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遗址与湖南龙山县秦简_战国论文

湖南龙山县里耶战国秦汉城址及秦代简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龙山论文,简牍论文,秦代论文,县里论文,秦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里耶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的酉水北岸,地处武陵山脉的腹心地带。武陵山脉既是洞庭湖流域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之间的自然屏障,又是周边地区古代文化的交汇地带,于此横穿的酉水河则成为沟通洞庭湖流域与乌江流域的重要走廊。《元和郡县志》记载:“三亭县(今保靖),自县西水陆路相兼五百里至黔江县,又西三百里至黔州(今彭水)。”《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二》说:永顺军民宣慰司“东抵荆湘,西通巴蜀,南近辰阳,北距归峡,四通五达之郊也。”可见,从乌江至酉水的交通自古以来是畅通的。这种地理特点,使里耶在战国时期成为秦、楚对峙的前沿和军事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苏秦说楚威王:“大王不从,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则鄢郢动矣。”所指正与此相关。史料记载,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后,以巴为基地,转向南面的楚黔中地区发展。楚怀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秦人要求用商于之地交换楚国的黔中郡,正反映出秦国经由黔中包抄鄢郢的战略意图。有关文献中也显示,大约从战国中期开始,楚国就在湘西设立军事机构,以防御来自秦、巴方面的军事威胁,这已被湘西地区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所证实。

湘西地区在先秦时称黔中,汉以后称为五溪,酉水正是五溪之一。里耶古城所处的里耶镇在酉水中游的一个河谷盆地内,武陵山区的许多古代文化中心都处在这样的一些盆地中,它们在古代应具备良好的农耕条件。“里耶”一词在土家族方言中正有“耕地”、“拓土”之意。从战国至两汉时期,里耶盆地分布有不同时期的三座古城,即里耶古城、魏家寨古城和大板古城;以及与这三座古城相对应的三处古墓群,即麦茶墓地、清水坪墓地和大板墓地。清代同治年间的《龙山县志》记载,龙山夏商周为荆州域,春秋为楚巫中地,秦属黔中郡,始皇二十四年灭楚改置。汉为酉阳地,高祖五年改为武陵郡,属酉阳县。晋为黔阳县地。但并没有关于三城的具体记载。《水经注·卷三十七》则称“酉水北岸有黔阳县”,从描述的方位看,应在里耶一带。而根据有关文献资料和目前的考古发现,尤其是里耶古城出土秦代简牍所记史料显示,里耶盆地发现的这三座古城很可能与历史上的迁陵、酉阳、黔阳这三个地名有关。

二、发掘概况

里耶古城最初发现于1996年,在此之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多次进行过考察。2002年4月~11月,为配合碗米坡水电站的工程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州、县文物部门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共开探方220个,发掘总面积为5500平方米。这次发掘基本上弄清了城址的大体布局,城墙、城壕和城内、外各种遗迹的关系,以及各个时期的文化内涵。

古城东临酉水,东部相当大的一部分已被酉水冲毁。城址现存部分呈长方形,南、西、北三面被护城河环绕,仅南面城门有道路与城外连通,城隅略带弧形,西北部露出一段城壕。从护城河外缘计算,城址南北长210.4、东西残宽103~107米,残存面积近20000平方米。通过对南、 北城墙的解剖,初步认定这座古城有两个主要的建筑和使用时期。第一期城墙筑于生土上,被遗址堆积的第11层叠压,年代为战国中期至秦代。第二期城墙叠压在第11层上而被第9层叠压,年代为西汉;第10层为较纯净的黄褐色土,可能是与第二次筑城同时期的城内垫土。城墙经夯筑而成。据北城墙的解剖结果,一期城墙底部宽约21、现存高3.7米;城墙外侧与护城河相连,护城河宽16、深约7米。二期城墙略向外加宽,护城河变窄,在城墙与护城河之间砌有高约2米的卵石护坡(图版柒1)。经勘察,护城河的水源应来自城西北的溪口河,目前尚存宽约40米的古河道。酉水属于山溪,涨落幅度很大,目前的正常水位低于城址近20米,推测当时的护城河应是半封闭式的。

在发掘区内已全面揭露出汉代城址的整体布局(图一)。在城址中部发现一条东西向大道(L1),高于两侧地面约0.5、宽约13米,路面尚存在辙痕迹。西端与城址中部的黄土台相连,东端与连通南城门的南北向大道(L2)垂直相交。L2因受河流破坏,仅存南段局部。在南、北城墙内侧与L1之间,分布有大量的房屋。其中,F4有排列整齐的柱洞76个,没有发现墙基,可能属吊脚楼式的木构建筑(图版柒,2)。F18~F31是一组由13间房子及过道、火塘组成的建筑群,柱洞很少,墙体部位的土色略有不同,其建筑风格不明,是否为干栏式建筑还有待进一步证实。此外,在城址南部的建筑群之间还发现水塘。在北护城河两侧有两个对称的大柱洞,推测可能属吊桥一类遗迹。

图一 里耶古城址第9层下遗迹平面分布图

为保护现存的汉代城址,我们对战国和秦代的遗迹仅作了局部清理,发现的遗迹也十分丰富。从总体上看,两期古城的结构相似,北城墙在汉代经过增修,东西向、南北向大道以及水塘也是前后沿用的,但在建筑布局上变化较大。尤其在战国和秦代,发现数量较多的水井,目前已不下5口,并保存有相当规模的井台遗迹。此外,在F4下发现形制规整的方形土坑,四周以木栅栏护围,底部有淤泥,周围有一口井和三个取土坑,地面上则发现陶拍一件,推测可能是一个制陶作坊。第一期城址最重要的遗迹是一号井(J1)。此井始建于战国至秦代,在秦末废弃,井口离现存地表深3米,直径4、深14.27米,内置2.1米见方的木井圈(图版柒,3)。井内堆积由淤泥和生活遗物组成,分17层,其中第1~4层为西汉时期堆积,第5~16层为秦末废弃时堆积,第17层为战国至秦代的使用时期堆积。井内最重要的出土遗物是秦代简牍,在距地表深3.8米的第5层起开始出现,直到井底,初步统计达36000余枚。简文有10余万字,内容为官署档案,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邮递、军备、算术、记事等,所提到的地名有洞庭郡、迁陵、临沅、酉阳、阳陵、弋阳、沅陵等数十处,职官有司空、司马丞、守丞、令守等。简牍的时代皆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时期,纪年由秦始皇(含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10年),一年不少。这批简牍的数量远远超出过去所出秦简的总和。

此外,我们还在与古城相关的麦茶墓地发掘战国墓葬200余座。墓地位于古城北约1公里处的麦茶村,墓葬分布在十几个低矮的小山上,排列有一定规律,一般以山顶部的墓葬为中心,四周墓葬依自然地势环绕,中心部位墓葬的年代应相对较早。均为小型竖穴土坑墓,墓口长度多在3~5米,葬具多为一棺一椁,其中发现有部分悬底弧形棺。随葬品以陶器为主,另有少量铜兵器、铜镜、琉璃器等;陶礼器组合以鼎、敦(或盒)、壶、豆为主,日用器以罐、钵、豆为主,并伴出数量较多的簋。这些墓葬主要应属楚文化,其他文化因素则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它们的年代约在战国中、晚期至战国末期。在麦茶墓地没有发现与里耶古城汉代城址相应的汉代墓葬,而在隔酉水河不远的清水坪则发掘了200余座规模较大的汉墓,它们将对判断里耶古城在汉代的性质提供更直接的资料。

三、发掘意义

(一)里耶古城对于区域考古研究的意义从楚人在战国中、晚期大规模进入湘西到秦汉的这一段时期,是湘西地区古代文化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而里耶古城的发掘将大大深化这一时期的区域考古研究。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拨郢,定巫郡和黔中郡;是年,楚顷襄王迁都于陈,并许诺将青阳以西之地割让给秦国。次年,秦蜀郡守张若即接管了巫郡和黔中郡。至公元前276年,楚国集结军队10余万人,收复了“江旁十五邑”。对于这段史料历来解释不一,问题的焦点在于对“青阳”、“江旁十五邑”等地望的分歧,而这直接关系到湖南地区在战国晚期的公元前278年至秦完成统一的公元前221年这段时间的归属问题。由于史料的混乱,最终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依靠考古资料。考古学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但因缺少直接证据,对考古资料尤其是墓葬材料的认识上也存在较大分歧。对湖南地区战国晚期后段一组典型陶礼器的性质有不同理解,这组陶礼器以细高足鼎、细颈球形腹壶、扁球形敦为代表,有的还包括盒。多数意见认为它们属于楚文化传统,但也有观点认为这值得商榷,它们有可能是秦人统治下楚人后裔的文化遗存。就目前来看,在战国晚期后段的长沙、常德乃至整个湖南地区,没有发现可以认定属秦国统治者的墓葬,大量贵族墓葬皆为典型的楚墓。对里耶麦茶墓地的发掘,基本上支持了这种观点。具体说,里耶在这一时段同样存在上述典型陶礼器组合,而且数量上骤增,与长沙和湖南其他地区表现出相同的规律性,反映出这里与湖南大部分地区历史的一体化。这很可能反映了江陵失陷后,大量楚人移民湖南的历史事实。由此看,湖南地区的墓葬从战国晚期后段至秦代主要属楚文化因素,而且从战国晚期、秦代到汉代的演变脉络是清楚的,没有大的中断,体现出历史的连续性。当然,同时也存在多民族的文化因素。秦文化方面,目前湖南发现的典型秦人墓葬至少有10余座,时间在战国晚期前、后段之交和秦代;巴文化的因素只是从巴式兵器有所反映;最典型的越文化因素是受越式鼎影响的大量细足陶鼎。而比较突出的要算土著文化因素,以釜、簋这类陶器为代表,釜来源于以不二门文化类型为代表的湘西商周本土文化,簋的渊源还不清楚。

对里耶古城的考古学研究还涉及到一些相关历史问题。如关于黔中郡,楚、秦的黔中郡是否存在,郡址在何处,以及秦、楚、巴的关系问题。光绪年间的《湖南通志》卷八十一引《十道志》云:“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汉有天下,名曰酉、辰、巫、武、沅等五溪,各为一溪之长,故号五溪蛮。”这是常被引用来讨论巴人进入湘西历史的史料,但《十道志》成书于八世纪初,其所据何典已不清楚。而目前考古资料对此可以提供佐证的只有窖藏的虎钮錞于和一些兵器,如何从更广泛的考古资料上加以印证还不清楚。另外,里耶古城第二次筑城时间在汉代,这个城的性质怎样,与周围其他两座城的关系如何,在文化因素方面与当时的“蛮”族有何关系等也需进一步探讨。有理由认为,里耶古城的发掘和研究会将这些问题的探讨引入一个新的阶段。首先,我们已经区分出古城址在战国中晚期、秦代、西汉三个不同时期出土的陶器、陶瓦标本,秦代简牍的发现更提供了可靠的年代标尺。其次,对麦茶墓地进行的发掘,除了进行常规的分期和文化因素分析,还试图通过区域调查获取一些新的资料,通过对墓葬的分布特点的分析得到一些对陶器组合与相对年代关系的新认识。如此,以里耶古城的考古资料为标尺,一方面可以对这一区域过去的考古资料重新加以研究;另一方面,以此为开端,对沅水流域发现的10余个战国至秦汉时期古城进行系统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必将使相关研究工作向着新的深度和广度推进。

(二)秦代简牍对于秦史研究的意义

在里耶古城一号井内出土36000余枚秦代简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简牍的整理工作正在进行中,下面仅从已释读的简牍中列举几例加以探讨。

第6层1号简 简文略,为“九九乘法口诀表”。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时代最早的乘法口诀表,《管子》、《荀子》、《战国策》等先秦典籍中都提到“九九”,但实物还是首次发现。

第6层2号简 简文为“迁陵以邮行洞庭”。

第9层6号简 简文为“以洞庭司马行事”。

第9层1号简 简文为“洞庭郡”。

邮行,是指传递文书的驿站。“洞庭郡”在史籍中未见,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全国后并天下为36郡,以及稍后设置的桂林、象郡等,多以区域命名,鲜有以城邑命名者,“洞庭郡”即合其成例。过去,学者曾怀疑有“洞庭郡”,但苦于缺乏证据,现在里耶秦简的发现足可证明其说甚是。

第16层52号简 简文为“鄢到销百八十里,销到江陵二百四十里,江陵到孱陵百一十里,孱陵到(索)二百九十五里,(索)到临沅六十里,临沅到迁陵九百一十里,□□千四百里”。此简提到传递文书的驿站的地名和相距里程,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第8层147号简 简文为“出弩臂四,输益阳,出弩臂三,输临沅”。这是关于迁陵武库兵器登记册中调拨弩臂的记录,可见当时的迁陵为秦朝粮秣兵甲的重要中转站和补给点。

第8层154号简 简文为“卅三年二月壬寅朔日,迁陵守丞都敢言之,令曰:恒以朔日上所买徒隶数。问之毋当令者。敢言之”。

第9层1号简 简文为“卅三年四月辛丑朔丙午,司空腾敢言之,阳陵宜居士五(伍)毋死有赀馀钱八千六十四。毋死戍洞庭郡,不智(知)何县署。今为钱校券一,上谒言洞庭尉,令毋死署所县以受阳陵司空,(司空)不名计,问何县官,计年为报,已訾其家,(家)贫弗能入,乃移戍所。报署主责发。敢言之”。

里耶所在的秦代迁陵县城,是秦王朝在武陵山区的一个偏远小城,这些反映当时行政管理、刑事诉讼的文档,真实呈现出秦代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制度和当时的社会风貌,对于史料匮乏的秦史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尤其难得的是,此次出土秦代简牍的一号井不是一个弧立的遗迹,它处在一个平面布局和地层关系都相当清楚的古城址内,与古城相对应的还存在各个时期的墓葬群。这样,由简牍、古井、城址、墓葬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对它们进行全面的科学发掘和研究,将获得包括不同时期城市职能、居民构成在内的多方面的丰富信息。

对于里耶秦代简牍发现的意义,学术界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它的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佚。它的重要性在于将极大地改变和充实人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里耶秦简对于秦史的重要性不亚于甲骨文对于商史研究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秦史研究的面貌。随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期待它的意义更充分地显示出来。

执笔者 柴焕波

标签:;  ;  ;  ;  ;  

战国秦汉遗址与湖南龙山县秦简_战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