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并购的动因_企业兼并论文

跨国公司并购的动因_企业兼并论文

跨国企业兼并的动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企业兼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末,跨国企业兼并的浪潮曾发展到高峰,1989年,全世界企业兼并总数为7700起,兼并价值总额为3550亿美元,其中跨国兼并为2764起,占全球兼并总数的36%,总额为1.310亿美元,占全球兼并总额的37%,这个数字说明当今跨国兼并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就外国资本流向美国的情况来看,势头更猛。1983-1988年,外国对美国投资总额增长了8倍,其中新建企业只增长了1.5倍,而兼并价值却增长了12倍之多。在1993年外国资本对美国投资中,88%是采取兼并方式进行的。

跨国企业兼并之所以形成高潮是由下述诸多因素决定的。

(一)在生产和资本国际化日益加强,国际资本流动日趋增长的条件下,跨国兼并是资本在世界各国之间流动的一种具体形式,已成为当前国际经济竞争的一个重要手段。其最基本一个因素是资本集团通过国际间企业兼并活动,争夺世界市场,分割势力范围,增强垄断势力,加强集团地位。根据欧洲共同体委员会调查资料,在1990/1991年度,共同体12国的跨国兼并已知其动机的共491起,其中为了加强市场地位的为174起,为了扩展势力范围的为100起,也就是说,在这些兼并中,有55.8%是为了扩充企业主的垄断势力范围的。

80年代末各国电气工业资本集团之间为争夺垄断地位进行了一场跨国兼并混战,这首先表现在欧洲内部争夺电气工业的斗争。1988年瑞典通用电气公司耗用大量资金兼并了规模庞大的端士布朗·博韦里公司,成为拥有资产额178亿美元的庞大电气公司。与此同时,法国通用电气公司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两家建立了一个资产额为63亿美元的合资企业,与瑞典通用电气公司针锋相对,争夺欧洲电气市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向在欧洲电气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一但欧洲资本集团为了夺回这一阵地,进行了大规模兼并活动,以扩展实力,增强竞争力,与美国资本集团相抗衡。1988年英国通用电气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联合起来,兼并了英国庞大的普莱赛公司,形成一个经营国防、电子、电机等综合性的电机集团,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欧洲市场进行激烈争夺。

当欧洲即将形成统一大市场之时,美国企业家为了继续拥有欧洲市场,通过跨国兼并,在一些重要部门里维持其势力范围。如1990年,美国埃默森电子公司购买了一家法国电子公司勒鲁瓦·萨默公司,主要目的是增加在欧洲电子市场的份额,以达到控制的目的。美国最大的烟草和食品公司,第七大工业公司菲利普·摩里斯公司为了扩展在欧洲的食品工业市场,1990年以38亿美元代价,兼并了瑞士食品公司乔科布斯·萨查德公司,成为当年美国兼并价值居于第二位的特大兼并。

一国企业进入他国时,不仅需要兼并生产主导产品的企业,同时,也必需兼并与主导产品相辅助产品的企业,才能使企业再生产过程得以合理有效地运转。近年来,日本汽车工业打进美国境内的企业数日益增多,因而,汽车工业公司所需橡胶制品不断增长,于是,在日本汽车公司进入美国的同时,日本橡胶工业公司亦随之进入了美国市场。日本橡胶公司布里奇斯通公司于1988年以26.6亿美元兼并了美国四大橡胶公司之一的费尔斯通公司,这样,布里奇斯通公司不仅占领了美国橡胶市场,扩展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为日本汽车工业公司在美国的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橡胶供应。

(二)跨国兼并是国际竞争中争夺先进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

在世界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尖端技术的转让不是轻而易举的。一般来说,过去,一国企业欲获取另一国企业先进技术主要靠购买许可证的办法,但这种办法很难得充分保证,也不可能通过许可证的购买获取最新的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因而,通过兼并手段,获得对方企业的所有权,便可达到掌握最新技术的目的。日本资本大量涌进美国,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通过兼并行为,吸收美国先进技术。据估计,1987~1989年三年间,日本公司至少兼并了美国120家之多的高科技公司,这种以获取高科技为目的跨国兼并,斗争是十分激烈的。1988年,日本富士通公司宣布兼并美国高科技公司费尔柴尔德半导体公司时,引起美国朝野不安,招致美国政府的干预,从而制止了这起兼并,这是对日本染指美国高技术企图的一个沉重打击。

通过跨国兼并,争夺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是近年来国际经济竞争激烈的一个突出表现。1987年,在化学工业领域里,一些国家相互争抢美国生产具有先进技术的特种化学产品的斯托弗化学公司,是一场先进技术争夺战的典型。早在1987年以前,美国切斯布夫一庞茨公司,兼并了斯托弗化学公司,该公司投入大量科研经费,开发了一些具有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特种化学产品。不久,英荷合资的号称世界食品工业之王的尤尼莱弗公司以其雄厚的资本实力,用31亿美元巨额资金把这家美国化学公司吃掉,成为当年美国第6大兼并。然而,随后美国最大的化学工业公司帝国化学公司,为了获取先进的特种化学产品,以相当大的代价,从尤尼莱弗公司手中夺取了这家公司,从而增强了技术实力,开拓了新型化学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大大加强。在斯托弗公司给帝国化学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的同时,其他国家的化学公司馋涎欲滴,众多公司欲夺而取之,从而展开了一场争夺战,结果给荷兰和法国两家化学公司所分割。法国最大的化学公司罗纳一普朗克公司,从帝国化学公司手中抢走了原属斯托弗公司生产基本化学先进技术部分,荷兰化学公司AKJO公司分割了斯托弗公司某种持种化学产品部分。这一化学公司争夺战,仅在一年时间内争夺者就涉及到五个国家的众多公司相互之间的争夺。

在跨国兼并活动中,一家企业通过兼他国具有先进科技水平的同一产品类型企业,来提高本企业产品档次,这也是争夺先进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美国三大飞机制造公司之一的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所属的数据通讯服务系统公司,在通讯设备方面具有先进水平,1989年,美国电讯公司以其优势资本,夺走了这家公司。一家法国计算机公司的大型机械公司,通过兼并美国齐尼思电子公司所属的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计算机生产部门,使得本公司生产计算机技术达到了美国先进技术水平。

1988年,德国最大的电子公司西门子公司为了改善电子产品质量,兼并了美国混合联合公司本迪克斯公司拥有先进技术水平的自动化电子部,子公司联合信号公司。西门子公司获得这家公司后,用联合信号公司的先进自动化电子产品改进了公司的电子产品技术,使公司产品上了一个台阶。

跨国兼并争夺先进技术还表现在,打进企业相关部门的新领域,以新产品带动整个企业的产品质量。美国最大的生物工程公司格兰利奇公司在世界先进技术生物工程方面独树一帜,引人注目,1990年,瑞士医药公司霍夫曼一罗奇公司以20亿美元的高价,打败了其他竞争对手,这成为美国当年第3起最大的跨国兼并。由此,霍夫曼一罗奇公司迈进了生产医药新产品的新领域,成为世界医药行业中的佼佼者。

(三)在跨国兼并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国家企业兼并与本企业生产毫无关联的它国企业,形成了许多跨国混合联合公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变更原有经营方向,把经营部门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这种跨国性的多样化经营策略,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有所收效,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会出现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弊端。于是,到一定时期之后,这些跨国经营的混合联合公司必然要进行适当调整。跨国兼并形成的混合联合企业在进行调整时,也必然要借助于跨国兼并机制这一措施。通过跨国兼并,使该公司再生产环节能够适应东道国的生产要素条件和市场需求状态,避免企业生产上的杂乱无章状况。

美国一家混合联合公司马克Ⅳ工业公司经过多年多样化的经营,已感到无力继续维持多种产品生产的局面。1989年,该公司把生产橡胶和化学部门出售给荷兰化学公司DSM公司,把生产汽车零部件部门卖给了法国汽车零部件公司,以此来实现本企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加拿大以房地产和零售业为主的多样化经营的混合联合公司卡皮奥公司,为了扩展势力范围,在1988年以65亿美元高价兼并了美国大型零售商集团联合百货商店,成为该年度美国最大的一起兼并活动。卡皮奥公司在获得这家大型零售业公司之后,依据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起:将在波士顿的百货公司菲莱维百货公司出售给圣路易的零售商五月百货公司;将在休斯顿的百货公司费利百货公司卖给了五月百货公司;将在西海岸的零售商店出卖给百货商店R·N·梅公司;将超级市场黄金集团公司卖给了购物中心基姆科百货商店;将另一家零售商布鲁克斯兄弟公司,卖给了美国大型零售商马克斯一斯潘塞公司。通过大幅度的跨国兼并,卡皮奥公司把杂乱无序的公司调整成了一家颇有效率的公司。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地理和自然条件的不同,每一企业生产要素的特点各异,各个企业虽然同时经营同一产品,但是,它们是各具特色:有的拥有雄厚资金;有的具有先进技术;有的具备管理经验的优势;有的占有较多的市场份额;有的市场地区分布各异。这些各具特点的各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竞争日趋加剧的情况下,为了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特长,也需要通过跨国兼并机制,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1993年,法国最大的汽车公司雷诺汽车公司和瑞典最大的汽车公司沃尔沃公司相互兼并组成雷诺一沃尔沃公司,成为世界上第6大汽车公司,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事例。这两家公司虽然在欧洲具有一定实力,但在世界汽车市场上曾难以打开局面。雷诺的优势在于小型车上,沃尔沃则在大气缸豪华型汽车上;在市场上,沃尔沃在北欧、美国和亚洲占有一定的市场,而雷诺则在中南欧、非洲在南美保持一定的势力;在车型方面,两家兼并后,生产的卡车成为仅次于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大型卡车制造商,而且也将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公共汽车和大型客车的供应商。

(四)当今世界经济相互联系日益密切,国际分工大大加强,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关系不断深化,各国企业之间通过多种渠道,充分利用各个地区最优条件,以达到最佳组合的协作关系,使生产成本降低,效率提高,市场范围扩大。这种协作关系,过去通过相互协议、联合投资等方式进行,但这些方式已不能满足于日益发展的专业化要求。协作关系存在着市场、技术、价格等方面问题,联合投资又涉及到利润分配的矛盾。因而,跨国兼并就成为各国企业之间进行专业化与协作更为行之有效的依存关系,特别是一些专业化程度高的部门,需要有更加密切的协作,因而,跨国兼并就成为这些部门发展的重要手段。

飞机工业是一个专业化和协作关系要求非常高的工业部门,一些飞机制造公司为了选择最先进技术和最低生产成本,一方面采取合同企业的办法,另一方面,在世界各地进行大量跨国兼并,把具有最优势的专业化企业予以兼并,组成最合理的专业化与协作关系。美国波音飞机公司制造的767波音民航机,需要5万多种零部件,这些零部件来自国内44个州以及世界13个国家共3600家企业,而这些众多企业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跨国兼并才得以形成较牢靠的协作关系的。近年来,尽管波音公司制造的飞机大量采用电子设备,使飞机上的用灯、仪表、开关等配件由971个减少为365个,但这没有削弱波音公司在国外进行兼并活动,获取最优零部件的势头。

化学工业也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部门,这种专业化程度高的部门更需要打破国界,利用其他国家优势条件,达到共同协作,分享利润的目的。1990-1991年度,欧洲共同体兼并最多的部门是化学工业,大型兼并共100起(兼并价值在10亿欧洲货币单位以上)。

(五)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融合成长是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这种趋势由于银行资本的新作用不断加强而日益显示出其重要实力。同样,资本集团在国际范围内仅靠工业资本进行渗透,难以实现其扩大势力范围的目的,只有让银行资本深入到世界各国中去,与那里的工业资本溶合在一起,形成国际范围内的金融资本,才能真正扩展势力,占领市场。于是,在国际范围内资金流动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各国之间的众多银行进行大规模的跨国兼并。

近年来,当外国工业资本纷纷打进美国投资市场的同时,外国银行资本亦随之进入美国金融业。目前,外国银行已经控制了美国银行资产额的五分之一左右。1990年,外国银行对美国金融业投资共51亿美元,其中72.4%是通过跨国兼并渠道得以进行的。欧洲共同体银行和保险业,其价值在10亿欧洲货币单位以上的跨国兼并,在1988~1989年度曾上升到55.7%。80年代初,跨国金融业兼并价值超过100亿欧洲货币单位的特大型兼并没有一起发生,但到1988—1989年度已有了6起。

外国银行势力打进美国银行业最为典型的是日本银行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银行业的入侵。1989年,日本三菱银行兼并了加利福尼亚银行。1986年日本山华银行兼并了加州劳埃德银行,该银行在加州分支机构扩展到113家,成为加州第七大银行。通过跨国银行兼并,日本在美国加州已拥有巨额资金。日本银行占有加利福尼亚州银行的资产额,1984年为410亿美元,1987年增加到660亿美元。

在金融业的跨国兼并中,一些工商企业直接兼并他国银行也是一个突出现象,工商企业在国外一旦拥有自己的金融机构,便可取得融资便利,更加顺利地在东道国进行再生产机制的运转。1988年,美国一家烟草和零售公司BAT工业公司以51.7亿美元的高价,兼并了美国洛杉矶的一家金融机构农业集团公司,成为当年最大的一起跨国兼并。

一个国家金融机构要想控制另一国金融业,绝非轻而易举,在遭到强烈抵制的情况下,往往采取绕道而行的办法,以达到控制他国金融机构的目的。日本东京银行在1988年就是通过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控制的美国第一银行,进行强有力的竞争,兼并了一家美国在洛杉矶开设的标准查特银行集团的分支机构标准查特银行分部。

近年来,美国金融业处境困难,面临危机,许多金融机构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他们为了摆脱危机,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对金融机构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在调整内部结构中,将一部分业务经营状况欠佳的分支机构予以出售,以减轻机构负担。美国金融机构的调整过程,正是其他国家趁机打进美国金融业的最好时机。80年代跨国兼并高潮中,许多国家金融机构打进美国金融业,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得以实现的。

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经营多样化金融业务,是近年来美国金融机构的一种趋向,但多样化经营并不都处于良好状况,为了摆脱部分经营项目的困境,80年代美国金融业对多样化金融机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使得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有机会进入了美国金融业势力范围。美国第三大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经营的住宅抵押贷款分支机构,经营不善,面临困境,而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机构HMC集团则趁机予以兼并。

一些也经营金融业务的混合联合公司,由于对金融业务生疏,难以驾驭,一旦经营上出现问题,则也会进行调整。美国一家混合联合公司美国商标公司所属的保险公司南方人寿保险公司就是一个工业企业对金融业经营不善的例子,而后被荷兰保险公司全国尼德兰登人寿保险公司予以兼并。

标签:;  ;  ;  ;  ;  ;  

跨国公司并购的动因_企业兼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