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环境教育方法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中学历史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的因素之一,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不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努力维护和改善,而且加大了环保宣传教育的力度,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作为承担教育功能的学校更是义不容辞,应当担负起这项重大的责任。但是目前中学还没有一门专门的环境教育课程,而且环境问题也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知识,所以现在要进行环境教育只能依靠各学科齐抓共管,各学科从自身的特点和内容出发,加强环境教育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要是通过反思人类过去的行为及其影响,总结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环境关系上的经验教训,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并且达到改变人们的生态道德观念,增强人们对环境的责任感及环保意识,提高保护环境的能力。
在目前中学历史教材中环境教育方面的内容比例还极小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是历史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一些方法。
(1)彰显。有些历史知识含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或含义,过去我们只注重对其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其中的环境知识的重要性。现在就应该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学习、领会,让这部分知识放射出它应有的光芒,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例如在讲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孟子的思想主张,过去就只着重了解其主张中的政治成分,强调其“仁政”主张,而剪切掉其中可贵的环境保护、维持生态平衡的部分。事实上这种观点主张在我国古代思想中弥足珍贵,我们应该将它弘扬光大,使其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得到应有的地位。又如对工业革命意义的评价,过去只着重于对政治、经济的巨大影响,而忽略了其对人类自然环境产生的天翻地覆的改变。
(2)挖掘。一些历史知识,表面看来与环境问题没有关系,讲述的是其它方面的问题,但其实质上具有这方面的内涵,需要我们拨开表象,挖掘出实质。比如黄河治理问题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历朝历代曾无数次治理黄河,我们对此问题通常是从政治角度去看待,把它作为政绩归入某位统治者的功劳簿里,至多再延伸到人民对自然将功补过。事实上,这是人类长期的破坏才导致黄河水患频繁,这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又如战争问题,每场战争都是对环境的空前严重破坏,而我们从来没有从这方面进行教育过,更谈不到去研究探讨这个问题了。对战争的破坏,又有谁考虑到它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了多大的破坏呢?有许多历史知识,都可以从中挖掘出蕴涵的环境内涵。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做个有心人,多多留意,多做些思考。
(3)赋新。一些历史知识,它与环境问题没有必然的联系,过去我们也从来没有从环境的角度看待它,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似赋予这部分知识以崭新的环境内涵,使它身上原有的陈旧霉味散发掉,焕发新鲜的时代气息。比如讲到基督教,在教学中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它的批评、挞伐,说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是封建统治阶级控制人民的工具,但现在换个角度来思考,我们宁愿让每个人相信,上帝是存在的,它的确有着某种神秘而伟大的力量,它主宰着这个世界,人类的一举一动都在它的注视之下,它会给人类的行为以褒奖和惩罚。这个上帝就是自然规律,人类应当服从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不要幻想打破乃至凌驾于其上,成为宇宙的主宰。相似的例子还有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它,过去我们对它的批判太多太严厉了。
(4)批判。更多的历史知识遵循的是人类中心主义,反映的是人的能力即人对自然的认识、改造。其中的一部分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对它的认识已经过时了,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有些认识是错误的,必须对它重新评价。对其科学的部分继承发扬,不科学的谬误要批判澄清。例如对“人定胜天”思想的认识,我们一直是大加褒扬,奉为至理。这种思想在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被抬高到极点。那时人们豪气冲天,精神处于极度亢奋之中,大面积毁林毁草、开荒种粮、围湖造田、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等等,时至今日,我们再回首那段历史,有许多所谓的成就是违反客观自然规律的,产生了很大的后患。在世界历史中,讲埃及及独立后的建设就不能不提到著名的纳赛尔水库、阿斯旺大坝,它被认为是埃及独立后的最伟大的工程建设。建成之初,极大地促进了埃及工农业的发展,但愈到后来,其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它给尼罗河下游的生态平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进而严重影响到埃及工农业的发展,到现在大坝水库成了埃及最大的祸患,却毫无办法解决。
(5)补充。从总体上看,历史教材中能够用来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少,要进行持久不断的补充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当然补充要适时适度,不能为补充而补充,也不能因补充而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补充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句引言,一首诗,一个小故事都可入题。例如在讲孟子维持生态平衡主张时,可以补充一些类似的思想主张,如古人规定捕鱼所用之网不可过于细密,说“网罟必用四村之目,鱼不满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这些规定对维持生态平衡,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谈到丝绸之路时,可向学生介绍昔日曾是水草丰美、物产丰裕、商贾云集、贸易繁盛的丝绸路上的许多著名城市,如楼兰,现早已销声匿迹,其原因就是因为人口过多,过分开发,导致那里脆弱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至于国外,关于环境问题的言论和事例那就更多了,我们都可以有选择地拿来运用到教学中去。这种见缝插针、见机行事式的补充,如能长期坚持下去,相信是能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
(6)活动。历史教学中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从书本中走出去,到现实中去具体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环境保护的紧迫性。例如,可以让学生注意收集一些资料:由于环境的恶化,许多历史遗址、遗迹正在发生令人忧心的变化,有的风化加速,有的锈蚀严重,有的损毁,有的永远消失;与此形成鲜明对照,有的地方人们非常注重保护环境,所以那儿的历史古迹光彩依旧,不但保护了珍贵的历史遗存,而且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样的资料到处都有,收集后进行研究、探讨,得出结论。还可以此举办宣传、展览活动。
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历史教学的目标不是环境教育,因此它不是一门环保课程。其次,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不是向学生介绍、灌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科技知识,知识不是第一追求,重要的是通过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进而产生一种自觉的行动。第三,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是渗透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不能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如果明明与环境问题风马牛不相及,为了进行环境教育,不顾实际情况,搞拉郎配,只能给人以作秀或赶时髦的恶感,其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就能够克服困难,使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实效,同时也会使历史课充满人文气息,富有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