章、赏心悦目的感受。因此,教学资源能否被合理地利用,是课堂观察的一个重要因素,也能折射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实例4 在“几种常见的磁场”教学中,为了说明通电螺线管内部的磁场分布,在传统中学物理实验设备中,由于无法测量磁感应强度,从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教学中可以借助磁感应传感器,较方便地测量通电螺线管内部的磁感应强度。通过不同位置磁感应强度分布图示,很直观地得到通电螺线管内部的磁场分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课堂观察研究的三个环节
1.预设课前观察点
在传统的听评课模式中,课前准备似乎只是上课者一个人的事情,听课老师只需到时间拿着“听课笔记”去听课就可以了。这就造成了观察者对于评课的角度和标准都只有模糊的框架,听课后对于整个课堂教学也只有一个泛泛的印象。预设课前观察点,就是要让每一位观察者明确观察内容与角度,从而提高课堂观察的有效性。比如,上课者需要了解自己课堂中师生的互动情况,可请观察者重点观察以下内容: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效?帮助记录学生的课堂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分布和构成等等。通过观察点的预设,确定了课堂观察主题,让观察者听课时有了明确的方向,评课时有了具体的内容,便于发现课堂中的问题与不足。
2.观察课堂行为
和传统的听课不同,课堂观察是带着预设的任务进课堂的,需要观察者尽量完整地记录原始数据,以便课后进行分析。与传统听评课模式的粗放相反,“课堂观察法”追求的是精细化的课堂实录,因此我们要使用量表、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设备。比如,整节课教师主讲几分钟、实验几分钟、学生发言几分钟、教师共提了几个问题、各问题是如何展开与讨论、课堂中创设了哪些情景、利用了哪些教学资源、安排了哪些学生活动等等细节情况。
3.评估与反思
听课后,在第一时间整理分析这些数据,并形成初步的结论,及时反馈给上课者,间隔一段时间再就这些预设点进行第二次观察,看看上课者的教学行为是否发生变化。在课后反馈分析环节中,可以借助网络发表每一个观察者的真实想法。比如,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教学中,观察者通过观察学生课堂参与情况,把学生的活动方式、时间、学生参与的态度汇总成表(见第60页)[表中A是指:兴趣浓厚,认真倾听,积极主动参加活动。B是指:兴趣一般,认真倾听,被动参加活动。C表示: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被动或不参加活动(发呆,走神,做小动作,和同桌讲话等)]。
如何反思观察者自己的课堂?这就需要借助于课堂观察中收集到的原材料,来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来反省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在反思自己课堂时,最重要的不是通过迁移上课者的课堂教学策略与技巧来改造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而是从课堂教学内在机理的角度,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完善自己的课堂逻辑,重构自己的课堂教学结构,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专业化课堂教学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既有彼此分工又有相互合作。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同伴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研究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共同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当这样的专业化课堂教学讨论成为一种常态,成为一种习惯,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是鲜活的,是充满生命意义的一种对话,课堂的本质、生命的本质也就真正实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