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货币政策目标下的二项式制度_通货膨胀率论文

多重货币政策目标下的双目标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双目论文,货币政策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货币政策目标是多重目标为好,还是单一目标为好,这在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都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凯恩斯学派认为经济现象错综复杂,问题是多方面的,因此货币政策目标以多重目标为好,并主张权衡性货币政策;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多重目标难以兼顾,而且容易引起过头的政策行为,因此认为以单一货币政策目标为好,并主张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根据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有的实行多重货币政策目标,有的实行单一货币政策目标,他们都有取得成功的经验,最为明显的是美国与德国。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是实施多重货币政策目标——币值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是一致的,币值稳定包含对内稳定即价格稳定和对外稳定即汇率稳定,汇率稳定又以国际收支平衡为条件,因此多重货币政策目标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内容——充分就业和币值稳定。多重目标使美联储在实施货币政策时有比较灵活的选择,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目标有所侧重。德国因两次大战深受通货膨胀之苦,德国中央银行则实施单一货币政策目标——币值稳定,将币值稳定作为主要目标,其他目标只有在实现币值稳定之后才可以实现。近20年美国、德国的经济增长与币值稳定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1980~1999年美国、德国经济增长与币值稳定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

20年间,美国通货膨胀率高于德国,同时经济增长率也高于德国。虽然多重目标使美联储在处理经济增长与币值稳定之间有比较大的弹性区间,但通货膨胀率仍处于可接受范围之内。德国中央银行虽然以稳定货币币值作单一货币政策目标,但也不是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而是在20年间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以下。应该说,美国、德国的货币当局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方面都是比较成功的,很难区分谁绝对优,谁绝对劣。实施何种货币政策目标,取决于各国国情。具体来说,决定于该国政治、经济与金融体制以及面临的经济形势与任务。

根据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及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与任务,货币政策目标以多重目标为好。根据国外经验,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金融监管。而我国的中央银行只是货币政策的执行者,而不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金融监管除了中国人民银行之外,还有证监会、保监会。在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是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主要杠杆,党中央、国务院制定货币政策,政策目标包含内容宽广一些为好,给货币政策执行者——中国人民银行在执行中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变化而有所侧重。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刚进入小康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很低,经济仍处于高速成长阶段。“发展是硬道理”,经济政策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均衡,部分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根据2001年11月15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2.4%,美国1.1%,日本—0.99%,欧盟1.7%;2002年世界经济增长2.4%,美国0.7%,日本—1.3%,欧盟1.4%,世界经济走势疲软,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带来消极影响。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不利因素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通货紧缩。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都应该包含在货币政策范围之内。

现在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这意味着我国融入国际经济社会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整个金融业和金融市场最终要全面开放,人民币最终要自由兑换,成为自由外汇。在新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不应只限于国内,必须考虑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外资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如何保证金融稳定就比原来要复杂,货币政策目标还应包含金融稳定。金融稳定包括间接融资市场和直接融资市场的稳定。货币当局应根据实质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确定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增减,而不应根据金融资产价格来确定货币供应量和贷款规模的增减,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资产价格不直接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之内。但是,金融稳定是在货币政策目标之中,货币当局应密切关注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信息作用,运用利率和对投资基金、证券公司短期融资等工具,影响金融资产价格,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根据我国政治经济特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应该是多重目标: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其中主要是币值稳定与经济增长。在某一个年度内,可以根据当时经济形势,对多重目标中的某个内容有所侧重。当前,通货膨胀不是现实威胁,应更多注意防止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增长,并保持金融稳定。

为了保证多重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应该对币值稳定、经济增长两大目标加以量化,实施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双目标制。从长期看,过高的通货膨胀率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负通货膨胀率往往意味着有效需求不足,社会尚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长期保持零通货膨胀率也会以抑制经济增长为代价。从中国实际出发,以消费价格指数为代表的通货膨胀率,年变化率保持在2%左右,高限不超过3%,低限不低于1%,给经济增长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为好。我国经济仍处于高速成长期,1978~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零售物价年均增长5.92%,经济高速增长,虽然有的年度通货膨胀率过高,但22年从总的方面看,通货膨胀率仍处于可接受范围之内。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增长低于8%,物价水平负增长,社会尚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在“十五”期,把经济增长率定在8%左右,低限不低于6%,高限不超过9%,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把1%~3%的通货膨胀率区间和7%~9%的经济增长率区间,作为量化的货币政策目标制,使一切政策工具的运用服从于这两个量化的货币政策目标,它的效果要比原则性确定货币政策目标为好。

表2 1996~2000年中国货币供应量、GDP增长及居民消费价格变化状况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资料整理。

1996年我国中央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并宣布在“九五”期间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为M[,2]年均增长23%左右;M[,1]年均增长18%左右。但实际执行结果与控制目标相差较大。

相对实际GDP的增长来说,“九五”期间M[,2]和M[,1]两个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都比较宽松。1998年、1999年M[,2]的增幅约比实际GDP的增幅高1倍,M[,1]的增幅也超过实际GDP的增幅,特别是1999年比实际GDP增幅高1倍以上,但通货膨胀率仍为负值,经济增幅下滑。这是因为决定价格水平从而影响产出的因素,不简单是货币存量,而是货币流量(M·V)与商品流量(P·T)的对应关系。M表示货币存量,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价格水平,T表示商品服务数量,MV=PT,这是一个恒等式。1998年、1999年,我国M[,2]的年增长率均为实际GDP增长率的1倍,1999年M[,1]的增幅为GDP增幅的1倍以上,但价格水平仍然负增长,经济增幅下滑,这是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减慢和商品供应能力相对过剩。我国和国外统计资料表明,货币流通速度具有不规则变化的特点。

根据我国经济和金融的特点,中央银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中介指标,基础货币作操作指标是正确的。由于我国货币流通速度总的趋势是减慢但又不具有规则性这一特点,实行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双目标制又有一个区间,因此,作为中介指标的货币供应量就是说就不能过于刚性,要有一个较大的弹性区间,使其服从于量化后的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两个目标。同时,我国货币乘数也不稳定,因此作为操作指标的基础货币量,也不能过于刚性,也要有一个较大的弹性区间,使其能实现双目标制条件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任务。

标签:;  ;  ;  ;  ;  ;  ;  ;  

多元货币政策目标下的二项式制度_通货膨胀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