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身份称谓变迁及运行的动力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称谓论文,机制论文,近期论文,身份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近20年来中国社会大变迁而出现的身份称谓的明显变化,目前正引起学者们特别是语言学工作者们的关注。对于这一变化状况的评价,有褒有贬,但从呼声日高的“净化语言”、“规范语言”的态势来判断,这些评价是贬多褒少的。不过,我所关心的,并不是如何评价这一变化,而是为什么身份称谓(以下简称称谓)会发生这些变化?为什么那些在语言学工作者看来需要“净化”和“规范”的称谓能够在实际生活中通行无阻、甚至大受欢迎?我相信,这其中必定有某种语言学者们没有看到但实际上却在支配着称谓变迁和运行的机制存在着。也就是说,称谓的变迁和运行,不仅服从语言学的规律,而且服从社会学的和社会心理学的规律。本文将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我国近期身份称谓的变迁及运行的机制进行探讨。在进入主题之前,有必要对有关概念作出基本的界定和说明。称谓的变迁指称谓在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之间发生的差异和变化。称谓的运行指人们如何使用既定的称谓,或者说既定的称谓是如何被人们用以交际的。称谓的变迁要通过人们在交往中使用才能体现出来,而称谓的运行以特定称谓库存为前提,这一称谓库存前提,又是一定时期的称谓变迁的结果。所以,在人际交往中,称谓的变迁与运行是很难分开的,都体现在交际的称呼行为中。基于此,本文不将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分析。至于机制这个概念,因与规律很相近,这里就当作规律的同一词。
一、称谓的实质及其功能的双重性
身份称谓,顾名思义,就是身份的名称。因此,要了解身份称谓,就得从分析身份及与身份密切相关的地位和角色入手。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与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所有这些关系相互交织而成的网就是社会。每个人就是社会网中的一个网节。对于这个网节,社会学从不同角度用身份、地位和角色三个术语来标示。这三个术语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又有各种具体的名称,这样我们就可以把“称谓”一词加进描述社会网节的术语库中。这四个概念的相互关系是这样的:身份和地位标明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所处的位置,其中身份侧重于说明个人在社会关系网中所处位置的性质(如父亲、厂长),而地位则侧重于说明这一位置在整个社会关系网中按等级高低排列的级别(如处长、局长)。角色是社会整体或某—群体对处于特定身份和地位的人们的行为期待,是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称谓是对身份、地位从而对角色的具体命名,是标明它们的符号,可称为身份一地位称谓,也可以称为角色称谓,这里取身份称谓这一称呼。角色规范着身份和地位,而称谓则给身份、地位和角色以具体名称。在实际生活中,角色是隐含于身份和地位之中的,只有其名称即称谓通过言语被称呼出来,人们才能意识到这一身份、地位的存在,并由此联想到角色的存在,进而意识到某种既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可以说,称谓是社会秩序的微观基础。称谓是社会用以定位人际的身份地位和角色并进而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之一。这就是称谓的实质,也是其发生学意义上的社会功能。在这个意义上,为了维护最起码的社会生活秩序,在特定时空的社会关系体系中,每种称谓指称的身份、地位和角色必须是确定而唯一的,反过来说,每一种身份、地位和角色只能使用确定而唯一的称谓,否则,就会打乱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因此,“名副其实”是称谓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它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此意义上,孔子言“名正言顺”完全正确。这一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也适用于同角色丛概念相对应的称谓丛的情形。在特定社会关系体系中,每组角色丛里总有一个主导角色(其他角色是从属角色或者次要角色),相应地,在一级称谓丛中也有主次称谓之别,并且会因主次角色关系的转换而转换。这就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以主导称谓称呼对方。如果以次要称谓称呼,虽不至于造成混乱,但有可能是不当的。总之,这里也遵循名副其实的原则。
上面是从称谓的指称意义上讨论称谓的社会功能及其应遵循的原则。然而,称谓还是一种交际手段,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应该遵守名副其实的原则,但不一定必须遵守这一原则,因为称谓的作用即称呼作为一种言语行为,对于使用者而言还有表达功能,即通过称谓的使用来表达思想、情感或想象。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交际双方能够就使用的称谓的含义达成默契,就可以使某种称谓得到顺利的运用,而不管这一称谓是否符合名正言顺或名副其实的原则。这就是说,交往中使用的称谓,既受到定位身份、地位、角色的要求和名副其实的原则的约束,更受互动双方对所用的称谓的含义的共同理解所制约。这种共同理解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因此观念的、心理的因素在称谓的变迁和运行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这样,称谓的功能就具有了双重性:一方面,对于社会而言,称谓执行定位角色,进而形成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另一方面,对于互动中的人们而言,称谓执行交际手段的功能。作为前一种功能,称谓实际上已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要求相对的明确、固定和统一,个人必须服从;而作为后一种功能,称谓的使用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个人可根据交际情境需要,作出一定范围内的自主选择,带有明显的社会心理学特点。在文章的下面两个部分中,我们将转向考察近期我国身份称谓变迁和运行的实际情况,来对这一观点作进一步说明。
二、近期我国身份称谓变迁的特征
对近20年来我国称谓所发生的变化,我们目前还没有掌握全面、准确的量化资料,这里仅凭耳闻目睹,对这一变化的特征作一描述。
其一,经济领域的称谓泛化到非经济领域中。例如有的地方把党政第一把手称为老板,有的高校研究生亦称导师为老板,这常令初次接触者意想不到。
其二,亲和性称谓重又受到青睐。亲和性称谓可定义为:在生人交往中使用的表示亲近、友好并希望获得对方帮助的称谓。如北京的“师傅”,成都的“师兄”,很多农村的“大哥”、“大姐”。这类称谓源于具有很亲近或亲密的关系的师从关系或血亲关系,被用到生人关系后,就带有明显的有求于人的意图。
其三,血亲称谓泛化。这是指这样一种现象:交际双方原来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能是姻亲关系,可能是朋友关系,为了使这本已很密切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巩固,亲上加亲,而以血亲称谓称呼。如认姑舅(以姓氏关系为纽带)而以姑或舅相称,还有称嫂为姐、姐夫为哥。
其四,称谓的地域性差异大,没有全国通用的生人通称。我国长期以来,生人交往中一直缺乏通称。在过去封闭的或相对封闭的社会里,人际交往范围基本上局限在熟人之间,缺乏通称的问题不突出,但在今天逐渐开放的社会里,生人交往越来越频繁,因此通称缺乏就成为一个突出的生人交际障碍。
其五,由于上述所有特点的存在,近期称谓在使用上表现为总体上的混乱。从语言学的标准来看,名不正言不顺的现象相当普遍,因此语言工作者呼吁要净化和规范用语。
对于称谓变化的这一状况,该如何评价,如何解释?我以为,这些变化虽然蕴藏着一些新的称谓萌芽(如生人通称“小姐”、“先生”的逐渐推广),但表现出来的总体面貌则更多的是失序和混乱。显然,如果仅仅从称谓应明确、统一的要求来衡量,现行称谓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也是很难对社会发挥定位人际身份、地位、角色并规范社会秩序的功能的,称谓远远不能满足甚至违背了社会秩序的要求,因此这些变化是与称谓的社会实质相悖的。然而,需要弄清楚的更重要的问题是,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人们为何发明和使用这种称谓而不是那种称谓?人际互动中使用的称谓为何如此混乱?为何如此混乱的称谓却照样行得通,并没有妨碍人们的交往?要解答这一系列问题,涉及到造成目前这些现象的原因以及这些现象具有的功能两个方面,而寻找这些原因和功能,显然不能在称谓自身中去寻找,而只能在称谓之外即到社会和交际的人们中间去寻找。
三、近期身份称谓变化的原因与功能
在理论上,事物的存在原因与事物的功能是两个不同但有联系的问题。原因分析与功能分析同样重要,然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要区分出谁是原因谁是功能,却相当困难。对于近期称谓的演变这一事实来说,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又有何功能?可以说,这是很难分清的。笔者认为,引起称谓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说是社会变迁及社会变迁引起的社会价值观念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称谓的变化又对社会尤其是其中的个人具有特定的功能,然后这些功能反过来使这些变化的结果得以巩固和强化,形成新的社会称谓体系。因此,下面所作的原因和功能的区别分析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考察造成近期称谓变化的原因。我认为大致有如下几点:第一,社会结构变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相当显著的变迁和分化,一方面许多旧的社会身份、地位和角色消失了,相应的称谓也会随之消失;另一方面,许多新的社会身份、地位和角色产生了,相应的称谓也随之出现。最突出的变化是各种非公有制性质经济组织的出现,相应的角色和称谓亦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第二,人际交往范围扩大与我国称谓结构性缺损的矛盾。由于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社会里,我国身份称谓存在结构上的缺损,即熟人称谓发达而生人称谓缺乏,没有通称。随着社会渐入开放时代,交往范围越来越宽,生人交往越来越频繁,称谓固有的结构性缺损造成的障碍越来越明显。生活呼唤生人通称。但是通称的产生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在没有通称的情况下,人们只好从已有称谓库存中挑选某个称谓充当通称,但被选出充当通称的称谓毕竟不是通称,各地千差万别,很难升格为全国通用的通称。于是我们看到,我国社会提出通称的努力一直不断,但迄今仍未出现恰当的全国通用的生人通称。[(1)]
第三,价值转移。人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是以态度为中介的,而价值则是态度的核心。人际交往中的称呼,是一种言语行为,它受到人们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在我国,人们经历了太多的政治风雨,过够了那种“越穷越革命”的贫困生活,而鼓励发财致富政策的引导则把人们的价值观导向经济中心主义,特别是实际生活中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的示范效应,对经济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强化起到了催化剂的功效。这是象征先富人们的身份的称谓渐得青睐并泛化到非经济领域的重要原因。
第四,信仰替代。人的生活需要信仰的支撑,不管人们的信仰之间层次和性质如何千差万别。亲情和友情成为抚慰灵魂的主要寄托,而且,人间真情也不难获得,只要你用心去培育和营造,你就会有所回报。可以说,亲和性称谓回潮和血亲称谓泛化,就是人们营造良好人情关系的一种实际努力,是一种信仰的转移,或者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来讲是一种归属的需要。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称谓的变化对社会有什么功能。在笔者看来,称谓的上述变化不仅可从社会原因中得到诠释,而且也可以从这些变化对互动中的人所具有的功能来说明。可以这样认为,称谓的变化虽然有些不符合名正言顺、名副其实的语言规则,但这些变化能够满足或反映了交际者的某种心理需要,因而能畅通无阻。当然,如前所述,功能与原因是相互联系的,一定原因促成的称谓变化使称谓具有特定功能,而这些功能又反过来巩固和强化变化的结果。我以为,那些表面上混乱不堪的称谓的变化和使用状况对使用者具有如下功能:
第一,疏离政治的功能。一旦人们的价值观念从政治中心主义摆脱出来,就具有了疏离政治的心理倾向。这种两极化思维虽不一定符合理性原则,但实际生活中的人们就是如此。人们尽量避免在交往中使用带有政治色彩的称谓,即使在政治活动中也少用象“同志”这类称谓。
第二,亲和的功能。亲和性称谓回潮和血亲称谓泛化,是交际双方或单方企图构建更加亲近、融洽、密切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努力,因而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心理功能。这一功能建立在中国大多数人迄今仍然重视亲疏关系的伦理观念之上。虽然现代称谓系统变化的一个趋向是称谓观念的平等化[(2)],但这仅仅是个趋向,要达到西方社会那样平等的程度,还为时尚晚。
第三,讨好与功利的功能。当今的中国人已越来越讲求实惠,自然也不放过通过见面打招呼这个机会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找人帮忙办事,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其中如何称呼也极其重要。人们常说“套近乎”就是这个意思。在选择什么称谓问题上,是以能否实现“套近乎”的目的为标准的,至于语言学的一系列原则也服务于“套近乎”这个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人们为什么明知故错地使用某些称谓的现象。
第四,从众及同化。有的人使用某种称谓并没有什么明确意图,甚至是毫无意图的。他们成为某种称谓的“用户”,纯粹是被自己所处的亚文化圈卷进去的,是一种从众行为。这种称谓对这些人所具有的功能,就是通过这种从众行为,使这些人被某个群体或亚社会所接受而成为其中的成员。也就是说,这种从众行为具有同化个体的功能。
通过原因和功能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看到,称谓的变迁和运行虽然以社会变迁为大前提,但社会变迁前提下的交际个体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更直接更重要,往往以交际个体的观念的、心理的因素为依据,所以那些不一定符合名正言顺、名副其实原则的称谓,只要交往双方能达成一定程度的共同理解,这种称谓就得以在交往中畅行无阻。而一旦更多的个体具有了这种共识,这就越出个体的层面而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称谓的变迁与运行中,社会与个体、宏观与微观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称谓的变迁与运行是社会和个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这两个层次上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都考虑到了,才有可能正确地解释称谓变迁与运行的机制。
四、身份称谓变迁及运行的动力机制
综上所述,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身份称谓作为一个体系,它的变迁和运行,涉及到社会和个人两个层次的因素,是这两个层次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层次的因素大致限定了称谓的基本框架,从而限定了个人如何打招呼的基本框架。但是个人如何选择称谓,如何打招呼,还取决于这些称谓能否得到个人的认同,取决于处于具体交往情境中的个人的选择乃至修改。因此身份称谓的变迁和运行,既遵守语言学规律,也遵守社会学规律和社会心理学规律。
身份称谓变迁及运行的过程大致如此: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引起角色变迁和观念变迁,角色变迁导致旧称谓的部分消失和新称谓的产生,观念变迁则使人们赋予旧称谓以新义,出现旧称谓新用的现象。新旧称谓的更替,旧称谓新用,一起组成新的称谓系统。这之后进入新称谓系统的运行状态。虽然称谓系统的运行过程是现有称谓系统的使用和再生产过程,没有出现新的因素或者新因素的出现并不明显,但是这一过程由于同时制约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次的因素,因而显现出一定程度的复杂性,仅从某一层次上都不能得出科学的解释。在社会层次上,称谓系统的运行受到称谓库存以及与此关联的社会制度的约束,从而决定了人们在交往中使用的称谓的选择范围。在个人层次上,称谓系统的运行又受到称谓使用者的影响,是一种个人有一定自主性的选择过程,个人从称谓库存中选用什么称谓,赋予称谓何种含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具体交往心理场的把握,只要交往双方都认可某种称谓的所指,就能使这一称谓得以使用,而不管这种称谓的原本含义。
概而言之,身份称谓的变迁与运行,是社会与个人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是社会身份称谓限定与个人主观自主选择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只从其中一个层次和一个方面上对此问题所作的分析和结论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注释:
(1)(2)姚亚平:《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变化的两大基本趋势》,《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3期。
标签:社会关系论文;