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再就业工程步入“转轨”新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就业论文,上海论文,新阶段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仪电、广电、建材等集团再就业服务中心内的最后一批下岗职工前不久已顺利分流。据悉,这几个集团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将改造成为与劳动力市场配套的职业介绍和培训中心。这一新动向表明,上海再就业工程开始进入从“双轨”到“转轨”的新阶段。
明确目标 超前运作
1996年7月,上海正式启动以再就业服务中心为核心内容的再就业工程。国有企业的用工机制进入了“计划”和“市场”并存的双轨制阶段。这是为化解国企人员难以流动的沉疴而迈出的突破性一步。实践证明,这一步令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有了进退的空间。
在规划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功能时,市委、市政府从一开始就没有简单地把它当作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机构,而是将其定位为一座转变就业机制的桥梁。一系列政策都是围绕这个大方向而设计的:
首先,对那些年轻、就业竞争力强的下岗职工,一般在给予经济补偿后直接推向市场。这就关掉了中心的后门,确保新增富余人员全部采用市场就业机制,不再产生新的历史问题。
其次,对距离退休不足五年的老职工,用企业内部退养等办法“包”起来,从而使这部分对国家建设作出较大贡献的职工能够平稳地过渡到退休。
对中年龄段下岗职工,主要通过政策扶持办法,使他们在获得基本保障之后,实现与国有企业的脱钩及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据了解,目前全市已有20余万人用这种方式进入市场。
明确的目标、超前的运作使再就业服务中心成为进出通畅的渠道,进中心人员绝大部分都在转换机制后离开中心,不走回头路。据统计,截至1999年底,在全市累计进入中心的83.3万人中,已有68.6万人离开中心,出中心率达82%。再就业服务中心的数量则根据实际分流情况从一年前的308个减至298个,一些中心开始进入转换功能阶段。
外部配套 同步跟进
从“双轨”向单一的市场就业体制转轨,其前提条件是营造一个人员可以有序流动的大环境。本市在启动再就业工程的同时,也启动了这项规模浩大的配套工程。
外部配套首先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入手。几年来,上海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已基本覆盖全市所有的企事业单位,甚至自由职业者也可以到社区为自己缴费。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8%以上。为了尽量减少“漏网之鱼”,本市不仅扩充了劳动监察队伍,而且动用1万多名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日常检查。此举已收到明显成效,去年以来参加社会保险的人员新增了30万。“到哪里都一样”的社会保险,打通了国企职工走向市场的瓶颈。
除了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本市还重点改革了失业保险,使领取失业金的多少与工作年限的长短成正比。这步棋进一步鼓起了下岗职工走出中心的勇气。
那么,就业特困人员怎么办?由政府出面解决。遍布社区的公益性劳动组织就是政府手中用于安置特困人员的岗位。目前,本市已有2万多人参加此类组织,他们的工资由市、区县政府补贴。托好了特困这个底,市场机制才能健康有序地运行。
复杂的外部配套工程,说到底就是三个字:社会化。把种种固化在企业内部的基本保障释放出来,改为由社会承担,人就能够流动了,市场就业也就有了根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市还在部分试点启用社会保障卡,从而为实现市场条件下对劳动者就业和社会保障状态的动态管理打下了技术基础。
促进就业 逐步转轨
再就业服务中心是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定产物,但就业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为此,本市一方面仍然致力于做好中心的各项配套工作,另一方面把促进就业、提高培训层次、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等列为重中之重,加快就业体制转轨步伐。
——实施就业优先的政策。今后各级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招商引资、结构调整时,都将把创造就业机会作为优先考虑的指标之一。
——健全社会化、市场化的大培训格局,更好地发挥培训促进就业的作用。培训将侧重中青年人员的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者培训。全面实施“个人申报、社会鉴定、单位聘用”的社会化职业资格鉴定,使优化技能成为劳动者的内在需要。
——建立失业预警系统,设置反映经济协调运行和社会稳定程度的“晴雨表”。
——继续完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社会保障等网络,为市场就业提供更加健全的软硬件设施。
……
三年多的实践表明,上海再就业工程已取得十分积极的成效。工业系统在短短几年内兼并破产1000多家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与这一工程的深入推进是密不可分的。而从“双轨”进入“转轨”新阶段,无疑将使上海的就业体制加速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